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作者简介:陈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长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湘潭大学碧泉书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创办《原道》辑刊任主编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维》《文化儒学》《浮生论学——李泽厚陈明对谈录》《儒教与公民社会》《儒家文明论稿》《易庸学通义》《江山辽阔立多时》,主编有“原道文丛”若干种。 |
回首向来萧瑟处
——方克立先生与我的一些往事
作者:陈明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三月三十日乙未
耶稣2020年4月22日
方先生去世了,刚从朋友圈看到。
我跟方先生是很有些渊源的。
1987年山大读研时给周易会议跑会务,因为买过他的书,又是湖南老乡,就去房间拜访。聊了啥已忘记,印象是很亲切。后来跟他带去的两个研究生,杨庆中、余新华还有些联系,他本人作为前辈就没敢多作叨扰了。
没想到再次相遇居然那么的不美好。89年我考到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毕业后留在宗教所。大概也是那时候,他也被院里主持工作的滕姓领导从天津调到北京做研究生院的院长。94年,我跟几个同学创办的《原道》出版,因为标榜儒家立场,引起一些反响。也是方先生南开学生的郑家栋说我暴得大名。不虞之誉常常伴随不虞之祸或毁。果然,一天突然接到所里电话,说是书记要我到办公室谈话。原来是方先生写信给他的同学,指控《原道》有问题,点了辛岩、李泽厚和我的名,分别涉及湘军、大跃进和蒋介石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理解和评价。他的郑姓同学是《原道》出版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社长,可能觉得兹事体大,就转所里来了。谈话之后是写情况说明和认识,我觉得没什么,一五一十如实招来。戴康生书记看后,说今后注意文章把关,刊物还是可以继续出的。事后我买了两条玉溪烟上他家。这位江苏人说自己一直是进步青年,但一直被上级批评有小资产阶级的温情主义,然后哈哈大笑。这笑声现在还余温犹存。当然,学术委员会已经通过的副高职称报到院里被拿下,那就不是他能改变的了——刘吉副院长的干预,今后再写。
大概也是那时候,偶然地在院里《要报》上看到方先生的文章以及与张岱年先生的通信,对李泽厚和我都有批评。著名的综合创新论,马魂、中体、西用的三结合,可能也就是在那里萌芽拔节。李自创西体中用,我继承中体西用,见到李时他总是说张之洞的“教忠“多坏啊,快向我的西体中用投降吧!其实,在体用概念的使用上,方是中规中矩的,体是实体、主导,用是功能、辅助。李将“用“动词化为“引进采用“,有新意,但基本上属于拿来主义的思路。我认为,作为启蒙派,他对近代史的理解是普遍主义或进步主义式的,因此,对“用“的主体没有也不可能措意关注。这就导致其命题有意过滤掉了这组概念原本具有基础地位的“主“与“辅“这一意义层次。我的中体西用虽仍然保留主导和辅助的意义,但通过明确“中“(中国、中国人、中华文化等)的主体地位,将这种意志主体性彰显强化,把“用“诠解为“为我所用“,实现新时代语境里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
若干年后,跟方先生还说到这些。这次见面挺喜感或荒诞。当时网上传言方先生利用导师和院长的资源权力非礼女学生。他怀疑是郑家栋恶意构陷以泄私愤。为此,门下弟子还吹响集结号,联合声明谴责驳斥。可能是知道我对郑学问虽认可,对其个性私德却颇有保留,而我跟郑学术理念相近却又与方分属不同思想阵营,如果出来发声澄清肯定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他的一位学生是我好朋友,他出面相邀是不能不到场的。他说方老师虽然自己持那样一种观点,但对学生怎么写从不干预。也真奇怪,方门跟我好待我不错的一大串。有次到苏州大学,周可真居然一见如故,力推我的加盟,他就是方的学生。我去年调碧泉书院,一手操办的陈代湘院长,也是方先生南开时弟子。开放之外,识人用人也有过人之处。早期殷鼎崭露头角,后来的郑家栋声名远播,无疑都有他的奖掖提拔之功。
不过这种奇葩事也太无趣了吧,但显然老先生真的很在意。他先是跟我说我们都是湖南人,然后又说他父亲清华国学院出身认同传统,还搬出一堆主编的书送我。盛情难却,不说几句显然是无法脱身也无法交差了。于是,我憋住劲,用一种轻描淡写的口气说,方先生,您都六十好几的人了,要闹点绯闻多不容易啊,真要是郑这么说你就把它当成一种嫉妒一种祝福吧!一半开导一半解构,也不管他怎么理解,就拉着好朋友逃之夭夭了。
再后来,就是2005年提出大陆新儒家业已成型的著名书信了。当时我在海口,暑热中电话铃声大作,平和书院洪秀平打的:陈明,你们是大陆新儒家了!语气急促兴奋,好像在宣布时间开始了。我很有些愕然,甚至有些许的担心,方先生这么说是福是祸很难逆料。他曾在文章里说新儒学在海外是学术问题,在国内是政治问题。但几个月过去,并没什么后续动作,加上方方面面的议论,大陆新儒学似乎已是三人成虎了。一年后回到北京,我也开始认真思考这个概念,它的内涵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这种追问的感想在一次座谈发言中公开,文字登在《原道》,随后又被安靖如教授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表。几年前《新京报》文化版的相关专题,也是以它为基础。
有人说方先生的思想敏感性在学术界是一等一的,这也可以作为佐证吧?港台新儒家对方也有点感情复杂,不管怎样,它们这个群体在大陆的传扬是从他开始的。我也承认,方先生最先提出的“大陆新儒家“五个字对我颇有“唤醒迷途英雄“之效,促成了儒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由自发到自为的转变,并且有一种激励作用:你得好好干,否则对不起这五个字。算命先生说者无意,莽撞少年听者有心的事,还真有点讲不清呢。
现在,随着方先生的离去,一切又都告一段落了。行文至此,居然突然想起一句《圣经》里的话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方先生于我是不是多少也有点这个意思?
也无风雨也无晴。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张庆亮】培养大学生完善的君子人格
【下一篇】【郭齐勇】生也有涯而书也无涯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