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华伟】社会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栏目:学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1-02 17:41:54
标签:传统文化教育
杜华伟

作者简介:杜华伟,女,西元一九七五年生,甘肃庆阳人,中南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书院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著有《涵养德性——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研究》。

社会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作者:杜华伟(兰州交通大学)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2018》,杨东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腊月初六日壬寅

          耶稣2019年12月31日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机构的范围

 

2014年3月,国家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活动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供给的社会性、对象的广泛性”等特点,使得社会教育成为对人的一生有深刻而持久影响的教育形态,成为个体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发展节奏越来越快,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人仅凭在校十几年学到的知识根本不足以支持他一辈子的工作与成长。尤其对成年人而言,离开学校之后,没有完整的时间进行系统学习,更需要借助各种有效的、适合自己的途径接受社会教育。这既可以不断完善个体知识结构,又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更优化的人才,同时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近年,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诗词大会等一批制作精良、形式新颖、内容深刻的文化节目,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上升到全民参与的高度,给人以丰富知识和美的享受。这些节目受到大众欢迎,说明了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需求非常迫切。”[[1]]公共文化机构、网络媒体、社区组织和培训机构等都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见表1)。

 

(一)公共文化机构

 

2017年1月25日发布并实施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2015年12月27日第二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馆(场)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地),应当对教师、学生实行优待,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提供便利。”“文化事业设施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部分,隶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服务设施。这些文化服务设施具有多种目的,可以开展多种工作,能够组织各种活动,实施社会教育任务和工作是其职能之一。”[[2]]

 

表1社会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机构与形式一览

 

社会教育中传统

 

文化教育机构

 

公共文化机构

 

图书馆

博物馆

美术馆

科技馆

少年宫

网络媒体

 

国学网站

国学公众号

微信学习群

读书会

网上公开课

知识付费平台

社区组织

 

社区书院

社区活动中心

社会培训机构

 

企业开办

文化机构开办

社会教育中传统

 

文化教育形式

 

传统经典研习

 

四书五经等

传统节日庆典

 

中秋节、端午节等

公益文化活动

 

讲座、展览等

特色活动开展

 

人生四礼、研学游等

 

国家图书馆于2006年成立文化教育培训部,2011年更名为社会教育部,下设讲座组、教育培训组、摄编组、展览组。国家图书馆通过举办展览、组织公益讲座、开展“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评选、组织“国家图书馆读书周”、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项目等丰富多彩的举措,[[3]]承担其社会教育职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仅以讲座活动为例,国家图书馆已形成了国图讲坛、国图公开课、文津讲坛、文津读书沙龙、艺术家讲坛、科学家讲坛、教育家讲坛、企业家讲坛等近20个子品牌或系列讲座。其中,文津讲坛、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中国典籍与文化系列讲座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讲座,不仅获得了“中央国家机关展示学习品牌”等诸多荣誉,也以其所提供的内容具有深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而觉得社会各界的好评。根据调查,“国家图书馆的读者对文史哲方面讲座的需求最高,有87.4%的受调查者选择了该项。”[[4]]笔者统计了国家图书馆2018年度的讲座情况,全年188场讲座中与传统文化主题相关的主题占比高达70%左右,[[5]]仅成系列的就包括了“格致·考工·源流——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名家讲座”、“稽古·贯通·启新——纪念翦伯赞先生诞辰120周年诞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名家讲座”、“致敬经典·走近四大名著”、二十四史研读系列、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系列讲座、“童蒙文化”系列讲座等近10个专题,几乎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

 

省市县各级的公共图书馆亦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吉林省图书馆将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纳入常规服务当中,通过开设文化讲坛、举办读书会、建设“百姓书房”等,对广大民众进行精神上的洗礼,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6]]黑龙江省图书馆通过创建“龙江书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开设“古诗词吟唱”“《论语》解析”等公益课程,培训学生和家长数万人次,在全省形成新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品牌和服务模式。[[7]]陕西省图书馆创办了“国学馆”,通过举办国学讲座、国学沙龙、国学论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致力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苏州图书馆国学分馆配备国学类图书4000册,书目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和《资治通鉴》《史记》《三国志》等历史类书籍。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国学馆于2009年11月1日开馆,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打造国学精品阅读体系、推广“大国学”思想文化精髓、集各类传统艺术的义务教学及定期的国学文化讲座等实践活动为一体。扬州市少儿图书馆国学馆藏书1350册,定期面向少儿及家长举办“国学小讲堂”。

 

讲座活动是图书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有研究者对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除外)公共图书馆的公益讲座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显示“讲师的学科背景以文科居多,其中文学、艺术学、历史学、法学学科背景占绝大比例”,“文学艺术类、政治历史类、科学普及类所占比重较大。”[[8]]其中,上海图书馆“上图讲座”已经举办了40年,形成了六大板块18个系列,共举办讲座及各类文化活动3400余场,直接听众154万余人次。[[9]]笔者通过对陕西省图书馆“陕图讲座”(见表2)、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见表3)、南京图书馆“南图讲座”(见表4)三个省级公共图书馆历年讲座活动的统计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主题类讲座占比普遍较高,约占年度总期数1/3~1/2。其中,陕西省图书馆2015年度占比达56.72%,湖北省图书馆2018年度占比达46.30%,南京图书馆2018年度占比达49.04%,体现出公众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强烈需求与公共图书馆的使命担当。

