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华伟】当代书院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初探

栏目:学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1-09 22:12:31
标签:传统文化教育、当代书院
杜华伟

作者简介:杜华伟,女,西元一九七五年生,甘肃庆阳人,中南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书院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著有《涵养德性——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研究》。

当代书院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初探

作者:杜华伟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刊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2018》,杨东平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腊月十五日辛亥

          耶稣2020年1月9日

 

古代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存在,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曾在知识传播、文脉传承、人格培养和社会教化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现代教育制度的不断反思和对传统文化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当代书院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并呈不断增长之势。笔者通过深入实地调研和已有资料整理,呈现了当代书院多样化的发展样态:以学术研究为主;以文学创作为主;主要作为旅游景点;传统书院复建;当代新建书院;大学创办书院;全日制民办书院;社区书院;“图书馆+书院”模式;大学里的书院制;国艺型书院;针对企业家的书院。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代书院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发展建议:传承弘扬古代书院精神;明确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设置适合当代人需求的课程;有效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专家学者加强理论研究。

 

一、当代书院兴起的背景

 

古代书院最早起源于唐代,宋代时确立了正式的书院制度,元代曾创下平均每2600人即拥有一所书院的辉煌成绩。明清时期,书院得到了真正普及,全国共有5000所以上,这是书院发展史上的一大盛事。然而,有着千年历史的书院,却随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一纸“书院改学堂”诏令戛然而止。对于书院改学堂,胡适先生曾惋惜地说道:“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了”。[①]

 

虽然书院这种教育形式消失了,但书院精神与书院文化始终都在。于是,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一大批学者又重新致力于书院教育,其中比较典型的有马一浮先生创建的复性书院和钱穆先生创建的新亚书院。1939年,马一浮先生抱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存亡继绝”的宏愿,在随浙大西迁途中创建了复性书院,书院虽只讲学一年零八个月,后因种种原因转为刻书并迁至杭州直至停办,但它“教之为道,在复其性而已矣”的办院宗旨和“主敬、穷理、博文、笃行”的学规却影响深远。2017年5月20日,浙江大学重建复性书院,由人文学院代管,既享有基本的自主性,又与人文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资源互补,融合发展。决定发扬传统优势,以“六艺”统摄教学,培育现代通儒、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钱穆先生“希望在南国传播中国文化之一脉”,于是在1949年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与几位同仁在香港共同创办新亚书院。新亚书院是把中国传统书院教育和西方近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典范,其招生简章中明确提出:“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中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谋幸福……”[②]除教学与研究外,面向社会大众举办的“新亚文化学术讲座”在香港也曾产生了广泛影响。当时有人曾评价说:“我们进教堂,只可以获得半天的安慰;我们进了新亚,好像重新得到了一个家,整个心灵都获得了寄托和慰藉。”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推广,随着人们对现代教育制度的反思和对传统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当代书院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并呈不断增长之势。书院教育因其“德智并重、育德为先、论辩深刻、切磋自由、关系融洽、活动丰富、环境雅致”等特点,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当代书院发展类型

 

“书院作为一种文化教育组织,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需求,不同追求、不同爱好的人,皆可以运用书院来实践自己的理想”。[③]据邓洪波编《中国书院发展报告》统计,截至2011年12月31日,2021所传统书院中,1347所书院已没有任何活动,约占总数的66.65%;以各种形式如文物、学校、经典、修复中、遗址、地名等活动的书院有674所,约占总数的33.35%。2011年全国各地的现代实体书院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共搜索到591所命名为书院的实体机构(包括部分酒楼、宾馆、旅行社、发廊、网吧等命名的书院),122所网络虚拟书院。这些数量众多的当代书院,尽管其运行机制、活动内容和规模大小各不相同,但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教化当中。

 

本文将重点讨论其中具有教育性质,并且仍然活动中的当代书院,具体的案例选择注重持续性(所选案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须有一定的时间,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经过了社会的检验认可及内部的自我迭代更新)、认同度(所选案例须在其所属的领域或地域内具有一定的认同度与影响力),具体分类如下。

 

表1当代书院发展类型一览表

 

书院类型

 

代表性书院

学术研究

 

中国文化书院

文学创作

 

陕西白鹿书院、山东万松浦书院

旅游景点

 

江苏东林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

传统书院复建

 

湖南岳麓书院、天津问津书院

当代新建

 

厦门筼筜书院、山东尼山圣源书院

大学创办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同济复兴古典书院

全日制民办

 

北京七宝阁书院、江苏无锡国专

社区书院

 

厦门社区书院、河南本源社区书院

乡村书院

 

河北听松书院、福建枫下书院

图书馆+书院

 

