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篪】疫中杂记(六)

栏目:反思新冠灾疫、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0-03-02 21:23:24
标签:新冠疫情、疫中杂记
张凤篪

作者简介:张钰,字凤篪,男,西元1988年生,甘肃庆阳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本科毕业(2010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学术及晚清民国学术史的教学研究,致力于国学普及推广,兼任湖北省国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疫中杂记( 六

作者:张凤篪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二月初九日甲辰

          耶稣2020年3月2日

 

2020/02/10,长夜将至

 

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昨晚六七点的时候看了下,一轮圆月挂在半空,照亮了小区前面的湖面。我站在楼上,想着如果此刻跑到湖边去,肯定可以拍出很美的照片,至少可以治愈和温暖温暖自己的心灵。

 

最终,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思想斗争,还是怕死的心战胜了爱美之心。我又老老实实在屋子里宅了一天,哪里都没有去。

 

上个月开始,我就在每天算日子。我上次和朋友一起吃饭是1月21号,那家火锅店的手打牛肉丸超级赞,色泽红润、口感滑嫩,我们喝了一点小酒,互相诉说着近期及过去一年的种种经历,憧憬和规划着新的一年,算是提前庆祝春节。

 

那天的时候情况已经比较严重,湖北省内已有270个确诊病例,北京、深圳、山东、四川等地也已有发现。所以,聊天的内容总是离不开疫情。我劝朋友慎重考虑回家之事,因为铁路已经推出了免费退票政策,可是我自己也拿捏不准,究竟是留在武汉这个重灾区好,还是回去和家人待在一起更好。朋友在第二天按原计划启程,我捎给她的几个口罩也派上了用场。

 

1月22号,我去超市采购了170多块钱的食物,一为过年,一为防疫。当时,沿街商铺及菜场都关了,戴口罩的人也只有80%左右。23号又去了一趟超市,但是排队的人太多,我实在不敢多逗留,只能空手而归。28号正月初四,我再次做好了周全防护,冲进超市又买了240多的食物。

 

这些天,我一直在查什么叫做“密切接触者”,可看了很多解读,似乎都没有一个精准到多长时间、多远距离、多大空间的说法。我上次见到活人是1月30号,煤气师傅送来一罐气,在我屋里前后逗留约2分钟,好在两个人都戴了口罩。

 

潜伏期也是一个问题,之前一直说最长14天,发热为主要症状,到处也都在测量统计体温。可今天新的研究成果又说,一半以上患者早期不发热,最长的潜伏期个案达到了24天。还有,昨晚那个SARS闹剧也是搅得人不得安宁。

 

过去了这么多天,一方面能明显感觉到社会的关注度在下降,不仅是医生护士等一线人员持续疲劳作战,老百姓也有些耐心耗尽兴致全无,一些数据指标也跟着在开始在下降。另一方面,具体的诊疗手段、药物等还是没有新的进展,而且各方说法常有矛盾,新闻报道里的现状和网友传达出的现状也差异巨大,让人觉得渺渺茫茫、忧心忡忡、前途未卜。

 

昨天睡觉前,看了一篇《一个武汉女生的真实日记》,一个小女生在前后20多天的时间里,记录下了自己及家人在这场疫情中的种种遭遇。那种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卑微与无奈,那种人类在面对疾病时的渺小与无助,让人非常的难受与痛苦。真的是:一声叹息两行泪,哽咽无语抹尘埃……

 

今天,小区上空总有飞机低空掠过,我数了一下差不多有近10班次。新闻上说,又一批近6000人组成的多支医疗队,乘坐41架次包机陆续抵达武汉,系疫情以来武汉天河机场单日迎接外援人数最多的一天。我看到所有飞机都是从西向东飞,那是迎着日出的方向。

 

所以,我只能祈愿所有我最近见过的人,一起聚餐的朋友、超市里的收银员、药店的导购、送煤气的师傅、小区的保安,包括那些擦肩而过的路人,我希望他们一切都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疫病的防御与治疗,从古到今,无论中西,都不过控制传播源头、切断传播路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办法。历史上,大的瘟疫往往造成巨大的死亡,甚至因而导致贫困、战乱、政权更迭。现代社会的致死率不再那么高,但我们依旧需要去面对人口死亡、经济损失、心理创伤。

 

我们都知道距离胜利还需要些时日,稍有常识与同理心的人也很清楚,这场战役我们即使打赢了也是惨胜。人类,永远逃脱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限制。这座城以及城里的所有人,都只能自救自卫、自求多福,并亲眼目睹一幕幕人间悲剧,生离死别,悲欢离合,不由分说,无可抗拒。

 

