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梁漱溟与中国文化
作者:艾恺(芝加哥大学历史教授,著名汉学家)
来源:《洙泗儒话》第八辑,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二月廿一日丙辰
耶稣2020年3月14日
艾恺,芝加哥大学历史教授,著名汉学家,在梁漱溟研究上享有盛誉。
追踪梁漱溟与中国文化——艾恺先生访谈录
《孔子学刊》(以下简称《学刊》):艾恺先生您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把梁漱溟称为最后的儒家,如果从梁漱溟先生上推至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二千多年来一脉相承的儒家文化里,您认为其精髓是什么?为什么称梁漱溟为最后的儒家?
艾恺先生(以下简称艾):儒家的精髓是按照中国文化的最基本的原则而行事的。在我看,什么是儒家,什么不是儒家,世人常常有误解。汉朝司马迁、司马谈他们就开始把这个思想分类,有了这个“家”字,事实上这很难说,也引起了一些误解,因为这个家也不像英文的school、学派啊,儒家没有把自己限制起来,它和道家、法家等也没有绝对的矛盾,比如我今天会跟孔子在一起,明天会跟其他什么人在一起。十九世纪末年,康有为成立孔教会,这和儒家的本意其实完全不一样。
二十世纪后能够称上知识分子的人越来越少,称梁漱溟为最后的儒家,并不意味着否定了与他同时期和后来的新儒家。梁漱溟是二十世纪儒家的理想榜样,可以这么说。再过一两百年,也许历史学家还会把他看成行动家,有点像印度的甘地,梁先生依我现在的立场来看,就是这个样子。
依我看,只有梁先生在儒家文化上的认知和实践上表里如一,一方面公开说我们应该推行儒家传统文化,一方面去积极实践。我曾经问他,儒学方面的导师是谁?他说要是有的话还算是王阳明。因为王阳明跟梁先生一样,强调世界知行合一,当然也有一个说法是独立思考,表里如一,这个表里如一就是知行合一的意思。他最欣赏、最喜欢的西方思想家之一就是实用主义者杜威,也是强调实行知行合一的一位思想家。“表里如一”,这里边有梁先生的儒家学者的理想,有“君子”的理想。只有他一个人真的去实现了表里如一,他心里有什么他就做什么就说什么。别的知识分子我一个都想不出来这样的,他们的理想、他们的理论和他们的行为之间总是有大的罅隙,而梁先生毫无罅隙,他一直都是这样,年轻的时候,晚年的时候,老年的时候,品德、性格一直都是一样的。我用“最后的儒家”形容梁漱溟先生,他自己其实也是接受的。
《学刊》:梁漱溟先生对儒学与儒教的问题有关注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儒学可以发挥宗教的功能,不过它本身不是宗教,没有宗教的缺点,也不依靠什么神明,您是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
艾:我的观点与梁先生的一致,认为儒学不是宗教,儒家不是凭神灵传播,它不是信仰。但儒家可以发挥宗教的功能。儒家包容性强,你可以接受任何宗教,儒家传统就是这样子,是中国思想的一种习惯,是中国历史上很明显的一个事情。
《学刊》:有学者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为儒家“内圣外王”的实践,您如何看待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运动?
艾:依我个人的看法,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运动核心理念是道德系统,就是中国共有的道德系统。刚才也说了儒家有个特点,它看起来像宗教,不过似是而非,它并不是宗教,也没有宗教的缺点,也不依靠什么神明,就是因为这个关系,他觉得未来的道德系统一定是儒家的系统。不说别的,你看现在世界上有什么恐怖分子,他们自己也有他们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就是杀人如麻对他们来说是好事,再这样下去,全世界总有一天是爆发起来的,所以梁先生的意思是说,儒家有这种可以起宗教的作用,而不依靠某一个文化,某一个超自然的民族。他对这个儒家的未来很乐观。他是比较纯粹的、真正的儒家的方法,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为什么要把政府机构学校化,因为他说政府就像一个铁钩,社会像一块豆腐,这个铁钩是很好意的要去帮助这块豆腐,不过一钩起来就散了。所以他觉得以前所用的这些办法都不行,一定要从儒家的根本基础来想出一些新的办法,他也强调基层社会,县政府也不要管他,就是每个村子每个乡自治。
《学刊》:因为崇敬、研究梁漱溟先生,您一个西方学者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称自己“前辈子是个中国人”。请问对于中国文化,您是怎么产生兴趣的?您认为其独特性是什么?
艾:说来话长,我大学时代逐渐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我是先看了一些书,看了几十本关于中国历史的,关于日本历史的,关于印度历史的,关于南洋历史的,我觉得中国文化可真是了不起,就是中国我觉得独特的地方太多了,是最悠久的历史,它的连续性震撼了我,真是没想到。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中显现得与众不同,她的独特之处在于:中华文明历史最悠久,延续了五千年;中华文明聚合的力量超越世界上任何前现代的文明;中华文明也涵盖了最大的疆域,面积比世界上任何前现代的文明都要广阔;也许更重要的是她的连续性──当其他文明遭到外族入侵或陷入混乱的时候,常常就崩溃灭亡,不能重新建立,只有中华文明才能承受住这些考验,继续用同一套基本原则重新建立自身的文明体系。我最初对中国历史研究感兴趣,就是想找出中华文明如此独特的原因。
中国最古老的一本书《易经》,它讲的是宇宙观。宇宙是在《易经》里是一个阴阳互补的有机整体,每一组成部分都是互相依赖的。宇宙是一个有机的和谐的整体,各个部分是互相依赖的。比如阴阳,你把这个阴拿掉就没有阳,阳拿掉也没有阴。意思就是说,虽然在表面上有各种不同,甚至水火关系互不兼容,但是在宇宙里,每一部分都是和谐的,相互依存的。中国很早就有这么一个观念,春秋战国那些思想家,根本不会提到这一点,他们把它当成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必讨论也不必辩论的问题。到了西汉,你看董仲舒的思想,什么成分都有:法家的很多,道家的也很多,不过还是把他的思想称之为儒家。这不限于精英分子的思想,老百姓的思想也是如此。《太平经》最早探讨民间宗教,里面也是一样,主要是道家,但也有法家的,有儒家的,有墨家的。所以,虽然在表面上这些东西格格不入,但还是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整体的综合起来。依我看,这种很强的包容性、综合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别的文化没有。
《学刊》:今天,儒学再次被东西方关注,另一位汉学家安乐哲先生曾多次阐述过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与西方文化相比,你认为儒学对于世界的发展具有什么重要价值和意义?
艾:虽然说儒家是中国的东西,但内涵着很多人类共有的观念啊。譬如说“孝”,每个社会多多少少有孝顺。当然,中国对这个观念是最强烈的,不过也不能说,信其他“教”的就不可以,什么“教”都是可以的。依我看儒家的道德体系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儒家思想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样的,什么都可以接受、接纳,综合进去的。
西方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每一种文化都应该去尊重,不应该随意排外。世界所需要的是一个共同的道德规范和系统。但是一神论宗教绝对不行,它们没有包容性。只有儒家不主张神明,包容性强,且能起到宗教文化的正面和积极的作用,理应发扬光大。西方文化很清楚,本来就是人类正常应该走的路,先解决物质方面的问题。那第二条路呢?就是中国文化,比较强调心灵的情感满足,丰富的精神生活。尽管看起来这个时代价值多元,但总有些价值是人类共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儒家可以提供一种全世界都能接受的价值观。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程元敏】〈国风〉私情诗宋人说讨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