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四学书院之意义
作者:孟晓路 徐兵魁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十一月三十日丙申
耶稣2019年12月25日
经百余年之持续西化过程,中华文明已所剩无几。由外向内,中华渐次失去其科技物质文明形态、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学术制度乃至价值信仰。除最内在故最难变之语言文字外,其余皆已不存。物极必反天道好还,华夏终于熬过其最艰难之时日;如今,中华文明正面临伟大复兴。复兴盖退却之逆过程:先自少数先知先觉之价值信仰始;继以教育学术体制之改革,于国民教育中逐步恢复中学范式之主体地位;进而于政治经济领域复兴传统,重建中华政教;最后乃于科技生产方式方面,带领世界复兴中华之正当方式而去西化。退却过程由外而内,复兴过程由内而外,正数理之自然也。其中第二步教育学术体制改革乃关键之一步,有此,中华文化之复兴即顺理成章矣!而惟有中华文化方能为未来中国与世界之大转轨提供最深厚之动力。
1.目前教育学术体制之由来
今日之学校乃由中国传统学校自晚清逐步变动之结果。经四阶段:中国原本之官学与私学,清末新政设立之学堂,民国学校,新中国学校。
我国原本教育有官学私学两套系统,官学即县学州府学太学之系统;私学乃家塾书院系统。清末之改革即改造原有之官学私学成新式学堂体制,如将家塾贬称私塾,禁止开办,将县学州府学及某些书院改为小学堂或中学堂,将太学改造为大学堂。清末学堂乃中体西用之思路,代表中体者即是经学科,此点极堪重视。晚清新政曾出台两套学堂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与《奏定学堂章程》,前者由张百熹主持起草,旋废。后者由张百熹、荣庆与张之洞主持起草,此一套获颁行。《钦定学堂章程》中体阙如,其一级学科有政治科、文学科、格致科、农业科、工艺科、商务科、医术科,无经学一科,经学仅系一文学科下之二级学科。而《奏定学堂章程》于一级学科不仅增设经科,且将经科列为第一,此乃中体之重大体现。《奏定学堂章程》优于《钦定学堂章程》,因张之洞先生参与修订后,能体现中学为体之思路。
民国代清,蔡孓民先生任教育总长,颁布大学令对清末学制进行调整。将经学科取消,此系民国学制变动最重之一笔。民国学制与清末学制最重大之不同即是将经学科取消又于文科下增设哲学系,当时称哲学门。蔡先生于其《自写年谱》中曰:“清季学制,大学中仿各国神学科的例,于文科外又设经科。我以为十四经中,如易、论语、孟子等已入哲学系,诗、尔雅已入文学系,尚书、三礼、大戴记、春秋三传已入史学系,无再设经科的必要,废止之。”经科于教育体制中担当体现中学为本之重任,而蔡先生曰,将其并入文史哲,并入后经科已无继续存在之必要,此实属陋见!当知并入之后,十三经已不复为经学,而为西学眼镜下且已被切割打散之文学、史学、哲学矣。取消经学科之体制已是一全盘西化之体制。吾人当对蔡先生、民国学制以及五四重新反思矣!将经科取消之民国学制即导致近代思想混乱之出现,百年来思想、政治、经济之混乱其根源即是此取消经科之教育体制。故取消经科、废止读经确是值得大书特书之一件事,而为今人所忽略:取消经科即标志中国人彻底放弃自身之学术规范及文化传统!
蔡先生对中国辛亥后百年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之影响,可说要数为第一人,此为今人远未认识者。教育学术体制与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变迁之关系,前者乃根本。今人喜言五四喜言新文化运动,实则新文化运动较之北大,只为一次要之事。新文化运动乃蔡先生入长北大以后所孕育,此运动以后所给予中国政治、经济之影响,还需靠北大体制去施加。一般思考近现代史,首先想及政治家,如蒋介石毛主席等。进一步及于思想家,比如新文化运动中站在前台唱戏诸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但是幕后之人被忽略了,幕后之人即是蔡元培,蔡孓民先生系民国以后学术变动、乃至政治经济变动之总导演。蔡先生乃诸变动中最重要之人,故当负责任。若此诸变动可取,则蔡先生当褒扬;若此变动乃走入歧途,则蔡先生即中国走入歧途之总向导。到底系正途亦或歧途,历史无法重复且太复杂,如何评价难下定论。中华民族要复兴或许先要走入谷底才能复兴,中国文化要复兴也许先要被取消方能复兴。无论如何,吾人今日不可一味颂扬蔡元培矣!由其搞出之此一套教育学术体制已至该变动之时矣!