昨夜有月,天朗气清;今日无风,乌云密布。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对于全国人民而言,若想再见月圆如盘,还得等上一个月。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冰与火之歌》里的一段话:

 

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我将不娶妻、不封地、不生子。我将不戴宝冠,不争荣宠。我将尽忠职守,生死於斯。我是黑暗中的利剑,长城上的守卫。我是抵御寒冷的烈焰,破晓时分的光线,唤醒眠者的号角,守护王国的坚盾。我将生命与荣耀献给守夜人,今夜如此,夜夜皆然……

 

2020/02/11,自渡自救

 

今天本来不让出门,但我已经到了非出门不可的地步。

 

我所在的小区是9号就开始实行封闭管理的。今天凌晨12点刚过,武汉市也发布了通告,决定自即日起在全市范围内所有住宅小区实行封闭管理。我也不太明白,第一是我们社区及物业为啥这次这么给力,毕竟本小区目前尚未发现确诊病例;第二是政府的重大通知怎么都是半夜里发布,上次封城如此,这次封闭小区也是!

 

我要下楼出门,一是电费已经告急,年前充了100元,谁曾想疫情这么严重,所以虽然物业已经有限度地恢复上班,但我还是坚持到了低于10度电,再不去家里就要断电了;二是粮食也告急,上次买菜已经是14天前,家里只剩下几袋泡面、两包挂面、14个水饺,没有鸡蛋没有面粉没有肉,甚至老干妈和辣椒酱都吃完了。所以我还和朋友调侃,如若再不出门,我就只能每餐白酒泡饭了——毕竟我还有30斤酒。

 

所以,我从昨天就开始列购物清单,这是跟我父亲学到的。小时候,每逢年节等重大日子,父母都会坐在一起,商量出一个长长的清单,肉蛋果蔬、生活用品等等分门别类,数量也精准到几斤几克。那时候我还不太能理解,如今被封闭管理,每一个口罩和每一次出门机会都特别重要,才知道做好规划、计算精细是多么必要。

 

昨晚,门口小超市的老板建了一个微信群。其实最近一段时间,各个小区都有很多类似的买菜、买水果的群组,而且大家都很乐意帮忙转发分享。我之前也加了两个,但没有下过单。想着今天要下楼去门口,就把清单里一部分可以买的提前提交给了老板。

 

今早九点五十,准时下楼,先去了物业充电费200元。当时,小区门口有很多人,原来,开发商采购了一批新鲜蔬菜,免费赠送给小区业主。我先通知小店老板,取走了他已经给我配好的货品。老板认真尽责,食品生活用品分装两袋,而且网上发来了手写的账单。我看了下价格如常,大概能把东西卖掉,对他对我都是好事吧。

 

免费蔬菜是由一台七座商务车拉过来的,看起来数量足够充裕,大家在社区及物业人员组织下北欧式排队,然后拿菜走人。社区和物业这些人都很辛苦,我很想跟他们拥抱一下,正式地鞠个躬,或者只是简单的握个手。但如今这种特殊情况下,只能是稍微大声点多说几句谢谢,点头躬身然后快步离开——每一个人与人之间都必须得保持距离,接触的时间也要尽可能缩短。

 

我回屋后盘点了一下,蔬菜足有14斤,包括大白菜、菜苔、青椒、西蓝花、上海青、苤蓝六种。对我来说,已经是差不多一个礼拜的量了。

 

下午3点,再次下楼去往武商量贩。小区的正门已经封掉,出去的主街道也被建筑围挡拦了起来,只有湖边的侧门设岗放行。每个人都要登记信息,检查体温,然后领取一张通行证。

 

新闻上说,因为疫情的影响,全国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的428个城市停运了公共交通。我站在主干道数了一下,五分钟的时间里,双向加起来只通过了23辆车。

 

超市边上就是一家药店,开着门,但有手写的“口罩、酒精、消毒液已售完”的告示。昨天我出门前特意咨询了一直在一线的医生朋友,他给我的建议是:戴口罩、戴护目镜,与人保持2-3米距离,同向而行。我自己又戴了一次性手套和棉手套,双重防护。

 

超市里面物资明显开始紧张,比如说鸡蛋和火腿肠全部清空了,各种火锅丸子也被一扫而光,大白菜土豆萝卜等便于长期储存的蔬菜已经见底,大米和面粉也都卖完了。我问了下导购,她说今天确实人很多,建议再要来的话早上开门时过来——显然,大家真的在囤货。

 

回家后,我把衣服从内到外全都换下,扔进了消毒水里分开浸泡。今天一天,在大小两个超市总共花费了815.5元,系整个二月份的第一笔支出。物价还算基本正常,带皮后腿肉是29.8元/斤,番茄4.7元/斤,胡萝卜2.5元/斤,黄瓜2元/斤,猕猴桃6.98元/斤,圣女果9.9元/斤,草莓25元/斤,我还买了一箱特仑苏及12瓶酸奶。