 

表2 2009~2018年陕西省图书馆“陕图讲座”

单位:场,%

 

年份

 

全年总期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主题数

 

占比

2009

 

56

 

23

 

41.07

2010

 

60

 

28

 

46.67

2011

 

66

 

20

 

30.30

2012

 

69

 

25

 

36.23

2013

 

66

 

27

 

40.91

2014

 

64

 

24

 

37.50

2015

 

67

 

38

 

56.72

2016

 

59

 

23

 

38.98

2017

 

71

 

33

 

46.48

2018

 

70

 

33

 

47.14

总计

 

648

 

253

 

39.04

 

资料来源:陕西省图书馆网站,http://www.sxlib.org.cn/hd/hdyg/qb/。

 

表3  2013~2018年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

单位:场,%

 

年份

 

全年总期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主题数

 

占比

2013

 

52

 

18

 

34.62

2014

 

56

 

20

 

35.71

2015

 

64

 

28

 

43.75

2016

 

67

 

32

 

47.76

2017

 

60

 

24

 

40.00

2018

 

54

 

25

 

46.30

总计

 

353

 

147

 

41.64

 

资料来源: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http://sp-op.library.hb.cn。

 

表4 2015~2018年南京图书馆“南图讲座”

单位:场,%

 

年份

 

全年总期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主题数

 

占比

2015

 

108

 

34

 

31.48

2016

 

106

 

40

 

37.74

2017

 

106

 

39

 

36.79

2018

 

104

 

51

 

49.04

总计

 

424

 

164

 

38.68

 

资料来源:南京图书馆“南图讲座”,http://www.jslib.org.cn/pub/njlib/njlib_wsbgt。

 

在几乎所有公共图书馆或多或少已经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活动的大背景下,南京图书馆是一家值得特别关注的机构。南京图书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建筑面积约7.8万平方米,馆藏图书总量超过1200万册,其中古籍160万册,善本14万册。近年来,该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10]]

 

一是开展有关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2011年底,南京图书馆增设国学研究所。该所的职责是“围绕国学研究主题,整理挖掘馆藏文献资源,开展专题研究工作,举办学术交流活动,面向公众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全面提升本馆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中第一家设立国学研究所的。自2012年第8期开始,由江苏省图书馆学会、南京图书馆主办的《新世纪图书馆》杂志增设“国学研究”栏目,“着意登载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性与普及性文章,是为了延续传统,传递智慧。”[[11]]截至2018年第10期,该专栏共刊发相关文章35篇,其中以传统的版本目录学内容居多,以2012~2014年为最多(分别为9篇、8篇、11篇)。

 

2014年10月13日,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进两岸学术交流,更好地承担起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引领读者真正了解国学精华,最终准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经文化部批准,由南京图书馆与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玄览论坛: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南京举行。该论坛每年一届,迄今已举办至第五届,[[12]]累计参会人数约1000人次。

 

二是举办“南图阅读节”系列专题活动。南图阅读节系大陆第一个以省级图书馆名义举办的阅读节,自2010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届,逐渐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色与品牌效应。“南图阅读节的最大特点是以‘和名著对话,与大师同行’为基调,每年选择一部经典名著,确立一个主题,通过论坛、讲座、展览、影片赏析、诗文诵读、知识竞赛、动画设计作品大赛、编印阅读指南、嘉宾在线解答问题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为读者深入解读每部名著精义,同时普及各类相关知识。”[[13]]

 

南图阅读节通过连续多年的举办,基本形成了以下特色。(1)每年一本经典图书作为主题,开展包括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影视展播、文献展、网络访谈、知识竞赛、图书评奖、读者表彰、读书会等在内的多层次、多场次系列活动,“一年一本书,一书一主题,引导社会大众阅读经典、感悟人生”。(2)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研究与普及相结合,经典与生活相结合。阅读节期间除了组织现场活动外,也借助网络直播访谈、新闻媒体、官网、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线上媒体渠道推广、宣传有关内容,线上与线下互动,促进活动的广泛传播。活动内容既有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讲座,也有参与度较高的知识竞赛等,兼顾学术性与趣味性。阅读节的选题内容普遍切近大众生活,四大名著、孔孟老庄、《史记》等篇目选择照顾到了绝大部分社会公众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3)社会评价较高,品牌效益初显。“在碎片化阅读、浅阅读大行其道的当下社会,专题阅读有利于加深民众对经典的理解,从而提升民众自身素质与精神境界,”[[14]]南图阅读节因其专题性的特点,逐渐形成品牌效应。

 

三是开辟国学馆,编辑《国学图书阅读指南》和《国学经典诵读》等推荐书目书评。2016年10月12日,南京图书馆举办国学馆开馆仪式,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国学馆位于南京图书馆四楼。2017年11月,扩建后的国学馆面积达8000平方米,建成了传统文化弘扬场所“十德堂”(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室藏资源总量30万册,阅览座席200个。