山东尼山书院、湖南逸迩阁书院

大学书院制

 

复旦大学五大书院、清华大学新雅书院

国艺型书院

 

福建龙人书院、安徽华夏茶书院

针对企业家

 

广东华商书院、广东高祖书院


(一)由学者创办,进行学术研究的书院

 

我国著名学者冯友兰与北京大学张岱年、汤一介等几位教授共同发起,成立于1984年的中国文化书院,是一个民间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团体,其口号是“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文化走向中国”。开院之初,教学是书院的主要功能之一,曾开办过“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与未来”等短期讲习班,1987年开办的两年期“中外比较文化研究”函授班在全国曾有12000余名学生,2003年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合办了“从历史看管理”系列课程。从中国文化书院走出的学子现在全国各地开办国学院和培训班,因而文化书院现在不再直接教学,而是为高校和社会机构提供师资、设置课程,第一门课程必定是《中国文化概论》,要让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现代人心里。成立30多年来,中国文化书院举办各类研讨会和论坛达30多种,比如“梁漱溟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化”等。“汤用彤学术讲座”“蔡元培学术讲座”等已连续举办20多期,渐成传统。书院开办之初,就出版了《梁漱溟全集》《中国宗教的过去与现在》等多部著作,目前学术出版和学术研讨仍是中国文化书院的重点,其学术出版始终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来进行。

 

(二)由作家创办,进行文学创作的书院

 

由作家陈忠实于2005年创建的陕西白鹿书院,以“传承传统文化,传播时代新声”为宗旨,以文学为特色,开展藏书、编书、教书,研讨和交流等活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文学交流,书院下设学术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白鹿丛书编辑部、“白鹿文学奖”评奖办公室、中国文学研究资料中心、白鹿文学培训中心等机构。书院相继举办多种高规格文学论坛,邀请著名专家学者重究经典,研讨对中国人在过去、现在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未来仍将产生重要影响的若干经典及其精义;通过白鹿论坛,邀请著名学者作家、评论家登坛讲学,平均每半个月举行一期;举办首届中国文人书法论坛,探讨文人书法的历史流变与当下困惑。白鹿书院还邀请各大高校教授、学者及文学评论家开展学术报告,并收集大量资料,编辑出版包括《陕西文学100年大事记》《陈忠实集外集》在内的多种作品,同时组织高校学生开展文学创作活动等。

 

由当代作家张炜于2003年创办的万松浦书院,坐落于龙口北部海滨万亩松林,又在港栾河入海口(江河入海口为“浦”)附近,故得名“万松浦书院”。书院每年为省市举办文学创作专题培训班,参加高研班的学员先后有5人获得全省文学创作最高奖——泰山文艺奖。为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书院设立了“万松浦文学新人奖”,每年一届,全国先后有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万名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参加,共有50多位青年作家获奖。书院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目前已成立复旦大学世界华人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山东大学艺术批评研究所、鲁东大学现当代文化研究所等机构,并举办“现代书院和当代文化”“书院立场与边缘声音”“国学热的思考”“徐福笔会”等学术研讨会10余次。书院长期坚持编辑大型书系“万松浦文库”,编辑出版了一批高品质的学术著作。特别是历经7年编撰的大型工具书《徐福词典》,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一致好评。

 

(三)古代书院现存,目前主要作为旅游景点

 

江苏东林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等古书院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书院文物保护与修缮,因为书院的御书楼、斋舍、碑刻和讲堂等,本身就是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珍贵资源,是研究古代教育史、书院史的活化石。当然,书院也会定期举办公益文化讲座和成人礼、开笔礼等体验活动,通过文物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使旅游更富有文化意味和历史意味。另外,还有一些文物书院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当地文化研究基地等,充分实现了文物书院的保护、旅游、教育和研究功能的统一,极大地丰富了文物书院的文化内涵。

 

(四)传统书院在当代复建

 

历史上“四大书院”之首岳麓书院,现在是湖南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既有现代大学的结构与功能,从事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事业,又继续保持书院特有的传统与建制,发挥着收藏典籍、出版图书、培养人才和教化社会等功能。就人才培养而言,书院现有历史学和哲学学科博士学位授予专业3个,硕士授予专业9个,历史学科已建成完整的本、硕、博、博士后人才培养系统;就出版图书而言,书院近年来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了《中国书院文献丛刊》等有份量的学术著作;就图书收藏而言,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书院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和学生使用,藏书数量已逾5万册;就社会活动而言,既有邀访教授讲座、岳麓书院讲坛等公益讲座,也有祭孔大典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为不同层次学习者提供了更多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于2012年6月建成的中国书院博物馆,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座展示中国书院史和文化教育史的专题博物馆,分为展示古代书院发展历史的弦歌千年展厅、陈列学习用品和教学方法的书院教育展厅、介绍“名院”和代表人物的书院学术展厅,以及书院祭祀、藏书、刻书展厅。人们通过游览书院博物馆,便能对中国书院发展史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