 

说实话,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一次性采买这么多食物,我的冰箱历史上首次被塞满。而且,我也是第一次很认真地关注所有的商品及其价格。

 

平时,我们可能都不会关注这些琐碎和细节的事情。然而面对今日之困局,在所谓的宏大叙事之外,个体的记忆、体验也尤其可贵。人毕竟是人,人终究是人,柴米油盐酱醋茶,喜怒哀乐贪嗔痴,我们有血有肉,敢爱敢恨,不是统一的代称,不是冰冷的数字,也不是小数点后可以被省略的几位。

 

今天在超市里,广播在反复循环播放着鼓舞人心、提请注意的话语。我注意到里面有一句,大意是说,“我们一定要坚信……有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强领导,有市委市政府的统筹协调、有力指挥,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

 

可是,对于身在武汉的人,从跨年到现在,我们亲自经历了、目睹了、耳闻了的种种,我们所有关心的、在乎的、期待的种种,步步踩错、时时落后、常常痛心、夜夜难眠——我们还怎么去坚信,让我们拿什么坚信?

 

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身陷困境,唯有自救!

 

2020/02/12,医与药

 

疫情发生这么多天,大家的关注点已不仅仅局限在医院、疾病、药品,以及防控、问责、复工。

 

最近,我看到好几个反人性的新闻,比如女护士流产10天后重回一线,九个月的孕妇依然坚持在岗。比如七八十岁的环卫工人、孤寡老人捐出毕生积蓄,可自己的居住生活条件只能用贫民窟来形容。

 

我们过去多年的英雄主义宣传,我们近期对于医生护士的赞美,也一样有很多反人性、悖人伦的存在。正如我昨天的文章所说,人毕竟是人,人终究是人,忽视了人性,一味地强调牺牲、奉献、付出、善良、敬业、勇敢,只会泯灭天良,进而道德绑架,最终害人害己。

 

所以,我们和欧美的差距,不是GDP总量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也不是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距,我们隔了一个甚至两个时代,是文明社会与野蛮社会,愚昧与现代的差距。

 

一个正常的国家,政府、社会、公民应该各司其职,遗憾的是,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强政府、弱社会。很多老百姓,甚至分不清政府和社会的区别,搞不懂公益和慈善的边界。包括公众对政府的一味批判,除了传统里面留存下来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请青天大老爷为小民主持公道”的文化因子,也与政府、市场、社会彼此分工不够明确有关。

 

我昨天和王医生聊天,他提了两个问题,都是关于此次疫情事件之后中国社会可能出现的变化。其中一个就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会不会回归公益性,主要提供最基础的医疗服务。

 

其实,新年前后,贵州43斤女大学生吴花燕因病离世、北京民航总医院杨文医生被杀,这两个令整个社会震惊的事件,舆论后来的讨论、分析,已经触及到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我们有个弊端,改革的步调总是跟不上现实的需要,用专业说法,叫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叫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矛盾与现代化的问题,尤其表现在医疗和教育领域。因为个体经济收入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导致的资源配置的矛盾也越来越深。谁都想买学区房,让孩子上省重点,啥病都得去三甲医院,挂个专家号瞧一瞧。

 

底层人民、中低收入群体太缺乏安全感了。过去讲“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事实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越来越深。基层百姓上有老下有小,白天996,晚上ICU,只能是玩命地往上面去挤,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孩子教育)与上一代(父母看病)能够够得着更好的条件。最后大家其实都是踮着脚尖,举着胳膊硬撑着。

 

买房要买学区房,看病要挂专家号,有木有必要,意义何在,这需要基于个体的感受,旁人不好做太多的价值及道德评价。可是,资源本不充裕,僧多粥少,十羊九牧,因此造成的客观现象是,不仅贫富差距的鸿沟没有弥合,反而让差的更差,好的更好。

 

教育口也是如此,我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四五线和一线的差距太大了,普通学校和双一流的差距也太大了。

 

武汉市共有83所高等院校,110多万大学生,我曾经去过其中的26所高校讲学。我迄今印象非常深的一件事情是,有一年我去某所大学,讲座结束后学生拿出一本《史记》咨询我里面的问题。我翻看了一下,书是从图书馆借的简体删减本,出版机构是辽海出版社。

 

很多在我看来都属于常识性的东西,但在那群同样也是大学生的群体那里却几乎成为了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知识盲区。比如买书挑书要看出版社,古籍类优选中华书局上海古籍,人文社科应该多选三联商务广西师大。比如读书要讲究次第和方法,朱熹的《朱子读书法》及中山大学桑兵教授汇编的《读书法》均可资参考。

