【专访】袁彦:民间国学教育亟需上下打通,形成“私塾-书院-企业”教育体系

栏目:民间儒行
发布时间:2019-08-25 01:17:43
标签:
袁彦

作者简介:袁彦,男,西元一九七二年生,湖南株洲人。多年从事儒学社会推广工作,原明伦书院广州分院院长,广州纵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全球私塾联谊会主负责人,现任广州桂第书院院长。

原标题:袁彦:此心安处是吾乡

受访者:袁彦

采访者:温玉(《儒钟》杂志)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儒钟》杂志2019年第2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四月十八日己未

          耶稣2019年5月22日

 

 

 


受访者简介:袁彦,字希圣,湖南株洲人,1972年出生,重庆大学本科毕业。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兼“国学与企业管理研究所”主任所长。


原明伦书院广州分院院长,广州纵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1995年毕业,任职当时广州最大的民营高科技公司(新太集团),从事互联网建设;1997年创办自己的IT电脑公司,一直经营至今;2004年移居并留学加拿大,实地考察研究中西文化与宗教信仰;2007年开始师从儒学大家蒋庆先生,读书之余,积极从事社会推广工作,先后协助创建中国儒教网、广东私塾联谊会,以及深圳孔圣堂,弘道基金会等机构;广东私塾联谊会(2011年成立)发起人之一,现任常务副会长,先后走访调研过全国近两百家私塾学堂;2007年大女儿开始读私塾,目前三个孩子都在综合性的私塾学习;从2009年起,先后调研上百家企业,并参与部分企业的管理咨询与文化建设工作。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1600多年前的东晋,有一位诗人,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下了自己回归家园的喜悦;时光流转,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又一位智者,因为对于精神家园的向往,用一片赤城谱写了新的归去来兮!他就是袁彦先生,上世纪9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和现代很多年轻人一样,也曾向往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后移居加拿大,却为寻找心灵的归属而回国,从此走上了学习与推广中华民族文化的漫长征程,这一走就是十年!

 

十多年来,袁先生及其团队在儒家文化的推广,各地私塾良性发展以及企业儒化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期专访,我们邀请到了袁先生,为我们分享他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温玉:许多人认识到私塾,认识到读经教育,甚至认识儒家,最早都是因为孩子的教育,那您呢,又是什么机缘让您意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毕竟,在人们普遍的认知中,这并不像上大学,找工作那么理所应当?

 

袁先生:这个心路历程很复杂,我们这代在意识形态教育中长大的人,更是经历了89年事件对于心灵的痛苦颠覆。我90年代初上大学,学的是英文专业,我的外教老师实际上都是一些传教人士,因此机缘让我接触到了大量英美的文化和价值观,对我影响深远。

 

与很多同龄的大学生一样,年轻的我很羡慕并向往着西方文化和宗教,热衷于美国大片、英文歌曲、地下圣诞晚会(90年代初,因为意识形态原因,政府不允许高校举办西方节日活动,但很多高校私下以“元旦晚会”的名义来办“圣诞晚会”)等等,以为自己的归属就是所谓先进文明发达的西方!

 

后来30岁时移民到加拿大,当我真实地生活在国外,才突然发现现实和想象有很大距离。虽然我很享受国外的生活,但却没有归属感,才明白其实在思想、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上,我还是一个中国人;所以回国后我就开始学习《论语》等国学经典,且颇下了点功夫。

 

刚开始学习时可以说如读天书,有一种可怜的陌生甚至是悲哀的隔膜,一直坚持下来,才发现这才是自己内心苦苦追求探索的东西,我能感觉到自己好像在和父辈祖先对话,彼此心心相印,互为理解。现在十年过去,不由感叹,我们的文化太优秀博大,我们的祖先太伟大智慧!

 

温玉:我们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里,百花齐放。那在这个复杂的体系中您为什么会选择儒家呢?

 

袁先生:认同并立志复兴儒家,对我来说就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天然的儒家,只是绝大多数人属于“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回忆我的父母长辈,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尤其对子女的教育,都是根深蒂固深受儒家的影响。比如我的祖父,虽是个文盲,但那种勤劳俭朴、慈祥善良,包括对男孙的喜爱与厚望,至今都难以忘怀。根据我的回忆,从小到大家里也都没有什么佛道色彩,始终是一种传统大家族的氛围。

 

另一方面,我创业较早。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接触到各种管理培训和课程,五花八门,但最觉得受益还是曾国藩及湘军的经验。而往上追溯,曾国藩他们都是非常典型的儒家士大夫,由此我对儒家的主动学习和认同愈发地加强与深入。

 

温玉:您是否认为中国人都应该接触传统文化,或者说都应该学习国学吗?