此一套教育学术模式一直传至今日。新中国之教育学术体制与民国比较无根本性变化,仅有一些小小变动:清末民国之体制模仿英美较多,新中国建立时则全面学苏联,改革开放后又学欧美。在蔡先生以取消经学为主旨之教育改革后,早是大局已定。中国教育成为一种特殊绝无仅有之现象,此是一较西方尤为现代与纯粹之单一科学教模式。(西方尚系传统与现代、耶教与科学教之兼容模式。)此一模式运行百年之后,其弊病已暴露无遗。学西方之中国教育其弊端较其西方老师严重尤甚,恰因为中国较西方更现代更唯科学化。蒋庆先生谈及当今之教育有三问题。第一是科层化量化之管理模式。此绝是科学教时代之特色。量化管理即是说要对教师一年当中上多少课时,发表多少篇文章,每篇文章在哪一级刊物上发表,皆有量化考评。量化管理即是将教师看成打工者,实行机械化、群羊化、贤不肖一刀切之管理。此种管理模式下,教师自由讲学之精神,学问创造之激情,学术风格之追求,教师间自发形成之对教师学行之清议,以及学校对教师人品之景慕,对教师智慧之褒扬,对教师个性之鼓励,对人文学科之尊重,皆谈不上。如此教师即成为打工仔,成为被科层化官僚党委衙门所管理之对象。于此种管理模式下,难有人文学术之真正繁荣。第二是商业化。今日教育皆以知识求取为目的,就业与生活成为学校教学之主要目标,人文精神之培养与圣贤之道之弘扬,于学校教学理念中皆付之阙如。第三是重理轻文。前两问题中西共有,重理轻文则是一出于近代救亡需要而导致之中国特有之弊端。一直到今日,整个中国大学仍是重理轻文,积习难返。清末以后,迫切任务即是救亡,即是培养出能制造利炮坚船之人才,故理工科于教育体制中即受到特别重视。长期重理轻文,加上基础教育与整个大环境之严重西化,如此培养出之人难说对中国文化有何信仰,此诸人之魂亦已是洋魂矣。中国大学已成为向西方大学研究院提供人才之基础部,此对于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之建立与弘扬,对于国家民族之前途皆极不利。重理轻文导致之问题于改革开放后愈加严重,西方先进科技乃与极其放纵之生活方式一起传入,吾人之教育根本对此缺乏抵抗能力,两三代知识精英整体严重堕落。
2.书院现状
现行全盘西化教育体制之严重弊端催迫国人寻求出路,总方向即去西化复中化,当务之急乃经典重回国民教育。一与全盘反传统之新文化运动相对旨在复兴传统之老文化运动方于神州大地兴起,其中最重要者即为书院热,已出现各种样式与面向各种人群之民办官办书院,此可代表国人对于教育出路之探索。诸书院大致分为以下类型:守道书院、读经私塾、讲经书院、由政府接办之传统书院、由大学新创办之书院、大学国学院、面向商政精英之书院、社区书院、乡村书院、其他类型之书院。
守道书院以吾师蒋庆先生创办之阳明精舍为代表,据笔者所知,目前此种类型之书院尚只此一家。阳明精舍创建于耶元一九九八年,乃国内最早亦最纯正之一所儒家书院。蒋师春夏在院,读书研学,教诲少数常住亲近弟子,接待来参访之学人同道。精舍建有复夏堂,供孔孟朱子阳明等历代圣贤牌位,以时祭祀。古代书院多由明师硕儒主持号为山长,学有所成之学者前来讨论辩难;依此衡量,阳明精舍至今仍是国内众多书院中最合书院之标准者。忆九五年闻蒋师谈未来之书院规划,当时拟建一所招收正式学生开展全日教学之书院,其中除讲授儒学外,亦开佛学班道学班。后因缘所致,师之此一设想未能实现,全日教学未能开展。阳明精舍不立框架壁立万仞守护聖道,需要有一所详立框架团聚同志开展日常教学播扬道器之书院与之配合。
遵循王财贵先生读经理念之老实大量纯读经私塾乃读经私塾之最初类型,目前为止或仍是最具影响之类型。代表是深圳梧桐山鹿鸣学堂、北京传统文化教育中心等。全日制大量纯读经私塾零四年左右产生,读经界于教学实践中对于大量纯读经理念渐多反思,遂出现各种变通模式。比如最早做出反思与改变者即有张利民先生之海印国学教育中心、傅路江先生之明德学堂、王鸿清教授之伏羲学校等等,主张回归传统蒙学教学模式,有些并且主张兼容体制内教学内容。前年关于读经方法之大讨论即是基于此种背景而有;鄙人亦曾发文参与,支持主张回归传统模式并兼容体制内容之一派;各方各说各话,最终亦无结果。
