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朵生】我们的孔夫子终于回家了!
栏目:天安门广场立孔子像
发布时间:2011-01-15 08:00:00
|
慕朵生
作者简介:慕朵生,男,独立学者,曾创办中国儒教网暨儒教复兴论坛并任总编。
|
听到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门前落成一座9.5米高孔子青铜雕像的消息之后,笔者即刻约了几位酷爱儒家文化的道友一同前往瞻仰。面对古朴温和但目光坚定的孔子像,一位道友不禁潸然泪下,长跪不起,喃喃地说:我们的夫子终于回家了!
是的,我们的夫子终于回家了!在带有强烈历史特色和政治寓意且举世瞩目的天安门广场前,树立起一尊高大的孔子雕像,无疑是一个带有标志性和方向性的文化事件,表明中国文化在历经批判和颠覆之后,正在揭开重建和复兴的历史性序幕。
或许,有些人并不承认孔子“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的地位,但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性符号,要之是无法否认的,正如民国时期的国史大家柳诒徵先生所言: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自孔子以前两千五百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两千五百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整整100年前,亦即1911年,风雨飘摇多年的满清王朝覆灭,中国步入了一个没有皇权的历史新时代。但与此同时,一向被皇权或说被政治所挟持利用的孔子,也开始陆续被赶出学校,退出政治,挤出社会,后来甚至出现了“打到孔家店”和“挖掘孔子墓”等令人发指的可悲现象。
放逐乃至亵渎圣人的文化现象,不仅为之前的中国历史所未有,亦为世界各国历史所罕见。死后两千多年的孔子再度同他生前一样,栖栖遑遑,无家可归。当然,涵育和滋养中国人数千年之久的儒家文化,不可避免地遭到致命性的打击,变得“花果飘零”(唐君毅)和“魂不附体”(余英时),退缩在图书馆积满灰尘的古籍之中,或者变成了博物馆里供人赏玩的古董。
笔者无意指责先辈打倒孔子的做法,只是指出,当民族文化遭遇危机或冲击的时候,正确的做法不是把责任一股脑地推诿给古人,而是应开拓创新,不断恢弘民族文化,使其变得更优秀、更合理、更强大,此即孔子所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换而言之,孔子和儒家文化提供我们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行动的出发点和指南针。
因为打倒了孔子,颠覆了儒家文化,造成了中国文化主体沉沦和中国价值隐而不彰,以至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被五花八门、层出不尽的外来文化所占据,并由此出现了文化荒漠、信仰危机、精神分裂、道德失范的现象。就文化意义而不是生理意义来看,中国人不是“中国人”、中国不是“中国”已经有很久了!
值得庆幸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加速崛起,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显著增强。与此同时,西方文化开始漏洞百出,变得差强人意。所以,中国出现了读经热、国学热、祭孔热、传统节日热、文化遗产热等思潮和运动,为迎孔子回家做好了铺垫。
国家博物馆是集中展陈中国历史文物、昭示中国文化气象的场所。但很显然的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绝非是物象化的古董即可完全体现的,而是必须为其安顿灵魂和注入精神,使其具有人格化的魅力。这种象征和寓意,自然是非孔子莫属。事实上,与其说是国博前树立孔子像意味着孔子重新回到了母国和故园,毋宁说是中国文化实现了自觉,中国人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此外,在天安门广场树立孔子像,虽然不如美国众议院以议案形式表彰孔子或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公祭孔子等方式一样大张旗鼓,但同样是对近代以来“打倒孔家店”和“激烈反传统”的一个深刻反省,也是为孔子和儒家文化公开平反昭雪的一个正名之举,意味着孔子开始由文化的边缘进入文化的中心。
当然,标志终归是标志,形式终归是形式,我们不能给予国博前立孔子像以过多的寓意和联想,而是应通过更扎实的举措,如持续推动经典教育、道德重建以及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等,使孔子思想深入更加人心,使中国和中国人成为真正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和“中国人”。否则,孔子回家云云仍是名不副实、站不住脚。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