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为什么说《清平乐》里的宋仁宗是一位仁君?

栏目:钩沉考据
发布时间:2020-04-08 00:16:51
标签:《清平乐》
吴钩

作者简介:吴钩,男,西历一九七五年生,广东汕尾人。著有《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重新发现宋朝》《中国的自由传统》《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原来你是这样的大侠:一部严肃的金庸社会史》《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仁宗:共治时代》等。

为什么说《清平乐》里的宋仁宗是一位仁君?

作者:吴钩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我们都爱宋朝”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三月十一日丙子

          耶稣2020年4月3日

 

吴按:从元明清时期的包公戏、杨家将、狄青故事,到今天的包青天电视剧、戏剧,宋仁宗一直充当背景板、路人甲的跑龙套角色。现在,仁宗皇帝终于在电视剧《清平乐》里成了主角。

 

而去年,我出了一本《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通过给女儿讲故事的方式,阐述宋代的制度运行,其中有一篇《一位“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的君主》,讲的就是仁宗皇帝。下面文章,节选自我的《一位“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的君主》。

 

哦,对了,仁宗出生于公元1010年,今年农历四月十四,正是宋仁宋赵祯诞生1010周年。

 

 

 

亲爱的女儿,你小时候看过“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这故事里的“太子”,是宋真宗之子赵祯,即后来的宋仁宗。在宋朝诸帝中,我觉得最值得介绍的君主,除了太祖赵匡胤,便是这位仁宗皇帝了。

 

元人修《宋史》,给宋仁宗盖棺定论:“《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一个“仁”字,便是历史给予君主的最高评价。仁,一言概括了宋仁宗仁厚、善良的秉性,《宋史》赞曰:“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不过,对于政治家来说,仁更是指向克制、节制、谦抑的为政之道。自我克制就是一位君主的最大的美德。儒家相信,“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宋仁宗庙号之“仁”字,当然包含有“克己复礼”之义。仁宗正是一位能够自觉地克制自己的欲望、激情、执见的君主,诸多宋笔记都记载了仁宗皇帝这方面的美德。

 

先来看北宋魏泰《东轩笔录》收录的两则轶事。其一,仁宗“春日步苑内,屡回顾,皆莫测圣意。及还宫,顾嫔御曰:‘渴甚,可速进热水。’嫔御曰:‘官家何不外面取水,而致久渴耶?’仁宗曰:‘吾屡顾,不见镣子(掌管茶水的宫人),苟问之,即有抵罪者,故忍渴而归。’”

 

其二,“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夜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近臣曰:‘何不降旨取索?’仁宗曰:‘比闻禁内每有取索,外间遂以为制,诚恐自此逐夜宰杀,则害物多矣。’”为免旁人受累和开了恶例,仁宗皇帝宁可忍受饥渴。确实难得。

 

南宋施德操《北窗炙輠录》记有一则类似的故事,不过情节更富戏剧性。“仁宗一日视朝,色不豫,大臣进曰:‘今日天颜若有不豫然,何也?’上曰:‘偶不快。’大臣疑之。乃进言宫掖事,以为陛下当保养圣躬。”大臣以为皇帝贪图美色、房事过度,才导致身体不舒服,所以委婉劝皇上节欲。“上笑曰:‘宁有此?夜来偶失饥耳。’大臣皆惊曰:‘何谓也?’上曰:‘夜来微馁,偶思食烧羊,既无之,乃不复食,由此失饥。’大臣曰:‘何不令供之?’上曰:‘朕思之,于祖宗法中无夜供烧羊例,朕一起其端,后世子孙或踵之为故事,不知夜当杀几羊矣!故不欲也。’”文末施德操感叹说:“呜呼,仁矣哉!思一烧羊,上念祖宗之法度,下虑子孙之多杀,故宁废食。”

 

不过,据王巩《闻见近录》,仁宗皇帝可能是有些贪图美色,大约庆历年间,便发生了大臣王德用进献几名美女入宫的故事。但这事情让谏官王素听说了,王素立即查问皇上是否真有其事,如属实,请皇上遣放她们回家。仁宗笑曰:“德用所进女口,实有之,在朕左右,亦甚亲近,且留之如何?”王素说:“臣之所论,正恐亲近。”仁宗色动,呼近珰曰:“王德用所进女口,各支钱三百贯,即令出内东门。”说完涕下。王素说:“陛下既以臣奏为然,亦不须如此之遽,且入禁内,徐遣之。”仁宗曰:“朕虽为帝王,然人情同耳。苟见其涕泣不忍出,则恐朕亦不能出之。卿且留此以待报。”久之,内侍奏:“宫女已出门矣。”仁宗“复动容而起”。一副很舍不得但终究还是克制住的神色跃然纸上。

 

朱弁《曲洧旧闻》记录的一则轶事更有意思:仁宗朝时,有富民到开封府告状,称他家“为子娶妇已三日矣,禁中有指挥令入,见今半月无消息”。这位富民说得比较委婉,但意思很明显,就是控告皇室强抢民女。当时的开封知府叫做范讽,他说:“汝不妄乎?如实有兹事,可只在此等候也。”马上入宫面圣,向宋仁宗要人:“陛下不迩声色,中外共知,岂宜有此?况民妇既成礼而强取之,何以示天下?”仁宗说:“皇后曾言,近有进一女,姿色颇得,朕犹未见也。”范讽说:“果如此,愿即付臣,无为近习所欺而怨谤归陛下也。臣乞于榻前交割此女。归府面授诉者。不然,陛下之谤,难户晓也。且臣适已许之矣。”最后仁宗屈从,“乃降旨,取其女与讽。讽遂下殿”。

 

