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勇】范仲淹的儒官气质

栏目:钩沉考据
发布时间:2020-04-11 00:50:16
标签:儒官、范仲淹

【沈小勇】范仲淹的儒官气质

作者:沈小勇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三月十四日己卯

          耶稣2020年4月6日

 

 

 

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比包拯年长十岁,同样是古代为官者的楷模,他为世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范仲淹一生清正廉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历任地方和军政要职,也曾在朝中担任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从政三十余年,始终以匡世济国为己任,践行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精神,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王安石赞誉其为“名节无疵”,司马光称赞其为“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范仲淹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于一身,文武兼备,出将入相,传教和办事二者兼备,道德文章和大忠伟节一再为后人所称颂,足见其人格魅力所在,不愧为一代儒官。

 

自27岁考中进士后,范仲淹开始了漫长的入仕生涯。范仲淹曾到广德、泰州、楚州、苏州、杭州等多地为官,每到一处,他主要抓好四件事,即兴修水利、办学育人、保土安民、资政存史。他为官始终清正廉洁,忧国忧民,勤政为民。如他在泰州任职期间,当发现沿海一带海堤多年失修,导致百姓纷纷外逃,则提出了修复海堤的设想,在当时共调集了4万多人,长达4年的时间,终于修筑了一条150多里的海堤,造福了当地百姓,人们为了纪念范仲淹,将这条捍海堤称为“范公堤”。他在苏州任知州时,到任时正值苏州大水,灾民无数,民生堪忧,他便全力投入安顿灾民、兴修水利中。在杭州任知州期间,他为官清廉,体恤民情,以改善民生为己任,处事干净。曾有人建议他在西湖边造房以作颐养天年之用,但范仲淹断然拒绝,他直言指出,西湖乃天下之西湖,如与民争利占为私有,一旦去职后将如何为人。

 

范仲淹是庆历新政的主持者之一,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思想,与欧阳修等人一起,向皇帝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明确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改革主张,史称庆历新政。庆历新政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先导,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范仲淹独特的入仕经历,使他对民政和军政都相当熟悉,因而他的改革主张善于将治军之道与治国之道相融通,善于从百姓民生出发,勤政为民。

 

范仲淹在入仕期间,静以修身,俭以养廉,培养了一大批通儒。对于儒家济世情怀的追求,使他敢于犯颜直谏,因此常常获罪,多次被贬官。在范仲淹看来,“直言之士,千古谓之忠;巧言之人,千古谓之佞”,儒者不可废道,他认为要做一个忠君之臣,首先就要做直言之士。正是因为范仲淹大胆直言的性格,也使得他留下了“五胆忠臣”的称号。

 

范仲淹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他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他这样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范仲淹的忧乐观,始终心系天下,克己奉公,从不把自己的升迁得失放在心上,而是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和济世情怀。难怪大诗人元好问曾给予范仲淹这样的高度评价:“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之间,盖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

 

范仲淹终年64岁,在他的临终遗表里,无一语谈及私事,有的还是对朝廷的忠贞不渝,对天下苍生的感念,他惟望仁宗“上承天心,下徇人欲,明慎刑赏而使之必当,精审号令而期于必行,尊崇贤良,裁抑侥倖,制治于未乱,纳民于大中”。这正是范仲淹一生忧乐天下的写照。张中晓在《无梦楼随笔》中,曾这么评价范仲淹的忧乐情结:“凡人之情,己处其乐,不知人之忧,己处其忧,但见人之乐。范仲淹之忧乐,乃理性之公,非人情之私也。”正是这种理性之忧乐,正是这样儒家的忧患意识,成就了一代儒官范仲淹。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