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第37辑出版暨内容提要

栏目:《原道》第37辑、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9-11-29 00:13:26
标签:《原道》辑刊

 

 

书名:《原道》第37辑

主编:陈明  朱汉民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

 

【本刊简介】


《原道》是连续出版的学术思想类辑刊,由“大陆新儒家”代表性人物陈明于1994年创办,被视为中国大陆儒家在当代重新崛起的旗帜和象征。

从创刊之日起,《原道》就追问“五千年来一以贯之而至今仍不可或缺的基本精神或价值拱心石,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应该是什么?”在这样的执着中,《原道》坚持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对话中强调民族主体性,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强调传统资源的重要性,在儒家传统继承和发展的纠结中强调面向现实的开放性。

20余年来,《原道》专注阐扬华夏治理大智慧,专注求解中国治理真问题,秉持儒家立场情怀,兼收社会科学新知,关切公共领域议题,参赞治理秩序生发,日益成为当代儒家思想创发之首要平台和华夏治理正道发明之核心力量。

《原道》认为,当代儒学欲回应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之近现代主题,因应社会转型时期治理秩序生成之中国问题,必须团结与整合跨学科学者的智慧与洞见,进入思想创发的新时期。

为此,《原道》注重持续组织秉持儒家立场、兼收社科新知、关切公共议题的专题研讨,并尤其支持鼓励跨学科青年学者参与“原道”事业,团结了一大批来自儒学、哲学、史学、文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中青年优秀学者。在见证作者成长和学术共同体形成的同时,《原道》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2012年以来,《原道》连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综合性社会科学”来源集刊。


【本辑内容

 

本辑开辟“社会科学视域中的先秦经典”专题,以先秦经典为基础,从社会科学视角考察儒家思想、制度与人物,旨在发掘儒家治道的恢弘气象与时代价值。“儒学研究”既训诂经义,又广涉苏轼、陈舜臣、朱熹、廉希宪、王船山、孙奇逢等人的思想与实践。“百家论道”论及宋代“故事”、明清“三教合一”、清末“礼法之争”等。“处士横议”综议密尔自由论与儒家德性哲学。“短长书”记述儒家网十周年与儒道佛汇通会议。


本辑目录

 

“社会科学视阈中的先秦经典”专题


荀子说秦与秦之儒化:《荀子》相关章节疏解丨姚中秋 

原始儒学“宗教性”新解丨白宗让    

《禹贡》再理解:“治水”与经学意义重塑丨李琪慧    

推天道以明人事:先秦儒家道论的秩序意蕴丨张子峻    

诗礼互证:论《诗经》祭祀诗中的周人信仰丨王慕飞    

 

儒学研究


“子贡方人”章新证丨韩桂君  刘纯泽    

辨析“工夫”与“功夫”丨汪俐    

 苏轼道统思想探析丨胡长海   

苏轼正统论及其思想价值丨毛钦    

论宋儒陈舜俞的“太平有为”政治构想丨张建坤   

从正诚之学到尧舜之治:朱熹帝学思想探析丨王琦    

元儒廉希宪的儒学思想与政治实践丨韩星    

王船山《尚书引义》中的君臣观丨胡金旺    

王船山对“物”的领会及其现代启示丨刘登鼎   

从《理学宗传》批注看孙奇逢的学术倾向丨万红  

 

百家论道


论宋代法律体系中的“故事”丨喻平    

明清“三教合一”与大理“三教寺”丨赵雯萱    

冈田朝太郎视域中的清末“礼法之争”丨杨本娟   

凝聚与分裂:亲属称谓的跨文化可译度丨欧阳珊   

 

处士横议


严复对密尔自由论的误读与重构丨官正艳    

儒家德性哲学与当代儒学刍议丨 陆保良   


短长书


儒家网十年记丨任重    

当代哲学转型中的儒道佛汇通融合丨王堃    

  

内容提要

 

1.姚中秋    荀子说秦与秦之儒化:《荀子》相关章节疏解


内容提要:荀子入秦游说其君相,为其以生大事,更为儒家学术和行道史上之大事,亦为周秦之际政治演变史上之大事。荀子以为,秦将扫灭东方各国,可见其兵制乃至政制倶有可取之处;秦若一统天下,则重建王道有望,故“见几而作”,不计个人毁誉,毅然入秦,说秦王、秦相以仁义礼乐之道。本文解读《荀子》所记荀子与秦王、应侯之对话,以探究荀子驯化秦制之思考,可见荀子对秦制之基本态度是,认可秦扫灭群雄、一统天下之功,而呼吁其引入儒学,以自我更化。荀子第一个完整地表达了秦汉之际儒家重建良好秩序之中道方案,有别于有些儒者之僵化或曰激进方案,得以参与郡县一统之制的设计构建,故确曾推动秦制之儒化,并为汉代之全面复古更化示范先行。荀子之入秦说秦君相即效法孔子之道,可见其殷殷救世之仁心,更可见《中庸》所谓“君子而时中”之大智。