读经私塾皆是民办,讲经书院亦然;前者招生对象系儿童,后者则为青少年。相对于前者,后者数量极少,尚处于起步阶段。讲经书院采取之模式五花八门,有些甚非合理,亦见数家较为可取者。比如广毅师兄之崇儒学堂,已彻底走出纯读经误区,建立蒙学经史一体之教学模式,以十三经注疏为解经教材,经注同背,然后再解经文与注;此种模式,最为合理。杨汝清师兄办苇杭书院,多年坚持周三会讲,不图热闹,耐得住寂寞,潜心与同道讲习研究经之注疏,取得较佳效果。
由官方恢复接办之传统书院,此类情况较多。一些著名之古代书院,废弃多年,今政府将其整修,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举办不定期文化讲座等。比如岳麓书院即是由湖南大学接办,既由大学来办,其实即成为大学之一附属机构,教学研究模式与今之大学相差无几,无非西化之老一套。依托大学新创办之书院与此类似。如北京大学所办中国文化书院,由梁漱溟冯友兰汤一介等先生发起,创办之初梁先生亲自登台讲学,然梁先生毕竟老矣,只是书院之一象征,其余之人早已习惯西化范式。书院办过面授函授培训班,编过一些中国文化教材,从诸学术成果观之,尚完全陷于西化范式及见地,不见有走出之迹象。此等由大学所办之书院,与上两种相比,更加有名无实。
大学国学院以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最早,亦最具典型性,乃今人对国学理解混乱之突出代表。其学科建制模糊不清,根本不见经史子集之架构,仍是全盘西化当中之学科分类如文史哲等,甚至为昔日新疆某种已灭绝之文字立一专业,此真不着边际矣。第一任院长竟系一红学家,而集部于中学只是最末,今日被奉为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四本白话小说,又是集部之末流,在昔日乃全不能登大雅之堂者;不仅如此,红学乃五四反传统潮流中由胡适等反传统干将发明之学问,其目的作用与其说是弘扬国学,不如说是反国学,故人大国学院请红学家当院长,真令人觉得不伦,甚具讽刺意义。不过此类事于今日屡见不鲜,吾人也就不需少见多怪矣。如研究梵文起家主要搞一些考证对佛教义理基本不通也不信之季羡林先生生前被奉为佛学大师及当代第一国学大师,吾常因此而感慨中国学术无人。
面向商政精英之书院由民间自办,一般收费甚高,俗称老板班。国学热以来,此类书院数量极多,颇为良莠不齐,商业气息浓厚,西化色彩则弱于大学官办书院。欲满足成功人士之多层次需求,课程多实用,亦不乏非实用之类别;易学老子阳明道家养生佛学中西文化通识皆甚受欢迎。易学老子阳明乃成功学,道家养生用于得身体健康,佛学用以减轻压力,中西文化通识用以提升精神品位。因要有效果,故此中体制内西化范式少一点,民间传统范式多一点。然处此西化年代,听到纯正中学之机会甚少,成功人士欲附庸风雅,故西化范式那一套虽毫无用处,然于此照样受到追捧。
社区书院系民办官助之模式,于厦门保定等地已开展得有声有色。保定社区书院自2014年于一社区开始探索,于2017年推广,今已发展至近三十所。书院依托居委会之场地,选拔本社区热心国学之志愿者担任院长与义工,以社区居民为对象,开展读经讲经活动,同时开琴棋书画等十小艺班,在某些重要节日办饺子宴等亲民盛会,尚准备修建各姓宗祠等。社区书院运转采取纯公益模式,对参加居民不收取任何费用,为吸引人,尚有小礼品赠送。鄙人亦曾参与社区书院讲学活动,去春在双胜街居委会讲大学,以此因缘,做成一本大学注。乡村书院与社区书院之性质与模式均类似,二者一在乡村,一在城市。山东等地主张草根儒学之一派儒家学者下至乡村,组织村民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孝经等国学原典,提倡孝道,当地风俗颇见好转。社区乡村书院是一甚好之模式,合乎周礼乡校传统,值得大力推广。
