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作者简介:郭齐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现任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社会兼职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熊十力哲学研究》《熊十力传论》《守先待后》《文化学概论》《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等。 |
从曾国藩家书到重建家风的现代意义
作者:郭齐勇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二月十八日癸丑
耶稣2020年3月11日
编者按:2020年3月6日下午,经心读书会首次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与读书人见面,2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共同聆听经心书院山长郭齐勇导读《曾国藩家书》,近2个小时的分享与互动结束后,读书人纷纷表示意犹未尽,期待郭老师再次开讲。本文根据郭老师分享整理,因篇幅有限,仅摘录部分精彩内容。
各位经心读书人,我们今天要跟大家读的书是《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浩明先生担任过湖南省作协主席,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和“评点曾国藩系列”。曾国藩是什么样的人,曾国藩家书里面写了什么内容,有些什么至理名言,书中有些什么哲理和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一起分享《曾国藩家书》。
一、曾国藩其人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后来进了翰林院,连升十级,从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到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死后谥号“文正”,很了不得。他曾创立湘军、大战太平军,追缴捻军,开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被称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在理学、军事、书法,文学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其著《曾国藩家书》在平淡家常中寄寓真知良言,为世人推崇。
二、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近1500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等10大类。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无奇的家事笔谈中蕴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使他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善化俗的价值,值得一读。
三、家书之名言
01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曾国藩不睡懒觉,每天早起读书。他有恒心,决定做一件事便去坚持,不是三分钟热度。他认为,王侯将相和圣贤豪杰都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我们立志,也可以做王侯将相和圣贤豪杰。
0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读书第一要立大志,志存高远。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才会力争上游,而不甘居下游。有见识才知道学无止境,不能有一点见解就自满自足。有恒心,就没有不能成的事。志、识、恒,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03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曾国藩自己的课程很多,但每天特别重视三件事,一是要记茶余偶谈,一是读书十页,三是记日记,这三件事终生不间断。这就是前面讲到的有恒心。
04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我们立身要刚柔兼济,内刚外柔,有原则,不随波逐流,又待人和善。对家庭最有意义的道理,就是对上很谦逊,对下很和顺。不和顺不可以待人接物,不严格又不可以统一下属。
05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急躁的人没有沉下心来,没有刚毅坚卓的品质。人要有敬畏之心,但是畏惧太过,就没有卓越之见,不能发挥自己的见解。太多私心杂念,就没有慷慨之气节操守。多言的人没有笃实之心,流于虚夸。过于显示你的勇猛,又会没有文学的雅致。所以要懂得中庸之道。
《曾国藩家书》的教子之道就是强调了读书能变化气质,“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在家书中,他不仅表达了读书改变一个人情操和价值观的道理,也指明了要读经典、要读懂读透的读书方法。
第一,要读经典。曾国藩教儿子曾纪泽读书,就很有规划,主要以《十三经》和《二十三史》为根本。按曾国藩的观点来说,这些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的。
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意思是一本书没读完,不要急着读另一本书。当然,曾国藩也不主张死记硬背。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也就是说沉浸在读书中,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
曾国藩主张看书的时候要能作札记,“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胡适最为推崇这种读书作札记的方法。
