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晖 著《不丧斯文:周秦之变德性政治论微》出版暨序言、后记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0-04-14 01:02:23
标签:不丧斯文、周秦之变德性政治论微
李若晖

作者简介:李若晖,男,西元一九七二年生,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出版专著《久旷大仪:汉代儒学政制研究》《不丧斯文:周秦之变德性政治论微》《地不能埋:出土简帛思想文献研究》《参伍以变:古今错综中的经典与义理》等。

李若晖 《不丧斯文:周秦之变德性政治论微》出版暨序言、后记

 

 

 

书名:《不丧斯文:周秦之变德性政治论微》

作者:李若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9月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周秦之变背景下的德性政治。德性政治即道德与政制(道德与权力)合一的制度。本书从哲学角度,深入研究汉代儒学与制度的相关性。作者论证周礼体制的特色是政治制度与道德修养合二为一,即位德合一。周秦之变的核心即由礼变为法。汉将儒学德性转化为制度,以秦制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王朝政制对接。华夏三千年变局在于“德”“位”之分合。作者进而认为,近代以来社会性质的发展方向是打破权力主导,以文化建构人的关系,回归人的真实存在。

 

【作者简介】

 

李若晖,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领域(研究专长):先秦两汉哲学、历史、文献。代表性著作:《郭店竹书老子论考》、《语言文献论衡》、《思想与文献》。

 

 

【目录】

 

总序   

序   

引  言   如何研究思想与制度的相关性:以汉代儒学与制度为例   

绪  论  中国德性政治史要略   

第一节 中国古典德性政治   

第二节 “德”与“位”   

第三节 世家大族与德性政治   

第四节 平民家族与德性政治   

 

第一章  以“天”代“帝”:周礼德性政治之建立   

第一节 “德”与“帝”   

第二节 “天”与“德”   

 

第二章   厉始革典:周代德性政治之崩颓   

第一节 西周军事之衰   

第二节 西周政治之颓   

第三节 厉王之政   

 

第三章  失德而后礼:清华简《系年》“蔡哀侯取妻于陈”章考论   

第一节 “弗宾”考   

第二节 姨与媵   

第三节 谋诈礼义之间   

第四节 小结:礼的工具化   

 

第四章  “礼”“法”陵替:周秦之变中的德性政治范式转换   

第一节 礼法之分   

第二节 自然秩序:礼   

第三节 人为秩序:法   

第四节 郡县制   

 

第五章  导之以德  齐之以刑:《厚父》“典刑”考   

第一节 《厚父》与法家   

第二节 《厚父》与墨家   

第三节 小 结   

 

第六章  “德”“位”分合:孔孟复礼与中国德性政治之奠定   

第一节 周礼:以“位”定“德”   

第二节 春秋:“位”“德”分离   

第三节 孟子:以“德”定“位”   

 

第七章  至德之世与耕战立国:“知母不知父”的中国谱系   

第一节 “母系社会”的植入   

第二节 古典时代(上):以无父为无君   

第三节 古典时代(下):以有母为有国   

第四节 小 结   

 

第八章  《黄帝李法》与秦汉军事国家   

第一节 汉军法与古兵书   

第二节 穿窬与坊里制   

第三节 营垒与黄帝建国营都   

第四节 苛法与黄帝类型道论政论   

第五节 暴力建国与军事国家   

 

第九章  燔诗书  明法令:秦制之经学影响   

第一节 “述”与“作”   

第二节 抄 者   

第三节 经学与定本   

 

余  论  秦至清社会性质研究方法论省思   

附  录  《尚书·洪范》时代补证   

第一节 《洪范》的作者   

第二节 十有三祀   

第三节 司 寇   

第四节 徐屈之争   

第五节 《洪范》时代   

第六节 异本并存   

参考文献   

后记   

 

言】

 

王震中

 