书院热一方面可喜,一方面堪忧。喜者,中华原本之教育体制又开始为国人所忆起,又开始回归到教育现实中来。忧者,书院传统中断百余年,国人已不记得真正之中学以及原本之中学范式是何模样。长期受科学教教化之国人,早已将中学范式彻底遗忘,多数人心中,其所习惯之科学教宗教哲学科学文艺之学科体系即天经地义之唯一范式,根本意识不到世界上实有三大学术范式,除以上西学范式外,尚有中学四学印学五明之范式与西学范式鼎足而立。故纵观全国众多之书院,其存在之问题可总结为三条:教学研究多偏于初级,范式未脱西化,学科体系甚不完整。欲求一所研究高深之中学体现纯正完整中学范式之书院,尚未可得也。
3.中学范式即是四学
国学者,经史子器之学也。四学,即经史子器四学,吾人参照七略四部改定之经史子器四学体系乃中学实际之最精确反映。
七略四部乃历史上两个最具影响与最权威之中学分科体系,前者成立于刘向刘歆父子,刘向奉成帝命领导校书工作,成别录20卷。未竟而向卒,哀帝命其子刘歆承父业竟其事,歆做成七略七卷。别录与七略后亡佚,然主要部分皆保存于汉书艺文志中。据艺文志,天下学术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类,类下又分小类,六艺下分易、书、诗、禮、乐、春秋、孝经、论语、小学九种,诸子下分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诗赋下分屈赋之属、陆赋之属、荀赋之属、杂赋、歌诗五种,兵书下分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种,术数下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种,方技下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
四部体系之成立经过一演变过程:晋荀勖《晋中经簿》将群书分为四部,经书为甲部,诸子、兵书、术数、方技为乙部,历史记载与杂著为丙部,诗赋、图赞及汲冢书为丁部,从而奠定四部分类之基础;东晋李充《晋元帝书目》将乙丙两部之次序加以调整,以史书为乙部,以子书为丙部,四部已具雏形;四部体制之最终确立系由《隋书经籍志》完成,此书正式标列经史子集之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四十子目,从此四部分类法为大部分史志书目所沿用。四部下之类目历代皆有变动,清代编四库全书,四部下共列四十四类,有些类下又设小类:经部分易、书、诗、禮下分周礼、儀禮、礼记、三礼总義、通禮、杂礼书六小类、春秋、孝经、五经总義、四书、乐、小学下分训诂、字书、韵书三小类十类;史部下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下分诏令、奏议两小类、传记下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四小类、史钞、载记、时令、地理下分宫殿簿、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水、古蹟、杂记、游记、外记十小类、职官下分官制官箴两小类、政书下分通制、仪制、邦计、军政、法令、考工六小类、目录下分经籍、金石两小类、史评十五类;子部下分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下分推步、算书两小类、术数下分数学、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六小类、艺术下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四小类、譜录下分器物、饮馔、草木虫鱼三小类、杂家下分杂学、杂考两小类、杂考下分杂说、杂品、杂纂、杂编、杂书五小类、小说家下分杂事、异闻、琐记三小类、释家、道家十四类:集部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
