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如果我来拍《清平乐》,我会这么拍

栏目:钩沉考据
发布时间:2020-04-24 01:10:23
标签:《清平乐》
吴钩

作者简介:吴钩,男,西历一九七五年生,广东汕尾人。著有《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重新发现宋朝》《中国的自由传统》《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原来你是这样的大侠:一部严肃的金庸社会史》《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仁宗:共治时代》等。

如果我来拍《清平乐》,我会这么拍

作者:吴钩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我们都爱宋朝”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三月廿九日甲午

          耶稣2020年4月21日

 

 

 

(《清平乐》剧照)

 

前几天,有媒体朋友采访我,顺口问了一句闲话:“吴老师,你还追《清平乐》吗?好多人都弃剧了。”我哈哈一笑。

 

作为一个刚刚完成宋仁宗传记(《宋仁宗:共治时代》刚刚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写作者,我肯定想看看一部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会怎么塑造仁宗形象,所以,这剧要追下去。而且,《清平乐》还是有史以来第一部以宋仁宗为主角的影视作品,我若不看,对得起仁宗皇帝的在天之灵吗?

 

不过,我也听说,不少原来对这部剧充满期待的朋友都表示看不下去了,准备弃剧了。弃剧的原因,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两个:

 

其一,后宫戏太虐心,实在受不了宋仁宗与曹皇后越来越别扭的帝后CP,剧中表现得十分任性的张妼晗也越看越讨厌。

 

其二,朝堂戏太乏味,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有一个又一个片段,散文化的叙事方式,缺乏戏剧张力。整部戏就靠制作精良的道服化撑起来。

 

虽然我看这部戏看得津津有味,但那是因为我对以宋代为历史背景的影视作品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而且我对宋仁宗朝也太熟悉了,剧中不完整的叙事并不会影响我的观感。而对于一般观众来说,这部剧确实存在上述两个比较明显的缺陷。

 

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拍戏如同做菜,宋仁宗朝的后宫算是比较平淡的,宫斗的烈度绝对比不过明代成化朝,简单地说,就是宋仁宗不爱郭氏,但刘太后硬要立她为皇后;宋仁宗也不爱曹氏,但群臣都要求立她为第二任皇后;后来宋仁宗遇到了一生最爱张氏,便顶着压力,立她为贵妃。这样的后宫戏,如同豆腐、瘦肉,做成一碗简简单单的瘦肉豆腐汤,还是挺清爽的,但导演大约太爱感情戏,将仁宗朝的宫廷当重头戏来拍,层层加戏,各种调味料加进去,最后做出一碗黑暗料理出来。

 

 

 

另一方面,宋仁宗的朝堂其实也缺乏戏剧性的冲突与跌宕起伏的曲折故事,虽然他在位四十二年间发生了许多大事小事,但这些事件是分散的,很难用一条线串起来,而且仁宗本人的经历也太简单,这一点我在写作《宋仁宗:共治时代》时深有体会:仁宗并不是一名个性张扬、经历丰富的人,他的一生太平淡了,生于宫禁之内,成长于宫禁之内,老死于宫禁之内,如果不是出于礼仪之需,他需要不被允许踏出宫城。任何一名书写仁宗传记的作者,恐怕都无法如同给同一朝代的宋太祖、宋太宗与宋徽宗、宋高宗立传时那样津津有味地描述皇帝的个人经历。

 

所以,如何将仁宗在位四十二年间发生的分散的大小事件有机整合起来,对于写宋仁宗传记的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于《清平乐》的编剧与导演来说,也是一大挑战。现在看来,制片方采取了散文化的叙事方式,每一件重要事件都想讲述,却无法展开铺叙,只能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甚至连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未交待清楚,因此,整部剧的朝堂戏部分便缺乏完整的故事情节,缺乏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

 

难怪有一些朋友看得一头雾水。只有对宋朝历史很熟悉的人,比如我,才会看得津津有味。不过,如果您在看剧的同时,也读读这本《宋仁宗:共治时代》,相信会和我一样看出特别的味道来。

 

《清平乐》处理朝堂叙事的方式,如同一名厨师面对着无数食材,每一样食材都想用上,却不能做成完整的一道菜品,只能东一鳞,西一爪,简单过水煮一下,便用精美的食具给客人端上来。这一“做菜”的方式,刚好与后宫戏部分相反。

 

总而言之,《清平乐》对后宫戏的处理过于繁密,繁到有些腻味;对朝堂戏的处理又过于疏简,简到有些乏味。这可能跟导演对感情戏有偏好而对历史剧缺乏驾驭之力有关。

 

我曾开玩笑地说,如果是我来拍《清平乐》,我会抛开原著小说,梁怀吉这条线削掉,后宫戏削减(但张贵妃会成为第一女主角),重头戏放在朝堂,直接在史料基础上改编,以仁宗皇帝与“背诵默写天团”的群戏为演绎的重点。

 

仁宗的个人经历虽然平淡,但他在位期间,涌现了多少金光闪闪的牛人啊,也发生了多少重要的历史事件啊——只是这些事件的时间、空间分布上比较分散,但文艺作品可以重构故事情节啊,我写《宋仁宗:共治时代》必须百分之一百忠于史实,但如果创作文艺作品,肯定需要虚构——在历史的基础上作文学化处理。

 

 

 

下面提供一个文学化处理的思路:我们可以将仁宗朝分为若干期,每一期重点讲好一个主线故事(支线故事看情况而定),安排好这条故事线的主要角色,必须有正角、反角,这样才会有冲突。

 

1、仁宗继位之初:主线故事是王曾与丁谓的政争。正角:王曾、寇准、吕夷简;反角:丁谓、雷允恭、王钦若。刘太后与小仁宗夹在中间。

 

2、仁宗继位十年左右:主线故事是刘太后撒帘与否的政争。正角:范仲淹、蔡齐;反角:刘太后、钱惟演。仁宗夹在中间。

 

3、仁宗继位十五年左右:主线故事是宰相吕夷简与范仲淹的政争(废黜郭皇后、立曹皇后是支线)。正角:范仲淹、欧阳修、余靖、尹洙、蔡襄,反角:吕夷简、高若讷。仁宗夹在中间。

 

4、仁宗继位二十至二十五年:主线故事是宋夏战争与宋辽谈判。正角:宋仁宗、范仲淹、韩琦、富弼、狄青、种世衡。反角:元昊、野利兄弟、耶律宗真、吕夷简与晏殊(投降派)。

 

5、仁宗继位二十五年左右:主线故事是庆历新政。正角:宋仁宗、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杜衍。反角:章得象、贾昌朝、王拱辰、张贵妃的养母贾氏。

 

6、仁宗继位三十年左右:主线是仁宗与张贵妃的爱情及激起的朝堂政争。正角:王举正、包拯、唐介。反角:张贵妃、张尧佐、夏竦。副线故事是狄青平定广南。

 

 

 

(《清平乐》剧照)

 

7、仁宗在位最后十年。主线故事是嘉祐之治,主角是仁宗、韩琦、富弼、文彦博。其中的一场重头戏可以是嘉祐二年贡举,正角为苏轼、苏辙兄弟、欧阳修,反角为太学学生。

 

8、仁宗晚年:主线是立嗣风波。正角:仁宗、曹后、韩琦、富弼,反角:觊觎帝位的宗室子弟。

 

请注意,以上故事只是文艺演绎,不是完全的正史。

 

如果《清平乐》这样拍,您觉得会不会更好看一些呢?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