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识之辨——现代新儒学青年学者论坛在湖北大学举办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0-01-02 17:57:24
标签:智识之辨、现代新儒学青年学者论坛

原标题:智识之辨——现代新儒学青年学者论坛

来源: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腊月初六日壬寅

          耶稣2019年12月31日

 

2019年12月28日至29日,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主办、中国哲学教研室承办、哲学一流学科&国学研究所资助的“现代新儒学青年学者论坛”,在湖北大学逸夫人文楼D2008会议室顺利召开,是次论坛以“智识之辨”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单位的20余位青年学者齐聚一堂。本论坛一共分为七场讨论,以及最后的自由交流环节,为使学术交流能够得到有效进行,每场讨论都预留了充分的论文宣读与讨论时间。

 

28日上午8点,我院肖雄老师主持了本次论坛的开幕式,周海春、姚才刚两位老师先后代表学院与中国哲学教研室致辞,并对各位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特邀嘉宾、华中科技大学的张廷国教授亦为开幕式致辞。29日上午,学院书记戴茂堂教授出席了两场讨论并致辞,表示非常支持本次论坛及类似的学术活动,与会学者受到很大鼓励,并感谢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提供的交流机会。

 

 

 

 

 

由周海春老师主持的第一场讨论于28日上午8:30准时进行,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盛珂老师从知识与智慧、经学与理学、政治与哲学等层面阐释了智识之辨可能具有的多重意义,揭示其现代性反思的意涵;来自南京林业大学的韩立坤老师则具体地梳理了唐君毅的儒学与科学关系观,并认为相较于熊十力的“存在的体用论”、牟宗三的“本体生成论”,唐氏的“价值的体用论”更加圆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卢盈华老师提交了一篇英文报告,该文从道德情感的视角谈论了王阳明的知行问题。

 

 

 

 

 

由韩立坤老师主持的第二场讨论在10:30开始,来自湖南科技大学的张晚林老师谈论了任何学科之所以可能都是基于直观,而哲学之所以可能亦必须基于对本体的直观,故不可停留于康德,而要以儒家的四端之心为基础;来自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的贾继让老师梳理了熊十力哲学中“心”的三个维度,即本心、宇宙的心与习心;上饶师范学院的任新民老师则梳理了熊十力《原儒》的外王思想,指出熊十力借民主之事言天下为公之义、借社会主义之事明大同之义,体现了《春秋》“借事明义”的方法论。针对上午的两场讨论,特邀嘉宾、现象学研究专家张廷国教授进行了点评,并谈论了西方哲学中的智识之辨:“努斯”(Nous)代表智慧,追求永恒不变的一般对象;而“逻各斯”(Logos)则代表知识,追求抽象的一般对象。又谓西方哲学中的metaphysics可以译作“物理学之后”或“元物理学”,这与作为“伦理学之后”(meta-ethics)或“元伦理学”的东方“形而上学”不同,希望中国哲学的研究者表述更加清晰。

 

由盛珂老师主持的第三场讨论于下午2:30开始,来自深圳大学的姜明泽老师分析了发生在现代新儒学内部的那段关于良知是个假设还是呈现的公案,认为两者并无本质差异,这一论断引起了争论。来自河北大学的董志威老师通过对“辨”本身意义的思辨考察,得出四种基本类型的“辨”之意义,并以此为基础给出了关于本论坛主题“智识之辨”的一种回应。来自重庆市委党校的徐昇老师则从金-冯学脉的开展反思了牟宗三“智识之辨”的贡献与不足,认为后者存在智知来源不明与存在分裂的问题,而前者通过走向身心一体、回归生活世界而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第四场讨论由武汉理工大学的杨杰老师主持,来自武汉大学的谢远笋老师讨论了牟宗三的现代性反思;来自湖南大学的介江岭老师则梳理与分析了牟宗三对王夫之论史形态的现代诠释;来自苏州科技大学的杜永宽老师则讨论了从王国维到冯友兰、牟宗三对中国哲学的近代化与民族化所作的努力,认为两者之间的张力一直存在,而未来的工作是如何从传统文化内部寻找超克方法——杜老师的相关说法引来了持不同意见的与会学者的讨论。