以上两个分科体系各有短长。七略法有体有用,有道有器,是其长也六艺诸子属道体浑整之学,其余四略属器用分科之学;将史学附于六艺,史部未能独立,是其短也。四部法能将史部独立,明确体现史学作为道体浑整之学之一之特殊地位,是其长也;将作为器用分科之学主体的兵书术数方技等并入诸子,从而导致四部体系有体无用有道无器集部文学虽属器用,然只作为经史之附庸,本身亦是包罗之杂学,远非专门分科之学的正宗与重点,是其短也总体而言,中华自唐以后器用之学迅速萎缩(唐代极重虚文,集部由是独大;正宗有用之器学则萎缩,而兵书术数方技于是并入子部)反映在学科分类上就是四部体系取代了七略之体系。也正由于到了晚清中华器用之学已经衰弱之极,所以才不得不提出中体西用论,以西用来济中学之穷。又,两者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是将儒家割裂,孔孟曾子子思入经部,其余儒家与诸家则并列于子部。
有鉴于此,吾人今合七略四部两者之长而去其短,对四部以及其下之类目加以调整,成立一包含经史子器之四科体系七略四部乃图书分类法,四科则重在学校教育及学术研究之学科体系,说明如下:1.将子部儒家移入经部;2.删去子部之譜录、杂考;3.将子部中兵家、法家、名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以及史部中地理、职官、政书与集部文学合并成立一器部。调整后各科包括之二级三级学科如下:经学科分易、书、诗、周禮、仪礼、礼记、乐、春秋三传、孝经四书、小学下分训诂(尔雅在此科)、字书、韵书三亚门、聖传荀子、董子、文中子、周子、大程子、二程子、张子、邵子、朱子、陆子、阳明子、儒家十二门(晚清《奏定学堂章程》其经学科下分周易、尚书、毛诗、春秋左传、春秋三传、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孟子、理学十一门可供参考);史学科包括正史、编年、别史、传记等门;子学科,包括先秦诸子——道家墨家阴阳家杂家小说家等及子教——佛教、道教等;器学科包括兵学、法学、政学、农学、医学、工学、理财学、名学、天文历算、术数下分数学、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等六个亚门、地理、文学下分诗文等亚门、艺术下分书画、音乐等亚门十三门。
为何将老四部调整为新四部?除以上所说,尚有一重要理由:老四部本属图书分类法,新四部则重在学科体系。老四部中,经史子依书之内容分,集部却依书之体裁分。集之名用于图书分类并无不妥,然用于学科分类则不成话,显然,集只是书之体裁,并非学科之名也。又,集部从学科性质看属杂学,以诗赋文学为主,亦多有经学子学史学以及其余器学等科之文字。故若将四部用于学科体系,必须将集之一名更换。故吾人以器代集,不得已也。
3.2四学各科之关系
经史子为道体浑整之学,器学为器用分科之学:于经史子中,经史为大全之道术,子部诸教为一偏之方术。经史二者皆为内圣外王之道之载体,其中经为教宗,史为政宗。经书一直系官私学教育之主体内容,故经为教宗也;史官乃天子卿大夫之为政系统旁边之总观察者记录者与指导批评者,史官之学术即是全部政治经验之结晶,故史为政宗也。此为一有道有器、道器分量合理七略与印度五明虽亦有道有器,然皆不免以器没道之嫌,七略中道学居其二器学居其四;五明中内明道学居其一,器学居其四,器部之分量都显然过重之体系;此是一个有主有从一统多样经史为主为一统,子部为从为多样之体系;又此是一体现华夏独有之政教一体、政为教化之政、教系为政之教之体系。
4.四学教育体制
根据四学范式即四学之学科体系建立科(院)、门(系)与亚门(专业),设经学科、史学科、子学科、器学科。
经学科设易经学门、书经学门、诗经学门、周礼学门、仪礼学门、礼记学门、春秋学门、孝经四书学门、小学门、道统门(伏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献王、董子、郑康成、文中子、孔颖达、周子、大程子、二程子、张子、朱子、陆子、阳明子,或通治道统诸圣贤之学理脉络,或专研某一圣贤之学术,各为一亚门也)、儒家门(原在子部儒家或集部龙溪阳明皆在集部诸大儒之学或通治或专治,亦各为亚门)