第三,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曾国藩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老大曾纪泽不喜欢科举考试,不喜欢八股文,喜欢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曾国藩自己不懂,但是鼓励他的儿子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为了儿子也努力地去看了不少书。后来,曾纪泽写成《西学述略序说》和《〈几何原本〉序》,这两本书的出版,都是曾国藩亲自批阅后为之刻版发行的。
四、家书之哲理
01每临大事有静气。
《菜根谭》中就有“每临大事有静气”。晚清翁同龢先生有一幅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碰到事情的时候,不要慌,要镇定。曾国藩年轻时在官场沉浮,难免有心烦气躁之时,便向理学名臣唐鉴先生请教,唐鉴送了他一个字——“静”,心静下来,不浮躁,就能处理各种纷乱的军国大事,不妄动妄为。从那时起,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便都在此中获得。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更是不轻易作出决定,总要通过几番静思、反复权衡之后,才拿出一个主意来。为让气氛更宁馨些,还往往点上一支香。每见到这种情况,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扰他。
02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意思是以前的自己,就像昨天一样一去不返了;就像今天是崭新的一天,以后将是一个全新的自己。曾国藩曾给自己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代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曾国藩希望自己涤旧而生新。
03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这句话也是曾国藩的老师唐鉴送给他的,意思是如果不能以圣贤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便只能与禽兽一般为欲望所控制。只关心付出多少,不关心结果怎样。
04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这是曾国藩对六弟曾国华的教诲,意思是在公开场合要说别人的好话,多赞美别人,批评规劝别人的时候,只能在私底下进行。
05打脱牙和血吞。
曾国藩对洋人的坚船利炮,以及诸如千里镜、自鸣钟、机器等,由衷地佩服。三十年前惨败于洋人的教训,他记忆犹新。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外国与中国在军事上的悬殊,他看得很清楚。一个基本认识已在他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与洋人相争,不在于一时一事的输赢,而在于长远的胜负。中国目前不如洋人,一旦开仗,只有失败。要靠“打脱牙和血吞”的精神,忍辱发愤,徐图自强。
06乱极时站得住,才是有用之学。
意思是能够处理极为混乱复杂局面的能力,才是真正有用的学问。
五、重建家风
我们重建家风家教有什么意义呢?中国人自古就非常重视家训家教家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其中又以家教最重要,家教里面母教最重要,母教中身教又胜于言教。我们中国的儒家文化,是靠一代一代的母亲传承下来的。
著名华裔神探李昌钰的母亲王淑贞是南通如皋人,40岁守寡,培养了13个子女,都在美国读书并获得博士学位,其中3人获得了美国十大杰出青年的荣誉。克林顿总统、布什总统在母亲节时写信赞扬王淑贞是伟大的母亲。而这位平凡的母亲是怎么教育子女的呢?15个字:“待人要好,做事要专心,少说话,多做事。”这15个字很平淡,但是我们重建家教、家风的根本。回想起我母亲的教育,我母亲待我们也是如此,经常说这样的话:少说话,多做事。
我们郭家也有家训,我的大哥、二哥、三哥、四哥都是言传身教。他们对我讲,我们祖父留下的家训就是:诚实不欺、公平守信,热心公益、乐施不倦,以仁义和忠信教育后代。我的祖父曾经当过武昌商会的会长,他留下的家训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我的父亲告诫我们,一要诚,诚心诚实诚朴,二要清,清廉清白清净。我的长兄是厅级干部,现在退休了,他讲求的是:勤能补拙,俭可养廉。我的祖辈、父辈和兄长们,都是我很好的榜样。
中国人很重视家,家是我们的港湾,是社会和个人之间的连接器,是个人走向社会的预备学校,也是我们终生的学校。母亲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父母是我们终生的老师。所以家庭、家教不仅对个人道德的建树有重要的影响,也是社会公德的基础。
六、分享与互动
请问如何做到知行合一?我自己建议大家“三做”,做国学、做自己、做今天。您刚才特别讲到曾国藩认为今天最重要,所以我特别有感触。中国要变得强大,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积累的财富变成每个人的言行,所以我一直强调,大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按传统文化中的,比如郭老师说的曾国藩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去做,对自己很有好处,对国家很有好处,特别是对家庭很有好处。
2015年5月份习总书记总结中国传统文化,那四句话确实很精彩,可以用于方方面面。他强调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四句话,第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大家尽量多走路少开车。第二是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出国旅游一定代表是中国人,不能做丢脸的事情。第三是和而不同的社会观,讲人与人的关系。第四是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要言行一致,严格要求自己。我认为总书记的“四观”讲得非常清楚,我认为我们的任务,或者专家、培训机构,很重要的就是让大家行动起来。(以上为叶青老师分享)
郭老师:叶先生是很有名的学者官员,他提的问题很好。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就大事,就在于能把他所学的用起来。习总书记的这“四观”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指示,谢谢。
郭老师您是儒学大师,可否请您推荐一份比较完整的国学读书单?