 

“公共图书馆承担着社会教育的功能,开展国学体验活动,弘扬优秀传统,培养公众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是国学馆的建设目标之一。”[[15]]南图国学馆开放之后,开展了“陶风书话”“古籍探秘”“漫游文史数据库”“吴风汉韵书中寻”“柳絮才高——馆藏江苏古代妇女著作展”“《庄子》版本展”等多项独具特色的展呈活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民众接待量呈增长趋势。[[16]]《国学图书阅读指南》的编辑始于2012年8月,至今已编印12期,“根据各类国学文献的特点、学术价值等向读者推荐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介绍经部图书四书的,有介绍集部图书诗词曲的,通过简要介绍作品的内容、特色、价值以及在南京图书馆的藏书位置等,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欢迎。”[[17]]

 

四是评选优秀国学著作,积极开拓多元化国学传播路径。2010年,南京图书馆设立国内首个由省级公共图书馆主办的公益性图书评奖活动——陶风图书奖。该奖采用读者投票、专家评审的方式,每届评选获奖图书10种,提名图书50种。[[18]]自2014年第五届起,陶风图书奖增设优秀国学图书奖,评选范围扩大到全国,迄今已评出三届共30种国学优秀图书。评奖的同时通常还伴随着图书展览、作者讲座等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自2013年12月19日起,南京图书馆主动与媒体合作,在新华社所属《现代快报》创办“国学玄览堂”栏目,由时任图书馆馆长徐小跃亲自撰稿,向公众系统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观念。自2014年4月起,南京图书馆官方网站增设“国学导览”栏目,分社“国学玄览”“国学研究”“中华学术”“国际汉学”四个子栏目。其中,“国学玄览”与“国学研究”栏目同时也兼具南图机构知识库功能,这在目前公共图书馆中并不多见。[[19]]

 

南京图书馆还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号。南京图书馆新浪官方微博于2013年开通,“南图微博设有13个微博话题,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文明进步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南图微信公众号于2013年10月注册开通,“推送信息频率约为11条/月,推送信息量排前三位的信息分别是国学推介、南图新闻和通知公告。由此可以看出南京图书馆对传播国学文化的宣传力度很大。”[[21]]南京图书馆研究部暨国学研究所注册了“图书馆学与国学”微信公众号,致力于关注图书馆学与国学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同时推介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及时发布各类活动信息。共享人类智慧,共析百家思想,共建阅读空间。

 

博物馆不仅是提供藏品、展览的场所,同时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中,公众教育为核心职能,体现出博物馆的文化责任。”[[22]]在这里,没有规定的课程,也没有功利的考核,参观者可以根据自己所需去汲取知识,受教育者在完全开放的条件下完成自我学习和教育。“有效的博物馆学习意味着,在观众离馆时,对某一相关的主题比进馆时有了更多和更深的理解。”[[23]]当图书馆、博物馆和科技馆等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后,更能引发广大民众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也能更方便地获得所需资源。

 

(二)网络媒体

 

专业网站是互联网时代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任重先生于2008年创办的儒家网(www.rujiazg.com),是一家传播儒家文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民间交流平台,设有思想学术评论观察儒家资讯独家专访当代儒家海外儒学等栏目。儒家网开办十年以来,发布过大量有价值、有份量的学术信息,尤其是开展的一系列争论很有特色。比如关于曲阜是否可建大教堂、儒学是否要入教育体制、独生子女政策要不要废止、同性婚姻该不该合法化、教师节是否应该定在9月28日孔子诞辰日等等,儒家网都发出了独特的声音。由凤凰网与岳麓书院联合创办的凤凰网国学频道(guoxue.ifeng.com),下设国学资讯、对话名家、国学大讲堂、琴棋书画和天下书院等栏目。既是展现国学研究动态的专业平台,更是大众亲近国学智慧的公共平台。从2014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三届“致敬国学: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都通过凤凰网进行同步直播,使不在现场的人也能够方便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国学大师网(www.guoxuedashi.com)可免费查询与下载经、史、子、集各部经典原著,更有“康熙字典”、“书法字典”、“甲骨文”和“金文”等栏目,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方便实用。

 

据相关研究表明,公众号上国学内容涵盖面非常广泛,高频词主要集中在经典方面。2013年以来,从高到低依次为“经典”“易经”“论语”“书法”“历史”“诗词”“成语”“汉字”“中医”“道德经”,其中“经典”“论语”“书法”“诗词”几个词汇增长趋势明显。

 

公众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有:阅读国学中的经典作品,尤其是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学经典和以《易经》《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经典;吟诵优美的古典诗词;欣赏、练习历代名家书法作品;重视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点的成语和汉字等等。(资料来源于凤凰网国学频道2018年3月21日)

 

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公众号的持续广泛传播,能够培养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审美力和感受力,让公众在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升精神文化层次,这是一种更为有效的传播途径。

 