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中华思想通史重大项目。根据项目分工,我负责原始社会编和奴隶社会编(包括“夏商西周卷”和“春秋战国卷”)。接下来,就是组织队伍。其他部分的人选都好找,唯独春秋一段竟然无人可选。这时,春秋战国卷的共同主编梁涛教授向我推荐了时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的若晖,并表示这是春秋思想史的不二人选。

 

刚开始我还将信将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同意若晖加入。14年底,通史办让各编各卷上交拟目。为此,春秋战国卷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举办了一场课题组的内部讨论会,审阅确定各位成员所提交的拟目。会上,若晖的春秋思想史目录是讨论的焦点,项目组一共花费了五六个小时集中讨论,应该说,讨论是相当深入的,其耗费的精力与达到的学术水平远远超过博士论文答辩。每个人都针对若晖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对其回答继续发问,直到无可再问。若晖不但对所有的问题对答如流,显示出条理清晰,文献熟稔,而且马上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拟目,一气呵成,做到以一以贯之的体系将大家的意见容纳其中。经过这次讨论,我和课题组都高度认可若晖的确是撰写春秋思想史的最佳人选。

 

此后几年,随着接触日多,发现若晖虽在哲学系工作,但是对于历史也相当熟悉,后来又知道他甚至也不是哲学系毕业,而是出身中文系,就更令人吃惊了。大家虽然口头上都会说“文史哲不分家”,但是在当今之世,真正做到的却可谓凤毛麟角。

 

当然,若晖研究历史的具体方式,与现今历史系的通常做法不同。他有自己的想法,要言之,即所谓“德性政治”。若晖认为,社会行为的公共性即为政治,包括政治哲学与政治制度;社会行为的个体性(包含但不限于个人性)即为道德,包括道德哲学与道德范式。政治与道德共同构成了社会性行为,在此中政治与道德的结合则成为德性政治: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政治哲学导向,正是指向德性之养成。道德和政治亦即德性政治构成了一定人群的基本行为模式。而对行为模式予以解释,为何必须如此行为,亦即何谓道德的问题,对道德提供论证的是哲学思想。德性政治的可能性,亦即何以能够以此行为模式行事的根基,则是与道德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社会形态。于是德性政治实际上包含四个层次: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目前的中国史研究,尤其上古史研究,由于文献的艰深和资料的零散,常常趋于碎片化,研究者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有人在导入来自欧美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时,却食洋不化,看不到对其做出创造性的改造或变通;更有陷入机械唯物论而不能自拔,缺乏辩证思维;还有人受西方制度经济学的影响,研究古代制度对于历史进程的作用,这当然有其价值,但完全不考虑影响历史进程的诸条件中人的行为模式,也是不足的。

 

在此意义上,若晖的中国古代德性政治研究,有利于打破多年来不同学科条块分割以及短时段小问题的研究方式,从相对较长的时段,全景式地分析和研究古代社会诸问题;有利于在哲学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变迁史的交汇点上,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深入中国古代社会的横截面及纵深处,透析中国古代社会问题。进而言之,中国古典思想往往本身即是有着“内圣”与“外王”两个维度,同时又不离人伦日用。因此,以德性政治的角度进入古典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古典思想与社会历史交融的原貌。总之,由德性政治入手,系统分析人的行为的所以然,才能真切地将人类历史规律与中国历史之特殊性相结合,获得真实的理解。

 

今年5月,若晖出版了其德性政治研究的第一部著作《久旷大仪:汉代儒学政制研究》,既充分尊重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又不盲从,能大胆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该书颇获学界嘉誉,并被评为商务印书馆2018年人文社科十大好书之一,名列第三,接下来又入选《中华读书报》2018年十大好书,殊为不易。现在,若晖又再接再厉,拿出了德性政治研究的第二部著作《不丧斯文——周秦之变德性政治论微》,诚为快事。

 

康有为《实理公法全书》卷首“凡例”有言:“凡天下之大,不外义理、制度两端。”《不丧斯文》一书紧扣制度与思想的相关性,尤其是“德”自身的意义变化及其与各种制度设计的互相影响,深入研究西周宗法分封制解体与秦汉郡县制中央集权王朝兴起的过程,展开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图卷。