 

袁先生:我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孩子,都应该从小接触并系统学习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是他们的权利,去获得人生的智慧和指导;同时也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责任,去传承完善自己的民族文化,为人类的文明尽一份力量!

 

我常常给人举个例子:任何一个父母和长辈总想把自己最好最珍贵的东西留给孩子,而我们就象一个可怜的孩子,从小就被别人抱走了,等到长大,再见到自己的父母长辈,却觉得非常陌生和排斥,不认为他们的东西有什么价值,甚至是“落后无用”的。

 

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命悲剧,可说伤痛无比、撕心裂肺!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无数代前人积累下来的文化不能断送毁灭在我们的手里!故此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尽一份力量去发扬这种文化,但并不会去以太执着偏激的方式去做,毕竟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中庸平和的特性!

 

 

温玉:您的孩子如今也就读于私塾,说到私塾教育,对于如今在国内依然占主流地位的老大纯读经模式,您有什么看法?

 

袁先生:我是在零七年初的时候送我的大女儿,去读全日制的私塾,也就是当时广州的孟母堂。然后就了解到了王财贵教授,包括净空法师,南怀瑾先生等不同体系对私塾的推广。在之后的几年里,我多次陪同王教授,可能有不下十次吧,到广东各地去讲学,去多家私塾考察;也陪王教授去考察过文礼书院的选址。

 

这样前前后后下来,对于王教授的读经教育理念,他所要做的事情,包括他周边的团队成员,都非常熟悉和了解。我个人非常钦佩王教授,尤其他对于文化的赤诚以及对私塾教育的推广力度,确实非常的难得!但是,因为王教授可能是出于对文化过深的情怀吧,在很多方面有些操之过急,在具体事务的操作层面,尤其是对身边一些追随者,不能很好的了解和把握,所以到后期开始出现比较混乱的负面情况。

 

其实最开始的读经都不是纯读经啊,一直到后期大概是15年,16年,才开始强调纯读经。我曾是广州明德堂的第一批老家长,跟那个堂主之前就是很好的朋友,早期我们是第一批家长,对这个学堂的前前后后,我的参与、支持也比较多。当时我还担任家委会负责人,亲眼目睹纯读经的缘由兴起,以及学堂前前后后的变化,不禁倍感失望与叹息。


纯读经的实质是将教育简单化、绝对化,以便上规模出效益。在理论上借用了佛法尤其净土宗和密宗的一些用语,张冠李戴、似是而非,但对不少虔诚学佛的家长起了很大的误导。在宣传推广上,明显采用成功学的手段,让家长信心无比膨胀起来,再把孩子的教育集中到三十万包本这一个点上,要不惜一切代价完成。然后就可以一了百了,包成为大才云云。

 

从大量孩子的最后实际情况来看,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这种不管三七二十一,唯包本是论的教育方式问题多多,副作用极大,简直就是个笑话兼谎言!我接触了不下四、五十位家长,深受毒害,追悔不已。孩子出现严重问题,甚至被毁。多数家长还不敢做声,一则因为当初毕竟是自己的固执选择;再就是怕孩子受到二次伤害,更认为自己没救了。可见已成为社会公害!

 

因此看来:纯读经就象一种传销或其变种,永远不乏市场。因为其抓住人性贪婪弱点,以及走捷径的心理,整个社会需要时间和教训才能醒悟。

 

所以我的观点一直非常明确:读经很重要,包本也是好事,但纯读经则是大错特错!具体总结如下:

 

1、如果管理到位,短期纯读经(集訓)是可行的;2、长年累月或从小一直纯读经的负作用极大;3、不能只看一些成功"样版",而忽略背后更多失败的孩子;4、有部分高喊纯读经的学堂只是假戏真做,然而无形中误导他人;5、部份标榜纯读经如何最高明的学堂,不过是出于省事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温玉:纯读经的不合理,已被多年的实践所证明,但还有一些人执迷不悟地坚持着,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私塾,其办学理念与教学方式都自成体系,各有侧重,比如有重视才艺的,有偏中医的,有尚武的,有主打女德的等等,让人眼花缭乱,对此您怎么看?