 

我在大冶服务的幼儿园,两个园加起来教职工超过100人,大部分都是中高职毕业,也就是说我们的老师属于从小就不擅长学习尤其考试的一类,可那已经是当地人眼中的贵族幼儿园。当四五线城市的家长及老师还在研究英语、拼音、算数、学前班时,北上广的幼儿已经开始学习编程、STEAM——合不合适暂且不论,客观就是差距太大。

 

这就是今天的现状,越是底层、基层,越是条件差的地方,医生老师不愿意留,孩子病人不愿意去,各种条件也制约着大家向上发展,并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但这两个领域,恰恰又是人的基本需求,是没有办法妥协和将就的。人都要活着,都想活好,老百姓不可能不重视教育,也不可能不重视健康,所以只能挤兑、攀爬。我不是你,但想要成为你的样子,时时处处以你为榜样,为对标的对象。

 

所以,教育医疗领域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倒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平时,三甲医院也是宾客盈门。我去年分别去过协和、人民、同济看病,家家次次人满为患。这次疫情也是,初期没有分层制,造成医疗挤兑。这以后,是不是可以把三级制慢慢落实下去,值得观察和期待。

 

从制度设计上来说,还有一个问题也是上次伤医事件后提到的,农村的合作医疗和城市医保的问题。现在是先分了再用,大家都有指标额度,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我们的医保池子其实兜得住,至少官方公布的数据是兜得住,现在是调度调配的问题,饿得饿死,撑得撑死。医疗领域市场化太慢了,社会介入也太少。

 

这几年,很多人批判教育产业化,我个人对此的看法有些不同。同样读大学,读武汉大学四年的开支远比三本、独立本科低很多。公办校靠实力进去,公益性为主,民办校,你既然没通过那个相对而言已经足够公平的考试,那就多交钱吧。反过来,民办院校收费高,服务好,可以差异化培养人才,也可以高薪拉拢师资。这就是市场的作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竞争,各显神通。

 

就整个医疗领域而言,下一步能不能把分层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好,把医保社保资金池市场化,再加上保险等市场金融手段,至少是值得期待的。

 

这几年,很多商业公司都在进军医疗领域,泰康集团、卓尔集团都在建医院,武汉亚心总医院也是。而且在这次武汉的疫情防控中,上述三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像泰康这样的世界500强,自己有体检、商保、医院、康养等一条龙的产业链,以及牙科、妇科、儿科等特色化的专科医疗体系,完全是可以对公立医院进行有效分流的。

 

我的朋友王医生的看法与我类似,且因为他长期在一线,要比我的理解更加深刻。他的理解是:

 

现在医疗体系尤其是公立医疗机构,要继续大力推行带量采购及按病种付费,这样的举措可以有效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对于临床必需、疗效确切或者价格昂贵的常规、基础药品,要更大范围内采取国家整体谈判,“应收尽收,不漏一人”,省掉药品进入医院的各个环节,让价格降下来。去年11月底,国家医保准入药谈判现场,医保专家唇枪舌剑、锱铢必较的现场视频登上网络热搜,就是对这一利国利民举措的最好注脚。

 

过去,三级诊疗制落实不了,一方面是因为基层医疗不给力,从人员到设备全方位的落后,包括近两天也有专家呼吁和建议,要把轻症病人用负压救护车转运至外省市,而不是一味调拨医疗人才奔赴各市对口支援;另一方面,也存在三甲医院跟基层医疗单位抢饭吃的现象。以后如果能推动按病种付费,不同医院的报销比例不一致,用医保资金引导三级诊疗的落实。常规病种三甲医院收进来亏本,自然而然病人只能去基层。

 

两种政策并发,既可以解决普通老百姓、普通疾病的医疗服务价格问题,也会促进公立医院中高年资医生的市场化配置,为少部分有需要的人提供个性化、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在古代,药店门口挂的对联是“宁可架上药生尘,但愿世间人无恙”。现在,你在任何时候走进任何一家药店,导购收银都会问一句,先生办不办卡呀,我们最近打折促销,多买多送,米、面、油、鸡蛋您可以任选哦。所以,即使是普通的感冒发烧,我们也要为华丽的包装,多余的添加成分买单。

 

这让我想起之前在知乎看过的一个问题,2元的维生素C和100元的维生素C区别大吗?高赞回答里的有人实际检测的结果是:98块的维生素C比4块钱小白瓶的有效含量少一半,对,你没有看错……

 

今天洗澡之后称了一下,我的体重掉到了不足130斤,准确说是裸重128.8斤。我反复确认了几遍,称没有坏。

 

还好,我很健康,无疾无恙!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