微信学习群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曲阜师范大学崔茂新教授于2014年12月创立的“论语汇”,是一个把弘扬传统文化落实为《论语》共读行动的文化社群,同时也是面向大众以《论语》开放性解读为主导的学术公益组织。目前已有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著名大学与研究机构的50多位学者参与轮值导读。每天早上7点,先由志愿者吟诵当日所学内容,再由导读老师阐发讲解。专家导读结束后,群友可以自由交流观点与心得。“论语汇”自创建以来,已坚持共读论语1300多天。随着学习的不断推进,目前已经形成“论语汇”主群和“论语汇论坛”“论语汇吟诵”“论语汇人文教育”等分群,建立了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和山东五个省、直辖市分群,欧洲国际分群和希腊分群、日本分群也相继建立。

 

自2014年12月18日开始的“论语汇”前两轮学习,都是周一到周五每日晨读《论语》一章,周末两天学习《诗经》。

 

2018年9月17日,“论语汇”晨读第1320天,第三轮导读正式开始。在总结前两轮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秘书处多方征集意见后确定,本次导读采用专题形式进行,设置了“论语之学习”“论语之仁”“论语之孝悌之道”等多个主题,由导读老师根据自己所长认领。每个主题分三个晨读时间(即周一到周三)做专题讲座,讲座后大家自由讨论,周四和周五导读《孟子》。

 

同时,“论语汇”晨读每天还在80多个微信群实时转播,希望通过共读《论语》,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和心灵。并且,这种不间断的共读会促使参与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意识,而这正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关键要素。

 

读书会也是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既有线下活动也有线上活动,往往是参与者共读一本经典,并围绕经典思考讨论。比如,由陈达隆老师创办于2008年的燕京读书会,以国学爱好者为对象,以儒释道经典为内容。北京本地成员参加每周末的现场共读,外地成员可以通过微信群互动学习。成立10年以来,已经研读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传习录》《十善业道经》《金刚经》等。读书会追求的不是高深冷僻的训诂知识,不是轰轰烈烈的活动效应,而是与中华古代圣贤对面亲聆,心心相印的深切了解。2018年10月27日上午进行了“《四书》与读史”研讨会,清华大学程钢副教授、中国社科院雷博老师、中国史记研究会杨波老师和首都师大俞菁慧老师,一起探讨研习《四书》经典需要如何借鉴历史典籍资料?如何读史才能得系统有效之实?下午则是《论语》研读活动,针对新近研读过的《公冶长》《雍也》两篇进行回顾和小结,重点在理解经典原义、体贴古人的人格境界。

 

网络时代的在线教育资源因其丰富性和及时性而备受欢迎。2016年是知识付费元年,喜马拉雅、千聊和得到等平台陆续推出知识付费产品,2017年知识付费持续发力,服务于更多主动进行传统文化学习的人群。据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统计显示,中国2017年的知识付费用户规模为1.88亿人,其中,有41.2%的人愿意在空余时间用听音频、34.5%的人愿意用看视频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在知识付费的大范畴下,音频这种形式备受青睐,是因为它方便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截至2018年11月10日,在“得到”平台上,《中国史纲》有166370位学习者,《熊逸书院》有96758位学习者,《熊逸书院》的音频内容包括思想经典185讲、诗词歌赋33讲、中国哲学15讲、中国史学5讲、佛学浅谈50讲、西方哲学35讲。而网上免费的公开课也适合现代人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比如浙江大学董平教授的《王阳明》和四川师范大学李凯教授等的《巴蜀文化专题》等,都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丰富资源。

 

(三)社区组织

 

1999年,教育部发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第一次明确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次年,教育部确定了8个大中城市的城区作为社区教育实验区,启动了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截至2016年,教育部已设立122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和127个示范区,各省共建立500多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

 

社区书院是社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比如厦门社区书院与河南本源社区书院在这方面有丰富的传统活动。而社区活动中心往往设有文化站、图书馆、影视厅、社区学校等机构,是集社区文化展示、图书阅览、网络信息服务、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教育培训、影视放映、团队活动于一体的活动平台,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学习传统文化。(详细内容见《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2018》之分报告《当代书院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初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四)培训机构

 

培训机构是终身教育时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织,既可以弥补在校学生传统文化课程开设不足,也可以为成年人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培训。比如,创办于2005年的北大乾元国学教室,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为学术支持,长期开设国学高端研修班,提出“习孔子‘忠恕’之道,研老子无为而治,悟佛教明心见性”的学习理念,学制一年,每月集中一个周末两天上课。一年级开设《国学概论》、《周易》精读、“四书”精读、《道德经》精读、《庄子》内七篇精读、《坛经》精读等课程,周六课后设哲学、艺术、风俗、文化等以及介绍学术思想的讲座。二年级开设先秦诸子、名士与玄学、宋明儒家——理学两学派、明清及近现代思想家、佛学与佛经、史学与《史记》、兵家之《孙子兵法》、中国美学。同时还有学术论坛、游学等活动配合课堂学习。

 

