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奎】儒学复兴路径刍议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9-09-11 23:20:42
标签:儒学复兴路径

儒学复兴路径刍议

作者:张道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人文天下》2018年第9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八月十三日辛亥

          耶稣2019年9月11日

 

儒学的复兴,是当下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个新动向。这个新动向由涓涓细流到汇聚成潮,走过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党的十八大以来,儒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儒学的复兴运动由此形成了由学界、政府、民间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的发展态势。在强大的推力下,儒学的诸多意义指向都出现了新的主张,因而正逐渐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新生的思想主张只有经过互相的敲打、借鉴,才能得到锤炼;千锤百炼的理论,才有可能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因此,百家争鸣的局面是进行理论创新的肥沃土壤。

 

同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争鸣的理想状态是百川汇海,锤炼出一个更完善的理论体系;而不应该如江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因此在儒学的复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一个可以让多种思想主张碰撞、借鉴、融通的平台,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在儒学复兴中,各种主张能否“百虑而一致”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有没有这样一个平台,有没有这样一个思想发展的路径。构建并疏通这个路径,是当代儒学复兴的当务之急。

 

一、儒学复兴的必要性

 

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将能够为未来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家和社会治理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提供理论指导。这样一种理论体系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它不可能、也不应该拒绝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思想结晶。儒学是曾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祖先们的思想结晶,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思想资源。它毫无疑问带有时代的烙印,也曾因没能适应时代的巨变而被批判、被抛弃,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般地彻底否定儒学的价值。战乱动荡和物质贫困的时代问题都已经解决,当下的中国处在需要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拒绝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资源,那么我们更不能拒绝儒学的思想资源。任何固步自封、墨守陈规的思想体系都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儒学是在历史的中国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带有鲜明的帝制时代烙印的思想体系,因此,帝制时代的儒学就必然带有某些不合于现时代的成分。任何照搬、移植儒学的主张都是不合时宜的;任何不加分辨、不知损益的态度都是激进的。我们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的需要而借鉴、吸收儒学的思想资源,需要的是儒学的基本精神、基本指向——即儒学的精神内核,而其制度外壳,则必须依据现代国家的治理原则进行大面积的改造。历史上的任何思想主张,都不可能为当下问题的解决提供现成的答案。就儒学来说,我们需要的是复兴和重生的儒学,不是古老而僵化的教条。

 

二、儒学复兴的阶段性定位

 

当前儒学复兴局面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政府的倡导和支持。政府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社会现状,必须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而不能如理论探索一般大踏步地推进,或多方向地尝试。“始生之物,蒙昧未明。”儒学这一重生之物的现实形态及其实践指向还并不明朗,目前只宜处于理论探索的阶段。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方思想资源之一,是对儒学发展阶段的精准定位。儒学的复兴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理论层面的创新需要反复推敲,实践层面的探索尤其要小心翼翼。一旦实践层面的某些探索出现了失误,社会舆论将可能直接攻击儒学的价值正义性。如果理论层面的探索创新是当下儒学复兴的重心,那么以高校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就应该成为儒学复兴的中心。

 

自“五四”时代以来,反传统也逐渐成为一种传统。儒学这一重生之物,在近三十年走过了正名的阶段,当下正在进入承启(或称接续)阶段。在对儒学的认识尚未达成广泛共识、对儒学的理论探索尚未明确方向的情况下,推进阶段的一些工作还不宜过早展开。立足于高校的儒学复兴,在这一阶段的任务应是承上启下、承前启后。上承政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倡,下启社会对温情道德、诚信秩序的呼唤,顺乎上而应乎下。承接高考改革的现行大势,扭转“道术为天下裂”的局面,下启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学术趋向。前承现有的各学科资源,以儒学引领人文学科的演化方向并进行整合,后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研究范式的建构。在这一承启工作的落实过程中,将可能同时完成学科转型、人才培养和儒学的理论探索三大任务。在对儒学进行合乎时代需要的“损益”工作之后,在获得了必要的人才储备之后,再依据社会现实选取一个恰当的切入点着力推进。这将是儒学思想资源参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行性路径之一。

 

三、儒学复兴的学科路径

 

