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成果丰硕 “国学研究与当代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闭幕
来源:凤凰网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腊月二十日丙辰
耶稣2020年1月14日
“国学研究与当代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图片来源:凤凰网国学摄影:深圳大学庞审)
研讨会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国学摄影:深圳大学庞审)
与会学者发言(图片来源:凤凰网国学摄影:深圳大学庞审)
与会学者发言(图片来源:凤凰网国学摄影:深圳大学庞审)
与会学者发言(图片来源:凤凰网国学摄影:深圳大学庞审)
与会学者发言(图片来源:凤凰网国学摄影:深圳大学庞审)
研讨会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国学摄影:深圳大学庞审)
合影留念(图片来源:凤凰网国学摄影:深圳大学庞审)
2020年1月10日至12日,“国学研究与当代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深圳大学国学院主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国学的概念、基本内涵、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国学的教育传承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会议召集人,深圳大学国学院院长景海峰介绍,本次会议主题内涵丰富,视域宽广。与会专家学者对国学的理解和诠释多有差异,其所讲述的内容之界域、开展的研究重点各有不同,体现了国学这个概念的广泛性、丰富性与包容性。
景海峰表示,对于国学的核心内容,一方面我们强调义理的价值,但也不能忽略生活化层面的东西。特别是在今天,弘扬国学不应仅仅局限在思想文化领域,而应该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事业,把国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这样的国学才能有真正的生命力。
对“国学”概念的再探讨是这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景林提出从学术精神与文化精神出发来明确“国学”。他主张,凡能够表现中国特有的学术精神与气质的学问皆可被纳入国学的范围,因此他不赞同将国外汉学也归为国学。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教授李清良提出相近的主张,他认为国学应该是能充分体现中国方式、中国经验与中国价值的学问,国学应该指中国特有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生存之道、文明之道。同时,他也承认国学应有多种形态,并应随时代而不断丰富、转化自己。
陕西师范大学刘学智教授主张以一种动态发展的视角来看待关学,张载之后,关学虽然不断与程朱、陆王之学融合,但横渠之学作为源头活水的意义一直在延续,关学的精神从未中断。因富有生命力的历史与丰富多彩的内容,关学可以视为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大学的舒大刚教授则探讨了另一重要的地方性学问——蜀学与国学的关系。蜀学源远流长、尊经重道、形上形下兼顾等风格以及明确的精神气质使其成为一支重要的学问传统,在国学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宁夏大学的李伟教授从儒学的民族性、儒学的文化特质探讨了西部儒学与儒学民族化的问题,他认为儒学与各民族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增强文化认同亦能增强政治认同,这是国学地方化、民族化的重要意义。
如何激发国学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让学术研究与大众日常生活形成良好的融合,也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
在中山大学的陈少明教授看来,能够塑造文化认同的力量主要有两种,对知识人而言是经典,对普罗大众而言则是由经典衍生出来的种种习俗与故事。习俗与故事所营造出的共同想象与情感,是普罗大众确立身份认同的文化心理基础。所以在国学研究中应重视经典的演化与传播路径研究。
北京大学干春松教授以王国维对人性的诠释为例,揭示了经典诠释中的取径问题。王国维主张学术研究的独立性、推崇学术研究中的非功利性态度,在此基础上借鉴康德先天的知识与后天的经验之分对“性”重新解释,尝试探索一条能回应时代的经典解释之路。
复旦大学的林宏星教授则从伽达默尔、哈贝马斯、利科与阿佩尔等西方学者关于如何对待传统的争论出发,围绕着“诠释学与批评意识”这一重要课题,提出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并满足积极反省与理性批判的要求、如何在传统中发展出批判意识等问题,颇富启发性。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王金凤从宋儒经典诠释的典范性出发,探讨了诠释的有效性问题。她认为,在西方学者所主张的三种有效性——逻辑的有效、实质的有效与修辞的有效的基础上,依宋儒明确的、富有说服力诠释,我们可以提出另一种有效性,即意义的有效,这不仅是对西方诠释学挑战的回应,也为以后的诠释操作提供理论护航。
中央党校的乔清举教授从生态性的角度考察儒学传统,试图突破思想史、哲学史眼光带来的局限,赋予儒学传统中一些核心的论题,比如“天人合一”、“生意”等新的理解与感受。
河北大学的程志华教授通过对近三十年来儒学发展的反思而对儒学的未来提供了自己的思考。在他看来,这一期的儒学发展丰富多彩,儒学在生活儒学、意识形态儒学、宗教儒学和形上学儒学等四个维度都取得一定的成绩,同时他也认为,受历史与现实政治等因素的制约,前三个维度的未来发展空间都是很有限的,只有能为人类提供价值之源的哲学向度的儒学才有未来。