作为中西合璧管理思想的践行者,方太集团自2008年开始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十年探索与践行,形成了“中学明道、西学优术、中西合璧、以道御术”的方太文化体系。“制度管理是企业的一条‘腿’,这方面西方的成熟管理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然而中国企业管理还有另外一条‘腿’,就是价值观、信仰,这是缺的,需要中国的企业家自己摸索、总结,如果你不是两条腿,那你怎么能够正常地走路?”方太集团董事长茅忠群认为,企业管理制度可以搬,但信仰不可以搬。信仰要回到中国本土,去挖掘基因里的东西,也就是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8年,方太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并随即启动了首期“方太文化体验营”。作为中国首个由企业发起的文化研究与推广平台,方太文化研究院探寻更适合中国企业的文化体系。该体验营包含文化学习、亲身体验、思想交流等多种形式,并以两天两夜的深度参访强化体验效果。在体验营,企业家学员可以切身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体会传统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价值,修炼与自省悟道促进自身蜕变,进而推动企业发展。

 

除了面向企业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现阶段面向党政干部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存在较多的实践。据有关调查,在领导干部以往国学知识“自主选学”时,“周易智慧”“道家思想与老庄智慧”和“佛教禅宗与人生”成为报名人数居前三位的专题讲座。[[24]]“领导干部学国学全国行”活动,由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联合主办,在全国县、市以上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中,面向广大领导干部和各级公务员队伍,通过对《论语》《易经》《中庸》等经典著作的研读、解析,提高党性修养、官德修养、人文素养。

 

社会培训机构在传播传统文化过程中,因为对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理解不到位,也会出现走偏现象。比如曾经名噪一时的女德班。王立刚在《光明日报》中评论道:“就夫妇之道而言,‘男尊女卑’最多只是传统的变道,绝非传统的常道。汉代《白虎通义》中说:‘夫者,扶者,以道扶接也’。‘妻者,齐也,与夫齐体,自天子至庶人,其义一也。’从先秦两汉一直到晚清,传统家庭里都有很多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的感人故事。这些也是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德班’问题反映出,当代中国社会伦理、家庭伦理秩序的重构仍然任重道远,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5]]

 

二、社会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

 

(一)传统经典研习

 

传统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与深刻的人生智慧,是现代人与天地对话、与圣贤对话的最佳途径,是现代人学习修身、变化气质的必读之物。所以,无论是个人开设的公益周末学习小组还是社区学习组织,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研习都是最主要的方式,有的以背诵原典为主,有的以解读原典为主,有的以经典结合现实生活,但都注重在经典研习过程中增长知识、变化气质,增强学习者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二)公益文化活动

 

无论是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还是社区组织等机构,公益文化讲座和展览都是其最普通、最常见的活动形式。山东省图书馆2017年的阳明学公开课共有12课时,主题分别为:王阳明的生平及其主旨、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龙场悟道——阳明心学的形成与发展、知行合一的内涵与意义、良知与致良知、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明德亲民——王阳明的治国理政之道、阳明学的传承与发展、阳明心学与佛道二教、阳明心学在域外的传播、万物一体之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建、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及其意义。民众既可以在现场听讲,也可以通过网络观看直播。国家图书馆定期、非定期组织的各种展览,也为人们了解、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源与平台。

 

(三)传统节日庆典

 

和经典著作相比,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节日庆典,因其生活化、趣味化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成为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比如上海浦江书院每年举行中秋拜月和端午江祭等大型庆典活动,使人们通过亲身参与和真切感受,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唤起人们孝亲敬老、热爱传统的热情,激发人们修身律己、崇德明礼的自觉性。贵阳孔学堂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游园、猜灯谜、做元宵等主题活动,丰富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同时,加强了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饮食和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使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真正实现了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四)特色活动开展

 

特色活动因它的非专业性、趣味性与灵活性,成为市民更乐意接受的学习方式。“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2012年9月28日即孔子2563岁诞辰落成的贵阳孔学堂,每年都会举行人生四礼——开笔礼、成人礼、敬老礼和中华传统婚礼。笔者有幸见证了2018年5月11日的成人礼活动,贵州大学附属中学540名即将年满18岁的青年学生代表参加。首先,长者对参礼者进行聆训;接着长者代表为参礼者佩戴成长章;之后齐诵立身歌,进行三拜礼,一拜祖国、二拜父母、三拜师长。最后,参礼家长及老师为参礼者颁发成人证书。“冠者礼之始也”,通过如此庄严的仪式,宣告孩子们从“未成年人”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使其学会正视自己肩上的责任,培养心怀感恩、勇于奉献的优秀品格,从而受益终身。

 

同年5月12日至13日,孔学堂举行了“六艺通关·重返十八”全民成人礼体验活动,愿意参加的小朋友和成年人通过“琴、棋、书、画、诗”五个环节的考查,即有机会穿上端庄优雅的汉服,体验一回别有韵味的成人礼仪式,活动过程本身就是参与者接受教育的过程,这里没有生硬的说教与功利的评判,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与感染。

 