关键词:荀子;秦制;儒家化;法家;时中;

 

2.白宗让    原始儒学“宗教性”新解


内容提要:“宗教性”具有不可消解的超越维度,对儒学宗教性的研究一定要放在世界文明的背景下进行。“宗教性”一般是在终极的意义上来谈的。“宗教性”情感认为,人在世间的居所都是暂时的,所有的人最终都会回归天地,此岸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彼岸的幸福与永恒。儒家也认为这暂时的居所是有丰富的意义的,值得我们用全部的爱与智慧去好好过此生的,这一“现世伦理”如果触发了主体深层的超越性情感,而不止于平常的喜怒哀乐之层面,无疑也是“宗教性”的表达。儒学宗教性兼具“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两种维度。孔子保留了古代礼乐文明的外衣,注入了核心精神之“仁”,这一新的宗教向度体现于对己身、他者、传统、天地、鬼神、圣人的信仰之中。道德、美育、科学都无法替代宗教,培养宗教情感既是个人修身的需要,也是当今文明对话的需要。


关键词:儒学;宗教性;内在超越;外在超越;

 

3.李琪慧    《禹贡》再理解:“治水”与经学意义重塑


内容提要:《禹贡》是《尚书》非常重要的一篇,在历史地理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在这一研究范式下,学界对它的经学意义较为忽视。因此,有必要重新探讨理解《禹贡》的经学路径。重塑《禹贡》中的“治水”叙事,可以为此提供新的突破。如果将《禹贡》中的“治水”理解为华夏民族历史经验的积累和集体记忆的集中叙事,《禹贡》的成书问题所带来的意义焦虑可以得到化解。《禹贡》的文本内容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也因此得以重新讨论,《禹贡》是一个具有结构性的文本,可以分为《序》《九州》《导山》《导水》《告成》五章,章内各有次序,所讲述的内容包括治水以及治水之后的制度设计两个层次。其中,大禹治水之后所确立的九州“田赋”等级制度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集中体现了《禹贡》对华夏民族共同体的文明生活之形成与塑造的理解。


关键词:禹贡;治水;成书问题;华夏文明;田赋;

 

4.张子峻    推天道以明人事:先秦儒家道论的秩序意蕴


内容提要: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由此形成意义不断衍生的词汇。先秦儒家道论和理论是儒者对现实政治秩序的理论关照。在“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学术语境下,诸子的治理之道常常异论纷然。先秦儒家学者注意为其“人为之道”和人文之“理”寻求普适性依据,以实现政治哲学的公共证成。他们往往采用“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论证策略,即把人间秩序的根源性建构在不证自明的先验性之天道。自然天道的秩序性,渊源于先民在生产生活时对自然“本质现象”之时序性的直观。同时,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促成人文理性的兴起,也为天道秩序中注入了德性的因素,完成了道、理的自然秩序性向人文道德性的转变。先秦儒家三位大师孔、孟、荀议论道、理,所持观点虽或有微异,但均注意从从自然秩序的模态中抽绎出人文秩序,为后世儒家确立了“下学”与“上达”的范式。


关键词:道;理;天人;秩序;先秦儒家;

 

5.王慕飞    诗礼互证:论《诗经》祭祀诗中的周人信仰


内容提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我国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到了夏商周时期,“绝地天通”之后,祭祀成为了一种特权的象征。任何一种政权,若想得到大众认可,必须拥有这种权力。因为,它一方面是为政者沟通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方式,另一方面又是为政者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手段。《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它内容包罗万象,记载了先秦时期我国先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为我们研究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祭祀的方式、内容和意义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而《礼记》中又详细记载了先秦时期,不同等级的不同祭祀方式和祭祀规模。本文试图运用宗教学和人类学的方法,通过《诗经》中记载的农事诗和祭祖诗并参照《礼记》中对于相关礼仪的记载来探讨周初统治者如何通过建构信仰的转化和建构来解决周代商的政治合法性问题的。


