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昊】兼爱和睦 礼化越南——中外家训交流与互鉴(三)

栏目:家风家训
发布时间:2020-04-21 00:15:22
标签:越南家训

兼爱和睦 礼化越南

——中外家训交流与互鉴(三)

作者:柯昊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二月初六日辛丑

          耶稣2020年2月28日

 

中国和越南是唇齿相依的邻邦,历史上一直保持宗藩关系,早在公元前2世纪两国已有频繁的文化交流。越南家训文化建立在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儒家思想对越南家族、文字、科举、教育、外交文化等方面均有深刻影响,这是其家训文化建立的基础。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家训伴随着儒学在越南主流文化地位的确立,逐渐发展、成熟。特别是儒家教育和科举制度在越南的建立和完善使家训文化在陈朝、后黎朝、阮朝历史发展中达到高峰。

 

文化交流是越南家训形成的基础

 

越南家训文化建立在中越文化交流互鉴基础之上,自公元前207年,南海郡尉赵佗乘秦末之乱,建立以番禺(今广州)为中心的南越国,在今越南北部及中部北区设交趾、九真二郡,儒家学说开始传入越南。越南当时还是村社部落联合体,既没有国家和文字,也没有家庭。赵佗一面效仿西汉王室的儒家定于一尊的典章制度,“治越有文理”;另一方面因俗而治,“椎髻,从其俗而治之。”之后在东汉时期,儒家学说的家庭伦理文化开始传入越南,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越南的宗法血缘社会结构。

 

公元42年,东汉王朝派遣马援南征交趾,特别注重当地的文化治理,“教其耕稼”“治城郭”“建立学校,导之礼仪”,派遣大批循吏因俗而治。这才逐渐改变了原来“人如禽兽,长幼无别”“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的社会状况,并依据儒家伦理文化建立了相应的婚姻和家庭制度。东汉循吏任延在任九真太守时“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初设媒娉,始知姻娶”,使骆越之民“始知种姓”。从此以后越南逐渐形成以家族、宗族为核心的宗法血缘社会。

 

与此同时,汉字传入,成为越南正式官方文字,直至公元13世纪,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建了自己的文字——喃字,喃字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与汉语语音可以对应,但越南各级行政机关颁布法律、公告、文书时,仍需使用汉字。汉字文化为越南家训文化形成提供了载体。

 

之后的封建时代,儒学成为越南官学,通过教育和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进士群体,相应以此为核心衍生出世家大族。李仁宗太宁四年(1075),开始第一次科举;黎朝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培养出大量的进士。而且黎朝的圣宗和太宗尤为精通儒学,重视儒家教育,设立国子监和各级府学。由此,“进士群”及其家族逐渐发展壮大,借皇家刊立的《进士题名碑》,在社会变成一种特定的阶级并有特殊的象征标志。越南的家训也在这一文化交流的顶峰时期蓬勃发展,臻于成熟。

 

儒家伦理文化是越南家训的核心

 

现存越南家训有30多篇,皆以儒家伦理文化为核心,主要由儒生或者进士撰写,其中后黎朝和阮朝时代作品居多,汉文版本多于喃文版本。

 

越南现存最早家训是两国状元(越南陈朝和中国元朝)莫挺之撰写的《训孩歌》。《训孩歌》以家法训诫家族中的子孙后代,使莫氏家族延续发展,其六世孙莫登庸成为莫朝的开国皇帝。同时,由于《训孩歌》简明易懂,被收入僧人慧身编订的《禅宗本行》一书中,广泛运用于越南家庭教育。

 

第一本越南语书家训是阮廌写的《黎朝阮相公家训歌》,包括六篇,以“天理”为核心,涵盖对子女、弟子修身处世的训诫。阮廌(1380—1442年)文武兼备,精通汉文,是胡朝进士,经历中兴陈朝及新陈朝,后为后黎朝前期开国宰相。

 

越南家训在阮朝时发展成熟,多模仿中国名训,体例完备,内容全面。阮逸(1793—1871年)所作的《阮唐臣传家规范》最为系统,包含有谨门庭范、孝事父母、敦睦夫妻、信孚朋友、修身品行等六大门类,涵盖父母、夫妻、朋友等儒家主要家庭伦理关系。其中所述道德价值多受朱子学和阳明学影响,“良知”和“理”成为家庭伦理关系的义理支撑。除此之外也大量引用《袁氏世范》《居家杂仪》《温氏母训》,兼具南宋家训“训俗”的特点,训诫对象有了从家门子孙后代到当地民众的变化,训诫方式也引入儒家礼学内容,使礼仪规范进入百姓日用,从而达到“厚人伦,美风俗”目的。

 

除了这种越南自撰家训,还有从黎朝以来,儒学成为官学后,正式颁布从而得到广泛流传的家训,如《朱子家政》《明道家训》等。后黎朝圣宗时期(1442—1497年),出现了首部皇帝颁定天下的家训——《二十四训条》,是越南当时家天下格局的产物,有半法典半家法的性质。黎圣宗精通四书五经、百家诸子,推行系列以儒教为中心的政治、立法与文化教育政策。《二十四训条》主要以儒家家庭伦理文化训诫臣民,主要内容是用儒家的纲常礼教教化人民。

 

越南家训的民族特色

 

越南家训文化虽然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但也有其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特点。

 

首先,越南家训有突出的等级化倾向。中国传统家训是建立在儒家“礼制”文化之上,家族和社会成员均有长幼尊卑之分,家庭规范不是表象意义上的礼仪和礼节,而是社会的等级秩序体现。越南家训文化的等级化并不突出,却更为突出共同体关系。家庭中父母、子女、兄弟、夫妻乃至扩展至乡党、同僚、官军民各种关系更讲求共同体精神和维系,这也是其农业社会、万物有灵信仰、进士农家出身等社会特质所致。

 

其次,越南家训重“仁”。越南家训中的“仁”是最为高尚的道德。但这种重“仁”加入了越南本土“兼爱”的思想,趋向于更为普遍意义上的和睦相亲、相爱相处,使仁爱、宽容成为越南家训中核心的民族传统美德。

 

最后,越南家训中的“忠”“孝”观念变化为“忠国”和“孝民”。中国传统家训的忠德,在宋以后,核心要义是忠君;而孝的主要含义是孝亲。越南家训中的忠观念更强调忠国和孝民,这也是抗法战争中越南提出“忠与国、孝与民”的原因。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