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竞恒作者简介: 李竞恒,字久道,西元一九八四年生,四川江油人,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师。出版专著有《爱有差等:先秦儒家与华夏制度文明的构建》《干戈之影:商代的战争观念、武装者与武器装备研究》《论语新劄:自由孔学的历史世界》《早期中国的龙凤文化》。 |
汉服照能否办证件,在今天不应成为一个问题
作者:李竞恒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十一月初二日戊辰
耶稣2019年11月27日
近日,厦门陈先生夫妇在思明区婚姻登记处办理结婚登记,因结婚照使用合照穿着汉服,被工作人员以“奇装异服”的名义拒绝登记,此消息被报道后,顿时引发热议。
有网友说:“我的二代身份证就是汉服照,这如果不算‘标准证件照’,就没有什么能算证件照了。”
另有网友也证明:“我的身份证、港澳通行证、护照,都是束发穿汉服照的,那是公安部门。但到了民政部门就不那么守规矩了。”
如此看来,穿汉服的照片能否办证件,政府并没有一定之规,全凭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自我认知进行判断。在当地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看来,西装、婚纱肯定不是“奇装异服”,而中国的传统汉服衣冠,则是令人感到陌生的“奇装异服”。
婚礼着本民族传统服饰,在世界各国大都被视为是一种庄重、肃穆、典雅的仪式,如现代日本人举行婚礼,无论是神社还是佛像前举行,夫妇均穿传统和服,以示庄重。
婚礼以外,日本的成人礼、葬礼、毕业礼、传统节日、宴会等众多礼仪活动,都会身穿端庄的和服参加。
甚至今年电视直播日本天皇的登基礼,作为国家层面的典仪,也是身穿传统衣冠,参与礼仪活动,既无违和感,也没有任何所谓“奇装异服”之说。
又如韩国的传统婚礼,保留了大量来自中国传统的内容,如纳采、纳币、奠雁、交拜、合卺等,其中新婚夫妇均穿着传统民族服装,新娘着绿衣红裳、绿圆衫、花冠,新郎着李朝时代九品圆领官服,戴乌纱幞头,取摄盛之意。
又如现代印度常见的传统婚礼,同样多见印度教礼仪的握手、戴线、绕走圣火,新娘穿传统沙丽,朱砂抹发缝,新郎穿传统民族服装,头戴黄色包头巾,脖戴茉莉花环。
而在欧美社会,现代中国人熟悉的婚礼,西装革履、白色婚纱本来就是他们的传统礼服,只不过近代以来舶入各国,喧宾夺主,反倒成了一些人心目中的“正装”,而本族传统衣冠则成了“奇装异服”。
当然,中国一些人对传统汉服有陌生感,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汉服衣冠从满清强制剃发易服,1683年最后一批穿汉衣冠人群——郑氏集团的被征服,到辛亥革命剪辫子,二百二十八年的之间,虽然也有章太炎、鲁迅等江南家族坚守的葬礼将死者改换汉服的深衣、角巾入殓,甚或吕思勉记载其乡邻秘密祖传一套明代汉服,嘱咐子孙在光复后穿上重见天日等坚守,但毕竟对更多的人来说,汉服已经很陌生。
在辛亥时,汉服虽有有过短暂的复兴(参见拙文《衣冠之殇:晚清、民初政治思潮与实践中的“汉衣冠”》),但在此后逐渐销声匿迹。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激进主义和推动的逆向民族主义,不要说传统汉服,就是汉字,都差点成为要被废除的对象。
当代对汉服的复兴,始于2003年,笔者有幸在最初阶段,就参与了这一文化活动的努力。十余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汉服也逐渐得到了主流社会的接受与认同,成为了承载民族情感的重要符号。
希望在这一背景下,能走出文化虚无、逆向民族主义的阴霾。西装革履、白色婚纱固然可以穿戴,但不必将其视为独一无二的正装,而传统汉服衣冠,则更不能再被视为“奇装异服”了。
所以说,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对“汉服”等传统服饰予以正确认识并给予合法身份。而具体到在结婚证照片这件事上,民政部门应该向公安部门学习。
责任编辑:近复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