自2013年起,孔学堂以“周制婚礼”为蓝本举办传统婚礼,每年一届。2018年8月17日正值七夕节,来自省内外的50对新人在礼仪广场举办了一场古风雅韵的传统婚礼。新人身着汉唐服装,伴着韶乐缓缓移步婚礼殿堂。在礼赞与司仪的引领下,行“沃盥礼、对席礼、同鼎礼、合卺礼、解缨结发礼”等传统礼数,庄严许诺“戚戚相惜、不离不弃、终生厮守、地久天长”,无论对于参与者还是观礼者而言,这都是一个形象了解古代婚礼,进一步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

 

孔学堂的主要功能是研究、教化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以来,孔学堂学术委员会、艺术团、书局、杂志社、基金会等机构相继成立。在研究方面,搭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学术平台,组建和完善贵阳孔学堂高等研究院,建立了一支学科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科研队伍。在此基础上,要把孔学堂建设成为国家级王阳明学术研究基地。公益讲座以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突出阳明文化特色,每年公益讲座中“阳明文化系列讲座”不少于30%。并且针对大中专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开展到孔学堂听讲座修学分,针对党员干部开展官德和传统文化教育培训,针对医生开展医德和传统文化教育培训,针对教师开展师德和传统文化教育培训,针对商人开展儒商和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等。

 

在培训方面,组建了“新六艺”(“琴、棋、书、画、诗、礼”)培训师资队伍,研究制定培训课程内容体系,开放场地,吸纳民间组织到孔学堂开展“新六艺”培训,广泛组织实施各类“新六艺”的雅集、笔会、鉴赏等体验活动,举办六艺学宫周末培训班,开展书画、篆刻、陶艺、木作、刺绣、茶道、香道、花道、戏曲等教育培训,定期举行“人文的一天”活动。在社会教化方面,以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为贯穿,撰写印制孔学堂导览图,强化大成殿、杏坛、奎文阁、孔子展览馆、儒学馆、阳明祠、乡贤祠、数字图书馆的教化功能,排演话剧《王阳明》、孔学堂主题音乐组曲《乐雅•正集》、动漫话剧《孔子》等,以“易于观众接受,重于教化体验”为原则,做好“阳明先生纪念馆”展陈建设。

 

国家图书馆里的甲骨文姓属林文字对照表很独特,参观者总是情不自禁会去寻找自己的姓氏,以这种方式轻松地感知了甲骨文,既而有可能进一步去深入系统学习甲骨文。

 

三、社会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与讨论

 

(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普通民众学习传统文化意识不强。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有人因传统文化过于博大精深而不敢碰触,另一方面,“在短期内,由于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以及当前大中小学尚存在师资匮乏、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出现复兴的热潮,另一方面却暗藏形式化、功利化的危机。”[[26]]一些人学习传统文化只是为了装点门面,或者短期内得到功利性回报。一些培训机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更多从市场扩张与产品盈利方面去考虑,从而忽略了教育产品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比起传统文化学习,相当一部分人更愿意学习管理、销售知识或进行技术类培训,甚至愿意摄取浅显庸俗的“鸡汤”国学。

 

所以,我们要“注意防止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不要只是简单地从传统文化中进行习惯的教习,而忽视传统文化经典的文化内涵、文化本质,忽视其对文化修养、人格培养、道德提升的重要作用。”[[27]]同时,要努力提供普通民众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终身学习是个体保持工作能力与生活品味的前提,也是个人完整生活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第二,中间层传统文化师资力量薄弱。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者和践行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里做学理性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与中小学里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的师资,因为有相当多书院或培训机构提供,还不是很匮乏,但中间层的传统文化师资非常缺乏。因为面对普通大众,我们更需要既有传统文化功底,又能能把深奥的传统文化知识用通俗易懂、亲切有趣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老师。中间层传统文化讲师,既需要书院、高校、研究机构的支持与培训,也需要有情怀、有担当的传统文化学习者与爱好者加强自身学习。

 

第三,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单一。

 

虽然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因为师资力量及教材教法方面的不足,很多机构开展活动仅限于诗词吟诵、汉服表演、节日庆典等,其学习与教学缺乏系统设计,每次活动之间逻辑关联性不强。久而久之,要么使传统文化教育流于表面形式,从而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要么使传统文化教育停留在简单的、浅层次的“鸡汤”式国学,短时间内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但其实缺乏真正的思想内涵。尤其是一些社区讲堂、图书馆、书院等开设的课程基本只围绕《弟子规》《三字经》等初级读物,缺乏深度与系统性,学习方式也只是简单背诵,不能吸引民众长期坚持并且有次第地进行深入学习。

 

第四,传统文化资源整合程度不高。

 

目前,在全社会范围内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政府、机构与个人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联动效应。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发现无论是公益讲堂还是社区组织,无论是图书馆还是博物馆,开展传统文化的热情与效果,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政府决策与机构领导者个人喜好的影响,甚至会出现一任领导调离或者卸任,而使之前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停滞不前或者走入歧途的困境。同时,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志愿者队伍数量有限,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是空有一腔热情而并不具备真正的传统文化功底和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多种力量集体参与并且形成合力,传统文化教育才能逐渐走向深入并持续发展。

 