 

古代天津问津书院创办于清朝,复建后的问津书院于2013年6月揭牌,由天津师范大学王振良教授与企业家李云飞发起。书院以书为核心,开展藏书、刻书、著书、讲书活动,目前逾万册藏书分为文化、政治、科技、生活、少儿、其他六大板块。书院以“追寻津沽记忆,守望文化家园”为宗旨,侧重于天津民间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5年来,通过一大批学者的共同努力,开展了大量“问津”系列活动,举办问津讲坛和问津学术年会;编印《问津》《开卷》《参差》等多种内部交流资料;编印《问津文库》和《天津文献集成》;举办天津历史人物学术讨论会……另外,书院还不定期举办读者沙龙、新书发布会及其他学术会、纪念会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让更多人热爱并学习传统文化。

 

(五)当代新建书院

 

创办于2009年的厦门筼筜书院,长期开设《论语》《大学》《诗经》《周易》和《孙子兵法》等“成人国学经典讲习”,《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等“青少年国学经典启蒙”公益课程,每周一次。同时举办“名家讲座”“竹林读书会”和“筼筜分享会”等多种国学普及活动,每年举办“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书院在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国艺教习,长期开设音乐、书法和武术等课程,举办新年及传统节日音乐会,以古琴欣赏、古诗词吟诵和汉礼舞蹈为主要表演形式,让市民通过感受国乐之美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和生活品位,“筼筜明月夜”音乐会已成为书院的一大文化品牌。书院还举办了“中国书院简史展”“敦煌写卷展”“蒙学历史展”“茶文化展”等主题多样的展览会。自2010年《筼筜书院》创刊以来,坚持每年出版两期刊物,2017年正式出版了中国当代书院丛书系列之《筼筜书院》,这是对当代书院发展的探索与思考。2018年,书院荣获“致敬国学: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公共建设力奖,再次表明筼筜书院建立10年以来,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与取得的骄人成绩。

 

创办于2008年的尼山圣源书院,是一座以推行“乡村儒学”著称的现代书院。书院的传统文化普及活动主要有尼山国际中华文化种子培训,社区公益国学大讲堂,海峡两岸《论语》师资研修,乡村儒学讲堂,“国学经典教育”专题研修和东南亚团体儒学学员研修。其中,师资培训和乡村儒学是两大主要活动。

 

“乡村儒学”最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法生教授发起。在2012年实地调研过程中,专家们发现圣人故里伦理状况堪忧,邻里关系、家庭关系都不容乐观。于是,赵法生教授组织学者们从老百姓普遍关心的孝道入手,从简单的蒙学教材《弟子规》开始,将学术的、官方的话语转变为故事化、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讲授。慢慢地,随着乡村儒学的开展,村容村貌、邻里关系、家庭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于是,2014年2月,乡村儒学讲习由北东野村一个村推广至圣水峪镇,覆盖了十五六个村庄,听课者从四五岁的幼童到80多岁的老人都有,而且听讲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不再需要反复动员和靠发放小礼物来吸引。为有效解决师资短缺问题,书院与当地老年大学合作组建了“乡村儒学老年志愿宣讲团”。从2017年开始,越来越多由“乡村儒学”项目培养和选拔的民办讲师加入到授课队伍当中。截至2018年底,“乡村儒学”讲堂达到16000多个,举办各类活动逾4万场次,参与群众超500万人次。当然,活动也并不仅限于经典学习,还会组织开展节日庆典,举办成人礼、开笔礼、冠礼等村民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

 

 

 

第六种,大学创办的书院。

 

(六)大学创办的书院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成立于2002年,是贵州大学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机构,书院成立的宗旨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主要针对本校学生开展相关传统文化讲座,也参与各项公益事业的开展,在贵州乡村和贫困地区推广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活动。同时,在理论研究方面,书院还创办了“阳明学”专门学术刊物——《阳明学刊》。

 

