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王安石 :这个宰相不寻常

栏目:钩沉考据
发布时间:2020-02-18 00:32:08
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 :这个宰相不寻常

作者:康震

来源:《康震讲王安石》,中华书局,2018年01月01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正月廿二日戊子

          耶稣2020年2月15日

 

 

在“唐宋八大家”当中,王安石应该说是最独特、也最不寻常的一个。

 

为什么说他最独特呢?因为在“八大家”当中,他的官职最高,争议也最大——他曾两度担任宰相(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又两度被罢相;他的生前与身后都备受争议,人们对他褒贬不一。

 

为什么说他最不寻常呢?当我开口说“王安石”这个名字的时候,大家立刻就会想到“变法”这个词。对大部分人来说,“王安石变法”就是一个固定词组。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种影响仍然存在。

 

王安石的第一个不寻常:历史评价不寻常。

 

这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古今中外,赞不绝口。

 

首先来看中国。1908年,“百日维新”失败的第十个年头。这一年,清朝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先后去世。也是在这一年,“百日维新”的领袖梁启超为王安石写了一部传记《王荆公》。在传记中,他称赞王安石的胸怀如千里湖泊,气节如万仞高山。他认为,王安石的变法不仅化解了北宋的社会危机,而且变法原理为二十世纪东西方各国所采用。梁启超说,从夏商周三代到现在,四千多年了,谁是最完美、最伟大的人物?王安石!他是古今第一完人!我们应当给他铸造个大大的金像来纪念他!

 

这是中国人的评价,再来看外国。

 

1906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前十年。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在讨论农民的土地政策时,特别指出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并赞同王安石的土地国有政策。三十多年后的1944年,中国“抗战”时期,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问中国。在中国官员面前,他出人意料地称赞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推行新政的第一人。他认为,美国在经济危机时发放农业贷款的做法,与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挽救美国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十一世纪中国的王安石及其变法,居然引起了二十世纪最大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领袖的关注,这绝对不是一个偶然事件。既然王安石具有如此巨大的国际影响,那么王安石变法应该是大大的好事,大家都应该热烈鼓掌,大声叫好才是吧?事实却恰恰相反,从王安石开始变法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现在,骂他、诅咒他的人要远远多于为他鼓掌叫好的人。骂他的人级别很高,给他定的罪名也很大,这可谓是石破天惊,骂声更是惊心动魄。

 

这也正是王安石历史评价的第二方面:身后骂名,空前绝后。

 

与商鞅、张居正、康有为、梁启超这些历史上的改革家相比,王安石遭受的批评,时间长、罪名大、范围广、程度深,可以说是空前绝后、非同寻常的。骂王安石的人里,级别最高的就是下令杀岳飞的宋高宗赵构。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窝囊皇帝被金国俘虏。那么,到底谁该为北宋的灭亡承担责任呢?宋高宗赵构认为,北宋灭亡,王安石是罪魁祸首。当时的宗正少卿兼直史馆范冲曾对赵构说过这样一段话:

 

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祖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九“绍兴四年八月戊寅”)

 

大意是说,王安石一意孤行、诽谤前辈、蛊惑宋神宗。天下大乱的根源就是从王安石变法开始的,王安石就是北宋灭亡的总根源!赵构认为范冲所言极是。这还不算是最严重的,宋朝甚至有人认为王安石跟秦桧一样坏,为什么呢?因为: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让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的罪魁是王安石,让分裂的国家无法统一的祸首是秦桧!有人干脆就说王安石是天下第一奸邪之人:

 

神宗之昏惑,合赧亥桓灵为一人者也;安石之奸邪,合莽操懿温为一人者也。此言最公最明矣。……求之前古奸臣,未有其比。(明•杨慎《丹铅录》)

 

宋神宗是古代最昏庸、荒淫皇帝的结合体,而王安石则是王莽、曹操、司马懿等大奸臣的集合体。古往今来的大奸臣,没有一个人比得上王安石!

 

 

 

可能觉得这样骂还不解气,有人恨不能直接说王安石不是人。宋朝有人编了个故事,说王安石出生的时候,家里突然闯进一只獾猪,不一会儿王安石就出生了,所以家里人就给王安石起了一个小名儿,叫做獾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小狗子,或者小猪仔。(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按照史书记载的惯例,古代王侯将相、圣贤才子出生的时候,不是满屋子香气扑鼻,就是天上地下大放光芒。而且圣人小的时候,一般都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反正跟一般人不能一样!哪有像王安石出生这么窝囊的!

 

王安石的第二个不寻常:婚恋观念不寻常。

 

王安石曾在朝廷担任知制诰之职,负责给皇上起草诏书,职位很重要,但是王安石的心一点儿也不花。有一天,他正在书房里办公、看书,有个人给他端来一杯茶。王安石抬头一看,哎呀,端茶的是一个挺漂亮的女子。王安石赶紧问:你是谁啊?从哪儿来的?我怎么没见过你呀?王安石的夫人赶紧上前来说:老爷,这是我给您买的小妾,专门服侍您生活起居,花了90万钱呢。好家伙,这还了得!按常人的想法,这该不是夫人在考验王安石吧?