(二)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讨论

 

家庭教育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的影响、引导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按照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设置课程与活动,及时进行考核与评价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教育过程。因而,学校教育在个体的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方面仍然是主体,但社会教育可以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与延伸。对于在校学生来说,社会教育可以补充学校教育中占比较少的传统文化;对于成人来说,没有条件在学校继续系统学习,则可以通过社会教育途径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人文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现代人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难免会出现悲观、迷茫、无助等负面情绪,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浸润中,则可以使人修身养性、淡定从容地生活。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与魂,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就需要“在社会层面,逐步形成尊重传统、努力学习国学的浓厚氛围,将国学文化的精神深刻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中,涵养文化、陶冶情操。”[[28]]

 

第一,提升普通民众传统文化学习意识。

 

现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人们走出校门后仍需坚持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习者真正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自觉自愿地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再学习。经典的价值是永恒的,“必须让全民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社会功能与社会价值,社会各界要从思想上加强对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实施途径多元化、教育内容丰富性的认识,自觉、主动地投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去。”[[29]]只有这样,才会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学习纳入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之中,使传统文化学习成为自己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二,培养中间层传统文化师资力量。

 

专业师资是目前传统文化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国学教师“只有多阅读、多钻研国学书籍,对我国国学经典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对国学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才算真正了解国学,才有资格教授国学。”[[30]]目前在幼儿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的师资培训相对较多,而中间层最为匮乏。所以,同济大学刘强教授说:“培养一万名学生,不如培养一万名老师,他们能够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于是,他创建了“论语讲师群”,志愿者都是《论语》的爱好者和学习者。同时还建立了“论语大家读”微信公众平台,全文发布每一章讲习和讨论的内容,目前订阅该公众号的读者已超过20000名。既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和杨伯峻《论语译注》对本章内容的解释,也有导读老师对本章内容的阐释和理解。当然,仅仅靠有文化情怀的学者来培养师资是远远不够的,书院、高校及培训机构还应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大批既懂理论、又能开展接地气活动的传统文化教师。

 

第三,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与现代人的需求相适应,只有适合现代人的工作习惯与生活节奏,才能真正使文化入脑入心。比如,央视于2018年初推出的诗词文化音乐类节目《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将经典通过现代的、时尚的传播方式予以最新诠释和表达,让经典诗词再现本来的韵律、温度和情感,带领观众在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发现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清代袁枚的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经过贵州省乡村支教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在《经典咏流传》舞台上的演绎,短短数分钟内传播度超过了300年总和。通过如此接地气、有温度的传播方式,发掘了浩瀚经典里的深层意蕴,使人们自豪地、快乐地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梁俊老师说他想通过这首诗告诉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

 

第四,充分整合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目前,政府的政策制定、经济支持与引导监督仍然是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力量。山东省各地乡村儒学运动虽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组织结构也不一样,但都注重官、学、民、企的互动。任何一个乡村儒学讲学点、讲堂、学校都有当地基层政府参与,得到了所在地乡镇干部、村干部的支持,在很多地方,村干部就是乡村儒学讲堂里的义工。与高校的结合也是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举措,贵阳孔学堂的阳明文化研究院、阳明心学与社会心态研究院,与贵州省委宣传部社科规划办联合,向社会公开发布“国学单列”课题,其中以阳明学为重头戏,这就有效吸纳了高校里的优秀资源。当地很多高校还将孔学堂的公益文化讲座与学校通识教育相关联,学生参加6次讲座并提交相关资料,就可以获得2个学分的通识教育学分,这大大丰富了高校选修课的内容,也扩大了孔学堂传统文化的辐射群体,使孔学堂这一文化机构与高校形成联运效应。

 

同时,社会教育机构的积极参与、民众的自发学习意识、组织者的喜欢与执着同样重要,通过各方联合,充分发掘本地资源是推动传统文化活动持续发展的重要元素。比如山东尼山圣源书院的“乡村儒学”,为了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书院与当地老年大学合作组建“乡村儒学老年志愿者宣讲团”,也有一些在职教师和公务员申请成为志愿讲师。从2017年开始,越来越多由“乡村儒学”项目培养和选拔的民办讲师加入到授课队伍当中,充实了教学师资力量。

 

四、结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不仅是背诵一句古诗词、行一次跪拜礼,更是根植于内心的精神传承,需要得到内涵式精神的领会,进而将内在力量传递出去。”[[31]]在此过程中,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样重要,因为社会教育是人们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应该针对社会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与困境,对学习主体进行研究分析,“对于不同的收入水平、文化素养、消费观念的潜在消费者,应该有一个更细的划分,使得不同年龄层次的学习者都能获得与自身相匹配的个性化国学教育。”[[32]]

 

努力提升普通民众传统文化学习意识、培养中间层传统文化师资力量、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整合多方面教育资源,使社会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健康发展,促进公民个体和社会整体的不断发展。同时,努力营造一种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氛围,因为“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33]]对人们的影响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进行的,也是更长久的。

 