关键词:诗经;礼记;祭祀诗;信仰;诗礼互证;政治合法性;

 

6.韩桂君  刘纯泽    “子贡方人”章新证


内容提要:《论语·宪问》篇“子贡方人”章前贤多有注解,但是在解释立场、训诂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结论也各有不同。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孔子对待子贡方人持批评态度,二是主张孔子对子贡方人持赞许态度。但二者均存在论证不足的问题。尽管有人赞同对于两千年前的《论语》可以根据时代需要进行解释,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探究《论语》作者对本章所持有的独特而确定之思想涵义。因此,有必要以更加科学和更有逻辑的方法,经过充分论证,得出经得起检验的结论。基于以史证经、章序逻辑、以经证经的随宜训诂方法,可以明确得出“子贡方人”章所要揭示的核心思想:方人者,德艺不足以服众,虽自视“贤”,人必不以为贤,虽自鸣得意,或遭终身之耻;故君子欲远耻辱,应以子贡为戒,保持谦卑,谨慎论断或者不论断他人。


关键词:子贡方人;随宜训诂;君子远耻;方人者戒;

 

7.汪  俐    辨析“工夫”与“功夫”


内容提要:“工夫”与“功夫”是一对异体同义词,学术研究中经常可见两者混用的情况。研究“工夫”“功夫”的同异,要依照两者呈现出的不同词义状态,从日常义和义理义两个层面来做区分考察。在日常义上,“功夫”出现时间早、语义丰富度和成熟度发展较快;“工夫”则体现出后来居上的发展优势。在义理义上,经由对朱熹作品中二者从使用频次、用法到涵义种类及其偏向的对比分析,可以基本得出“工夫”“功夫”能够通用的结论。基于“工夫”“功夫”在历史上的发展特点,本文主张:除“工夫”所独有的“工人、夫役”义以及“功夫”独有的“武术”义外,在表达相同涵义时,无论用哪一个“工(功)夫”都是对的,但用“工夫”比用“功夫”更好一些,尤其是研究义理层面的“工夫”与中国哲学范畴的“工夫论”的时候,应用“工夫”为宜。


关键词:工夫;功夫;日常义;义理义;朱熹;工夫论;

 

8.胡长海    苏轼道统思想探析


内容提要:苏轼的道统论具有时代特性与地域文化个性。苏轼重视伏羲、黄帝以至于尧舜的先王时代,批判汤武而认同周孔,建构先王至于孔子、孟子、韩愈、欧阳修乃至苏轼的独特道统谱系。苏轼认为先王时代王道是不断衰败的过程,对孟子至于韩愈既批判又肯定其道统地位。同时,苏轼重视欧阳修的道统地位,强化对欧阳修道统地位的继承。苏轼道统论也深受道家影响,以无为而治为儒家理想。此外,在道心、人心关系上主张道心对人心的统摄,强调“精一”之论。苏轼道统论以仁义为本,批判佛老、法家等学说,又肯定无为,凸显其较为驳杂的蜀学学术特点;同时苏轼道统论中还考辨人性论以批判孟子、荀子等,阐发义理论述道家色彩的人性思想,彰显其宋学学术特征;苏轼道统论融合儒道,体现道统理论乃至宋学建构初期多元融合的理论特点。


关键词:苏轼;道统;佛老;精一;蜀学;

 

9.毛  钦    苏轼正统论及其思想价值


内容提要:“正统论”是中国史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自宋代欧阳修首作《正统论》之后,宋代学者们便对“正统论”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而其中苏轼的正统论在诸多正统理论中别具特色,其首次将“正统论”与“名实论”相融合,成为正统思潮中的突出代表。苏轼吸收了先秦名家“名实之辩”的逻辑思维与儒家“正名”的政治文化意蕴,将“名实论”融入到“正统论”之中,创立了别树一帜的正统学说。苏轼的名实论吸收了先秦名家的逻辑思辨精华又融合了儒家“正名”的道德色彩,他的正统论弱化了道德因素对评判正统名位的影响,却在历史观和史学批评中重视道德因素。苏轼的正统论具有重大的史学思想价值,其正统论体现出的史实与道德评价相分离的史学思想和对正统标准的讨论对史学理论和历史编纂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苏轼;正统论;名实论;思想价值;

 