最好是以儒家“四书”开始,先读《大学》,再读《论语》《孟子》,最后读《中庸》。道家方面,读《老子》,行有余力则读《庄子》,佛经可读《六祖坛经》等。国学博大精深,一点点读,一点点走近它,我想是不难的。再比如我今天一再推荐《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也可以读。
《曾国藩家书》里有进德和修业两个重要的内容,希望请教您如何看待进德?
《曾国藩家书》里一再和子弟说进德修业。进德,指孝、悌、仁、义的品德;修业,指写诗作文写字的本领。这两件事都可以自己做主,得进一尺便是自己的一尺,得进一寸便是自己的一寸。今天进一分德,便可算是积了一升谷;明天修一分业,又算省一分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功名利禄富贵是命定的,是不能自主的,所以不要太讲究功名利禄。曾国藩还告诉子弟,要培养和气,不要怨天尤人,这都是进德。
关于家训家教方面,除了《颜氏家训》《诫子书》《郑氏规范》,是否还有其他?
唐翼明先生有解读《颜氏家训》的著作,他对《颜氏家训》有很深的研究。《颜氏家训》是传统社会家训家学的典范。端蒙养,重家教,是我们优秀的传统。从周公的《诫伯禽书》,到司马谈的《命子迁》,到朱柏庐的《朱子家训》,还有欧阳修的《诲学说》,朱熹的家训等等,都是在用家训教育人,整齐门类,提升子弟。
中国文化讲忠臣出于孝子之门。那是因为我们培养孝子之心,慢慢会转化为对事业、对民族和国家忠诚。孝顺父母是家庭道德,而尽忠于民族、国家是社会道义,但这两者都是德行的基本。今天,多子女变成了少子女,大家族解体了,家庭长辈权威旁落了,家庭关系民主化了,这些生存方式的改变无疑会带来父母家庭地位的改变,以及育儿方式和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
我们今天的教育,是成才的教育,而不是成人的教育。我们的知识教育偏多,德行教育不足,不是把人格培养作为目的,道德、性情、修养的训练比较缺失。孩子成长有三个关键时期,3岁左右、9岁前后、13岁前后,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亲自教育,隔代养会出问题,夫妻关系不好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在家庭里面身教胜于言教,这些问题我们都要重视起来。
曾国藩作为父亲在家风上做了不少细致功课,请问您如何看待如今比较普遍的父亲缺位的家庭教育,如何鼓励父亲们发挥特长积极参与子女教育?
家庭教育中,父母都不能缺位,父教母教是一体的。我们的性情教育、教养教育、德行教育,都是我们学习父母的行为习惯所得到的。父亲尤其重要,父亲多一点教导,少一点暴戾之气,孩子就会有教养,没有暴戾之气。
父亲不能在家教中缺位,这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是我们第一个学校,也是终生学校,父亲、母亲都要鼓励孩子自由发展,不能骄纵,要严格要求,但又要有宽松的氛围。现在孩子的抗压力不够,因为缺少来自父亲阳刚的教育,缺少锻炼。父亲有阳刚之美,母亲有阴柔之美,两者要结合起来。
请问儒家内圣和外王可以统一吗?
内圣学和外王学是配合的。内圣外王是庄子提出的,后来用在儒家。内圣是心性修养,外王是事务功业。我们强调性情教育,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也注意孩子的养成教育,注重德行、性情的培养,这对孩子成长以后做事,也就是外王学,有很重要的意义。不要以为我们今天的修养和从事的事业关系不大,内在追寻人生意义的人生教育,培养崇高道德情操的德行教育,广博的文化修养、高雅审美趣味的教养教育,还有奉公守法的公民教育,这些教育都会起作用。所以不要担心这个社会不用我,要担心的是自己的能力够不够,准备好了没有,这样方能把内圣和外王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许咏晴 著《<论语>中的丧祭与鬼神观研究》出版暨自序
【下一篇】【高玉敏】乾嘉宗师戴震的治学之道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