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通 著《经学抉原》出版暨序目、序、后记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9-08-31 01:07:56
标签:经学抉原、蒙文通


蒙文通 著《经学抉原》出版暨序目、序、后记

 

 

 

书名:《经学抉原》

作者:蒙文通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19年7月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蒙文通先生经学著作两种及单篇文章、论学书札九篇。其中《经学导言》原题《近二十年来汉学之平议》,分九节论述经学的相关问题,即绪论、今学、古学、鲁学、齐学、晋学、王伯、诸子、结语等。在此基础上,蒙文通先生又写成《经学抉原》,该书为先生经学代表作,分旧史、焚书、传记、今学、古学、南学北学、内学、鲁学齐学、晋学楚学、文字等十节,详细论述经学的相关问题,极具学术价值。附录文章九篇,皆与经学有关,可见蒙文通先生早年的经学思想。

 

作者简介

 

蒙文通(1894-1968),四川盐亭县人,早年毕业于四川存古学堂,曾从今文经学大师廖平、古文经学大师刘师培学习,而尤受廖平学术的影响,成名后又向近代佛学大师欧阳竟无问学,出经入史,转益多师,形成了自己贯通经、史、诸子,旁及佛道二藏、宋明理学的学术风格,成为20世纪少有的国学大师之一。20世纪20年代起,蒙先生先后任教于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成都国学院、中央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协和大学等校。40年代曾任四川省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除继续担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外,还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所研究员、学术委员。著有《古史甄微》、《经学抉原》、《古地甄微》、《古族甄微》、《儒学五论》、《道书辑校十种》、《巴蜀古史论述》、《先秦少数民族研究》等专书和论文数十篇,后集为多卷本《蒙文通文集》。

 

【目录】

 

经学导言

序目

六译老人听读《近二十年来汉学之平议》后记

一 绪论

二 今学

三 古学

四 鲁学

五 齐学

六 晋学

七 王伯

八 诸子

九 结语

 

经学抉原

旧史第一

焚书第二

传记第三

今学第四

古学第五

南学北学第六

内学第七

鲁学齐学第八

晋学楚学第九

文字第十

 

孔氏古文说

议蜀学

廖季平先生传

井研廖师与汉代今古文学

廖季平先生与清代汉学

井研廖季平师与近代今文学

与陈斟玄先生论学书

与胡朴安论三体石经书

与章行严论疏经纂史书

 

后记

 

六译老人听读

《近二十年来汉学之平议》后记

 

讲《春秋》是小统,孟、荀主之。讲《尚书》是大统,邹衍、《淮南》主之。

 

讲礼制突分《小戴》《春秋》说。西汉以上《白虎通》群以《春秋》说。

 

突分大戴派,多同《周礼》,是古学根原。

 

今文学西汉盛说《春秋》是也。古文家据《周礼》以解《尚书》是也。

 

《易》《诗》天学,古文家说,隔靴搔痒。

 

河间献王不得立博士。古文家以朝廷所立为今学,河间所立为古学,一派谣言。今文所立博士,其详其慎。秦始皇所立七十二人,汉立博士是法古非创立。

 

蒙文通文如桶底脱,佩服佩服,后来必成大家,谨献所疑以待评定。

 

井研廖平记

 

经学导言·序目

 

这篇文字是去年秋间应杨效春君为《友声》征文作的,题目叫做《近二十年来汉学之平议》,在《友声》的双十增刊上面发表。因为文字稍长,数期尚未登毕,底稿的后半篇也就在编辑部散失了。友人唐倜风诸君深以未睹全文为憾,屡次催促要我补成完篇。却因病事牵缠,直到冬间才将旧稿重新写出。因为内容多半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平议”这个题目名实不甚相符,便将里面的评语删去许多,把题目也就改作《经学导言》。初稿本是十篇,有一篇是《前论》,约略讨论些周秦间学术的问题。有一篇是《后论》,讨论的是内学、南学、北学一些问题。《后论》的稿子因为限于篇幅,未能畅论,颇不惬意,也就把他完全削去,把《前论》的题目改作《诸子》,列在第八篇去,所以这篇文字便只有九篇了。

 

这篇稿子总共二万多字,是在双十前两日内写成的,文字草率得非常,后来补作的时候,只是依着前日的底稿,也不曾多做修饰的工夫,自己真是不满意的很。也是因为本没有把他当作郑重的著作,只是把自己一时的怀疑和想法提出来罢了。若是要详细的修饰斟酌,那就要把里面许多地方加以补正,还要加入许多注子,许多正文也须要改作,文字也就仍旧要用文言,另作一部规模较大的论著。但是,现在还不敢相信自己已说得妥帖了,须是后日学业再有进益的时候再来整理。这篇稿子确实没有再印的价值,也还没到重印的时候,但既有这篇潦草的稿子在这里,把他印出来送给旧日的同学和现今爱讨论国学的先生们,作为一种通讯研究的材料,请大家不客气的加以批评指正,于我自己学业的进步确有莫大的帮助,这就是我再印这篇稿子的希望。

 

