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贵】王阳明在龙场悟了什么道?能否接应公民精神?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9-09-05 00:37:12
标签:王阳明

王阳明在龙场悟了什么道?能否接应公民精神?

作者:李承贵

来源:《凤凰网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八月初五日癸卯

          耶稣2019年9月3日

 

【导言】明武宗正德元年,即公元1506年,宦官刘瑾擅权。35岁的兵部主事王阳明为南京言官戴铣上疏,下诏狱,廷杖四十,贬为贵州修文龙场驿驿丞。在南下赴谪所的路上,王阳明历经追杀等生死艰险,于正德三年春抵达龙场。当时龙场处于“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龙场驿早已破败得无处可住,他只能宿于阴湿的山洞中,饥寒难耐。极端环境日复一日地磨砺着王阳明的心性,一天夜里他突然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此后的王阳明,大倡“良知”之说,强调“知行合一”,开始讲学传道,成就一代宗师。

 

 

 

贵州修文县阳明洞

 

2019年8月26日至29日,贵州省举办“问道向黔—重走阳明悟道之路”,知名阳明学专家张新民、钱明、李承贵、何善蒙、陆永胜等与国内众多媒体,寻访500年前王阳明在黔行迹,追问阳明学在当代的意义。

 

那么,王阳明在龙场究竟悟的是什么道?这种“悟”到底是顿悟还是渐悟?在今天看来,王阳明所传之道,究竟属于知识还是常识,能不能接应现代公民精神?如何看待今日颇为时髦的“阳明热”?阳明学专家、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李承贵教授就这些问题接受了凤凰网国学主编柳理的独家专访。以下是访谈实录:

 

 

 

李承贵,阳明学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林民/摄)

 

凤凰网国学:我们都听说了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故事,阳明自己说:“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那么,他所悟的“道”,究竟是个人处世之道,还是普世之道?

 

李承贵:儒家有所谓“道统”说,这个道统,孟子以前一般描述为:尧舜禹、文武周公、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汉以降,关于道统脉络的描述就因人而异。韩愈、张载、二程、朱子、象山、阳明等各有取舍。但关于“道”的指认基本是一致的。即仁义、孝悌、良知等。因而,儒者所悟的“道”应该是仁义、孝悌、良知之类。但这些道体对于儒家而言是常识,儒家面孔千万,但没有人否认“仁义”是儒家的道体。从这个角度看,阳明所悟的“道”应该圣人之道,即仁义。

 

但是,“仁义”显然是不需要像阳明那样苦心孤诣地去悟的。因此,阳明所悟之“道”,我们必须根据当年记载来确定。《王阳明年谱》对阳明悟道的记载是: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由这段记载看,阳明所悟是“格物致知”之旨,结果是“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也就是说,阳明龙场所悟的“道”,是“圣人之道在心中,因而无需外求”,而这正是阳明来龙场前受朱子学影响迟迟不能开悟的疑窦。因而从直接的表现看,阳明于龙场所悟的“道”,是理解、把握圣人之道的方式,而非圣人之道本身。

 

自然,根据阳明当时的处境,“圣人之道不假外求”,同时意味着唤醒那些违背良知、狼狈为奸、无恶不作的朝廷官员。因此,阳明所悟的“道”,既是个人生命体验,亦是对当时社会生态的沉思,因而其所悟“道”既具特殊性,亦具普遍性。

 

凤凰网国学:当年他只能谪居于阴暗潮湿的山洞中,“瘴疠蛊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日有三死焉”,生与死离得如此之近,以至于他把山洞当做了石棺,躺在“棺材”里思考。从文字描述上看,他是突然一夜就大彻大悟了,很像禅宗史上常见的顿悟。那么,您认为阳明的龙场悟道,是“顿悟”还是“渐悟”?这种“悟”,是否意味着阳明对个体生命的重新认识,或者意味着他要与这个世俗社会妥协和解?