史学科设正史学门(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晋至隋、唐五代至宋、辽金元、明清,可各为一亚门)、编年史学门、别史学门、杂史学门、传记学门、诏令奏议学门、史评学门。
子学科设诸子学门、佛教门、道教门。诸子学门下设道家亚门、墨家亚门、法家亚门、纵横家亚门、杂家亚门。佛教门下设通治亚门、真言宗亚门、净土宗亚门、禅宗亚门、天台宗亚门、华严宗亚门、三论宗亚门、法相宗亚门、律宗亚门、俱舍宗亚门、成实宗亚门。道教门下设符箓派亚门、丹鼎派亚门。
器学科设术数学门、名学门、兵学门、农学门、医学门、工学门、天文算法学门、地理学门、艺术学门、法学门、政学门、理财学门、文学门。
学术范式与学术教育体制之关系可做如下认识:范式系通名,可体现于个人,比如个人之治学讲学著书;亦可落实于共业。当一个范式落实于共业,即转化为学术教育体制。
5.教育体制改革之步骤
吾人已忆起认清中学之原本范式,即可对中学教育体制之复兴做出长远规划。
目标第一步即是复兴经学。基础教育方面改革之重点,即是将语文课现有内容取消,代之以蒙学经史。高等教育具体有两方面,一是复兴经学科及其相应之建制,大学中于文史哲之外另设一经学院。二是将四书五经作为基础课程,向全校学生开设。经学院之职能,一是给经学院学生讲授十三经,一是给全校学生开设四书五经课。
目标第二步是中西彻底分开。于复兴经学科之基础上,进而复兴中国学术规范之其他学科。将今放入哲学中之子学、放入史学系文学系之史部集部之学、放入法律系之中国刑律之学、放入艺术系之国画国乐、放入数学系之传统算学等等以及被西医同化之中医学院与大学皆从西学之统摄下独立出来,成立与经学并立的史学、子学、器学之一级学科及相应之学院按:唐代学校和科举即设有经学书学算学律学史学诸科;宋因唐制,而益以画学医学;故其学科设置虽未详备,然大端已具,将西学之科目加西字以为区别:西文学、西理学、西工学、西农学、西医学、西法学、西商学。中学学院中须严格以中国学术规范治学,严禁采用西方学术规范。此一步之宗旨即是中西分开中学独立,为贯彻此宗旨,应将属于中学之学院合起来单独成立大学。故在此一阶段中中国之大学即有两类:一类为中学大学,一类为西学大学。两类大学中皆当有经学院,所有专业学生皆须上经学课。有此中学即可全面复兴矣,而中学之全面复兴即为中华文明之全面复兴做好最重要之准备。
目标第三步乃以中统西。于平天下用夏变夷之同时,以上教育改革实施多年以后,全体中学皆真正活转,即可进行更深一步之教改时机大约当在实现区域朝贡体系之前后:以中统西。此时要将中西两类大学重新合并,然此番却是以中国学术规范为标准,以中学之学科体系为构架之合并,中学大学之体制不变,将西学大学之院系打散并入中学大学之相应院系专业,不复立中西之名。比如神学院入子学院立耶教系,哲学系附入子学院立哲学系居子学院诸系之末,西文学系西史学系并入器学院文学系(西人所谓histroy只相当于中土之演义小说,故西史不当入史学院,只堪入器学院文学系也),西理学院中数学系并入器学院理学系算学专业,直接取消物理等系(理论物理有些内容可入哲学系,其余可散入器部之相应系与专业),最后是将西医学院并入器学院医学系。不仅是将西学大学并入中学大学,治学规范亦当彻底改变,即是改以中学规范治西学,如同今日全面以西学规范治中学然。于此阶段要用中学彻底全面消化统摄西学以及印度学术,此即为将来实现中华一统之天下体系奠定学术基础。
6.四学书院构想
先于四学书院落实四学教育学术体制,将四学书院办成一所网络与实体相结合全面弘扬中学四学之大型书院,作为中学范式与中学教育体制之样板,以备取法。待将来时机成熟,官办中学大学可参考复制四学书院之模式,如此一四学书院将生出数十百所中学大学,中学范式至此即真正活转,获得与西学范式平起平坐之地位。条件进一步成熟,即可实行目标之第三步,将西学大学并入中学大学,用四学体制去统摄消化西学各科之材料,完成中学统摄天下学术之任务,实现学术范式与教育体制之归一。故四学书院首要之意义即其乃中学范式与中学教育学术体制复兴之种子,有此一颗种子,于未来即可繁育出千百颗种子,千百所中学大学将因此出现于中华大地;不仅此也,再后来之以中统西亦是源于播下此一颗种子;更进一步言,中华文明之完整复兴进而泽被天下亦将以此为权舆!