10.张建坤    论宋儒陈舜俞的“太平有为”政治构想


内容提要:经术治国以回向三代,是北宋中期新型儒学士大夫的共同追求。“学术、政事见称于时”的陈舜俞,曾先后师承胡瑗、欧阳修,是建言君主“大有为”,推动朝廷进行全方位政治革新的新型儒学士大夫群体中的佼佼者,也是传承“明体达用”的“湖学”的中坚。自嘉祐三年以来,他不断向朝廷陈言进策,系统地表达了经术治国的“太平有为”政治构想,即:以《六经》之“道”为本,以《六经》之“术”为用,重建儒家经世传统的知识、价值、信仰和实践;以“上修下安”为具体路径,试图通过规范君臣的职责与道德,在政治实践中建立一种良性的君臣“共治”的政治秩序。一方面消弭君王主权与治权的不对称性,以维护君王的权威;另一方面给予官僚阶层更广阔的行政自主空间,使之更好地辅君保民:君臣和衷共济,取得实质性的“太平”。


关键词:陈舜俞;经世;经术治国;太平有为;

 

11.王  琦    从正诚之学到尧舜之治:朱熹帝学思想探析


内容提要:实现致君尧舜的理想目标,需要首先通过格物致知以明理,而后做诚意正心的修身工夫,最终达致家齐国治天下平的目标。从首次提出以《大学》为帝学到其经筵讲学之际,朱熹从未放弃过对“帝学”的思索与建构。其以《大学》为思想框架建构帝王之学,以“正君心立纲纪”,希望从为治的源头与根本出发,以儒家的价值理念引君于道,影响帝王的心性修养与政治实践,实现尧舜之治。格物致知以明理是正君心之前提,诚意正心以修身是正君心之关键,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术的实施是君心正而后纲纪立的自然延伸,体现了朱熹以理学原则规范帝王及政治的理想追求,其实质就是以道统规范治统,限君权而出治道,具有一定的政治批判意义。他又将其理想的实现寄寓于君主的道德自觉,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制度与法律上的制约,因而又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关键词:帝学;正心诚意;正君心;立纲纪;尧舜之治;

 

12.韩  星    元儒廉希宪的儒学思想与政治实践


内容提要:本文对元初维吾尔儒臣廉希宪的儒学思想与实践进行梳理。廉希宪,性至孝,有仁爱,自幼生长在汉地,从小研习孔孟之道,谙熟儒家治道、时中、经权之道,以儒家复三代之治,实现“天下一家”的大同社会为最高理想。主政各地,形成了以儒治国的具体实践:重用儒士,提倡文教;敢言直谏,无少回惜;刚正不阿,忠诚贤良;坚持正义,不畏权贵;施行仁政,德化广被;为官清廉,鞠躬尽瘁。廉希宪虽然有较深的儒学造诣,但主要是一位政治家而非一味纯粹的学者。廉希宪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地践行儒家思想,在政治生活尽心竭力地实践儒家治理之道,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少数民族身份的儒者、儒臣。加强研究,积极传播。廉希宪的儒学思想与政治实践历史影响深远,历代评价很高,多元文化交流融汇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和现代意义。


关键词:廉希宪;儒者;儒臣;儒学思想;政治实践;

 

13.胡金旺    王船山《尚书引义》中的君臣观


内容提要:《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王船山在《尚书》君臣观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引申出自己在君与臣以及君臣关系方面的思想。船山认为禅让制不是必然优越于世袭制,关键是这种制度要适应当时的情势。权力的根源在于德与望,但是他反对废除世袭制而恢复禅让制。船山反对复古主义,要求根据现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深具历史发展主义的意识。君主有用人与听言二项独制,但臣对君的态度不可以术事君及迎合君之隐志,而应以道事君。船山认为君臣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制约与负责的平等关系。臣子并不是君主可以任意驱遣的家奴,与君主是宾友的关系。君主的德性对国家的治理是难以始终依赖的因素,而相位的设置以至于制度的建设才是国家治理最可靠的保障。这是船山对政治统治过度倚重统治者德性的一种纠偏。


关键词:王船山;《尚书引义》;君臣关系;历史意识;

 

14.刘登鼎    王船山对“物”的领会及其现代启示


内容提要:把自然界当成能源与财富的贮藏地,不断地征服自然,以获得人类欲求的满足,正是现代技术对待自然界的态度,并且以一种解蔽和真理的方式呈现出来。对现代技术的反思与批判已经刻不容缓,而儒家的智慧正好给我们照亮了这条道路。王船山是宋明儒学的集大成者,秉承儒学的义理,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天就是道体,人与万物浑然一体;同时又认为人是万物之灵,通过尽人道、裁成万物的方式,才能真正与天道合一。万物与人处于一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关系之中,人一方面要领会万物与人的浑然一体,另一方面又需要积极的“制器尚象”来干涉自然界,以获取人类生存的必需品。船山通过对道体的深切领会,提出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方法,这对于生活在现代技术大行其道,自然环境极度破坏的现代人来说,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王船山;道体;自然界;制器尚象;

