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 著《最后一位国学大师:钱穆传》出版暨引言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9-08-29 00:51:06
标签:最后一位国学大师、钱穆传、陈勇

陈勇 著《最后一位国学大师:钱穆传》出版暨引言

 

 

书名:《最后一位国学大师:钱穆传》

作者:陈勇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7月

 

内容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享誉中外的国学大师。钱穆治学出入经史子集四部,是20世纪中国国学界的一位通儒,其毕生著述、讲学之宗旨,刻刻不离于对国家前途与民族文化之关怀。本书以钱穆的生平阅历为主线,将其思想、学术、人格、才情融入其中叙述,一方面展现了这位来自乡村,完全靠自学成才名家,成为大学教授、名教授,成为一代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和学术贡献,另一方面突出他为中国文化而战、为守卫中国文化而战的一生,突出他为中国文化招魂续命的精神志业,激励人们为民族复兴和中国文化承担责任。本书材料翔实,立论有据,分析中肯,行文流畅,是迄今为止*为详细、全面论述钱穆人生经历和学思历程的著作。

 

【作者简介】

 

 陈勇,1964年生,四川巴中人。199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上海大学文学院,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博士点带头人。


主要从事隋唐史、中国近现代史学史、民国学术史研究,出版有《钱穆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唐代长江下游经济发展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国学宗师钱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钱穆与20世纪中国史学》(九州出版社2017年)等著作,主编《国史纲要》《民国史家与史学》《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等书,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项。曾获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四川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故乡、家世、少年时代(1895—1912)


一、故乡七房桥

二、七岁入私塾

三、新式小学教育 

四、“为钱家保留几颗读书种子” 

五、常州府中学堂 

六、“负笈金陵” 

七、想入北大

 

第二章  乡教十年(1912—1922)


 一、“年十八,抗颜为人师” 

二、往来荡口、梅村间

三、后宅小学的教育实验 

四、“在摸黑中渐逢光明” 

 

第三章  执教中学(1922—1930)  


一、受聘集美中学 

二、风气淳朴的无锡三师 

三、苏州中学的国文首席教师 

四、《国学概论》 

五、早年的墨学研究 

六、“妻孥哭未已,兄死方余恸” 

七、顾颉刚慧眼识人 

八、成名作《刘向歆父子年谱》 

九、初识胡适之 

 

第四章  从燕京到北大(1930—1937)  


一、燕京大学的国文讲师 

二、受聘北大历史系 

三、主讲中国通史

 四、北大的自由讲学之风 

五、“八年故都,五年访书” 

六、徜徉山水间 

 

第五章  北平时期的著述与交往(1930—1937)  


一、“体大思精”的《先秦诸子系年》 

二、清学史研究的名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三、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讨论

四、疑古与考信:与顾颉刚的古史论争 

五、古史地理的研究

六、北平八年的师友交往

 

第六章  流转西南(上)(1937—1946)


一、南下

二、在南岳

三、西南联大

四、“20 世纪最成功的通史著作”:《国史大纲》

五、“以记诵考订派之功夫,而达宣传革新派之目的”:钱穆理想中的中国新史学

 

第七章  流转西南(下)(1937—1946)


一、隐居耦园

二、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三、任教华西大学文学院

四、为《思想与时代》杂志撰稿

五、讲学与育才

六、书生报国之志

七、钱穆与蒋介石

 

第八章  往返昆明、无锡间(1946—1949)


一、告别北大

二、再入滇中

三、东归无锡

四、《湖上闲思录》与《庄子纂笺》

五、南走香港

 

第九章  新亚办学(1949—1967)  


一、创办新亚书院

二、教育理想与办学宏愿 

三、与港台新儒家的交往

 四、讲学耶鲁 

五、参加中文大学的创办 

六、为学术急流勇退 

七、居港时期的学术著述 

 

第十章  定居台湾(上)(1967—1990)  


一、定居台北 

二、归宗朱子

三、迟到的“院士” 

四、《坛经》作者之争

五、学问宗主与精神志业

 

第十一章  定居台湾(下)(1967—1990)


 一、素书楼传道授业

二、“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三、“勤读勤写,始终一书生” 

四、“天人合一”新解

五、情系两岸

六、一代大师谢世

七、归骨洞庭西山 

八、“最后一位大师”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引言

 

他来自中国社会最基层的乡村,一生从未上过大学,接受现代意义的正规学术训练;更没有出国留学,沐浴西方文化的雨露,完全靠自学苦读成就了一番辉煌的学术事业,由乡村小学教师、中学教师而走向大学讲台,成为大学教授、名教授,成为一代学术大师。


他是一位史学家,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朱子新学案》,这一部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名作使他名播学界,有人称他为“百年来中国史学界之第一人”,他的学生严耕望把他与陈寅恪、吕思勉、陈垣并称为“中国现代史学四大家”。


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按中国传统的分类法,其治学出入经史子集四部,可以说是集传统国学于一身,是20 世纪中国国学界少有的一位“通儒”。按现代学科门类划分,其治学范围广及文、史、哲各个学科,在人文科学中当属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所以有人把他称为我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他的离去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即传统国学的终结。


他自18 岁时初登杏坛,由教小学,而中学,而大学,直到92 岁告别讲坛,从事教育工作长达七十多年。特别是1949 年后他在香江兴学,在“手空空,无一物”的艰难困苦下,兴发“千斤担子两肩挑”的豪情,创办新亚书院,提倡人文教育,为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毕生以阐释和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他学问的宗主和人生的终极关怀就是关心中国文化的传承,也就是在西方文化的强烈震荡、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究竟何去何从的问题。所以,他的思想脉络始终围绕着现代文明与道德、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关系这一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上最重要的主题而展开。


他的一生与甲午战败以来的时代忧患相终始。他年轻时受“中国不亡,是无天理”的刺激而开始注意研究历史,希望在中国历史中寻找中国不会灭亡的依据。所以,他几十年来的著述、讲演无不是在不断的国难刺激下“困心衡虑而得”,无不从对国家民族的满腔热忱中来,无不蕴含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


他一再告诫国人:“你是中国人,不要忘了中国,不要一笔抹杀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他也从不掩饰自己一生教授学生的目的就是要为中国文化招魂,为中国文化招义勇兵。他对中华民族得以自立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元气大加阐扬和维护,始终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生命力抱有坚定的信心。


——这就是本书的传主,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形象。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