同济复兴古典书院是由同济大学柯小刚老师创办,面对社会人士开展公益经典讲习的书院。书院目前已招生六期,共有240多名学员,既有在校大学生、公务员、医生、个体户,也有退休老教师、老工人。书院并不因为公益性质而降低门槛与要求,有着非常严格的招生与考勤考核制度,学员上课须在规定时间内签到,每次课程结束要完成不少于800字的心得体会。书院常设的大课讲座每两周一次,每次主讲科目不同,每学期重复开设《诗》《书》《礼》《易》《春秋》《四书》《庄子》《史记》等基本经典,同一科目会滚动讲授不同篇目,这样方便后进入的学员也能够跟上学习节奏。小型专门课程目前有《尚书》《易经》《诗经》《老子》、西学古典、书画讲习和昆曲等。兴趣小组活动包括经、史、子、集四个读书会小组、书画小组和中医小组等,由辅导老师和组长根据参与学员的兴趣协调安排。同时,书院还有书画古琴、中医茶道等实践修养课程,以及定期会讲和不定期游学等多种活动,这些都为人们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好更专业的平台。

 

(七)全日制民办书院

 

成立于2004年的北京七宝阁书院,坚持“德举并进、经史词章、强体多艺”的办院宗旨,在14年的发展和探索历程中,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既有经史词章的经典教学、也兼及语、数、外等现代教育课目,更有书法古琴、花道茶道等国艺体验课程。书院现有幼儿部3个班、小学部6个班,除了日常教学与体育锻炼外,每年组织的游学活动也很有特色,每次都会设定一个主题。比如2017年春季游学主题是“书院”,孩子们在为期14天的时间里,实地参观游览了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鹅湖书院等历史上有名的书院,对书院制度与书院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2018年举办的是“家风·家教·名人·名居游”,孩子们参观了无锡、苏州、嘉兴和福州等地的名人故居,在行万里路中加深对万卷书的理解。七宝阁书院还创办了“书香学府”幼儿教育品牌,其目标是培养具有“知书达礼”“国际视野”品格的阳光快乐孩童。2018年更是启动了“正蒙青年领袖培养计划”,《周易·蒙卦》有云:“蒙以养正,圣功也。”“正蒙青年领袖培养计划”旨在寻找和培养志于自我突破、提升人生品格、具备文化底蕴的当代青年,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专业的幼儿教育师资。

 

2018年刚刚恢复招生的无锡国专也是全日制民办书院,全日制儿童班采用亲子共读模式,陪读监护人须进入全日制成人班就读,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因为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家长自己不断学习。全日制青年班主要招收15岁以上的“读经少年”,旨在通过书院的师生共学,帮助他们弥补“读经学堂”的知识缺陷、继续夯实经学功底、通过自考和考研等方式重新融入社会,以便发扬经典的独特价值。当然青少年班并不限于“读经少年”,凡有志于经典研习的成年人也在招生之列。书院开设的研究班则要通读十三经、二十四史,以及历代注疏和经学要籍,兼以诸子百家、诗词文集,还有荷马史诗、柏拉图对话、希罗多德历史和希腊悲剧等中西文明大书。除基本教学活动外,书院每月举办会讲雅集(寒暑假除外),内容以经典研读为主,辅以书画雅集。书院希望通过这些教学与会讲活动,能够培养一批真正学养深厚的国学老师,为当前大学及读经学堂输送合格的国学师资。

 

(八)社区书院

 

2015年以来,厦门市创建了集创新理论学习、主流价值宣传、文化知识传播、文明礼仪教化和兴趣爱好培育于一体的社区书院,采取市级书院总部和社区书院教学点两级服务管理体系。其中,书院总部作为全市社区书院的管理指导中心、培训考核中心、资源整合中心和成果展示中心,担负课程研发、师资配送、指导培训、信息共享和监督考核等职能。区级社区书院指导中心,由各区以基础条件较好的某个社区书院为依托,担负统筹配送区级教育资源和承上启下、协调示范、检查指导、督促落实等职能。基层社区书院作为教学和活动的终端,按照“四个一”(一个统一标识、一个固定场所、一套课程体系、一套运行模式)的标准要求,组织居民群众开展教学和各种活动。截至2018年底,厦门市共建成1家市级书院总部,6家区级社区书院指导中心和170多家社区书院。

 

“创新”是厦门社区书院建设的重要标准和基本要求,根据社区经济发展条件、人口素质差异、文化教育传统等特点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增进文化认同,有力推进“熟人社区”建设。比如,黄庄社区书院根据人生发展五阶段(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不同特征,打造“毕生发展”系列课程,形成亲子教育课堂、隔代教育课堂、生涯规划课堂、婚姻家庭观念课堂、妇女维权课堂、情绪管理课堂和关键期心理调适课堂等七大课程体系,让所有居民都能在书院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天竺社区是东孚街道最大的安置小区,6000多名居民来自12个征地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生活习惯、习俗差异较大。为增进文化认同,社区精心打造天竺书院,将说拉弹唱和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活动纳入社区书院课程,还组建小蓓蕾舞蹈队、芗剧曲艺队等14支文体队伍,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同时,充分利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等现代传播手段,加强“社区书院+驻区单位”、“社区书院+机构”、“社区书院+学校”、“社区书院+图书馆”等多种文化服务模式。