 

 

 

论坛第二天上午的议程在湖北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会议室举行,由张晚林老师主持的第五场讨论于8:30开始,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曾帆老师与宁波大学的叶云老师皆涉及宋明理学中心学一脉的智识之辨,或直接以之作为讨论对象,或以之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先声而论之,而为后者正名。来自深圳大学的王顺然老师以“良知的知识转向与道德动力困境”为题,探讨了当代新儒家从徐复观“忧患意识”到杜维明“体知(embodied-knowing)”再到黄勇“动力之知(knowing-to)”的问题意识及理论发展脉络,他认为新儒家保持对时代问题的关切,是“活在当下”的思想者。

 

 

 

第六场讨论由卢盈华老师主持,我院周海春老师分析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观而自觉地“抽象继承”之,并对如何定义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表达了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进而要求走向自觉的中国哲学。可谓呼应了杜永宽老师的报告。我院刘元青老师的报告以熊十力的智识之辨为题,认为熊氏的体用论从本体论上肯定了“量智”、知识的必要性。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廖晓炜老师比较了西谷启治与牟宗三对形而上学的反思,两者分别借助海德格尔与康德的哲学来诠释东方思想,认为牟宗三“透支”了康德哲学,以之来阐释其无法容纳的内容而显得别扭,似乎不及西谷启治借助海德格尔哲学诠释东方哲学来得顺适。

 

 

 

本论坛的最后一场报告于下午2:30继续转到哲学学院D2008进行,由谢远笋老师主持,来自苏州科技大学的李昕老师讨论了梁漱溟通过对柏格森的批判来界定其自己的直觉概念,以及从直觉概念到理性概念的演变。来自西北大学的李强老师探讨了牟宗三早期的民族建国思想,这与任新民老师对熊十力外王思想的讨论相呼应。最后,我院肖雄老师基于智识之辨的视野,对现代新儒家的政治哲学做了一番梳理和反省,凸显了这一学派对民主政治的独特看法与睿识,并尝试着勾勒梁漱溟、唐君毅与牟宗三之间的思想史脉络。

 

 

 

论坛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自由讨论,该环节又细分为两项,第一项是就最近的学习心得、热点问题发表看法并讨论,第二项是讨论“现代新儒学青年学者论坛”的运营及下一届论坛的接力问题。第一项中被讨论的有现代新儒学与现象学、新梁启超主义、形而上学等议题;第二项讨论中被建议的有是否正式注册或挂靠、出版论文集、定期举办论坛等问题,关于下一届论坛的举办方,虽然已有学者申请,但仍需进一步的确定。最后,在论坛结束前,肖雄老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性发言,并再次感谢各位老师的参与,各位老师亦期待下一届论坛的到来,以报告各自的新思考与接受他人的建议。

 

本次论坛报告既有对智识之辨本身的概念分析、内涵揭示,亦有对现代新儒家诸巨匠智识之辨的梳理与省思,涉及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现代性省思、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论以及具体的哲学史诠释等子题,与会学者皆重视文本梳理与比较研究,体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与“较真”的为学态度。出席本论坛的学者其学缘背景既有当代新儒学的、亦有清华学派的,正好互为攻错。本次论坛的成功召开加强了各个高校之间关于现代新儒家“智识”问题的学术交流,同时也使得参会的各位老师不仅对“智识”问题的理解又提升了一个层次,而且可以更好地把握和平衡两者间的关系,从而彰显了智识之辨的后现代意义。本次论坛虽然为每位老师的论文选读与讨论预留了充分时间,但是几乎每场讨论都不可避免地拖延了,学者们的热情让我们感佩,为期两天的青年学者论坛在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