范讽在当时并不是一位以鲠直闻名的人,何以也敢当面向皇上要人?《曲洧旧闻》的作者解释说:“盖遇好时节,人人争做好事,不以为难也。”这个“好时节”,当指遇上了宋仁宗这么一位懂得克制的君主。

 

更为难得的是,宋仁宗深知,作为一国之君,如果不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激情与欲望,便意味着朝廷的权力将得到扩张;而权力的每一步扩张,则意味着民间社会的权利与活力将一步一步退缩、失守。《北窗炙輠录》载有一事,可为佐证:一日深夜,仁宗“在宫中闻丝竹歌笑之声,问曰:‘此何处作乐?’宫人曰:‘此民间酒楼作乐处。’宫人因曰:‘官家且听,外间如此快活,都不似我宫中如此冷冷落落也。’仁宗曰:‘汝知否?因我如此冷落,故得渠如此快活。我若为渠,渠便冷落矣。’”

 

 

 

在宋仁宗身上,最为可贵的美德,其实不是表现为对食色享乐的节制,而是对君主权力的自我克制。“人主居崇高之位,持威福之柄”,如果不知节制自己的权力,绝非国家与万民之福。历代不乏并不追求物质享受但却极度贪权的帝王,如明朝崇祯皇帝,清代雍正皇帝,他们对国家的治理均以严酷、专制、不近人情著称。而宋仁宗在位虽久达四十余年,却从无揽权自专的表现。

 

历代帝王揽权,常用的方法便是绕过宰相领导的政府(明清两朝更是不置宰相,皇帝自任政府首脑),直接下发“手诏”、“内降”指挥政事。仁宗皇帝并非没有下过手诏,但都不是出于揽权之意,原来“帝性宽仁,宗戚近幸有求内降者,或不能违故也”,有些近臣向皇帝跑官要官,仁宗性子软,不好意思严词拒绝,只好下一道手诏,请宰相给予破格提拔任用。

 

但仁宗也知道这是破坏法制的事情,又事先给宰相打好了招呼:凡是我下发的手诏,你们不必遵行,退回来就行了。如康定元年(1040)十月,仁宗诏:“自今内降指挥与臣僚迁官及差遣者,并令中书、枢密院具条执奏以闻。”皇祐二年(1050)九月,又诏:“内降指挥,百司执奏,毋辄行。敢因缘干请者,谏官、御史察举之。”宋仁宗做不到绝不私发手诏,却明言他的手诏“毋辄行”,这便是君权的自我克制。

 

曾经发生过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可以说明宋仁宗的御笔手诏并不怎么管用。“至和、嘉祐间,嫔御久不迁,屡有干请,上答以无典故,朝廷不肯行。或奏曰:‘圣人出口为敕,批出谁敢违?’上笑曰:‘汝不信,试降敕。’政府果奏无法,命遂寝”。今天许多人似乎还像那个嫔妃一样以为“圣人出口为敕”,金口玉言,一句顶一万句,其实没那么回事。

 

宋代皇帝本人的意见被政府系统反驳回去的例子俯拾皆是,如嘉祐元年(1056),由于开六塔河失败,淹死数千人。朝廷派遣御史吴中复“往澶州鞫其事”,仁宗既怒且急,一再给吴中复发手诏,批示查案意见,“一日内降至七封”。吴中复带着七封手诏去见仁宗,将手诏还给皇帝,说:“恐狱起奸臣,非盛世所宜有。臣不敢奉诏,乞付中书行出。”意思是说,皇上你有什么意见,请走法定程序,私自下发的手诏,恕不奉行。宋仁宗呢,只能表示同意,“上从之”。

 

宋仁宗还曾经想过一把大法官的瘾,“时近臣有罪,多不下吏劾实,不付有司议法”,仁宗自己当法官,直接给这些近臣判罪。这里的“近臣”,当为皇帝身边的内侍、私臣,属于皇室家奴,仁宗以家法私自处置他们,理论上也无大不妥。但谏官王贽还是站出来抗议:“情有轻重,理分故失,而一切出于圣断,前后差异,有伤政体,刑法之官安所用哉?”王贽显然认为,司法是一门专业的技艺,“情有轻重,理分故失”,这里面的细微处,君主未必通晓,假如“一切出于圣断”,便难免会因为不专业而出现“前后差异”的裁决,闹出“有伤政体”的笑话。况且,君主当了法官,又叫专业的司法官往哪里摆?因此,王贽提出,“请自今悉付有司正以法”。宋仁宗不敢逞强,“诏可”。

 

这段历史记载,让我忍不住联想到17世纪初英国大法官柯克与国王詹姆斯一世的故事。话说有一回,詹姆斯一世闲得无聊,便想到皇家法院亲审几个案子,不曾想被首席大法官柯克爵士拒绝了。国王质问:“为什么我不能审理案件?”柯克回答:“不错,上帝的确赋予陛下极其丰富的知识和无与伦比的天赋;但是,陛下对于英格兰王国的法律并不精通。法官要处理的案件动辄涉及臣民的生命、继承、动产或不动产,只有自然理性是不可能处理好的,更需要人工理性。法律是一门艺术,在一个人能够获得对它的认识之前,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这两个故事有些相似,不过结局却大不一样。在柯克的故事中,“詹姆斯一世勃然大怒,柯克爵士感觉到落在他头上的全部力量,忙不迭地祈求陛下怜悯他、宽恕他”,随后柯克被免职。而另一个故事中的宋仁宗,却不得不采纳了谏官王贽的意见。可以说,宋仁宗比詹姆斯一世更会克制自己的权力欲,也更尊重司法的独立性。可惜今天许多引述柯克故事的中国法学者,往往只会告诉你故事的上半场,而不交待下半场,更不会告诉你宋仁宗与王贽的故事。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