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骥】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道场系列、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19-11-16 18:32:52
标签: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作者:张国骥

来源:《学习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十月十九日丙辰

          耶稣2019年11月15日

 

在湖南长沙的名山岳麓山下,滚滚波涛的湘江西岸,古木参天的清风峡口,有一座幽静、古朴、典雅的院落。这座院落就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唐末五代战乱中,不少儒生寻找读书之地,智璇等两个和尚建屋购书读书,建立起临时的简陋读书处。到北宋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将这个读书处建成一所正式的学府。从这一年算起到今天,岳麓书院已有1043年的历史了。

 

一千多年以来,伴随着湘江北去的日夜涛声,从这里能听到千年不绝的琅琅读书声。这千年传奇,主要得益于岳麓书院千年以来一脉相承的教育理念。岳麓书院传统的教育理念十分丰富,但最突出的有三个方面:一是重视人格培养,二是注重务实精神,三是注重博学多思。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显著的精神特质。

 

这种教育理念既是一种办学理念,也是一种读书理念。这种理念一代一代传承,一代一代发展,吸引着读书人,哺育着读书人。

 

第一,岳麓书院是读书人精神安顿的家园。岳麓山上的滚滚松涛声,湘江北去的滚滚江涛声,万里蓝天的悠悠白云,在这里可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岳麓书院的学子们感到此地乃读书之佳处。

 

有一个令人玩味的故事。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即公元1012年,周式担任岳麓书院山长,办学出色,闻名天下。在大中祥符八年即1015年,宋真宗召见他,要任命他为国子监主簿,留在宫中讲学,但他坚持回岳麓书院。宋真宗应允,赐给他内府书籍,并御书“岳麓书院”匾额。周式辞官不做,回到岳麓书院读书教书育人,因为在他心中,岳麓书院才是他的留恋之地。

 

儒生们从遥远的地方会聚到这座清幽的庭院。这里的书楼收藏着中华文化的浩繁典籍,这里的讲堂有启人心智的开讲与辩难,这里的祠庙供奉着自己景仰的先贤往圣,这里的斋舍有许多与自己心灵相通的求学者。这个凝聚着读书人梦想的古朴书院,有书教,有书读,有学求,有名师指点,有同学切磋,对于教书读书人来说,就有了精神安顿的家园。

 

第二,岳麓书院是读书人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场所。千年而下,先贤们已将岳麓书院建成“道南正脉”的文化驿站。宋代以后,各朝各代均出现了一批批儒家士大夫,他们在此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在中国学术文化发生重大变革的宋元明清时期,岳麓书院一直是新兴学术思潮的重镇。

 

特别要强调的是,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独具特色又有重要地位的地域文化。湖湘文化是在两宋时期中华文化重心南移、与儒佛道文化综合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中,开始成型并崛起的。岳麓书院与湖湘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湖湘文化的成就与特色总是可以追溯到岳麓书院的历史渊源。岳麓书院千年办学的历史过程,也是湖湘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岳麓书院积淀的学风,成了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岳麓书院的学术创新,成了湖湘文化的核心文化。

 

第三,岳麓书院是读书人享受学术争鸣盛宴之地。南宋时期,理学大盛,理学家张栻主持岳麓书院讲席,并且形成了当时学界很有影响的湖湘学派;朱熹两次在岳麓书院讲学传道,形成了学术鼎盛、文化繁荣的局面。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真德秀、魏了翁承朱熹、张栻学统,在湖南主政期间,到岳麓书院讲学、祭祀,推动书院学术争鸣。到了元朝,有刘必大、刘安仁、吴澄,明代前期有陈钢、杨茂元等,他们在此又推动了学术争鸣。明代中叶以后,心学思潮兴起,王阳明及其弟子王乔龄、张元忭、季本、邹元标等纷纷来岳麓书院讲学,使岳麓书院再度发挥重要的学术大本营作用。清朝乾嘉学术大兴,岳麓书院又成为考据之学的基地,许多著名学者、教育家主持书院,如车万育、李文炤、王文清、罗典、欧阳厚均、王先谦等大儒,先后在此主持讲席。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都可以在这里讲学授徒,会讲,对话,辩难。读书人在这里可以享受到学术争鸣的盛宴,从而实现心中追求学术争鸣的梦想。

 

第四,岳麓书院是读书人追求“道”的理想之所。中国传统的士作为“天下有道”的追求者,总是承担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社会责任。在宋代,岳麓书院是著名的四大理学基地之一,朱熹与张栻在这里会讲,辩难,体现着对“道”的追求。明中叶,岳麓书院是心学思潮的重要学术基地,王阳明及其弟子来此讲学,讲授“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哲学思想,也体现了对“道”的追问。岳麓书院的学生王船山,在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哲学观念、人格精神等各个领域均有新的开拓,他的“天下惟器”的哲学思考,代表着那个时代对“道”的追求的执着精神。清代魏源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主张“及之而后知”,“知”从“行”中来,坚持“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魏源等人代表了中国向近代化文化的转型。

 

第五,岳麓书院是培育读书人士大夫精神的殿堂。岳麓书院千年办学的过程中,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具有士大夫精神的人才。他们心怀知识和道义,有济世救民的理想,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怀。抗元守城战役中,岳麓书院学子死之八九,血洒疆场;而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等创建湘军,其特色是“士人领山农”;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整顿内务,以立富强之基。这都体现了岳麓书院是培育读书人士大夫精神的精神家园。

 

第六,岳麓书院是读书人成才的摇篮。自古读书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成才,为国家出力,书生报国。岳麓书院,成了读书人走向社会、实现经世济民理想的出发点。南宋时期,岳麓书院会聚了一批心志相投、学脉相通的读书人群体——湖湘学派,他们是那个时代建功立业的骄子。明末,岳麓书院来了一位求学者王夫之,他立志于“六经责我开生面”,后来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内忧外患的清中期以后,来此求学者中不断涌现杰出人才,其中有魏源、陶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唐才常等等。他们是那个时代经世济民的人才,成就了读书人的梦想。所以在清代,岳麓书院大门增添了一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岳麓书院的千年历史证明,读书人寻找自己精神家园只是个人的梦想,但是无数的梦想汇聚起来,就可以创造文化的奇迹,创造历史的伟业。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