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篪】疫中杂记(四)

栏目:反思新冠灾疫、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0-02-28 18:53:29
标签:新冠疫情、疫中杂记
张凤篪

作者简介:张钰,字凤篪,男,西元1988年生,甘肃庆阳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本科毕业(2010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学术及晚清民国学术史的教学研究,致力于国学普及推广,兼任湖北省国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疫中杂记(四)

作者:张凤篪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二月初六日辛丑

          耶稣2020年2月28日

 

2020/02/04,人间正道是沧桑

 

许多朋友都注意到了今天是“立春”,这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人民日报》在今早的微信推文里也写到: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今日立春,愿春暖花开,民康国泰……

 

但实际上,我国现行的历法有些混乱和复杂。一是我们熟悉的公历,实质上是西洋历,以耶稣诞生之年为始。二是大家常说的农历,系我国的传统历法,属于一种阴阳合历。至于近些年来广受关注、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则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的特定节令,主要是农耕文明时代先民们所总结的指导农业生产的一套知识体系。

 

立春,意味着阳气上升,万象更新。但因为版图与面积的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从气象学上来讲目前还处在冬天。因此,另一个更值得参考却被大家忽略了的是,今天是“五九”的最后一天,距离春深日暖桃花朵朵,还要36天。

 

有趣的是,今日李兰娟院士在接受采访回答关于“疫情何时会明显下降”的问题时,给出的答案也是:还需要两到三个14天!

 

历法有古今中西之别,医学有中医西医之分,问题也有轻重缓急之差。当下,全国都在同仇敌忾、抵抗疫情。这场战役,我们只能胜利,也必须胜利。

 

当然,我们从心里面,更希望这场战役可以早日胜利,乃至大获全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关注了立春却没注意到数九,也是为何在同一天的采访报道里,关于两种能抑制冠状病毒的药品的新闻登上了热搜榜前三,而还需要四至六周的消息却无人问津。

 

1938年5月,毛泽东把自己关在陕西延安凤凰山脚下的一孔窑洞里,以七天七夜的时间,写成了此后照亮了整个抗日战争历史进程的《论持久战》。他在这篇演讲稿的开始就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观点: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打仗就有流血牺牲。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一文,包括了问题的提出、驳亡国论、为什么是持久战、持久战的三个阶段、为永久和平而战、抗日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等共计21个篇章5万余字。实际上,它的作用远远不止于军事、战争领域,对于我们今天抗击疫情,乃至于日常的工作与生活,其中的很多论断、分析、方法论,依旧具有强烈的现实价值与指导意义。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他在里面提到: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

 

1956年2月27日,我们国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文章指出,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

 

毛主席在讲话中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

 

不得不说的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处境,种种的问题与困难,种种的感动与愤懑,种种的运筹帷幄或者力不从心,依然需要我们重温“论持久战”的智慧,需要时刻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需要正确把握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尺度,需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最重要的是,坚定信仰,相信科学,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1949年4月23日晚,第三野战军第35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毛泽东闻讯大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020/02/05,感谢每一个真实的生命

 

2月4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播发报道《坚定信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引发强烈反响》。其中有一个消息:中宣部已调集300多名记者深入湖北和武汉进行采访报道!

 

昨天还有件小事,此前一直负责更新此次疫情动态、发布各类防控指挥部通告的“湖北发布”微信公众号进行了认证,认证主体为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湖北省版权局)、湖北省电影局、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说实话,像我们这种人,一般都不太会去关注这些功能性的官方号。咱也不是公务员,平时也很少有机会和衙门打交道。但这一次,我把湖北、武汉、甘肃、庆阳、黄石、大冶等成长、工作过的城市的发布号都关注了一圈。有趣的是,湖北新认证的名字改成了“湖北权威发布”。我搜了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省市的“发布”平台,以及我关注的其他号,都没有“权威”二字。

 

我在前几天的文章里写到了医生和教师,我说:今天的社会,对两个群体的态度是极端分裂的,一个是医师,一个是教师。实际上,还可以再加上一个记者群体。

 

我们批判过医院过度医疗,抨击过医生收红包滥开药,对老师私下开设补习班愤怒又无奈,我们给专家学者送了“叫兽”的外号,也经常把媒体工作者叫做“妓者”。这些调侃、戏谑乃至于有些人身攻击意味的称号背后,也确实反映了一些社会现实。

 

记者、教师、医生、护士,是我们这个国家四个仅有的拥有行业性节日的群体。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们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在这次的疫情中,财新、财经、新京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澎湃新闻、凤凰卫视等媒体机构,也都有大量的记者深入一线。

 

几年前,新媒体刚起来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传统媒体是不是已经穷途末路。随着网络技术与智能终端的普及,阅读平台与阅读习惯的变化,这几年停刊休刊的纸媒已达数百家,电视媒体也流行起了关停、整合、重组的风潮。可事实是,无论是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融媒体,只要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讲人话,说人事,挖掘真相,尊重事实,就还是有空间和市场。

 

遗憾的是,说人话,为人民说话的媒体越来越稀缺宝贵。传统媒体那一套固定的话语体系早就让人审美疲劳,那些假大空的违背人性的正面报道更是让人心生厌恶。自媒体新媒体呢,似乎也没好到哪里去,洗稿有他们,三观扭曲节操全无有他们,颠倒黑白是非不分有他们。当然,吃人血馒头的速度与效率,他们也经常比传统媒体快一步。

 

近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段话,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血淋淋的真相可能残酷,但总胜过那些廉价的眼泪,易得的感动,轻浮的赞美,虚空的希望。毕竟,真是最大的善,也是最大的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儒家将“信”列为五常之一,认为它与仁义礼智一样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朱熹说:“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什么叫信,不欺人,不自欺。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钟南山院士在广东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会上曾经讲过:领导不在的时候,代表们发言挺多,而且讲得很深。领导在的时候,很多代表10分钟的发言,8分钟用来对报告、对自己歌功颂德。我感觉这样的气氛不太好。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昨天的新闻里,中宣部新闻局长、国家应急新闻办主任张小国表示,将统筹好疫情防控宣传和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等重大主题宣传,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嗯,在封城的这些天里,医生、护士、军人、记者、公务员、警察、城管、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商超服务员、建筑工人、物业客服,他们依然在岗,甚至更加忙碌。

 

感谢每一个真实的生命!