 

15.万  红   从《理学宗传》批注看孙奇逢的学术倾向


内容提要:孙奇逢学术倾向问题,向来纷纭众说。《理学宗传》为其平生大著,稿经三易,年逾三十,是孙氏学说的晚年定论。该书计26卷,本主辅内外之原则,传自董仲舒以迄周汝登等汉唐宋明之170位儒者,先作评传,次辑录其所著或语录,于眉端或段落中施批注,最后给出对其学行之总评。从这些批注对诸儒学术的判断及对诸儒学术思想文献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孙氏自身的学术立场及其在本体与工夫问题上的基本见解。孙奇逢不只在程朱陆王之间并无分轩轾,而且还在儒家道统的演进中给自己编排了位置,表明了自己要做新时代儒家道统完成者的学术志向。为此,他严辨儒释,分其所不当合;融汇朱王,合其所不当分,一生躬行实践,以经世为蕲向,以励行为途径,本文从批注的角度来阐述孙奇逢重构道统、严辨儒释、力合朱王,最终归宗孔孟的学术思想。


关键词:《理学宗传》批注;孙奇逢;学术倾向;理学;

 

16.喻  平    论宋代法律体系中的“故事”


内容提要:宋代政治法律体系中的“故事”具有多重属性,“详练故事”“力行故事”是对君臣的高度政治褒奖,熟练掌握与遵行故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素养。皇帝和官僚集团在处理政务时常常会检校与参详故事,从故事中寻找施政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故事因而具有实质性的宪法、行政法意义。在宋代,故事的适用标准有三,即就近检用、符合实际和符合礼义,是否符合上述原则是故事能否具有实际法律效力的决定性因素。故事适用的结果常常表现为故事“著为令”“著为例”,即转化为令、例和式。故事向令、式、例转化是从不成文法到成文法的质变,藉此可以看出宋代法规规范之间的灵活转化以及法律体系的动态图景。进言之,宋代故事不仅表现一系列单项制度规范,更是一种政治“话语”和思维方式,其内涵宽泛、功用多重,具有较强的理论张力。


关键词:宋代;故事;例;检校;礼义;成文法化;

 

17.赵雯萱    明清“三教合一”与大理“三教寺”


内容提要:“三教寺”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现象,在中国民间社会中较为常见,但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生态各有所异,既有宗教逻辑不清晰而导致的自发境况,也有特定历史时期话语意义转变中对神灵的置换。大理地区的“三教寺”既与明清时期总体性的“三教合一”宗教生态有关,也是区域整合、宗教治理的结果。“三教寺”作为一个象征符号,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为明清官方“三教合一”政策,道教通过洞经会、圣谕坛这类民间宗教组织谈演洞经、宣讲圣谕,从而传播儒家价值,增进民间认信的历史过程。在明清时期的大理地区,“三教寺”承担着对官方而言以教辅政,对民间而言强化信仰认同,进而促进三教交互的重要作用。从大理地区的“三教寺”可以看出明清官方以“正祀”替代“淫祀”的痕迹,以及作为一地的“公共领域”对地区伦理环境的塑造和影响。


关键词:大理地区;三教合一;三教寺;洞经会;宗教治理;

 

18.杨本娟    冈田朝太郎视域中的清末“礼法之争”


内容提要:清末应聘来华的日本刑法专家冈田朝太郎,在穗积陈重“法律进化论”思潮的影响下,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为桎梏,在刑律改革中倡导全面引入外来法律文化。在著名的“礼法之争”中,冈田朝太郎主张“子孙违反教令”和“无夫奸”等行为不应入刑律,尊亲属故杀子孙之行为应与凡人同等处罚。因冈田朝太郎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缺乏深刻认知,其主导完成的大清新刑律草案呈现出一味追随西方先进法制文明、忽略本国固有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实用性上颇受局限。冈田朝太郎的立法观念之所以在当时的立法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与清政府倾向于以激进的方式快速完成法制变革从而“收回领事裁判权”的政治需求有很大关联。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必须以尊重我国法治历史与现实国情为基础,同时积极吸收域外先进法治文化,如此方能取得有效成果。