 

河南省本源社区书院以书院为基地和平台,开展贴近大众的传统文化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人文教育在现实生活中落地。书院内设有社区图书馆、少年国学院、社区人文学堂和社区义工中心,除向市民提供图书借阅外,还组织公益国学夏令营和冬季读经营活动,开设书法、国画、太极、古琴、礼仪、茶道等课程,每个月在公众号推荐传统文化书籍,并且定期举行各类读书交流活动,搭建贴近大众的文化普及与体验平台。“本源社区人文讲堂”是本源社区书院的常设版块,内容涵盖文学、艺术、历史、哲学诸领域。2018年春季系列讲座为《不闻号令,衔枚疾走——宋功老师丝绸之路中亚考察纪行》《无用之茶养生命之体》《茶人的生命品质与人文素养》《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节气生活》《人生永远在路上》,市民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话报名参加,一起在家门口学习传统文化。

 

(九)乡村书院

 

河北听松书院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生梅静在家乡河北易县自家老宅基础上创立的乡村书院。书院于2015年5月正式成立,院内70%的空间是公益阅读区,目前有藏书近2万册,固定读者200余名。书院每月举办一次公共文化讲座,每周开设面向社区青少年的公益国学课堂。2017年,原创素质培训课程听松美育完成40讲,听松书院挂牌“易县图书馆分馆”,梅静女士当选2017年度“易县好人”。听松书院是乡村公益文化传播和教育培训事业的主要阵地,它是没有边界的乡村文化课堂,也是在村落里传播文化知识的地方。创办者希望这座书院能成为一个窗口,影响在这里长大的孩子们,提高家乡的教育水平,同时传播故乡的文化遗产。

 

福建枫下书院位于闽南安溪城厢镇经兜村,2018年,由上海申行健压缩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宏兄妹四人在自家老宅基础上创办。书院的建设既缘于乡愁,也是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希望能够“传播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书院以中国闽南传统建筑特色为主,又兼具西欧风格,前落两层,后落四层,既有讲堂和天井,又有回廊和亭阁,总建筑面积近一千两百平米。书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组织回乡过节的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学子举办联谊会,促进在外学子回乡调研、交流与研讨;不定期开展面向县城及周边一带初高中学生的助学讲座,帮助广大家长和学生促进沟通;设立公益图书角,面向书籍缺乏的各级区域学子开放;开设“枫下读易”专题讲座,讲授“五经”之首《周易》的文化思想精髓;举办寒暑期爱心公益班,招募村里附近学校的中小学生来书院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书院发展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坚持以公益为主。二是根植本土,面向社会。三是内引外联,充分调动各方资源。

 

(十)“图书馆+书院”模式

 

古代书院担负着讲学论道、藏书教化功能,现代图书馆承担着文献收藏、整理研究和社会教育职能,书院和图书馆有着历史的、天然的联系。所以,利用书院将图书馆资源盘活,让它成为广大群众的终身学校,是推广传统文化的有效举措。大连图书馆于2000年创办白云书院,在全国图书馆界最早提出“图书馆+书院”模式。2014年,山东省文化厅出台《关于全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建设“尼山书院”的决定》,在全省启动“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建设具有“六个一”和“五大板块”特征的“尼山书院”。“六个一”是指在设施布局上实现一个统一标牌、一尊孔子像、一个国学讲堂、一个道德展室或展板、一个国学经典阅览室或阅览区、一个文化体验室或活动区的要求。“五大板块”是指在活动内容上实现经典诵读、国学普及、礼乐教化、道德实践和情趣培养的有机统一。截至2018年6月,山东省共建成尼山书院153家,其中省级1个、副省级2个、市级15个、县级135个。

 

关于尼山书院开展活动的标准,省图书馆只提供一个基本要求与框架,其他书院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损益,开展接地气、有特色、见实效的活动。比如,在民俗体验活动方面,威海和莱芜开展葫芦烙画、民俗剪纸体验,荷泽展示陶艺等传统艺术,提高了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除了开展普及性的讲座和展览活动,从2015年开始,省图书馆尼山书院还注重学术性的提升,陆续开设了孔子公开课、孟子公开课和阳明学公开课,2018年又开设了朱子学公开课(见表2)。民众既可以在现场听讲座,也可以通过网络观看直播。公开课面向民众开放,并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向全省153个尼山书院、16000多个讲堂实时转播,使更多人受益。

 

表2山东省尼山书院2018年朱子学公开课

 

主题

 

主讲嘉宾

 

