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华伟作者简介:杜华伟,女,西元一九七五年生,甘肃庆阳人,中南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书院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著有《涵养德性——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研究》。 |
原标题:专访杜华伟:“用活经典”是当代书院教育的使命
受访者:杜华伟(兰州交通大学教授)
采访者:普庆玲(凤凰网国学频道学术编辑)
来源:凤凰网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十一月十四日庚辰
耶稣2019年12月9日
【导言】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解读传统经典?如何做好国学现代转型与未来发展?当代书院又将如何传承古代书院精神,如何有效传播传统文化?2019年11月23日-24日,“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在厦门筼筜书院举办,海峡两岸百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围绕“国学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论坛间隙,中国书院学会理事、兰州交通大学杜华伟教授接受了凤凰网国学频道的独家专访。她指出:现代新媒体、新技术使人们的生活、工作与思维等方面发生了较大改变,但学习始终是提升素养、关照自我的重要途径,经典教育始终是安身立命的核心要义。当代书院教育的职责与使命是“用活经典”,引导人们通过经典学习真正关照自己的内心、关照自己的灵魂,自由而幸福地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做好传统经典教育,仅有明确的经典教育理念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教育内容上下功夫,选择真正的经典。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既要阅读原典本身,又要关照社会现实;既要进得去经典,还要跳得出经典,让经典真正滋养我们的身心。
兰州交通大学杜华伟教授接受凤凰网国学频道独家专访(图/普庆玲)
以下是访谈实录:
书院研究贯穿我的工作与生活“书院人”致力做好“书院事”
凤凰网国学: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您是如何走上书院研究这条道路的?
杜华伟:当年读博士时,我选择了《古代书院个体德性培育》作为论文题目。原因有二:一是我学的是伦理学专业,研究关于道德的问题;二是我的母校中南大学就在岳麓山下,毗邻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尽管那时去岳麓书院的次数并不多,但它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令人神往,它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成就令人惊叹。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图源:网络)
随着书院资料的大量阅读和博士论文的不断推进,我被古代书院“有教无类、广纳生徒的教育理念,学问讨论、自由开放的会讲制度,质疑辩难、定期游学的教学方式与跟随从游、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深深吸引,想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成为一名能给学生帮助与引导、温暖与影响的老师。于是,我更加坚定了书院研究的志向,博士毕业后依然继续做书院研究。除了古代书院,同时更加关注当代书院。因为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代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交往方式发生了一定变化,照搬照抄古代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并不一定适合当代人的需求。
当代书院是在继承古代书院精神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当代人学习传统文化的需要而建立的教育机构。当代书院的教育教学、节日庆典、棋琴书画等对我有诸多启示。尽管没法在大学课堂上完全实现书院式教学,但书院良好的人文环境、融洽的师生关系、开放的学派会讲和学生自主学习都可为我所鉴。所以,我的书院研究源于我的博士论文,将始终贯穿于我的工作与生活之中,并且会一直继续下去。
凤凰网国学:您创办的公众号“书院研究”是一个公益性的专业交流平台,旨在发布书院研究领域的论文、书评、会议资讯及出版信息等。请问您创办的初衷是什么?
杜华伟:身处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人工智能时代,自媒体是一个重要且便捷的传播方式。据我所知,90%书院都有自己的公众号,全面发布本书院相关活动信息和书院研究相关内容。但对于书院研究者和传统文化爱好者而言,书院公众号数量太多,内容也过于繁复,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细细浏览。面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于2018年8月创办了公众号“书院研究”,这是一个公益性的学术交流平台,旨在发布书院研究领域的论文、书评、会议资讯及出版信息等。我的“原创”能力有限,但我全力做好书院研究的“搬运工”。
“书院研究”目前设立“书院人”“会议报道”“专访”“大师言说”“书讯”和“凤凰网专访”等栏目。其中,“书院人”主要是书院研究学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在征得作者授权后,我将这类文章及时转载到公众号,便于大家查阅学习;“会议报道”及时转载一些大型书院类学术会议议程和综合报道,方便未能与会者及时了解会议情况;“专访”刊登的是我自己访谈过的多位书院山长和书院研究者;“大师言说”刊登钱穆、季羡林先生等学术大家关于书院的研究文章;“书讯”刊登书院类著作出版信息及著作目录;“凤凰网专访”转载凤凰网国学频道的学术访谈。凤凰网有很多有份量的专访,“书院研究”根据自身主题需求,甄选与传统文化、书院相关访谈文章转载分享。
“书院研究”运行一年多以来,虽然占用了我较多的课余时间,但每每听到学界同仁同道说对他们有帮助时,我的心里是满满的开心与踏实。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与支持,我将再接再厉,继续运营好这个公众号,希望通过“书院研究”这个公众号及书院研究相关工作,为“书院人”做更多“书院事”。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魂“人机对话”无法代替“人人对话”
凤凰网国学:古代书院教育最吸引您的是什么?您在教学中如何贯彻书院精神?