 

王安石没理夫人的话茬儿,接着问那女子:你是谁家的女子?怎么来到这里的?女子回答说:我的丈夫本是一位将军,负责押运粮食,结果运粮船翻了,无法弥补损失,只能将我卖了还债。王安石听罢心里很难过,派人请来这女子的丈夫,对他说:你们回去好好过日子吧!那90万钱我也不要了,我再给你们一些钱,以后再困难也别卖老婆!(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这故事听着新鲜吧?要知道,唐宋时期的官员、士大夫纳妾是寻常之事。唐代大诗人李白、白居易,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家中都有小妾,有的还不止一两个。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轼、辛弃疾家中也有小妾。模范夫妻李清照、赵明诚也不例外,俩人虽然两情相悦,可赵明诚还是纳妾不误。王安石的夫人主动给他买来了小妾,可是他却不要,这是为什么呢?

 

王安石也是个男人,我们不相信他看见了美女不动心,不赏心悦目。他一生个性倔强、独立,绝对不是一个惧内的人。他的言行可见:人活在世上固然是为了过得好、看得好、吃得好,但还要有原则。什么原则?从爱情角度来说,既然彼此有了忠诚的承诺,就应厮守一生,绝无二心。这与其他女子长得是否漂亮没关系,与自己的夫人是否变成黄脸婆也没关系。与什么有关系?与承诺和坚守有关系。坚守的是一生的承诺,承诺的是一生的坚守。

 

王安石一生只有吴氏这一位妻子,在那个纳妾合理合法甚至合情的时代,这难道寻常吗?在刚才的故事中,夫人吴氏买这个小妾的所有手续都符合法律程序,但是符合法律的事情并不一定都符合情理,而符合情理的事情也不一定都符合道德。总之,无论是从爱情、婚姻还是道德的角度看,王安石的所作所为都够得上一个正人君子,这样的做派在当时是很不寻常的。

 

王安石的第三个不寻常:生活方式不寻常。

 

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员俸禄最高的时代。官员们的待遇都很好,生活也相对比较奢华。王安石曾经担任过宰相,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呢?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宰相的俸禄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工资、餐费补贴、着装补贴、粮食补贴。每个月工资大约300贯钱,也就是30万文钱。餐费补贴每个月大约5万文钱。着装补贴每年大约100匹绫罗绸缎,100两绵。宋神宗熙宁年间,一匹绫罗绸缎大约值1700多文钱,一两绵大约值80文钱,折算下来每年着装补贴大约18万文钱。还有每月100石米面的粮食补贴。宋代一石米面大约600文钱,一百石米面大约值6万文钱。所有这四部分加起来总计大约50余万文钱。如果按照一个铜板兑换2角人民币来算,王安石一个月大约要挣10万多元人民币。

 

需要说明的是,这还是个保守的数字,因为宰相的收入还应当包括给仆人们的着装费、餐费,还包括日常所用的茶钱、酒钱、木柴钱、煤炭钱、马料钱,以及用于公务招待的招待费等等,所以宰相每个月的实际收入要远远超过50万这个数字。

 

这个数字在今天也算是超高的收入了。王安石如此的富有,生活应该非常奢华。事实上宋代大部分高官的日子都过得够奢华,但王安石这个宰相不一样,他虽然有钱,但是生活异常简朴。

 

举个例子,王安石的儿媳妇的娘家有个姓萧的公子哥儿来京城游玩,王安石说:我请你吃饭!萧公子挺高兴,赶紧换了一身又时尚、又华丽的衣服来拜见这位宰相亲戚。他心想:宰相请我吃饭,那还能差得了吗?肯定是四个碟子八个碗,反正得美美地撮一顿!可等坐到饭桌上就后悔了,桌上开胃菜都没有。萧公子觉得很奇怪,不过还是心存侥幸,心想也许好戏在后头呢。菜终于端上来了,既没有山珍海味,也没有美味佳肴,只有几张胡饼,接着又上了几块烧猪肉,然后就上饭了,每碗饭搭配一碗菜汤。这位萧公子虽说不是宰相公子,但也是个富家子弟,平时吃香的、喝辣的习惯了,他一看这满桌子没什么可口的饭菜,就把筷子放在一边,拿起胡饼象征性地吃了几口,而且只把饼中间带馅儿的部分吃掉,边儿上的部分没吃,然后将饼放在一旁。这时候发生了一件萧公子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王安石随手将萧公子吃剩下的胡饼拿过去吃掉了。萧公子羞得面红耳赤,赶紧拱手走人。(宋•曾敏行《独醒杂志》)

 

也许有人说,王安石真是个吝啬鬼、守财奴,连请人吃饭都这么抠门儿!但王安石真的吝啬吗?我们前面讲过,他的夫人花了90万钱买来小妾,王安石不仅让他们夫妻团圆,连90万钱也不要了,这算是大方还是吝啬呢?这样的做派在奢侈成风的宋代社会,简直是凤毛麟角,简直是超级反常。但是对王安石来说,朴素是一种本色,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淡泊的君子品格。王安石犯不着在萧公子面前作秀,他的朴素是一生的风范。