 

袁先生:为何现在很多人对于教育感到困惑?除了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明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比较官方的说法,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普通人更多的是为了做人做事、找个好工作,过上以维持生计为基本前提的优质生活;而我认为,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为了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十五岁以前,也就是体制内小学、初中的基础教育其实应该是一种文化的集中体现与核心代表。无论东方西方,每个国家或民族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基础教育;例如:西方的小孩肯定会熟知《圣经》,阿拉伯的小孩必然要读《古兰经》,而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四书五经》。

 

需要强调的是,基础教育的根本宗旨应该是“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而不是学会做人、提高能力、增加知识技能、考大学、找好工作等等,这些都只是教育的副产品。

 

如果基础教育把根本宗旨掌握坚持好了,这些副产品自然就能实现;反之,如果是直接以副产品为目标,是难以实现,会越走越困惑、艰辛!至于知识技能和实用性、职业性的教育应该放在“基础教育”以后,或者在社会实践中学习。

 

温玉:那您觉得真正的私塾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袁先生:鉴于如今体制内基础教育难以改变的现状,传承民族文化这一使命就落在了各地纷纷兴起的私塾身上。所以我认为私塾的使命和根本意义,不在于大面积解决或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而是立足培养出一批中华文化的优秀继承者,让他们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起到强烈的示范作用,让社会觉醒、让老百姓的惯性思维得到根本转变,重新看到希望,并燃起信心的火焰,才能全面调动社会资源,上下一心,完成教育的大变革!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每家私塾有不同的特点和长处,这正是民间办学的活力和优势。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统一或标准化,否则就成了另一种体制!整体而言,我是希望大家能以传统私塾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为大方向,根据时代以及学生等的不同情况去因材施教。

 

 


温玉:关于您私塾发展的方向,记得2011年,您发表了一篇文章——《加快私塾发展,迎接教育大改革》文中也提到了您对于私塾发展的诸多建议,如今八年过去,私塾教育经历了种种变革与发展,是否实现了您当年对于民间私塾教育的期许?当年的观点是否有所改变?

 

袁先生:整体在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毕竟私塾教育中断百年,改革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但我有这个信心。

 

我当初的想法并没有改变!在私塾的办学理念上面,越来越认同以传统私塾的教学法为指导方向,而不是完全自创门派或另辟新法,一定要在主线上有根有据!

 

另外,深感民间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全程打通的必要性!私塾多由一些家长或老师,以及社会热心人士创办。办学理念过于理想化,往往与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相脱离。同时普遍规模较小,缺乏合法的身份,因此在资金方面不足,这是制约办学的重要因素。加之师资薄弱,课程缺乏系统性,创办者在运营管理方面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经验。

 

很多早年进入私塾读书的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相应适合其后续需求的机构可选择。不少孩子只能艰难地回到体制;有的父母被迫另想办法穷于补救;有的无奈选择出国求学;甚至部分学生陷入求学工作成家无门,与社会难以融合的尴尬局面。这些情况的出现,表明国学教育的复兴,尤其在教育的全程性上,有很大的一块需要补足。

 

近两年来,我的主要精力用在倡导建立一所以培养面向社会实践、尤其满足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国学院。急家长与全社会之所需,以打通民间国学教育的上下通道,形成完整的“私塾-书院-企业”教育体系。所谓“学而优则仕”,让私塾孩子有属于与他们对口的教育接续之路,做到真正学有所用,与当下的社会与时代融为一体!

 

温玉:您的孩子现在仍然就读于私塾,那身为一名父亲,对于孩子的未来,您有什么样的期许?

 

袁先生:孔子说,十有五而志于学。我管她们十五岁之前的学习,打下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国学基础,但之后的路,都由她们自己选择。我最大的期望是,过她们想要的生活。无论将来能做总理,还是做一名普通的家庭女性,都能胜任并享受,人生只要得到快乐、幸福就好。我有信心!

 

温玉:您是广东私塾联谊会发起人之一,现任广东私塾联谊会常务副会长,而广东私塾联谊会成立也有八年之久,那您最初成立这一组织的目的是什么?经历了十年的发展与变革,其宗旨是否有所变化?

 

袁先生:广东私塾联谊会是2011年10月成立的。开始就是一些家长和堂主老师经常来往,大家觉得可以聚在一起,为私塾教育做一些实际工作。后来逐渐定位为:致力于推动民间教育的社会公益组织,特别是促进国学私塾的互动交流与健康发展。

 

温玉:联谊会目前主要做哪方面工作?