这篇稿子是一时潦草的作品,里面就有不少自相矛盾的说法,既说古学不立学官是河间献王的关系,后面又说是秦始皇焚书和立博士的关系,未免前后不符。六译老人已在这里提出来驳正了几句,这真使我十分感激而且非常高兴。全篇中像这样矛盾的地方定还不少。是因为这篇稿子的大意虽是短时间内所组成,但是所取材却有远至三年前的说法,前后见解既不统一,稍一疏虞便自相牴牾起来了。这的确是我潦草的过失。我本也没想做文,平素是最怯懦最缺乏发表勇气的,此回却因杨效春君的相强,才有这篇稿子的草创。六译老人既加以指正和鼓励,又嘱杨叔明君遗书论斠,才引起我再印的兴趣。今天有这本小册子和许多朋友通信讨论,我很感激杨效春君,尤其是很感激六译老人。

 

蒙文通识于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十二年六月十日

 

经学抉原·序

 

自井研廖先生据礼数以判今、古学之异同,而二学如冰炭之不可同器,乃大显白。谓二学之殊,为孔子初年、晚年立说之不同者,此廖师说之最早者也。以为先秦师法与刘歆伪作之异者,廖师说之又一变也。以《大戴》《管子》之故,而断为孔子小统与大统之异者,廖师说之三变也。仪征刘先生著论,以为东西二周,疆理则殊,雒邑、镐京,礼文复判,此刘师释今、古学之微意,而未大畅其说者也。四说虽立意不同,而判今、古为不可相通之二学则一也。

 

文通于壬子、癸丑间,学经于国学院,时廖、刘两师及名山吴师并在讲席,或崇今,或尊古,或会而通之,持各有故,言各成理。朝夕所闻,无非矛盾,惊骇无已,几历岁年,口诵心维而莫敢发一问。虽无日不疑,而疑终莫解。然依礼数以判家法,此两师之所同;吴师亦曰“五经皆以礼为断”,是固师门之绪论谨守而勿敢失者也。廖师曰:“齐、鲁为今学,燕、赵为古学。鲁为今学正宗,齐学则消息于今古之间。壁中书鲁学也,鲁学今文也。”刘师则曰:“壁中书鲁学也,鲁学古文也,而齐学为今文。”两先生言齐、鲁学虽不同,其舍今、古而进谈齐、鲁又一也。廖师又曰:“今学统乎王,古学帅乎霸。”此皆足导余以先路而启其造说之端。

 

壬戌秋初适渝,身陷匪窟,稽滞峡中,凡所闻见,心惊魄悸,寝不寐食不饱者殆月有余。忧患之际,思若纯一。绎寻旧义,时有所开。推本礼数,佐以史文,乃确信今文为齐、鲁之学,而古文乃梁、赵之学也。古文固与今文不同,齐学亦与鲁学差异。鲁学为孔、孟之正宗,而齐、晋则已离失道本。齐学尚与邹、鲁为近,而三晋史说动与经违,然后知梁、赵古文,固非孔学,邹、鲁所述,斯为嫡传。

 

及脱险抵渝,走笔追述所得,尽三日之力乃已。爰益以旧稿,著论九章,以赞师门之旨。稿既脱,乃南走吴越,博求幽异,期观同光以来经学之流变。而戎马生郊,故老潜遁,群凶塞路,讲贯奚由。遂从宜黄欧阳大师问成唯识义以归。

 

丁卯春初,山居多暇,乃作《古史甄微》。戊辰夏末,又草《天问本事》。则又知晚周之学有北方三晋之学焉,有南方吴楚之学焉,有东方齐鲁之学焉。乃损补旧稿以为十篇,旧作《议蜀学》一篇并附于末。于是文通适来讲斯院,滥竽经席。遂以此十篇之说,用代讲疏。

 

回忆昔时三先生讲德于兹,论业衎衎,杂以谐笑,同门数十人抠衣颂说其间,进有所闻,退有所论,乐何如也;其情盖犹历历如目前事,而吴、刘两师已归道山,廖师亦老病难持论,友朋星散,讲习无从。顾视庭柯,婆娑犹昔,而胜会不常,能不使人怆然以悲、惕然以惧。作而叹曰:师门之旨将息于斯乎?抑光大亦于斯乎?

 

以文通肤学,固未足以堪是,况又将有金陵之行,而义不可留也。则文通于师门之说,有同焉,有异焉,其是耶?抑非耶?斯不可以不论。盖廖师之讲贯礼学,犹顾亭林之阐明古音,皆所谓开风气之先者。顾氏分古音为十部,历江、戴、王、段,递有所开,以迄于今,密以加密,而声均之道乃大备。廖师劈析今古,刘师从而疏通证明之,流乃益广。

 

文通幼聆师门之教,上溯博士今文之义,开以为齐学、鲁学,下推梁、赵古文之义,开以为南学、北学。推本邹、鲁,考之燕、齐,校之晋,究之楚,岂敢妄谓于学有所发。使说而是,斯固师门之旨也;说之非,则文通之罪也。

 

是篇之作,宁有裨于高深,惟循是愈析愈精、密以加密,犹古音之学自顾氏十部之分渐进而至于分二十八部,以自附于段、王之徒,是所期于同志好学之士,盖非文通力之所能逮焉。苟徒执齐、鲁、晋、楚以言学,盖犹粗疏灭裂之尤,固未足以当识者之一哂也。

 

戊辰仲冬蒙文通叙于成都国学院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