 

 

 

王安石的第四个不寻常:对待功利的态度不寻常。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21岁的王安石参加了这一年的科举考试。考完后,主考官们一致的意见是:第一名王安石,第二名王珪,第三名韩绛,第四名杨寘。这当然是内部消息,还没有正式放榜,外人什么也不知道。

 

这时候,第四名杨寘沉不住气了,他求哥哥杨察帮他打探消息。杨察是宰相晏殊的乘龙快婿。晏殊第二天上班讲打听后得知杨寘排第四,但并不知道其他人的名次,更不知道谁是状元。杨察赶紧将这一消息告诉了杨寘。杨寘正在酒馆里跟一帮哥们儿喝酒,听到这个消息,拍案而起,破口大骂说:

 

不知那个卫子夺吾状元矣!(宋•王铚《默记》)

 

不知道是哪头驴夺走了我的状元!“卫子”在宋代口语中指驴。

 

几天后,主考官们将录取名次交宋仁宗最后裁定。第一个当然是看王安石的试卷。试卷里使用了一个典故:“孺子其朋”。宋仁宗一看这个典故很不高兴。为什么?“孺子其朋”出自《尚书•周书•洛诰》:“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这是周公辅佐周成王时,教育周成王的话,意思是:“你这孩子啊,今后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样融洽相处。”周成王是周公的侄子,当时周公50多岁,乃是摄政大臣,周成王刚刚即位,才12岁。所以“孺子其朋”是长辈教育晚辈的口吻。

 

可是此时此刻的宋仁宗已经30多岁,在皇位上也待了20多年了,他比王安石大十几岁,看到王安石年纪轻轻的,却以长辈的口吻说话,心里自然有些反感,觉得这个人做状元不合适。那么谁比较合适呢?宋仁宗就拿起第二名王珪的卷子来看,觉得不错,可以当状元,但一查王珪的档案,发现他是在职干部。按照规定,在职干部考进士,不能做状元。怎么办?只好再看第三名韩绛,结果韩绛也是在职考试。于是仁宗皇帝又拿起第四名杨寘的试卷来看,觉得挺好,杨寘又是应届考生,那么就是他了。结果杨寘这个第四名就这样成了状元。其他人的名次不变,就将第一名与第四名掉了个个儿:杨寘第一名,王珪第二名,韩绛第三名,王安石第四名。

 

杨寘在酒馆里撒野破口大骂时,并不知道自己能够得状元。这件事情不久就被传开了。王安石的反应如何呢?关于这件事情,史料中只有一句话:

 

荆公生平未尝略语曾考中状元。(宋•王铚《默记》)

 

王安石一生都不曾谈论过自己曾经考中状元这件事。按照我们一般人的想法与心理,王安石肯定很不平衡,非常委屈:难道就仅仅因为一个典故,我就从第一名变成第四名了吗?本来第四名的杨寘尚且破口大骂,我这个“被”第四名的第一名不更应该破口大骂几句吗?但是没有资料表明王安石曾经破口大骂。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两年后,王安石回江西抚州老家探亲,写了一首诗,诗中说道:

 

属闻降诏起群彦,遂自下国趋王畿。刻章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闱。(《忆昨诗示诸外弟》)

 

大意是说,天下的读书人纷纷到京城去参加科举考试。对我来说,参加科举考试,雕章琢句、写好文章献给天子,为的是什么?不过就是为了能够钓上一个小小的官职,拥有一份工资,这样就能够养活家人,让老婆孩子高兴啊!看起来,在王安石心中,科举考试没有那么神圣庄严,也不是什么要命的大事,无论是第一名还是第四名,都只不过是他钓上来的一条小鱼,为了让家人高兴而已。那么,王安石为什么这样看待科举考试呢?难道说他真的不重视科举考试?那他看重的到底又是什么呢?在这首诗中他也说得很明白:

 

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

 

我虽然年龄不大,但是胸怀壮志,想要跟太阳比比到底谁更光辉、更明亮。我虽然才疏学浅,是个穷读书人,可是我的内心里,想要成为像尧舜禹时代稷、契那样的千古能臣!

 

原来,在王安石的心中,科举考试只不过是他人生道路中的一个过程,也仅仅只是一个过程而已,他没有必要为了第一名还是第四名大动肝火。他的目标要大得多,是要做与日月天地争辉的伟人,要做天下数一数二的宰相!所以王铚在《默记》中紧接着评论了一句:

 

其气量高大,视科第为何等事耶!

 

王安石心胸广阔,气魄宏大,在他眼里,科举算个什么事情!与杨寘的患得患失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你说,王安石是个简单的人么?

 

我们现在回过头看看王安石的这些不寻常: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不近女色,廉洁自律。一部分政治家将他捧上天,一部分恨不能将他打入地狱。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公生廉,廉生威。以天下公正公平为原则,这样的人自然就会廉洁自律,一个廉洁自律的人自然能够令百姓信服,自然有一种不怒而威的权威。王安石就是这样的人。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