 

袁先生:八年来,我们联谊会成员遍访中华大地,联络众多私塾机构及老师,并寻访、邀请海内外的教育名家与学者参与联谊会举办的年会、堂主高峰论坛、讲座、交流会与培训等各类活动,应该说得到了圈内的广泛认可,有效推动了行业的健康蓬勃发展。2014年7月1日,《光明日报》就在有关报导中也肯定了我们,在推动私塾教育的蓬勃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温玉:与近年来各地纷纷成立的以宣导读经为主的私塾联谊会有何区别?

 

袁先生:与其它“老大纯”的推广机构不同,我们一直坚持教育的多元化,以及“和而不同”原则,为不同理念的私塾、书院与国学馆等机构服务,为大家的良性发展提供交流互助与联谊合作。因为没有利益上的牵扯与考量,所以我们能做到不搞个人崇拜,不搞一言堂。允许并鼓励内部的不同声音,不怕暴露行业的问题或不足,带着友好和真诚的态度来相互学习!

 

温玉:据我们了解,您目前主要致力于企业儒化的工作,请问企业儒化的意义何在?您觉得企业儒化,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袁先生:企业的最大的困难与瓶颈是人心和人才问题。现有以MBA为代表的西方企业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价值观与凝聚力问题。体制教育提供的各类毕业生,也几乎不能胜任企业的需求。许多企业的用人标准一降再降,甚至花费大量财力精力,重新回炉再造,但收效甚微。我们通过将传统文化和国学的引进,走企业儒化的道路。就是旨在让这两方面困难得到根本改善,打造出核心竞争力,并提升员工、老板、客户和家庭等各方的幸福感。

 

 


温玉:在您和您的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那些成就?

 

袁先生:我所在的明伦书院从2016年开始推广“国学进企业”项目,为部分企业提供全面的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核心是以传统文化来改造调整企业生态。落地的第一家企业——广州大澳化妆品公司,一年半来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服务的第一年,业绩就超过了公司成立8年来的最高峰3千万,第二年更是翻了一翻达6千万,今年是第三年保守预计1亿元。员工的幸福归属感大大提升,其父母都支持他们不要换工作,好好在公司服务,遇到这样的企业不容易。说实在话,落地之初我们都沒有想过只是一年半会有这么大变化,传统文化的力量不可思议!

 

在企业咨询和改造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能扎根企业一线,具有一定国学素养的人才!所以私塾书院的学生将来如果能进入企业,一边从事一份常规性的工作,一边利用所学,以“企业内部国学讲师”身份担任讲学教化工作,以及员工的思想指导,或组织各种读书会、才艺兴趣小组等形式协助企业进行文化和建度建设,成为所谓复合型人才,一定会大有可为,企业发展也将会更好健康!

 

温玉:最后一个问题,每个人,生于斯世,都肩负着一定的使命,而现在更多的,却是被经济建设拖垮了志向,对此,您有什么样的忠告?

 

袁先生:这个问题比较现实和沉重!多年的人生经历告诉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年轻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兴趣和追求,而不是被社会与时代完全裹挟。我不反对一些人去打拼奋斗、创造财富。身边也确有一些这样的朋友,既具备这种能力,又充满赚钱的热情,乐此不疲。但其实有很多人并不善于经营,兴趣也不在此。如果被这种理念所诱惑绑架,无奈打拼,往往导致身心分裂,力不从心,甚至付出沉重代价。要知道:马云是大浪淘沙剩下来的幸运儿,绝非像他自己与媒体宣扬的天生造化,或能够刻意效仿出来的。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局限和好坏!当下的好处是生存容易,但欲望让人烦恼。假如年轻人看淡所谓的大都市梦、名车豪宅、高端时尚,以及所谓成功人生的消费虚幻,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乐于协助并配合他人,将竞争力从个人身上转移到所在团队,反而能活得轻松,实现自我价值。

 

【袁先生的话,无疑为当今社会迷茫的人们,点亮了一盏明灯!的确如此,在这个物欲充斥的时代,我们总是向往着远处的繁华绚丽,却往往忘记遵从自己内心的追求;我们足够努力,却总觉得一事无成;我们常常身心疲惫,却不知道幸福为何物!心灵没有归处,所以拥有多少,都是漂泊!

 

苏东坡有诗言“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如今的袁先生,除了经营自己的企业,还奔波在儒教复兴的的道路上,任重道远,却总能乐此不疲,或许正是为内心寻到了一处安宅吧!】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