关键词:《大清新刑律》;礼法之争;礼法合一;冈田朝太郎;法律进化论;

 

19.欧阳珊    凝聚与分裂:亲属称谓的跨文化可译度


内容提要:所有人类文化都有一些基本特征和基本差异,对这些基本特征和基本差异进行归纳和阐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人们习惯用文化来解释关系到自身利益的问题,为了生存,为了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平衡。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亲属称谓”都是一个基本的文化概念,是特定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享的价值观和信仰,以及对人类行为背后的世界的感知。葛浩文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的英译者。他对莫言作品的用心翻译非常值得中国翻译工作者和文化学者的仔细研究和借鉴。本文围绕“亲属称谓”这个看似简单却涵义丰富的特色概念,从中西文化异同和沟通的角度,对其翻译进行多方位的分析、对比和评述,以及人类社会学的广阔背景下,探求葛浩文为达到翻译的理想效果所采取的方法。


关键词:亲属称谓;中西方文化异同和沟通;人类社会学;跨文化翻译;

 

20.官正艳    严复对密尔自由论的误读与重构


内容提要:密尔自由思想没有群己自由之分,他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即个性的多样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原创力,所以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严复却将密尔的自由做了“群己”之分,在此区分下,个人自由仅能作为手段而非目的。群己自由分为国群自由和小己自由:国群自由大于小己自由,当有外患发生时,应当牺牲小己自由以保护国群自由。严复创造的国群自由就成了主权的一部分(民权),并和密尔所述的人权对立起来。严复用民权来保障国群自由,用以对抗君权。由此可见,严复用实用主义的态度重新创造了密尔的自由主义。但是在严复的论述中自由主义的核心已经消失,自由成为个人能力发展和竞争的手段,从而使得社会可以进化,中国不至于被西方彻底征服。应当对严复将理性的民族主义与工具的自由主义相结合后重构的密尔自由主义予以同情理解。


关键词:严复;密尔;自由;民权;人权;

 

21.陆保良    儒家德性哲学与当代儒学刍议


内容提要:鉴于反传统主义与儒家原教旨主义之间的尖锐对立,儒学如何在场成为儒学复兴的首要问题。近代以来,制度儒学解体,心性儒学兴起。但心性儒学影响有限并因道德中心主义,难以容纳民主、科学等而倍受诟病。当代儒学需要反本开新,既顺应时代发展,又不失儒学本源。制度儒学以“德性”为“规范”,心性儒学变“德性”作“心性”,皆失其本。原始儒学的“德性”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天道、人的身心、人与社会的统一,因源于天道自然而具有知性内涵,因服膺善政而并不拒斥民主制度,形成了完整的儒家德性哲学,对于认识儒学当代形态可以提供新思路。在儒家德性哲学视域中,当代儒学应当是求真的学术儒学,求实的生活儒学,求是的文化儒学。只有这样,儒学才能具有现实生命力,从而为应对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提供思想资源。


关键词:德性;哲学;古典主义;当代儒学;

 

22.任  重    儒家网十年记


文章回顾了儒家网创办十年来的思想定位、文化理念和实践历程。儒家网创办以来,坚持高、清、新为指导原则,着意于当代儒生思想创造和社会实践活动,秉持儒家立场,以承续儒家文明、推动中华复兴为己任,坚持思想性、公益性、独立性,重点发布当代儒家的最新思想学术成果、社会热点评论及民间社会实践信息,编辑出版图书刊物,组织、支持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十年来,依托儒家网门户网站,出版了纸质图书“儒生书系”和电子出版物《儒家邮报》,着力建设新媒体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不断延伸传播领域,同时,编纂年度大事记并评选年度十大热点、十大好书,开设“儒家看法”、“独家专访”栏目,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辅,学术思想研究与大众普及并重,初步形成了以网站建设为中心、以品牌栏目打造为重点、以图书出版为特色、以年度十大评选为亮点、以新媒体平台运营为着力点的工作格局。

 

23.王  堃    当代哲学转型中的儒道佛汇通融合


文章是“三教汇通与中国哲学当代转型”学术研讨会的会议综述。2018年12月7日至9日,由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主办的“三教汇通与中国哲学当代转型”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办,来自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分为主题发言、分会场讨论、圆桌论坛等形式,围绕“儒道佛三教在当代中国哲学转型中的汇通与融合”展开了激烈讨论。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系主任陈建洪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特聘讲座教授张祥龙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