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大群 著《元之际儒学的传承及思想特点:以东平府学和东平学派为中心》出版暨前言
书名:《元之际儒学的传承及思想特点:以东平府学和东平学派为中心》
作者:常大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2月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讨论金末元初(1220—1300)东平府学和东平学派的情况,对东平府学兴复与发展的背景、过程和原因,府学师生及其学术渊源,东平学派的思想和学术特点逐一进行了探讨,从而厘清金末元初理学发展的脉络,揭示儒学学术思想在这个时期的发展特点。本书资料较为丰富,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多有新见,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常大群,山东省泰安市人。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中国老子道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道教思想、西方心灵哲学、孔子学院中国思想文化教学与传播等。承担有关儒学、道家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哲学史》《光明日报》等发表数十篇论文,出版学术专著多部。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前人的研究成果
二 要解决的问题
三 有关研究方法的说明
第二章 金末元初北方的学术中心——东平府学
一 背景
二 东平府学的兴复与发展
三 府学师生考
四 府学的访问学者
五 东平府学兴盛的原因
第三章 东平学派的传承关系及学术特点
一 东平学派的形成和安部的观点
二 金代的学术
三 东平学派的传承关系及学术特点
四 东平学派的思想
第四章 金元之际东平学派的政治实践
一 对忽必烈推行汉法的积极影响
二 东平学派成员的卓越政绩
附录 东平府学人物传记、碑铭资料
参考文献
【前言】
金代的东平府学,北宋称郓学,为宋相王曾所立。学校内的讲堂为“成德堂”,是唐代建筑。泰和以后,府学曾出现一个兴盛时期,平章政事张万公、侯挚和参知政事高霖都是东平府东阿人,高霖丁父忧还乡里,教授生徒,达数百人,东平府学“视他郡国为最盛”。本书主要讨论金末元初金朝统治陷于崩溃、蒙古人建立统治的1220—1300年这段历史时期东平府学的情况,对府学兴复与发展的背景、过程和原因,府学的规模,府学师生及其学术渊源,访问学者以及东平学派的学术特点逐一进行了探讨,从而厘清金末元初理学发展的相关脉络,揭示儒学学术思想在这个时期的发展特点。
成吉思汗于1211、1213年两次大规模攻金,所过之地无不残灭,城郭变为丘墟。在这场民族大浩劫中,文化的重要设施——学校,也遭到了大破坏,山东东、西路的学校大部分被毁坏,如莒州、高唐、曲阜、乐安、成武、济州、平原等儒学机构。金贞祐二年(1214),金宣宗被迫渡过黄河从中都(今北京)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金在黄河以北的统治基本上陷于崩溃,各地方有势力的人物纷纷组织武装自保。当时较大的势力集团有易州张柔、真定史天泽、益都李全、长清严实。他们向蒙古统治者履行贡赋、从征等一定的义务,蒙古统治者则认可他们自治辖境,统领兵民钱谷,世袭其职的权利,史称世侯。
在这些汉地世侯里面,接纳儒士、兴修学校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严实、严忠济父子最为著名。严实1221年进驻东平,揭开了东平府学兴盛的序幕。他以纳士、兴学为要务,多方搜罗人才,宋子贞、王磐、康晔、李昶、刘肃、张特立、徐世隆、张、商挺、杜仁杰、元好问以及金代衍圣公孔元措相继来到东平。他们基本上是金代的进士,都为当时的名士。东平府人才济济,府学也开始兴盛起来,严实的兴学纳士为府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40年,严实去世,其子严忠济接替父职统治东平,继续其父的兴学养士政策,他在文教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建成一座新府学,使东平府学进入了鼎盛时期。东平新府学兴建于元宪宗二年(1252),到宪宗五年(1255)建成。新府学的建筑齐整,规模很大。建筑有礼殿、贤廊、栖书之阁、豆笾之库、讲堂、读书斋、厨房、浴室、宿舍等等。礼殿里有孔子的塑像,还有“邹、兖二公”(即孟子和颜回)及十哲的塑像。贤廊有孔门七十弟子及二十四大儒的绘像。这些塑像、绘像以及在此举行的各种祭礼活动,体现了儒学思想作为意识形态化知识体系的权威,也是金亡后新的统治阶层使重建的地方组织合法化的一种重要手段,新的统治者急于要把民众纳入正统的文化体系中来。
东平新府学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学校,有学生75人。金代人数最多的大兴、开封、平阳、真定、东平等学校都是60人。新府学的75人中,孔氏子孙家学占15人,由王磐负责,其余60人归教官梁栋。
除孔子家学在东平新府学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外,金代朝廷太常礼乐也为新府学带来了荣耀。元初的宫廷礼乐是由东平严氏负责掌管,由衍圣公孔元措负责训练的。礼乐人员在新府学建成后,都安排在府学里面。府学的开学典礼与日常祭礼活动演奏的都是正规的宫廷礼乐,当时有衣冠礼乐尽在东平之称。