嘉宾简介

 

时间

朱子其人其学

 

陈来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6.16

朱子哲学的整体结构及其理论构成

 

杨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6.30

理一分殊的内涵及其意义

 

杨立华

 

北京大学教授

 

7.14

朱子与《四书章句集注》

 

朱汉民

 

湖南大学国学院院长

 

7.28

格物致知与涵养工夫

 

乐爱国

 

厦门大学教授

 

8.11

《朱子家礼》与礼学的重建

 

朱杰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8.25

《白鹿洞揭示》与朱子的教育思想

 

肖永民

 

湖南大学教授

 

9.8

朱子理学与北宋儒学

 

李存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9.22

朱子后学及其发展的主要脉络

 

何俊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10.13

朱子理学与佛学

 

李承贵

 

南京大学教授

 

10.27

朱子理学与陆王心学

 

张学智

 

北京大学教授

 

11.10

朱子学在东亚与海外的传播及其影响

 

吴震

 

复旦大学教授

 

11.24


由高金平、易琴夫妇与其家族长辈自筹资金共同创办的湖南逸迩阁书院,于2018年9月正式开馆。书院由“一院两馆”组成,即石门县逸迩阁书院、石门县迩逸阁图书馆和石门县逸迩阁红色展览馆,同时还是“中共常德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党员教育活动基地”、“常德市图书馆逸迩阁分馆”和“留守儿童之家”。该馆以“藏书、读书、品书、著书”和“收藏、探究、传播、交流”为宗旨,目前藏书30万余种、期刊5万多册、珍贵历史报纸1万多份、其他文献资料和具有文化特色的实物3万多件。书院设有留守儿童阅读区、残障人士阅读区和心理咨询室,藏书区设有红色文化、文津四库全书、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地方志、荆楚湖湘文化、学术探源、连环画等专馆。红色收藏展览馆内有红色藏品2万多种,是澧水流域唯一藏品较全面的红色展馆,能让广大干部群众近距离接触红色文化,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促进常德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据图书馆专家评估,逸迩阁书院是国内已知规模最大的民办公益图书馆,也是藏书量最为丰富的当代书院。书院今后还将对湖湘文化、桃花源文化等进行挖掘整理,每年资助出版5~10本图书。

 

(十一)现代大学里的书院制

 

书院制教育秉承古代书院精神,结合现代大学教育特点,通过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加强通识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打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史、哲,进而融汇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鼓励不同专业学生混合住宿,互相学习交流,建设学习生活社区。早在2005年,复旦大学就已成立“复旦学院”,下设志德书院、腾飞书院、克卿书院、希德和任重书院,学生不分专业在复旦学院各书院进行学习,第二年开始回到各专业院系学习。各书院均有专职、兼职和特邀导师组成的导师团队,使之成为联系通识教育第一课堂和书院生活的桥梁。2010年,复旦大学以新成立的希德书院为试点,在加强专业导师建设和开展学生自我管理工作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实践探索。2012年,学校正式组建了新的复旦学院(本科生院),整合了原复旦学院、教务处、本科招生办公室的职能和机构,全面推行住宿书院制度,所有学生都将在本科阶段有完整的书院生活。经过多年建设和探索,复旦大学已经形成了以大学核心通识课程为主轴,书院通识教育计划和导师制为辅翼的通识教育培养体系。

 

建立于2014年9月的清华大学新雅书院,探索“通识教育+养成教育”的综合教育改革,形成清华大学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格局,积极探索新型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新雅书院的学生为双重身份,即书院身份和专业院系身份,同时拥有书院导师与本专业导师;所有入选新雅书院的学生打破院系和专业界限混合入住到“住宿学院”,书院成为师生共建共享的文化场所和学习空间。在通识课程方面,以“文明与价值”为主线,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和科学为基础,推及政治、经济、社会和传播;通过深度学习、有效研讨、学科交叉、师生互动等环节,提升通识教育的育人实效,培养清华学生对文明和价值的综合理解与有效表达,在认知、思维、表达和运用方面达到融会贯通的高度。

 

(十二)传统国艺型书院

 

福建龙人书院成立于2015年,以古琴文化为核心,致力于打造特色书院。书院与华侨大学、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附中等院校紧密合作,在部分高校设立“龙人古琴学堂”,与闽南地区四所高校共同设立古琴教育人才班,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开展古琴文化教育人才的培养工作。书院还与高校合作出版《鹭门古琴》《中学生古琴文化教程》《闻声知道——古琴文化读本》《学古琴,赏古韵》等书籍。近年来,龙人书院与福建省非遗中心、厦门市教育局联合举办龙人古琴进校园系列活动,先后走进70多所学校,近4万师生通过古琴文化知识普及、音乐欣赏、琴与诗歌、琴与书画、琴与舞蹈等多种形式的演讲与表演,认识古琴、感受传统音乐之美。龙人书院每年举办龙人古琴文化节,活动内容有国学讲座、国际古琴知识竞赛、海峡两岸古琴教育论坛、两岸文创、雕塑、古琴家音乐会等。2018年,以龙人书院为依托,成立中华孔子学会儒家乐教研究专业委员会,并承办了首届全国儒家乐教研讨会。