杜华伟:古代书院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借鉴的东西,其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很重要。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技艺和对学生的态度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课状态与听课效果。学生的知识积淀、学习态度与互动意识也会影响到教师教学的发挥。
孔子讲学(图源:网络)
大学思政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课程,更是让学生明白教育意义与人生意义的课程,“教书”和“育人”缺一不可,“育人”比“教书”更重要。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课堂交流方式更加多元化,但我始终认为,“人机对话”再先进再便捷再高效,它不可能也不应该代替“人人对话”。课堂上,教师的语气语调、精神面貌、肢体语言都能恰到好处地发挥教育的影响作用,尤其你与学生的眼神交流更是电子大屏所无法代替的。我经常开玩笑跟学生讲“你们不要嫌我唠叨哈!来到大学校园,好不容易逃脱妈妈的唠叨,结果遇上一个比妈妈还唠叨的老师。你们很多人来自外地,在这里一呆就是四个月,放假后才能见到妈妈,也就说妈妈四个月才见你一面,而我一个月要见你四面,甚至更多面,那我可不得替妈妈多唠叨唠叨你们。”其实,只要你真正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即使唠叨些他们也不会介意。这些年,尽管没做过班主任,尽管授课只是公共课,但经常会有正在教或者之前教过的学生找我谈心并寻求帮助。
我觉得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师生双向互动,教师的工作态度、生活态度、言谈举止甚至兴趣爱好都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到学生。所以,我一直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融洽温暖的师生关系,虽不能像古代书院那样跟随从游,但不让师生关系结束于课程结束的那一天。
我在实际工作中,除了注重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外,还会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每一次的“开学第一课”,我都会强调:“我们的课程目标除了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大家的逆向思维、批判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同时还要提升你们的沟通表达能力。”因为你能在几分钟之内把自己的想法清楚简洁地告诉所有人,这是一项基本功,不管你将来是否做教师。我将这样的基本功称为“快嘴皮、厚脸皮”。
教师鼓励学生上台发言(受访者供图)
伴随互联网长大的“00后”,运用高科技的能力很强,但似乎最为简单、最为朴素的与人交流却变得困难起来。我在课上要求学生上台发言,而不是站在自己的座位上说。说实话,有的学生长到快二十岁,还是第一次面对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说话,有时紧张得声音发抖、有时准备好的话上台却结结巴巴。但只要坚持鼓励、指导,差不多到第四、五周的时候,孩子们的状态就会越来越好,有时甚至抢着跑上台去发言,生怕自己的想法被别人抢先分享。其实他们在表达的过程中也享受了快乐与成就,甚至有的孩子还幽默可爱地说“原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从座位到讲台的那几步路”。
凤凰网国学:在您的教学中,您是否有意识地融入传统文化?
杜华伟:我在我所开设的本科生通识类选修课《伦理学与生活》,研究生专业选修课《伦理学专题研究》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都会有意识地融入传统文化。
比如讲到辩证统一关系时,会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互参解释,既让学生明白“学”与“思”之间的辩证关系,也让他们明白学习是一个系统过程,而不只是简单地听讲与记忆,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讲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时,会引用孔子“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来辅助讲解,让学生明白所有的实践活动都应该遵循客观规律,不可以逆规律而行动。但同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克服困难,“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你愿意努力、愿意下功夫,总会有收获的。
孔子(图源:网络)
在学习生态伦理课程时,我会讲解古代中国儒家、道家等不同学派的生态观,讲人与自然的和谐,让学生明白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有能力、有责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不只为当代人,还要为后代人考虑,要符合代际伦理。
当代书院如何传播传统文化?需重视这六大方面
凤凰网国学:请您谈谈进行书院人系列访谈的感想?