 

在这幅图卷之中,我们看到,正是由于“德”与制度的分离,才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和春秋的礼崩乐坏。无论是厉王的制度改革,还是息蔡之争中的循礼而动,都是牵于时势而丧失了灵魂——“德”,其败亡也就是必然的了。战国时期,重建“德”与制度的联系,是诸家共同致力的方向。所不同者,孟子走向了以“德”定“位”,并最终在汉初转化为察举制,开中华科举制度之先河;法家则企图以制度规定“德”,由耕战立国发展为军事国家,并在汉代以制度规训经学,奠定下内儒外法的基本格局。对于若晖这样的独特认识,无论能否引起共鸣,在我看来,都是可贵的,因为他体现了著书立说的学术准则和学风。

 

若晖在《不丧斯文》即将付印之际,索序于我。该书再次展现了若晖严谨的学风、开阔的视野和独到的思辨,我乐观其成,因草此数语,向学术界郑重推荐,并向若晖表示祝贺。

 

【后记】

 

忽忽然,来厦门大学工作已经一年有余。这一年,徜徉于秀美的校园,尽心于庄严的学术,每天于名山瀚海之间接送可爱的小宝贝上下学,繁忙与劳累在所难免,但也是其乐融融。

 

眼看小书即将付梓,想起这几年早逝的师长,不禁悲从中来,感慨良多。

 

2000年,承李零先生介绍,我报考了董洪利师的博士。从2001年到2004年在董师门下从游,以及2004年到2006年在北大做博士后期间,跟随恩师学习,是我人生中最为快乐的一段时光。我特别感激的,是董师对我的一再宽容。《孟子》是董师一生事业的核心,其博士论文就是《孟子研究学史概述》,此后又一直致力于《孟子》学史。当时董师门下弟子都是选取《孟子》学史的某一时段或重要人物做博士论文,比如张量写赵岐,峻岫做汉唐,畅然重戴震。董师知道我志不在此,便主动表示我可以自选题目,结果我自选的题目开口太大,最后只能草草毕业。现在恩师已逝,《孟子》学史最终未能完成,现在想来真是很对不住恩师。此外,董师自入北大以来,一直同金开诚先生和高路明老师一起整理完成游国恩先生的《楚辞长编》,书做完了,至今也没有出齐,可堪一叹。董师生前已将所有《楚辞》资料托付给马昕,期盼能尽快出版。

 

董师是性情中人,从无心机,也从不掩饰情绪,抽烟很凶,喝酒也不含糊。董师最喜欢炫耀的“学术成就”,是在酒酣耳热之际,将《论语》的“唯酒无量不及乱”标点为“唯酒无量,不及,乱”——喝起来没个完,喝不够,就捣乱!一次师门聚会,董师自言酒量在北大中文系排第三,我赶紧“拍马”说,董老师比戴震谦虚。

 

董师自退休后一直不得安逸。先是师母查出来乳腺癌,经过治疗稳定下来了,董师自己却患了食道癌。当时我已在上海工作,利用出差的机会去董师家中拜谒,言谈中师母忍不住数落董师,说他这病都是多年来习惯不好落下的,吃饭喝水总是很烫的吃到嘴里呼哧两下就往下咽。董师低头坐着,像个犯了错的大男孩。我赶紧打圆场,说也不能因为生了病,就把我们老师说得一生都是错。董师脸色才稍缓。后来董师做手术切除了肿瘤,是将食道切去一截,然后把胃上半部捏成细长条,与食道缝合。从此董师不但不能再沾烟酒,每餐的食量也大减,人明显地瘦了下去,脸上也不再有精气神。然而学问却还要做,而且还有庞大的计划。我劝恩师好好休息,可他却一脸认真地说,不做点事,就觉得自己成了个废人,成天躺着,无所事事,真是生不如死。我只好说悠着点,注意身体。本想着以现在的医疗条件,怎么着还能维持些年,没成想却是厄运连连。董师在厨房不小心跌了一跤,大腿骨折,只能换了股骨头。好容易刚把瓢摁下去,葫芦又起来了,癌细胞转移,现在是肺癌。我再去探病,董师已经在北京伟达中医肿瘤医院,大家都说这实际上是一家临终关怀医院。我一进门,董师就拼着力气说了一句:“大限到了!”我一哽咽,站了好一会,没说出话来,待到能说了,却又不知道说什么,好容易拣着说一些宽慰的话,连自己也觉着很勉强,忽然感觉嘴角咸咸的,竟是眼泪流了下来。