具体构想如下:
甲、四学书院建设初步方案大要
书院将充分利用网络之便利,建立一个线上线下一体之形式。书院分二部分:线下在都昌建立实体书院;线上成立二群:一书院总群,二书院子群。线上群负责普及性推广教学;并在总群中选择根器较好之学人,进入子群。书院建设之重点乃培养子群中成员,将其培养成为弘扬七大缘起或四学之学人(七大缘起之学,以佛摄一切;四学,以儒摄一切。前者以形上学为主要领域,后者主要在世间法领域。七大缘起学人重在弘扬七大缘起论之义理内容。四学学人则重在弘扬落实四学学术范式,唤醒国人中学范式之存在,提倡用中学范式治学。并努力将四学范式落实于共业,落实为教育学术体制!四学学人所承担者乃一更加伟大之任务,任重道远!)。于已培养好之学人,再根据个人爱好不同,或进入教学,或进入学术研究,或进入专门修持。已有七大缘起或四学之学人,书院便可进一步开展专题学术研究,包括两部分,即统摄于七大缘起论下之形上学研究与统摄于四学框架下之经史子器诸学之研究。书院整体结构分为二大块:教学一块,研究一块。
孟老师学问之核心,早期是四大部:达庵全集、七大缘起论、形上学方法、佛学与西学;近期是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天下制度形上原理。要成为七大缘起或四学学人,所深究者即此诸书。故要教者即是此六大部,总群欲普及者主要亦是此六大部。
通过教学相长之模式,一方面培养子群中亲近学人;一方面普及七大缘起论及四学范式,并在总群挖掘潜在根器。将其吸收入子群中,成为讲师。子群中优秀者,若能通达七大缘起论或四学义理,便可参与到孟老师四学书院之研究当中去。故书院之第二大块乃研究之一块。
此一块可以分为二大部分:一是佛学部分;一是儒学部分。佛学部分主要研究目标,是建立七大缘起学系,用七大缘起统摄七宗(华严天台唯识中观禅净密),整理大藏。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大藏之整理与讲解;天台华严唯识中观之系统性研究;净土禅门之修持与弘扬;唐密回流之研究。儒学部分包括,经学重建,西方中心论伪史批判,从经史角度治世界史,恢复中华主干之本来面目。此一块,可以作为书院中长期规划,待书院培养出一批合格学人之后,再展开。
书院总体需要安排两块:教学以培养人才,研究以尽人才之用。
书院总体规划分为二大步。第一步是进行教学,普及七大缘起论与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培养人才;此系书院初步规划,亦书院之基本目标。第二步待有足够人才之后,进行合理规划,使人才进一步深造,为其提供一民间治学平台。此时书院线下部分与治学部分便突显出来。人才主要有两个流向:一是参与到教学中去。佛学需要讲经师,七大缘起学系欲发生影响,需要一批人将七大缘起见地贯彻到经典当中去。故学人成为讲经师,讲各大经典,是一治学方向。二是根据自身爱好,进行专门治学,治学之整体框架即四学之结构。
此时,线上书院之扩展,可吸收时下网上教学之经验。总群中人员,按照城市分成小组,定期聚会,进行学习交流。子群可以进一步分成教学群与研究群,研究群中可进一步分出儒学佛学或修持等专门群。而线下书院,将进一步加强定期之教学工作。
乙、书院支持团聚民间国学学者治学大要
除书院本身通过教学培养纯正国学学人之外,书院还将大力支持纯正国学学者,特别是民间有传承之国学学人。依托书院之实体与线上教学平台,为有传承之国学学人、按照纯正国学范式治学之学人,提供交流、讲学、著作出版、研究等方面之支持。
为此,书院将成立一个专门基金会,打通一条顺畅之出版发行渠道。组建编辑部,帮助纯正之国学学人,令其著作得以顺利出版行世。
欢迎诸优秀国学学人,来四学书院访问、讲学、开课!