中央民族大学的刘成有教授以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为例展现了在面对外来文明时中国文化内在的选择与消化能力。中观学与瑜伽学传入中国但并未被全盘接受、大乘菩萨精神特别是如来藏思想之被中国人广泛接受并渗透到文化的方方面面,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近些年来,国学教育在不同层面、不同群体中如火如荼地展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出现了新问题与新挑战。在本次研讨会上,多位学者关于国学教育的实际展开分享了有针对性的观点。
南京大学李承贵教授认为国学教育的内容应与时俱进,在维系其真精神不断焕发的同时,应注重将国学知识尽可能客观地陈述出来,并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将其传播到普罗大众中去。
武汉大学孙劲松教授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国学在学院内的处境。他认为当前从管理本位出发的学科设置不利于学科的自然发展,也不利于学科之间的融通。
来自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李强博士认为国学教育可有两条进路,一种是知识讲授的进路,另一种是教练技术的进路。前者为国学教育提供学科庇护,后者则重在从情感体验、生命的学问的角度对具体生活提供指导。就后者而言,李强博士围绕着教练的信念与工具,详细介绍了一些操作原则。他认为国学教育者应该真诚,应该怀有这类信念:第一、个体本身都有独立的价值;第二、个体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是有意义的;第三、应相信人自身已经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资源;第四、相信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的倾向。总而言之,对国学教育者而言,态度比技术和知识更重要。
深圳大学李大华教授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深圳地区的国学研究与传承,在深圳乃至长三角一带影响力越来越大。本次研讨会上,他介绍了近些年来他们团队与深圳图书馆以及各区图书馆合作,围绕着国学教育与普及所展开的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其中,邀请国内名家开办各类讲坛,从文史哲到艺术、从回应社会文化热点到市民素质培养等,内容丰富、知识量充沛,到目前为止已开展一百多期,已成为深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期,李大华团队又与深圳图书馆联合成立了儒家文化研习社与道家文化研习社,逐步将国学教育向前推进。
在学院内国学教育这方面,深圳也有值得关注的表现。来自深圳大学的梁立勇教授介绍了深圳大学国学专业的培养模式与特色。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以“国学”统摄文史哲三大学科;重视经典研读与文献基础;注重传统艺术的陶冶等等,深圳大学国学院逐渐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培养模式。除此之外,他们与外地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留学、访学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地考察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术研讨会等等,使学生的学术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深圳大学的周磊博士从自身工作经验出发,沿着时间线索,考察了香港在国学教育方面的基本情况,对比了香港与深圳两地国学教育的差异,相信深圳可以探索出一条有效的传承方式。
贵阳孔学堂的索晓霞主任介绍了孔学堂在国学教育与传承上的一些举措。有面向大众的、侧重情感体验的平台——针对普通市民的公益讲座、针对儿童的新六艺培训与体验营,有传统礼仪的熏陶——如成人礼、传统婚礼、敬老礼等,也有各种书画展览、音乐歌舞、诗词朗诵,等等,孔学堂将充满活力的国学推到市民跟前。近年来,孔学堂成立了孔学堂书局、开办孔学堂杂志,并与高校合作,以课题招标、举办学术研讨会的方式,大力推动国学研究的发展。来自绍兴市稽山阳明研究院的潘建国院长介绍了阳明研究院围绕阳明学推广与教育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并发表了他对如何传播国学的看法。
据了解,举办本次会议的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现更名为深圳大学国学院),由时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的汤一介先生于1984年创办,是当时国内第一家以“国学”为名号的研究机构,开了新时期国学研究的风气之先,国学研究所创办的学术刊物《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现已复刊,并恢复原拟名《国学集刊》)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自2012至2017年,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连续举办多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引起学界关注,为推动国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