 

董师逝于2017年4月11日上午8时25分,享年69岁。当时我在上海,未能送终,诚为憾事。敬拟挽联曰:

 

孟轲嗟叹  董贤说略  丈夫斯节  威岂挫志

 

屈原行吟  洪利校注  沧浪之水  清乃濯缨

 

孟轲嗟叹,孟子曰,何必曰利,赵岐注谓反复嗟叹。董贤说略,如读为“董/贤说略”,是董仲舒对孟子学说进行了很好的发扬;如读为“董贤/说略”,是贤能的董师著有《孟子说略》一书阐释孟子思想。孟子曰,大丈夫威武不能屈,赵岐以屈挫释之,因下联有屈原,故改用“挫”。屈原行吟,见《楚辞·渔父》。洪利校注,如读为“洪/利校注”,指洪兴祖《楚辞补注》是水平很高的注释;如读为“洪利/校注”,则指金开诚先生、董师、高路明老师合著的《屈原赋校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吾)缨”,同见于《孟子》与《渔父》,喻义心志高洁。董师一生精力,尽瘁于《孟子》和《楚辞》。

 

2017年8月8日,忽然收到问永宁兄的短信,说周炽成老师昨天(7日)跳江自杀了,原因过程不详。真是大吃一惊!回想与周老师的交往不多,主要是在学术会议上,他是中哲界著名的大炮,但是我注意到他的每次炮轰,都非常注意哲学素养和学术规范,尤其是概念的一致性等方面,这在中哲学界的确难能可贵。2017年3月我应邀到中山大学哲学系做系列讲座,周老师还邀请我到华南师大也讲了一场,相谈甚欢,他还力邀我加盟华师,说他快要退休了,要有人顶上。没想到半年不到,竟成人天永隔。后来才渐渐知道,周老师患有抑郁症,医生要求他不能过度用脑,也就是说不能再做学问,进行哲学思考了。监控显示,他曾在桥上徘徊了8分钟,然后纵身跃下。这8分钟是怎样的煎熬,不忍悬想。

 

2017年9月,多位友人都在传,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邹晓丽老师去世了(8月31日)。此前我也曾打电话到邹老师家里,是邹老师的丈夫张恩和老师接的,说邹老师已经在医院卧床多年,知觉很微弱,不用探望。遥想1996年,我还是一名小学教员,到北大参加第二届国际古汉语语法研讨会,邹老师对我很是关照,此后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和成长。我考研考博,都承蒙邹老师给我写推荐信。邹老师读大学时本是体育健将,但在文革时患内风湿未能及时治疗,以致手脚变形,看她用变形的手捏笔写字真是令人既伤感又钦佩。邹先生写完推荐信,反复看几遍,还认真地改正,并钤印,再在信末加一说明,表示因病写字困难不能重抄,请予谅解。可惜推荐信已按规定提交,否则真应该好好珍藏。我现在转行哲学,没能在古汉语方面好好努力,有负邹老师当年的期望。

 