丙、四学平台——国学家园之设想
四学书院开展起来之后,可用国学者四学也之框架,搭建一国学大网络平台,将目前分散之小网站、新浪博客、QQ群微信群中之四学资源,全部统合于一处。如儒学纳入经部,史学纳入史部;佛学、道学、神学纳入子部;中医、农学、书法、古琴、术数、武术、中华饮食、诗歌等,纳入器部。
具体即将儒学联合论坛以及相关之儒学网站、新浪博客中QQ博客中之儒学资源整合于一处;此便是经史二部开发之平台。
将佛学各类论坛、弘法YY、新浪博客、微信公众号等等资源整合于一处,此便是子部佛学平台。
道家、神学亦如此。
将中医散在各类论坛、博客、公众号之资源,整合于一处,作为器部医学门平台。
将术数散在各类博客、论坛中、公众号的资料,整合于一处,作为器部术数门平台。
与此类似,将武术、农学、文艺等资源,整合于一处,作为器部相应门类之平台。
此种整合并非大杂烩,而是吸收纯正高端之国学学问,以便将四学作为学术规范支撑起来。此非一泛传统文化网站,而是一类似四学书院之严肃学术构架。
吾人如何能将此诸优秀国学精华吸收至此?有三条:一是构建平台,令诸同道有宾至如归之感;二是此中有儒释道之核心,有四学之整全系统,可以提供广泛之学习交流及进一步深入之机会。三是通过四学书院之交流、讲学,于线下沟通,聚集优秀国学人才在此安家。
吾人打造此一平台,即可将四学书院创建时最核心之目标即“说清到底何为国学”实现;并将四学之核心学术规范以平台顶层结构设计之方式贯彻落实。如此,则可于更高之层面以及更广大之范围实现四学书院之办学宗旨。
平台一旦建成,则真正之国学便可树立起来。于此基础上,则易于吸收平台中各部优秀会员,可通过各种方式资助之、引导之,从而将四学书院之核心要点贯彻落实。自然以前之想法,比如帮助纯正中学学者出版、讲学,建立全日讲学之实体化书院,皆水到渠成之事矣。
只有真正将“国学者四学也”此一见地于现实中立起,方能真正有效抵制科学教之体制内学术规范对国学之伤害,从而形成科学学术规范和国学学术规范平起平坐之局面,令国人逐渐重新意识到三大学术规范之存在,认识到真正道术合一之学术规范,非现代体制内之科学,乃古代之国学,认识到学术教育种种问题之核心乃当今不良之科学教学术规范。至此,方能真正走出科学教,重以儒学为王官学。
政府提到文化自信,提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于此大背景下,信息时代之互联网便需要一以国学为本之大平台。吾人欲建者即此一大平台。若曰,低俗娱乐有共济会文化殖民核心战略之背景,则吾人之平台即是打破此种文化殖民核心战略之先声。欲真正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必以复兴国学为本。故打造一纯正之国学平台,其战略意义毋庸赘言。
为何目前尚未出现此一平台?有数条原因(此前未出现一以四学为框架之书院理由同此):
一是对于何为国学,今人之认识极为肤浅,不着边际。而从事互联网业之商界精英,亦不知国学为何物。
二是今人深陷于“学术规范只有一种此即当今教育体制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宗教之规范”之见地,不知有三大学术规范之存在,便无法领悟国学乃四学,四学乃一完全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之学术规范。无此种认知,便无法搭建真正适合国学实际之平台。
三是国学之核心乃儒释道三教一致。此三教一致具体言之,即经子互摄而有主次之分。经子互摄作为道术,又可根据时代之变迁,开合出不同分科之学,此即器学。国学即是此种道术法术开合自如、诸教和谐互补之殊胜学术规范,远远超出科学教规范。于此点,深陷体制内之教授无法领悟;体制外沉浸于儒释道之民间学人往往亦是日用而不知。
目前,惟有吾人经二三十年之探索,得以清晰洞察此点。此一平台出兴于世之关键乃“国学者四学也”,“四学乃中国学术规范”之见地。惟有深具此种见地,方能依照此一规范,为纯正之国学设计网络家园。
丁、四学书院与四学平台网之关系
四学书院乃以传统方式复兴传统文化;四学平台,则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大无匹之资源整合能力,直接将现有资源凝聚于一处。利用互联网,打造一国学家园之后,四学书院作为四学平台网之核心,便会自然立起来。此种立,有似当当网卖书,当当成为各类书店之平台,而其亦有自家之书店。四学平台最核心之顶层设计乃四学,故四学书院之建设可与四学平台网之建设完美互补相得益彰。
通过四学平台网,四学书院之教学研究可发挥广大之示范作用。而四学平台网,将自然而然为四学书院提供优秀国学人才。通过此网之搭建,优秀国学人才自然会突显出,团聚于书院中。此诸真正懂得中学各科目之人才即可将吾人以上所设想之院系框架支撑起来,如此则吾人将四学书院建成一所弘扬纯正完整国学开展全日教学研究之大型书院之目标定能实现!
写成于戊戌二月初七春分后二日耶元2018年3月23日(前五部部分孟晓路作,第六部分甲乙丙丁四条皆徐兵魁所写。)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高瑞杰】汉末经学家的历史意识——以何休与郑玄为中心的讨论
【下一篇】四学书院兴经学堂在江西都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