 

安徽华夏茶书院由知名茶人程龙伟先生于2015年创立。书院以儒家文化为立院根本,以茶文化为办院特色,致力于传统茶礼的恢复以及茶文化的研习传承。自建院以来,策划并组织了近百场茶事雅集,并开展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书院“且庐茶道馆”旨在推广中国茶文化,开设专业茶艺班,学员除了学习茶叶、茶器、煎茶、点茶等知识,每天还要礼圣、洒扫、下厨,读《茶经》《论语》等经典,将理论学习与日常修身紧密结合起来。书院不定期组织游学活动,如每年春季的祁门红茶游学、云南古六茶山游学、武夷山岩茶游学等,以及查济书画游学、宜兴紫砂游学、扬州古琴游学等等。华夏茶书院还设有自己的茶叶基地,对生态茶叶进行研发,开展文化产业化以支持书院公益活动。

 

(十三)针对企业家的书院

 

创办于2006年的华商书院是一家为企业董事长、总裁、总经理开放的国学研修书院。书院以“尊德问学、修己安人”为院训,以品读“国学宝典”贯穿始终,共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兼修现代营销、赢利模式、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方法。开设的课程有“周易智慧与现代管理”“道家智慧与现代管理”“儒家智慧——企业家论语导读”“法家智慧与现代管理”“知人用人宝典——人物志”。研修采用全国游学和同学企业互访模式,华商书院迄今已成功举办18届大型论坛,其中年度论坛11届,夏季经济金融高峰论坛5届,女性论坛2届,累计参会学员及嘉宾超过43000人次。[④]

 

由潘冬晖先生创办于2017年的深圳高祖书院秉承“高祖”的内涵,从“爷爷的爷爷”辈分传承,延伸到血脉、文化、基因、家风家训和基业的传承,从而定格为二代、三代的传统文化传承。该书院与各地统战部、团委、工商联、妇联密切联系,与青年企业家协会、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女企业家协会等社团紧密合作,为特定人群量身定制课程,用“国学经典”“国艺传承”“国器鉴赏”“双语国学”“中西方文明比较”等特色教学内容,以“培养既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又有全球视野的社会精英”为宗旨,为自视“家境优越”“视野开阔”的新生代奠基传统文化底蕴和血脉,重塑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商业文明和礼仪文明,培养当代“君子”的道德价值,提升文化和文明素养。该书院开办一年来,用短训班、年度班、冬令营、夏令营等方式,为国内及旅居、留学海外的新生代培训了近500人次,深受学员、家长和政府部门的肯定。

 

三、当代书院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建议

 

书院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品位、一种精神、一种气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当代书院应该努力继承古代书院精神,成为研究与传承儒家文化的机构、培育中华文化基因的空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场,成为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阵地。当代书院的价值在于提醒改造现代教育,克服体制教育功利化、工具化、短视化的弊端,真正落实涵养心性、陶冶性情、变化气质的成人教育。

 

(一)传承弘扬古代书院精神

 

笔者曾就当代书院发展问题专访著名学者龚鹏程先生,龚先生明确指出,“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但家庭教育因父母自身能力的差异,不一定能为孩子提供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而目前学校教育又过于偏重知识灌输,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心性养成与人格培养。当代书院,若能真正继承传统书院育德为先、大儒主持、自由讲学、质疑辩难和师生关系融洽的教育精神,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则可以大有作为”。

 

古代书院“育德为先”的教育理念与“传道济民”的教育宗旨,是当代书院首先应该继承的;学养深厚的大儒是决定书院办院理念与高度的重要因素,书院山长、教师,以自身学养和人格魅力影响着每一位学员,这是传统书院最为珍贵的财富;书院既是师生共同的学习场所,也是师生共同的生活场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书院教育中的重要因素,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创办的新亚书院学规中就曾提出:“课程学分是死的,分裂的。师长人格是活的,完整的。你应该转移自己目光,不要仅注意一门门的课程,应该先注意一个个的师长。”所以,龚鹏程先生说:“我们要继承古代书院精神,改造现代学校教育,在国家教育之外真正走出一条学术之路,这才是书院值得我们今天发扬的地方!……学校与书院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学校现在都是灌输式教育,而书院则是启发式的,学生先自学,有疑问、有想法,再来问老师……所以,书院教育所有环节、细节都是对现代教育的提醒,兴办书院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二)明确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深刻的思想智慧,是滋养个体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也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智慧宝库。