2017年9月16日,我正在河南参加嵩山论坛,突然听说湖南大学文学院胡遂老师因病去世。1990年代初,我在长沙自学时,多承岳麓书院胡渐逵先生不吝赐教,才得以对古书粗通文墨。胡遂老师即渐逵先生之妹,对我也颇多鼓励。胡遂老师一生可谓一息尚存,奋斗不止。当年为了考研,脱了鞋站在水盆里,一边脚踩洗衣服,一边手卷背单词。已成为知名学者,仍毅然读博。并且拒绝做论文博士,坚决要参加招生考试,考上后坚持脱产上课,不屑镀金,誓求锻钢。谨撰挽联,请岳麓书院陈仁仁兄代呈:

 

胡不归乎 微斯人 吾谁与归

 

遂无问者 高尚士 伊人云逝

 

胡不归乎,见于《诗·邶风·式微》,此用其字面。微斯人,吾谁与归,见范仲淹《岳阳楼记》。遂无问者,高尚士,典出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伊人云逝,用明黄毓祺《大愚老人遗集》卷二《紫阳书院》诗:“伊人云逝矣,晚对淡烟横。万古心安在,君听款乃声。”上下联首字正好是胡遂老师之名。

 

本书诸章曾有幸在学术刊物先行发表,各章所对应的论文如下:

 

引言《如何研究思想与制度的相关性:以汉代儒学与制度为例》,《史学月刊》2017年第11期,第9—12页;

绪论《华夏德性政制史论微》,韩国《儒教文化研究》(国际版)第十七辑,2012年4月,第139—159页;

第一章《以“天”代“帝”——周人对于君权正当性之反思及“德”之初步独立》,载陈望衡、周强主编:《儒源新探:周先祖与中国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86—95页;

第二章《厉始革典——中国专制君权之萌生》《政治思想史》,2011年第1期,第1—14页;

第三章成富磊、李若晖:《失德而后礼——清华简<系年>“蔡哀侯娶妻于陈”章考论》,《复旦学报》2017年第4期,第43—52页;

第四章《郡县制时代——由权力建构与社会控制论秦至清的社会性质》,《文史哲》2011年第1期,第5—18页;

第五章《<厚父>“典刑”考》,《哲学与文化》2017年第10期,第63—79页;

第六章《“德”“位”分合——孔孟复礼与华夏德性政制之奠定》,《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第101—106页;

第七章周丹丹、李若晖:《“知母不知父”的中国谱系》,《社会》2016年第5期,第197—221页;

第八章《<黄帝李法>与秦汉军事国家》,《中山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第116—126页;

第九章《燔诗书明法令——略论秦制的经学影响》,《当代儒学研究》第十五辑,第29—65页;

余论《关于秦至清社会性质的方法论省思》,《史学月刊》2011年第3期,第14—17页;

附录《<尚书·洪范>时代补证》,《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1期,第51—56页。

 

各文收入本书时都作了修改。感谢以上学术刊物,使拙文得以面世。尤其感谢李振宏、邢丽菊、丁四新、任锋、陈文彬、王学典、李扬眉、曹峰、郭梨华、卢宣宇、仲伟民、王丰年、杨海文、杨祖汉、涂蓝云、齐航福等师长和学友的关心和帮助;归入本书第三章的《失德而后礼——清华简<系年>“蔡哀侯娶妻于陈”章考论》是我与我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指导的博士后成富磊老师合作完成的,归入本书第七章的《“知母不知父”的中国谱系》是我与其时任教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周丹丹老师合作完成的,谨向两位合作者表示感谢。博士生贾尊文同学校看了清样,仔细核对了所有引文,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刘娇老师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青山大介兄代为查找资料,特此致谢。

 

本书是以下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黄老道家思想史”(16ZDA106)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思想通史”春秋战国卷

北京修远经济与社会研究基金会规划项目“华夏三千年之格局与变局”

感谢曹峰老师、王震中老师、梁涛老师、王利兄的帮助。

 

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震中先生惠赐大序,令蓬荜生辉。

本书出版,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资助,谨致谢忱。

 

 

李若晖

2018年12月23日夜于厦门大学南光楼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