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的儒学复兴运动,主要依托应该是以高校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包括官方智库和民间书院),因此儒学复兴必须承接现有的人文学科的运行体系和学术成果。完全舍弃现有资源而另起炉灶的主张,不仅会造成学科建设上的混乱,而且在现实中也会破坏教育政策的稳健性和连续性。在人文各一级学科的改革整合过程中,儒学所具有的面向社会现实问题的经世致用精神,将是一种良好的催化融合剂。人文类各一级学科虽然角度、理论各异,但都是面向唯一的人类社会——这个鲜活而统一的整体。人文类各学科、各思想主张的生命力也必然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如果距离这个母体太远,无论其多么理论自洽,也终究会走向衰败和枯萎。因此,人文学科能够而且应该指向人类实践活动中的现实问题。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当下的儒学复兴应以产生于社会现实中的问题意识为核心引领,以中央及地方政府的立项为推动力,以现有学科为落脚点;充分利用“双一流”大学建设、国家智库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时代契机,从而实现学科转型、人才培养和儒学复兴三位一体的建设目标。在建设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基本方法为指导,并合理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从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以目前的高校学科建设和学界对儒学的研究现状为基础,儒学复兴的学科路径可以以问题研究为核心,整合哲学、政治学、历史学三方的学科资源,并以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其文献基础。其中,哲学指向的是义理儒学、心性儒学的方向,包括以西方哲学体系重构中国哲学的一些理论成果等等;政治学指向的是政治儒学、制度儒学和社会儒学的方向,包括传统的易学、今文经学的内容等等。历史学主要指向儒学史的方向,它一方面可以通过中国哲学史连接哲学学科,通过中国政治史连接政治学学科;另一方面可以立足现实,连接过去与将来,为现实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历史性的说明和前瞻性的思考,实质上是发挥一个连接性的作用。中国古典文献学领域,已在传世古籍整理、域外汉籍合璧、出土文献整理与释读三个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三方成果的综合,必将为当代儒学研究乃至中国古典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整合哲学、政治学、历史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四大学科的力量,可以共同对一个甚至数个从当代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在获得政府立项支持的同时,充分总结相关试点建设的经验,并召开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听证会。如此形成的结项成果,才可能对社会治理和国家人才培养提供直接的参考。结构图示如下:

 

 

 

四、儒学复兴的理论指向及其模式

 

当下儒学复兴局面的形成,是学界、政府、民间等多方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这就表明儒学的复兴不仅具有学术思想的内涵,还应该具有指导社会实践的价值。以理论创新为逻辑起点的当代儒学复兴运动,其最高指向必然是国家社会治理以及人类社会治理。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形成,必须首先成功解决我国的社会治理问题,然后才有可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充分联系实际、成功指导实践的理论创新,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容纳人类思想结晶、具有理论预判的社会实践,才有可能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和社会治理的实际承担者,都要落实到人才上,这就要求儒学复兴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兼顾人才培养的任务。

 

在当代人文学科建设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正在探索或探索出了一些建设模式。如高校内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模式、校与校之间的协同创新模式、高校与政府之间的智库模式等等。因儒学复兴的实践指向,必然离不开行政力量的支持。并且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道路建构过程中,应该充分借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上的成功经验——试点建设。在理论探索的成果初步成熟之后,选取一个小范围的、易操作的“试点”做实践探索,然后以实践经验的总结来调整、补充、完善理论。并在推广过程中进行新一轮的理论与实践的互相检验,使理论在实践中一步步走向成熟。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多方力量同心协力,才可能实现协同发展的目标,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此外,儒学复兴还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理论自恰不能成为唯一的标准。百年前儒学国家意识形态地位的丧失,及其随后波荡起伏的历史命运,并不是儒学体系内部的理论矛盾造成的;而是由于儒学无法应对来自其他意识形态的理论冲击,无法回答中国人民在社会实践中提出的时代问题而造成的。只知逻辑推理而不顾天下大势,思想的演进必将进入死胡同。因此,当代儒学复兴要避免陷入逻辑误区,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其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自韩愈明确提出“道统”说以来,以道统继承者自我标榜、自抬身价的陋儒层出不穷。甚至为跻身“道统传人”的名单而穷尽毕生才智,却不知“仁以为己任”的担当为何物,不知“斯文在兹”的理论自信为何物。儒学是活的思想,不是僵化的教条。任何照搬模仿、固步自封的所谓儒学复兴的主张,无论其传承道统的口号多么动听,也必定不会长久。为儒学正名的阶段已基本过去,现在需要做扎实的研究探索工作。继承先贤传世的基本精神,做我们自己的事业,才是以人弘道。

 

其三,“欲速则不达。”思想的演化发展、理论在实践中的展开、人才的培养等等,都有其客观规律和阶段性特点。儒学的复兴是一个过程,也必然符合发展的某些客观规律。如果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儒学复兴问题,准确把握当下的发展阶段,就能理解哪些主张或方式方法是不合时宜的。以此观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特点,就有可能使我们理解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理论探索工作的稳步、顺利推进,就更要理解前人“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的告诫,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密切联系实际,不可操之过急,竭力避免理论探索工作误入歧途。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切渺小的东西终会归于消灭,一切伟大的东西必将生命不绝。儒学如果有这个理论自信,它就不会惧怕社会实践的检验。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