 

李承贵:严格地说,顿悟、渐悟是佛教的术语。顿悟是指对于一件事或者一个道理因为某个因素或者原因突然领悟,它需要的是特定的环境和因素;渐悟则是经过内心空灵状态下长时间的思考而领悟。

 

阳明的龙场之悟,表现形式是顿悟,而实现这次顿悟之前,经历了长时间的苦思冥想,甚至生命磨难,因而我认为,将阳明龙场之悟理解为“顿悟”与“渐悟”的结合比较合理。

 

阳明是贬至龙场,属于生命中的不幸。对于生活优渥但又充满正义感的他,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也是很失望的。他不得不认真思考生命的问题,因而必然是对自己生命的重新认识。

 

至于是否表明对社会的和解与妥协?从阳明此后的生命历程看,似乎并无与社会妥协和解的迹象,但阳明在为人处世、为官之道等方面,的确表现出丰富且深刻的智慧。阳明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得到席书、王琼、黄绾等的举荐,说明阳明的确是难得的人才。不好说龙场悟道意味着阳明与世俗社会妥协和解。

 

 

 

贵阳市扶风山阳明祠内

 

凤凰网国学:我们注意到,阳明心学在沉寂了相当长时间后,又突然变成了显学,中国高层、地方政府以及民间都在掀起一股学习王阳明的热潮。阳明留下的思想资源,过去遭受过批判,比如说他的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那么,现在我们到底该学什么,他有没有思想元素能够接应现代公民精神?

 

李承贵:应该说,阳明心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比较接地气的哲学学说之一,只是因为当今某些学者的解释被高度玄学化了,对哲学专业者而言,问题不大,对广大学习者而言,就不太适合,也不符合阳明心学的本来旨趣。

 

在广泛的学习阳明心学的热潮中,我们究竟要学习阳明什么?王阳明是儒家,他心学思想的底盘是孔孟的,所以学习王阳明也就是学习儒家思想。

 

尽管不同层次的人对于学习阳明什么有不同需求,但无疑我们都是希望学习健康的、有积极价值的养料。就阳明心学而言,我认为王阳明的人格、阳明心学中的批判精神、亲民精神、重行精神、廉政精神都是值得当代人学习的。当代官员不能知而不行,也不能对老百姓的诉求麻木不仁,更不能私欲膨胀、贪污腐败,阳明心学在这些方面都有切实的教育意义。

 

无论是学者、干部,还是广大阳明学爱好者,阳明学的构成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即关于阳明心学的基本历史、文化、命题知识,二是思想,即关于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理论,三是精神,即阳明心学中核心观念。

 

阳明心学可以接应现代公民精神的元素,我认为有平等精神、亲民精神、批判精神等。

 

阳明强调平等,在真理面前、在利益面前、在权力面前,王阳明都有平等的主张。

 

王阳明心学“亲民”,他将《大学》新民解释为“亲民”,就是典型标志,阳明讲万物一体,但万物一体的“体”是明德,而“用”是亲民。阳明所有事功也都体现了他的亲民精神。

 

阳明心学具有批判精神,阳明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反对以朱子是非为是非,他建立了一个最高而普遍的标准,那就是“良知”,因而“良知”是内含深刻的批判精神的。

 

阳明对当时社会风气、官场黑暗也给予了讽刺和批判。这些精神都是可以为建构现代公民精神服务的。

 

凤凰网国学:历史上也曾有过阳明学特别时髦的时候,比如晚明,比如明治维新时的日本,包括蒋介石也是阳明的粉丝。今天在中国大陆,阳明学又热起来了,以王阳明为学习对象的各种论坛、讲座、活动以及书籍不少,那么,您如何看待当下这种“阳明热”?

 

李承贵:对于当今阳明热的评估,我在本人主编的《阳明学研究新论》第1至4辑的导言中先后都提到如何看待阳明热的问题。这里再集中谈一下。

 

由于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阳明原著,而有些讲解者为了哗众取宠,随意添加、无中生有,从而导致广大学习者误解阳明和阳明心学。我觉得对于当今“阳明热”应该做到这几点:

 

第一,要客观掌握、宣传阳明心学知识,不要故弄玄虚、编造故事,戏说阳明;

 

第二,要客观认识王阳明,要将王阳明作为人来看待,才能发现他的伟大,不要神化;

 

第三,要客观评价王阳明及其心学,不要绝对化。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儒家,他本人并不十全十美;阳明心学作为儒学史上一种学说,也不是万能的,并不能解决人类遭遇的所有问题。我想,大家建立起这样的心态,学习阳明心学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