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林著《孔孟大义今诠》出版暨自序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0-05-07 16:44:07
标签:孔孟大义今诠
李景林

作者简介:李景林,男,西元一九五四年生,河南南阳人,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兼职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所兼职教授及《儒藏》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著有《教化的哲学——儒学思想的一种新诠释》《教养的本原——哲学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论》《教化视域中的儒学》《教化儒学论》《孔孟大义今诠》等。

 

孔孟大义今诠

李景林 著

孔学堂书局2019年版

(郭齐勇主编《孔学堂文库》系列)

 

【作者简介】

 

李景林,男,1954年11月生,河南南阳人,哲学学士、硕士,历史学博士。曾任吉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教授,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儒学、道家哲学、中国文化。主要著作有《教养的本原》、《教化的哲学》、《教化视域中的儒学》、《教化儒学论》、《孔孟大义今诠》、《教化儒学续说》等,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曾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多种教学科研奖励。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学术研究项目。

 

【内容简介】

 

孔孟之学是儒学形成、发展并不断返本开新的思想轴心。本书围绕心性论、性情论、德性论、性与天道论、心物关系论、王道论等思想论域展开孔孟思想之大义微言,结合出土与传世文献,勾勒孔孟之间思想发展演进的学理脉络,凸显并揭示了思孟之学的核心观念及其思想内涵。本书综论孔孟大义,其内容还广涉儒学宗教性、人道精神、道德精神、文化认同及其当代性重建等重要理论话题。秉承孔子所创“述而不作”的学术传统,本书之“今诠”,亦以述为主;不过,此“不作”,乃是儒家思想创生并活在当下之基本的方式和途径。作者一贯强调儒学的“教化”特质,归宗作为“教化”的儒学,正是本书于“不作”中提挈儒学纲维、转化其于当下生活之点睛一笔。

 

【自序】

 

孔子据“性与天道”本原一体观念所创仁学学说,经孔子后学至孟子的践行与思想演进,形成了一个大致完备的思想系统。它不仅规定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方向,而且成为后世儒学之注焉不满、酌焉不竭的天府义海和思想动源。

 

中国思想学术有一个源远流长的诠释传统,每代的儒者并不像西方哲学那样着力于推翻一个体系以建立一个新的体系,而是着眼于经典意义系统的重建,以面对时代的问题,因应当下的生活,由此形成具有当代意义的思想论域和义理系统。其立言方式,乃表现为一种“述而不作”、不立之立之特点。此“不作”、“不立”,重在学术、思想、文化之生命整体性和生生的连续性,其诠释原则,取自传统而非由外至,故能使孔孟之大义精神,生生日新,切中当下生活,构成为每一时代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活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此“不作”、“不立”之方,其功亦宏矣!

 

现代以来,西方学术文化处于话语霸权的强势地位,因此,纳入西方学术的概念框架似乎成了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现代转型的一个必经之路。民国初年的整理国故运动,即以中国传统学术为一种无系统的客观资料,而用西方现代的学科模式和学术规范对之进行分类研究,以形成现代意义的学科体系,儒学亦被纳入到西方“哲学”的概念框架中来进行研究。这一研究方法,实代表了中国当代学术研究的一个一般倾向。与中国古代学术的立言方式不同,这种研究方法,其立意在“创作”。它对于中国当代学术体系的建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也产生了很大的问题。此一“创作”,乃以古学为无生命之客观资料和过去时意义之知识,其“创作”之原则与概念模式悉由外“拿来”。由此,中国学术、文化既失其主体性,亦无由关联切合于社会生活。近百年来中国学术文化之建设缺乏原创性因而收效甚微,其原因要在于此。今欲救此失,重振儒学和中华文明为一当代性的活的文化精神,借资先儒先哲“不作”“不立”之诠释传统,乃一种可能之途径;且吾也鲁钝,学力不逮,于孔孟大义,无能有“作”,唯“述”而已。是本书所为题曰“今诠”者也。

 

我平日习学旨趣,要在于斯,今乃因以选取平日习作25篇,裒为此集,题其名曰《孔孟大义今诠》。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即拈出“教化”一观念来诠释孔孟儒家哲学,故取《教化——儒学的精神特质》一文代作本书绪论,以明此义。

 

孔学堂书局启动《孔学堂文库》出版计划,承蒙不弃,经郭齐勇教授推荐,丁羽先生邀我参加此项计划,使我的一部分习作能以一种专题的形式芹献于读者,这是我要在此特别表示感谢的。

 

我因眼疾手术,近期内不便读写。我的学生程旺博士于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帮我整理编辑此书,并在本书的格局、编目、选题思路等方面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在这里,我要向他表达我由衷的谢意!

 

李景林

2017年冬谨识于北师大励耘九楼寓所

 

【目录】

 

代绪论:教化——儒学的精神特质

 

孔 子 大 义

 

孔子“闻道”说新解

孔子性、命、天道思想新论

论《周易》对“道”的表述方式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

正德性与兴礼乐——孔子正名思想的理论内涵及其方法学意义

孔子“述、作”之义与文化的继承性

 

孔 孟 之 间

 

简帛文献与孔子后学思想之内转趋势

论《大学》以修身为本的心物关系学说

论《中庸》的方法论与性命思想

思孟五行说与思孟学派

伦理原则与心性本体——儒家“仁内义外”与“仁义内在”说的内在一致性

帛书《五行》慎独说小议

 

孟 子 大 义

 

论孟子的人性概念

论人性本善及其自我捍卫机制

论“可欲之谓善”

德性良知之先天实存基础——孟子“养浩然之气”说之本体论意义

爱的张力——孟子的“辟杨墨”与儒家仁爱观念的理论内涵

论儒家的王道精神——以孔孟为中心

 

孔 孟 大 义 综 论

 

义理的体系与信仰的系统——考察儒家宗教性问题的一个必要视点

听觉与时间意识的先在性——儒家“闻而知之者圣”命题的形上学意蕴

忠恕之道不可作积极表述论

“民可使由之”说所见儒家人道精神

儒家道德精神之过去、现在与未来

本虚而实——儒家教化理念的立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