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人民是政府的镜子,社会是政治的镜子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0-01-07 19:26:19
标签:人民、政治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人民是政府的镜子,社会是政治的镜子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腊月十三日己酉

          耶稣2020年1月7日

 

昨日发表东海律:人民是政府的镜子,底层是高层的镜子,社会是政治的镜子。政府好不好,看人民;高层好不好,看底层;政治好不好,看社会。

 

此律并非原创,自有圣经依据。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邢昺疏:“在上君子,为政之德若风;在下小人,从化之德如草。”

 

这里的君子指为政者,包括官员、君主和皇帝。为政者道德表现像风,人民如草。风向哪边吹,草便向哪面倒。下面是上面的镜子。这可以称为领头羊效应,领头羊对于羊群有示范作用。领头羊朝那个方向运动,羊群就朝这个方向运动。

 

孟子也继承了孔子这句话。孟子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

 

但风与草之喻并非孔子的发明。《尚书君陈篇》是周成王对大臣君陈的政治训示,其中提到:“尔惟风,下民惟草。”以风与草比喻上下关系,君上是风,下民是草,草随风动。

 

《毛诗正义》的首篇也有类似比喻:“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又说:“君上风教,能鼓动万物,如风之偃草也。……王者施化,先依违讽谕以动之,民渐开悟,乃后明教命以化之。风之所吹,无物不扇;化之所被,无往不沾”云云。

 

类似风与草之喻的,还有一个源与流之喻。荀子说:“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荀子·君道》)唐太宗说:“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资治通鉴》)臣民如水,皇帝就是水的源头。源头对水流的清浊具有决定性影响。

 

因为君主如风如源,儒家对君德要求特别高,强调“正君心”的重要。董仲舒说:“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举贤良对策一》)

 

朱熹说:“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者,此自然之理也。故人主之心正,则天下之事无一不出于正;人主之心不正,则天下之事无一得由于正。”(《朱文公文集》)

 

正君心即正政治之本,端正本源、根本。君心是王道政治的根本。君心端正则政治正义,一切无不正。《公羊》“元年春王正月”,何注:“春秋以元之气,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境内之治。”

 

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离娄上》)程颐说:“天下之治乱,系乎人君之仁与不仁耳。心之非,即害于政,不待乎发之于外也。”君心君德占据主导地位,对于政治制度和官德民风都具有决定性影响,君心正则无不正。

 

孟子认为,要正君心,非大人不可。孟子曰:“人不足与適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

 

那些当政的人不值得去谴责,政治不值得去非议,关键在于纠正国君的错误,这只有大人才有可能办到。国君仁,没有人不仁;国君义,没有人不义;国君正,没有人不正。一旦国君品行端正,国家就安定了。

 

朱熹说:“言人君用人之非,不足过讁;行政之失,不足非间。惟有大人之德,则能格其君心之不正以归于正,而国无不治矣。大人者,大德之人,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集注》)程颐说:“是以辅相之职,必在乎格君心之非,然后无所不正;而欲格君心之非者,非有大人之德,则亦莫之能也。”

 

大人这个词原指高位之人。孟子“说大人则藐之”的大人就用此意。但孟子更多的是从道德意义上指示大人之大。《孟子尽心篇》说:“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正己,就是立心中正,立乎其大;正物,包括正君心和格君心之非。

 

《孟子·告子上》说“从其大体为大人”的大,即指心性道德之大。大本确立,不为“小者”所夺,不为物欲所蔽,就是大人。王阳明《大学问》也是在此意义上说大人的:“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

 

格君心之非,就是孟子所说的“责难于君”和”陈善闭邪”。郭店楚墓竹简中有一篇《鲁穆公问子思》,记录了鲁穆公和子思子的一段对话。鲁穆公问何谓忠臣,子思回答:“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恒称其君之恶,经常批评君主不对不良的地方,就是格君心之非。

 

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格正君心,要有机会有能力有资格。《尚书·冏命》说:“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绳愆纠缪,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君王左右前后有位之士,才有机会格君心。孟子认为,只有大人才有思想能力和道德资格格君心。

 

君心正君德仁,一切好说。否则一切不可收拾。孟子说:“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孟子·离娄上》)

 

王道政治、礼乐制度建设需要仁者在位。倘若恶人居了高位,必然罪恶泛滥,不仅良制良法无望而已。邪恶、罪恶就像烈性传染病,特别容易自上而下地流行。故儒家特别强调德位相称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道德自上而下的影响力、传染力特别大。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为了证明“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观点,引用了孔子一句话:“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谓道德流行起来,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东海曰,恶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君德深刻地影响民德,民德广泛地反映着君德。尧舜在上,必然官民和乐,天下文明;桀纣在上,必然社会黑暗,道德败坏。故陆贾说:“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者,教化使然也。”(《新语·无为》)

 

《论语·尧曰》记载了商汤的一句话:“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后人将这句话视为商汤的谦词,其实不对。这句话彰明了帝王的道德关键性和商汤的政治责任感。天下有问题,万方有罪过,天子和中央要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东海的“镜子论”与之一脉相承。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