 

在2016年9月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25名儒家学者和40家书院代表,共同签署了代表当代书院建设标准与发展愿景的《东湖宣言》,宣言中明确指出:“书院教育一定要以学习经典为主,原原本本地、一字一句地读儒释道的基本经典,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不应以多样化、通俗化为托词,降低我们对经典,特别是对承载常道的《四书》《五经》的学习要求。”当代书院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现代人充分认识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真正回归经典、回归传统,静下心来,在阅读经典中变化气质、完善自我,进而推动全社会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设置适合当代人需求的课程

 

当代书院相较于古代书院,其教育对象已经发生了变化,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如果只是一味复古、照搬照抄古代书院学习内容与教育模式,则可能造成学习者要么对经典望而却步、要么视它为保守僵死的东西而盲目排斥。现代人的工作节奏、生活节奏加快,非全日制书院的课程就适合设置在晚上和周末,以不影响学员的正常工作为前提。而书画学习、太极训练、中医养生和茶道花道等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放松与休闲方式,棋琴书画诗酒茶是当代书院可以充分发掘的教育资源。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使得在线学习更加方便,书院可以设置网络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平台,便于书院学员与传统文化爱好者随时自主学习,比如千聊、喜马拉雅等多款APP可以支持回放以方便人们反复学习。

 

(四)有效整合多方面的资源

 

当代书院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有效整合多方面资源推动书院发展非常重要。2017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当代书院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良好发展机遇,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和教化活动,为个体成长、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书院是一种非盈利机构,但日常运行又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支撑,所以,需要有情怀、有能力的企业和基金会为书院提供支持。同时,吸引更多志愿者参与书院日常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既节约了书院开支,又能让更多人真切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然,最重要的是自己创办相关产业以提供日常运营经费支持。比如北京四海孔子书院开发出“百合素食”“四海茶道院”“儒家宾舍”等多个学田项目,并且尝试建立文化小镇,将书院与周边自然旅游资源有效结合,通过经营收入来支持书院日常运行及相关公益活动,这是值得当代书院借鉴的有效举措。当然,每个书院在开发相关项目时需根据自身实际,既要防止过度追求盈利化,又要防止因经营不善而影响书院正常发展。另外,当代书院属于新生事物,并没有太多现成经验可以直接拿来用。所以,众多书院之间的合作交流就尤为重要,可以通过中国书院学会、中国书院高峰论坛、中华书院联盟等行业组织“抱团取暖、互通有无”。

 

(五)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

 

2016年9月,在武汉经心书院签订的《东湖宣言》强调:“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原则,坚持书院的纯粹性与理想性,坚持正道、正讲,而反对歪讲、俗讲;另一方面要努力担负起教化社会、教育青少年的功能。我们要有民间讲学与推广的愿力与能力,深入浅出,让国学进入企业、学校、机关、营房等组织,流行于社区、乡村寻常百姓家。”当代书院不能只做书斋里的学问,而应该通过书院讲坛、媒体报道和游学雅集等多种形式宣传推广,使更多人了解、热爱、受益于书院教育。据CNNIC互联网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所以当代书院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国学”的传统文化传播新模式,与国家体制教育、商业培训机构保持恰当的互动与合作,积极帮助和带动一些商业“高端国学班”和读经学堂规范运行,共同携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与国学教育健康发展。

 

(六)专家学者加强理论研究

 

书院并不仅仅是文化人的象牙塔,也不只是有钱有闲阶层充电学习的场所,它是公共的心灵净化空间和社会教化空间。湖南大学国学院院长朱汉民教授从世界文明的宏观视野出发,指出中国书院复兴是中华文明复兴大背景下出现的文化现象,无论是作为文化遗产的传统书院,还是适应当代人文化需求新创办的书院,都应该成为当代中国文化战略、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专家学者还应该加强理论层面研究,深入挖掘书院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探讨和总结各地书院参与地方及国家文化建设的作用及贡献,对书院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梳理和传播。

 

注:此文系敦和基金会与21世纪研究院联合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2018》项目分报告,也是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古代书院个体品德培育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的启示研究”(课题编号:18YJA710010)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胡适:《书院制史略》,载《演讲与时论》,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69页。

 

[②]转引自庞溟:《新亚书院:一种关于复兴的理想》,《书城》2015年7月号,第11-19页。

 

[③]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109页。

 

[④]资料来源于华商书院官方网站。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