注:此文系敦和基金会与21世纪研究院联合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2018》项目分报告,也是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古代书院个体品德培育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的启示研究”(课题编号:18YJA710010)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叶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速普及国学教育》,《开封日报》,2018年3月14日第2版。

 

[2].王雷:《社会教育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99页。

 

[3].霍瑞娟:《我国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3,第53~55页,第164~166页。

 

[4].金龙:《国家图书馆讲座资源调查与分析》,《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年第4期。

 

[5].参见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http://www.nlc.cn/dsb_zx/jzyg/。

 

[6].侯国柱,宋艳:《公共图书馆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研究——以吉林省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为案例》,《图书馆研究》2016年第9期。

 

[7].高文华:《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公共文化平衡充分发展——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图书馆建设》2017年第12期。

 

[8].徐军华,覃仕莲:《“互联网+”环境下省级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座的现状及建议》,《图书情报工作》2016年第14期。

 

[9].乐梦融:《城市教室,市民课堂——上图讲座努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学”》,《新民晚报》2018年10月31日,A22版。

 

[10].本部分内容素材主要综合南京图书馆网站(http://www.jslib.org.cn/)、《南京图书馆馆刊》2013、2014、2015、2016,并参考发表于《新世纪图书馆》杂志的历届读书节综述、历届论坛述评。为行文方便,此处注释一律从简;后面如有单独引用,则出注。

 

[11].《新世纪图书馆》编辑部:《编辑寄语》,《新世纪图书馆》2012年第8期。

 

[12].徐忆农:《首届玄览论坛述略》,《新世纪图书馆》2014年第12期;徐忆农:《为往圣继绝学:两岸携手推广经典阅读——第二届玄览论坛述略》,《新世纪图书馆》2015年第10期;马晴:《海峡两岸第三届玄览论坛述略》,《新世纪图书馆》2016年第11期;徐忆农:《海峡两岸第四届玄览论坛述略》,《新世纪图书馆》2018年第3期;台湾汉学研究中心:《活动|报道: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品牌——第五届玄览论坛圆满完成》,“图书馆学与国学”公众号,2018年8月31日,https://mp.weixin.qq.com/s/Y8XMAARU6tnnX2WNkOWIYg。

 

[13].西嵎:《一年读一部名著——南图阅读节回眸与思考》,《新世纪图书馆》2014年第12期。

 

[14].马晴:《南京图书馆和“台湾国家图书馆”阅读节比较研究》,《山东图书馆学刊》2016年第6期。

 

[15].历史文献部:《南京图书馆“国学馆”正式开放——图书馆界独树一帜的古籍阅读区》,南京图书馆网站,2016年10月12日,http://www.jslib.org.cn/pub/njlib/njlib_gqsb/201610/t20161012_149096.htm。

 

[16].历史文献部:《经典魅力,势不可挡——“国学馆”开馆以来吸引各界读者参观》,南京图书馆网站,2017年7月7日,http://www.jslib.org.cn/pub/njlib/njlib_gqsb/201707/t20170707_154553.htm。

 

[17].李宏巧:《公共图书馆开展国学研究与推广探析》,《新世纪图书馆》2013年第5期。

 

[18].历史文献部:《首届南图陶风馆书奖颁奖仪式举行》,南京图书馆网站,2011年5月23日,http://www.jslib.org.cn/pub/njlib/njlib_gqsb/201105/t20110523_100786.htm;全勤:《书香墨韵滋味长——南京图书馆陶风图书奖评选实践与思考》,《新世纪图书馆》2015年第4期。

 

[19].徐忆农:《博览与精读,体验丰富人生——公共图书馆古籍展演之探索》,《新世纪图书馆》2015年第10期。

 

[20].周建华:《南京图书馆微博现况研究与思考》,《艺术百家》2015年第2期;王兵:《南京图书馆云端学习与阅读服务新貌》,《新世纪图书馆》2018年第3期。

 

[21].蒋智颖:《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南京图书馆为例》,《甘肃科技》2018年第17期。

 

[22].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东南文化》2010年第6期。

 

[23].严建强:《论博物馆的传播与学习》,《东南文化》2009年第6期。

 

[24].王元任:《领导干部国学教育浅议——“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评述》,《太湖论丛》2017年5月24日,http://dx.wuxi.gov.cn/doc/2017/05/24/1330834.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2月1日。

 

[25].王立刚:《“女德班”缘何有市场》,《光明日报》2017年12月7日,第2版。

 

[26].程红艳,周金山:《传统文化复兴与教育中国化的探索》,《教育科学研究》2018年第3期。

 

[27].王克伟:《当下中国社会“国学教育热”现象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28].叶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速普及国学教育》,《开封日报》,2018年3月14日第2版。

 

[29].杨和平,吴远华:《以乐取径,多元一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西南区现状调查与案

 

例》,《音乐探索》,2018年第3期。

 

[30].刘小渲:《国学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复性书院研究》,河北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31].温珮滢:《传统文化教育“要”什么》,《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8年4月27日第9版。

 

[32].王克伟:《当下中国社会“国学教育热”现象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33].吕达、刘立德、邹海燕主编:《杜威教育文集》(第2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