 

是他们照亮了这个世界!

 

2020/02/06,生活仍得继续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这是《流浪地球》开篇的一段台词。昨晚发完文章后,我又去重温了一下这部电影及2.3万字的原著小说。一年前的昨天,2019年2月5日,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正式上映。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这部电影势如破竹,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又一个纪录。过去的2019年,也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虽然年底的时候,另一部科幻巨制差点把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给关上。

 

说到元年,将来回顾历史时,2020年大概可以被称为是“中国口罩元年”。相比于几年前,公众因为关注天气,关注雾霾开始戴口罩,这一次,口罩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防护用品,它是老百姓和医护人员保命的神兵利器,是消费市场上紧俏的硬通货,更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

 

这些天关于口罩的新闻层出不穷,不戴口罩属于违规违法行为的临时性政策几乎覆盖了全国,某省首长念错数字、纠正两次的笑话人尽皆知,集全国乃至全球之力依然填不满某个黑洞的段子也已经显得老旧。早在很多天前,上海、厦门等城市就开始实行身份证实名预约购买口罩。最新的消息是,有一批做家纺、纸尿裤和内衣的生产厂家也在改造生产线,转产口罩和防护服。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国的口罩日产量已达到1480万只。

 

我们这些年已经将自己打造成了全球制造业中心,Made in China是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标签之一。可这一次,我们突然发现,我们不仅要面对原材料、能源、土地、劳动力、环保等老问题,还得面对产业结构、物资调配等很多新问题。

 

口罩属于小商品,技术门槛不高,产品利润也不高。虽然我们国家每年的口罩产量占到了全球约50%,日产能是2000多万只,但这些产能,和我们在其他轻工业领域一样,主要是靠众多的中小微企业一个个累积起来的。而且,本次疫情急需的医用级别口罩,占比也非常低。

 

传统中小微加工制造企业这几年的日子都不好过,互联网的冲击,外贸出口的冲击,产业转移的冲击,经营成本的冲击,可以说是四面楚歌。我们很多制造企业,大都是从一个夫妻两人的小门店起步,它是中国人吃苦耐劳、肯干能干的时代缩影。小门店走顺之后,才慢慢发展成为前店后厂或者销售生产分区域的作坊,进而逐步升级壮大为工厂、企业。

 

我过去曾经总结过,区分作坊和企业,有三个指标可以作为参考:一是生产制造区与行政办公区相对分离,非一线生产类职工占有一定比例;二是部门的分工较为明确,生产、运营、销售职责清晰,开始注重企业文化与品牌;三是持续不断地在团队建设与管理、企业营销与宣传方面投入人财物。

 

遗憾的是,虽然产业转型升级的提法喊了很多年,“中国制造2025”的计划也已推行五年,但因为内外部各种因素的交织叠加,我们的制造业依然面临着很多窘境。

 

春节前,老板们都在为如何回笼资金、正常发放工资、还贷还账发愁。年现在算是过完了,可是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开工,开工之后还能不能维持正常生产,员工去哪里招,订单从哪里来,客户去哪里找,高企的成本如何进一步极限压缩。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多年来,我们过分强调经济发展的逻辑让各省市都在暗中较劲,主政官员基本上是按照运作一家公司的思路在把握城市运转的方向。大家抢产业,抢资金,抢人才,抢项目,抢荣誉。一个个漂亮的成绩、数据和排名背后,那些过去光照不到的地方,那些被有意无意忽视了的短板,那些看似无关乎GDP和政绩的事情,这一次一一暴露、丑态毕现、刀刀致命。

 

今天,云南大理强制征用重庆、湖北黄石598箱口罩的事情已经等到了处理意见。青岛和沈阳两地“按照对等原则”互扣对方口罩的信息也被证明是一场误会。可是,谁又知道这是不是冰山一角?

 

若以武汉“封城”算起,今天是第15天。可现在,没有人知道这场疫情什么时候才会结束。浙江、江苏、重庆、上海已经发文公告,2月底前所有大中小学幼儿园一律不得开学。昨天,中铁总又再一次将免费退票的政策,延迟到了3月31日。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文明社会的这些法度、规则、运行机制、思维和行为方式之所以管用,是因为大家在这个体系之下只要各司其职就能相安无事,互相成就,蒸蒸日上。可是,一旦人类遭遇了持续的生存与发展危机,那些原有的法律法规、社会制度、道德准则、伦理情感都将会逐个失效、失控,人类将会进入黑暗森林。

 

好在,我们现在还不用太忧心忡忡。今天,湖北日报在抖音上发布了首批患者入住方舱医院的消息,配文是“打不垮的中国人”:一位青年男性患者躺在床上,手捧一本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城市虽被暂停,生活仍得继续!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