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清明祭祖,没文化者会轻慢礼俗,认为繁琐,讥为形式主义,诋之为封建迷信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4-07 23:58:13
标签:分享、功德、女上坟、式祭、扫墓
许石林

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清明祭祖,没文化者会轻慢礼俗,认为繁琐,讥为形式主义,诋之为封建迷信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三月初十日乙亥

          耶稣2020年4月2日

 

【一】功德

 

每逢清明节,都会把那篇拙作《最好的风水是人品》找出来转发一下。这是我根据父亲的口述写的一篇小文儿,很受欢迎,流传也广,这是我目前写的最“爆款”的文字,也被很多人用各种方式专业术语叫“洗稿”改编成各种形式了。

 

父亲说的故事,被我记录下来,如果能流传下去,这就是做功德,父亲去世了,但他依然还在做功德,这应该就是不朽吧?

 

我家连续十几年来清明节五服以内阖家上坟祭祖、分享聚餐,非常和睦融乐。

 

我受了父亲的启发,每年总是精心为所有参加祭祖的小朋友准备一些特别的礼物,挖空心思寻找进口的糖果之类,为的是给孩子们留下回老家祭祖的念想——父亲说他一直记得小时候跟着大人去富平美原龙门村祭祖,回来每个小孩子能分一根油炸大麻花。

 

“礼从宜”、“礼之用,和为贵”,考虑到疫情影响,今年清明节不回老家祭祖了,请在老家的父兄弟侄们上坟祭扫。尽量减少给别人带来麻烦和不方便,农村人爱脸面,不让别人背后埋怨、猜测、非议。

 

【二】扫墓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祀之事,正如冰心先生早年对小读者所说:“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可以说,扫墓祭祖,是最强大有效的行为教育。许多对传统礼仪领会不到位的人,会轻慢礼俗,认为繁琐,讥为形式主义,诋之为迷信云云。

 

携带祭品于祖先坟茔展省祭扫,化纸烧香,培土植树,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恩。在人的视觉里,屡屡香烟,袅袅升腾,从有化为无,飞向飘渺的天空,仿佛能将人绵绵的孝思,传递到另外一个时空。这里有个常识:焚化纸钱,绝对不是纸未发明之前的古人比如先秦人发明的,但为什么后世的人会选择或者说增添这种焚香烧纸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和方式,最能让人寄托感情,是人表达祭祀礼仪最恰当的门径。中国丧祭之礼,有这个规律和机制;根据礼的旨意增添新的方式和载体。就是说,方式和载体虽然非先秦之事物,但却是先秦的思想。

 

烧纸焚香,表达诚敬,“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即礼不能没有节制,否则沦为对祖先的贿赂和收买,曾见有人用小推车装烧纸于城市马路边熊熊焚烧,十分危险,污染、扰民。这种无节制而失礼仪的焚烧,就流于淫滥了,严格说,恰恰是对祖先的亵渎和不敬,圣人说孝子“不辱其身”,即不让人埋怨辱骂你的先人,才可能称得上孝。

 

【三】分享

 

由于祭祖,敦睦亲族,让人在血缘的感召下,能够见面交流,在感念祖先功德的同时,刷新彼此的情感。此真所谓中华美俗——古人早就认识到这对国家的重要,士大夫就有:“治隆于上,俗美于下”,“美法不如美俗”的治世理想。所以,将深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稀释成浅近易行的《朱子治家格言》中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祭祖的祭品,是为享,献也,如“享于祖考”、“是用孝享”、“以享以祀”。关中民间清明祭祖,有用时令刺蓟做的面条的,凉面为祭品,其他点心果品为辅助,此风俗又合于“寒食节”之说。祭祖结束后,于坟前分食祭品,这就是“分享”的来历。民间相信吃祭过祖敬高神的祭品,能获得神明保佑,大吉。

 

见有的人到公墓祭祖,所携带祭品奢华丰盛,祭完就放在坟墓前,像垃圾一样扔掉了,这也是失礼失敬,未被礼仪的,这样祭祖,还不如不祭。祭品不需要带太多,表达诚敬即可。当着先人的面浪费,暴殄天物,让祖先能放心后人?

 

【四】式祭

 

现代城市人,多数先人坟茔在老家乡下,许多人会回乡扫墓。仍然有许多人,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年年清明回老家扫墓,逐步发明了许多现代寄托孝思的办法,如鲜花祭扫、网上祭扫,微信时代二维码祭扫等等。这也很值得赞美。如果给这种祭祀寻找一个古老的文化依据和礼仪逻辑的话,就应该类似古人的“式墓”——古人所乘车,除战车外,车上有一个安装在前面的横木,方便乘车人抓扶,这就是轼,通式。《礼》云:“入里必式。”式,也是行礼的一种方式。古人身在外地,不能于清明节亲自祭扫先茔,但是,会冲着故乡祖先坟茔的方向,内心充满诚敬,这就是式墓,式墓之诚,等于亲自到坟墓前祭扫一样。

 

“礼从宜,使从俗”——中华伟大的祖先,制礼作乐,其严密整饬,不仅在于能曲尽人情,更在于能察微得情,圆融变通。这给了今天不能亲自到祖先坟茔前祭扫的城市人以文化礼仪依据,人们因此能感受到中华先贤的通达与体贴。

 

【五】女上坟

 

关中清明节旧例“女不上坟”。

 

不少人见“女不上坟”一说,有愤怒的,这可以理解。但是,女人上坟祭祖,别说今天已不是问题,就是从前,也有。

 

前人既有此习俗,相信不是为了故意与人为难,必然有它的诸多原因。考诸旧籍,我孤陋寡闻,“女不上坟”一说,似不见明文禁止。

 

“女不上坟”既不可考于往籍,似可循情而追溯之:一、清明节只一天,主妇各自在家主持备祭品,不宜走亲戚回娘家,否则会乱套。二、在纯农业时代,男丁外出墓祭较女性方便。黄河流域,清明天气尚寒冷,野外尤甚。妇女外出不方便。加之,农村多于春节前娶亲——倘若新妇即此坐胎,等孩子出生,正值麦子收获不久,秋粮在望,在粮食紧缺的年代,产妇和婴儿都有了起码的食物保障。而新妇若春节前怀孕,清明时尚不明显,为保护新妇起见,慢慢地不让所有妇女外出扫墓。这正是“女不上坟”的实质性原因。

 

今天,女性上坟,正是“礼从宜”,也是“礼之用,和为贵”。今天如果生硬地坚持“女不上坟”,则恰恰是违背“礼由义起”与“和为贵”,是坏礼害俗的。

 

2020年4月1日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