杜华伟:当代书院数量众多、形态各异,每个书院都有自己的特点,而每个书院的“性格特点”又或多或少打上书院山长个性与理念的“烙印”。为了尽可能全面展示当代书院的发展样态,探索当代书院发展的价值与路径,我借鉴口述史的做法,开始进行书院人系列访谈,我所选择的书院尽量覆盖不同地域、不同创办模式、不同教育对象和不同目标定位。
目前我已完成十多位书院山长与书院研究者访谈,可以说,每一篇访谈都基本展示了一座书院的发展概况及书院山长的心路历程。因为是访谈性质,大家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及创办书院的故事各不相同,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更真实、更有个性。每一次我根据采访录音整理成稿后,会请被访谈者审阅修订,有时甚至会反复修改近十次才能最终定稿。
所以,我要借这个机会真诚地感谢每一位接受访谈的专家学者,他们的真知灼见与严谨作风让我受益匪浅。同时,我还要感谢凤凰网国学频道的大力支持,凤凰网连续刊发的书院研究及书院人访谈文稿,让更多人看到更多书院的模样,让传统文化通过互联网惠及更多普通大众。
凤凰网国学:您通过田野调查与书院人系列访谈,获得很多珍贵的一手资料。请问目前当代书院呈现哪些样态?您认为如何更好地发挥它们在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杜华伟:当代书院数量众多、形态各异。通过大量实地调研与资料整理,我尝试将它们分为“以传承儒学为己任”“以文学创作为主”“以师资培训为主”“全日制民办”“传统书院复建”“社区书院”“乡村书院”等十六种类型。尽管这种分类并不是很完善,分类标准还不够统一,但至少是对当代书院形态的一种呈现。将来我会不断梳理并努力将当代书院分类做得更专业、更标准,对当代书院教育的研究也会更系统。
杜华伟教授对当代书院所作分类(受访者供图)
人工智能时代,当代书院如何传承古代书院精神?当代书院如何有效传播传统文化?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传统经典研习。传统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与深刻的人生智慧,是现代人修身立命的“根”与“魂”。书院教育不管是面对青少年还是成年人,传统经典都应该成为必读之作,当然既可以系统性学习,也可以有所选择、循序渐进地学习。
传统经典(图源:网络)
第二,公益文化活动。古代书院“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使更多人获得了学习机会,当代书院也应该采用公益运行模式。当然,公益并不等于免费,因为书院也有自己的运行成本。比如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在2018年组织和开展各类公益学术讲座共计119场,平均每3天就有1场。其中有31场由凤凰网国学频道进行全程直播,在线听众总计650多万人次,这使更多人有机会了解、亲近和学习传统文化。
第三,传统国艺修习。茶道、花道、香道以及武术等传统国艺,因其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又不会像文本资料那么艰涩难懂,忙碌的现代人对此更有兴趣与需求。所以,当代书院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向人们普及传统文化知识。
第四,传统节日庆典。和经典著作相比,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节日庆典,因其生活化、趣味化,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比如中秋拜月、端午江祭、重阳登高等活动,市民通过亲身参与和真切感受,可以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端午祭之赛龙舟(图源:网络)
第五,学术著作出版。学术研究与出版是古代书院的基本功能之一,很多当代书院也继承了这一功能。比如,天津问津书院以“追寻津沽记忆,守望文化家园”为宗旨,侧重天津民间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成立6年来,先后编印《问津》《开卷》《参差》等多种交流资料,出版《问津文库》和《天津文献集成》等天津地域文化著作,向人们展示了细致且真实的天津人和天津事。
天津问津书院(受访者供图)
第六,特色活动开展。特色活动因其趣味性与灵活性,成为市民更乐意接受的学习方式。比如贵阳孔学堂每年举办的“六艺通关·重返十八”成人礼体验活动,对年龄没有严格限制,愿意参加的小朋友和成年人通过“琴、棋、书、画、诗”等五个环节的考查,即有机会穿上端庄优雅的汉服,体验一回别有韵味的成人礼仪式,整个活动过程可以说就是参与者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与教育的过程。
孔学堂成人礼(受访者供图)
经典滋养身心当代书院教育的职责与使命是真正做到“用活经典”
凤凰网国学:此次论坛您提交的论文是《从经典教育论当代书院的使命》,请谈谈您的想法。
杜华伟:我认为,当代书院教育的职责与使命是“用活经典”,引导人们通过经典学习真正关照自己的内心、关照自己的灵魂,从而自由而幸福地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现代教育更多则是知识灌输与技能培训,教人如何谋得一份好职业,如何练就一门好技艺,如何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物质追求固然是生存的前提与基础,但人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还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有对自己内心的关照。
经典著作(图源: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传统经典教育,仅仅有明确的经典教育理念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教育内容上下功夫,选择真正的经典。身处现代社会,我们既要阅读原典本身,又要关照社会现实,要充分认识到现代人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都已发生变化,照搬照抄古代教育内容是无法适应的;既要进得去经典,从中汲取养分,还要跳得出经典,不被经典禁锢,让经典真正滋养我们的身心。
【结语】
纵观当代书院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深刻分析它们所面临的困境。我们认为,传统经典教育应该成为当代书院的职责与使命。当代书院的价值在于改造现代教育,克服体制教育功利化、工具化、短视化的弊端,真正落实到涵养心性、陶冶性情、变化气质的成人教育。让当代书院成为人们修习传统、追求幸福的精神家园,使当代人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获得更多心灵慰藉与关照,成为一个整全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责任编辑:近复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