在东平府学任教的学官、教师和学生可考的共27位。教师有宋子贞、梁栋、王磐、康晔、元好问、张特立、商挺、徐世隆、李世弼、李昶、李桢,而以府学学生出身任教的有李谦、申屠致远等。府学学生著名的还有阎复、徐琰、孟祺、李之绍、王构、张孔孙、杨桓、曹伯启、夹谷之奇、刘赓、马绍、吴衍、周砥、刘等。此外,著名元曲作家高文秀和张时起也是府学的学生,但是他们在府学的确切年月不详,只知是金末元初人。他们在中统之后,大都出仕为官,成为元朝中央与各级政府的重要官员。这也说明东平府学取得了很高的教育成就。府学的教育成就在当时就得到了士人的称许:“今内外要职之人才,半出于东原府学之生徒。”东原府,即东平府。除梁栋、康晔、元好问、李世弼、张特立、李桢未知或未出仕外,二十几位出仕者均为政府要员。如,宋子贞,拜中书平章政事;王磐,为翰林学士;商挺,入拜参知政事;徐世隆,官至山东道提刑按察使、翰林学士、集贤学士;李昶,为吏部尚书、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李谦,为翰林承旨;孟祺,拜翰林学士承旨。东平府学为元初的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府学的师生,在中统、至元、元贞、大德、至大的50多年时间里,身任要职,声震政坛,形成了十分特殊的历史现象。
作为元初华北的学术中心,东平府学还迎来了许多访问学者,著名的有李简、刘郁、王若虚、魏璠、张德辉、郝经、胡祗遹等。直到1293年,东平府学依然是华北的一个学术中心。
在蒙古、金、南宋争夺的战乱的山东东平地区之所以会出现一个华北学术中心——东平府学,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东平府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华北中部偏东的一个中心,易于聚集人才。其次,严实在东平的出色管理,把东平造就成一片乐土,一方面跟蒙古对金、南宋作战,一方面致力于管辖区域的经济文化建设。他的兴学、养士政策也极为成功,为东平府学兴盛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再次,蒙元统治者,尤其是窝阔台和忽必烈,逐渐认识到儒学和儒士的作用,陆续采取了一些兴学政策,并用儒术选士,这是东平府学兴盛的又一原因。
为严实所接纳的遗金士大夫,是以承继金代的学术为特点的,他们形成了一个学术派别——东平学派。可以说,迟至严实去世的1240年,这个学派已经形成。1255年之后的新府学师生都应是东平学派的成员,府学成为其学术基地。东平学派在中统之前的几年里达到了鼎盛,为北方影响极大的学术流派。
关于东平学派的学术特点,日本学者安部健夫以“文章派的华士”为之定位,认为他们重浮华,喜宴游,好诗文,并把赵复、窦默、姚枢、许衡为主的北方新理学派与东平派对立起来,认为新理学派是“德行派的正士”,其学术是致力于人格的陶冶,是“为己之学”、实践之学。本书通过对金代学术和东平派学术的考察,认为安部健夫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东平派是继承金代学术的士人集团。金代的学术可以归纳为词赋之学、诗学、经学与理学三个方面。由于科举的需要,很多士人以词赋为重,而有些学者为反对这种学风,重视诗学,尤其是南渡之后,诗学为盛。这两方面在东平学派里都有所反映,但由于战乱和蒙元统治者的取士政策的原因,它们并没有得到加强,反而有所削弱。关于经学与理学的情况,金代许多著名人物都有着很高的经学成就。如一代大儒赵秉文,应奉翰林文字麻九畴,翰林直学士王若虚、李纯甫等。陵川郝氏,晋城李氏,东平刘氏,李氏,莒州张氏都是金代以经学传家的经学大姓。元名臣郝经,治经业儒者六世,百有余年。李俊民,以经学传家,尤长于《礼》。郝氏和李氏家族的理学出自程颢亲授。李世弼,从外家受孙复《春秋》学,为北宋初泰山学派孙复的传人。除此之外,经学名家还有李献甫,精于《左氏》。大定进士、监察御史梁襄长于《春秋》。金太常卿范拱,泽州晋城王翼,国子祭酒、赵秉文门人冯延登,以及高仲振、吕豫深于《易》。王去非、王去执兄弟,郭弼宪等诸公,也是六经百家的饱学之士。此外,金代伊洛之学的传承人物还有隐士杜时升、翰林直学士王遵古、翰林应奉刘从益及其子刘祁、元国子祭酒王恂父王良、刘肃、张特立、李简等人。通邵氏易学的有高仲振、张潜、张著、王磐、王经、杜瑛、萧汉中等。理学在金代的传承一直未曾断过,而且在金代中后期的士大夫中还广为流传,可以说,除了那些专为科举之学而不读其他书的举子外,士大夫们对理学多少有所了解。
东平学派最大的学术特点就是继承并发展了金代的经义学和理学。东平学派不仅仅继承了金代学术中理学的内容,而且在元初南方理学在北方传播开来后,还接受了新理学的思想,这种接受又是十分自然的,表现了旧金理学与元代新理学之间天然的联系。王磐从麻九畴得邵雍《易》学,并传之刘赓;康晔以《书经》见长;李世弼、李昶父子从刘氏受孙复《春秋》学,李谦从之学,又传王构、李之绍、曹伯启等;刘肃、张特立为程颐《易》学的续传弟子;夹谷之奇出东平后又从张学,尽得南宋理学之精华。除此之外,李桢在东平府学教《大学》;元好问从郝天挺学,虽以诗文见长,但他是程颢的再传弟子,学问贯穿经史百家;商挺以经学见长,曾教严实诸子经学,并与姚枢、窦默等合编《五经要语》呈送忽必烈;徐世隆中进士后不仕,长年在家读书,经史诸子无不研究;申屠致远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学问广博,通经史百家。东平府学的几位主要教师都是经学专家,所以,学生阎复、徐琰、孟祺、杨桓、张孔孙、马绍、吴衍等也应深通经学。以此可以得出结论,经学,包括金代传承的北宋理学应是东平学派的学术基础,它在东平学派的学术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东平学派是以经学、北宋—金的理学为中心,兼及词赋之学、诗文之学和杂剧、散曲的文学艺术等内容,基本具有金代学术特点的学术派别。其积极的为政精神和成员大都出仕为官,实现了儒学践履的学术观念。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