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铭作者简介:黄铭,男,黄铭,江苏常熟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任职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著有《董仲舒与汉代公羊学》(合著)。 |
穷其枝叶方能得其英华
作者:黄铭
来源:“经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四月二十日乙卯
耶稣2020年5月12日
黄铭,江苏常熟人,复旦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现为重庆大学高研院讲师。著有《全本全注全译春秋公羊传》(合著)、《董仲舒与汉代公羊学》(合著),整理古籍《春秋公羊礼疏(外九种)》(合作整理)。
01经学相对冷门,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这门学问的?又是如何深入的?
很惭愧,其实我是经学文献学的门外汉,只能谈一些在复旦求学的经历。接触经学是一个很偶然的机缘。我是哲学系的学生,但也要修读文科平台课,当时有一门《史学原典选读》,是历史系邓志峰老师上的,他带领我们阅读经学史相关的文献。当时文史哲三系的交流比较少,哲学系开设的课程大多是子学方面的,而且特别重视概念的思辨,我生性愚钝,学不得法,非常痛苦,这门课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于是读了一些周予同、朱维铮等老先生的著作。
真正接触经书文本,是在2005年,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成立之后,当时一批青年学者打破学科壁垒,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以研读中西经史原典为主。其中曾亦、郭晓东老师主讲《公羊传》、《曲礼》、《士相见礼》、《丧服》等,丁耘、洪涛老师主讲《论语》,都强调通过注疏来理解古人的思想。当时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丁耘老师用《公羊传》“不以父命辞王父命”来分析《论语》“夫子为卫君章”,并引用刘逢禄的观点,认为辄让位于公子郢而迎回蒯聩,才能解决父子、君臣之间的伦理冲突。当时就觉得像“尊尊”、“亲亲”这种议题才是更原生态的问题意识,也首次感受到了思辨的快乐。
接下来就是参加曾亦老师的读书会,仔细研读《春秋公羊传注疏》、《仪礼注疏·丧服》等文本,在曾、郭两位老师的指导下,逐步熟悉注疏的体例、经学家特殊的思维方式,并标点一些古籍,如邵懿辰的《礼经通论》、凌曙的《春秋公羊礼疏》等。再深入一点,就是将《公羊传》、《丧服》的十三经注疏本与清人的新疏进行对读,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并展开相关的研究。我的一点点文献学知识,就只是找到清人相关的著作而已,此外真是一无所知。
02您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是?目前正在从事的相关研究内容是?将来的研究计划是?
也谈不上什么成果吧,只能算是在研究方向上,我集中于《公羊》学和《丧服》学。目前出版了曾亦老师和我合著的《全本全注全译春秋公羊传》、《董仲舒与汉代公羊学》,并发表了几篇论文。
目前从事的是《丧服》学的研究,集中在对于张锡恭、曹元弼理解与消化。
将来的研究计划是,在《春秋》学上扩展至《谷梁传》的研究;《礼》学上扩展至《通典》、《读礼通考》中的丧服学材料,如果有余力,再扩展至《丧礼》和《礼记》部分。
03您认为经学文献学应该是偏重文献整理,还是文献研究,亦或是基于前者基础上的文史研究?请重点谈一下您在这个领域的治学心得。
经学文献学的研究是多方面的,应该齐头并进。目前研究经学的学者,都分散在不同的学科,也是一件好事情。但根本的一点,还是要读懂文本本身,这是没有学科差别的。而我毕竟是在哲学系,还是偏重于思想研究,选择的是《公羊传》和《丧服》这种体系性很强的文本,下面就此谈一些个人体会。
第一,在次第上,先专经研究,然后进行比较研究。比如《春秋》三传,每一传都有自己的体系,各自的《春秋》经文都有差异,事实认定、书法、义理就更不用说了。那么在研读时,先要以专经为主,比如应该以《公羊》解《春秋》,着重搞清楚何休的意思,作为根本。如果一开始就采取三传比义的研究方式,难免会陷入混乱。
第二,站在清人的肩膀上,穷其枝叶。如果有一部经典,清人新疏做的很好,那么对于研究者而言,是无比幸福的事情。清人新疏的魅力在于穷其枝叶,虽然非常繁琐,但披沙拣金,还是有不少真知灼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帮助研究者确立根基之学,再做其他流变的研究,就有足够的判断力。比如,以张锡恭的《丧服郑氏学》为底子,去研究历代丧服制度的流变,那么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出后世的变化逻辑。又如陈立的《公羊义疏》里面有不少线索提示了董仲舒与何休的差异,寻着这些线索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而且穷其枝叶的工作,也会引导研究者在经学体系内部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从外部挥舞大棒来打死这个问题。
第三,养成做札记的习惯。经学研究极其繁琐,《公羊》和《丧服》尤甚,前者义理缠绕,后者头绪繁杂,都需要前后翻阅,很容易前看后忘。所以在细读文本的时候,用草稿纸记录每一个论点的逻辑,以及文本的根据,再用自己的话,把这些逻辑分层归纳,并记录自己的裁断,日后观点有变化,则不断的修正。这是一种笨办法,像小学生概括段落大意一样,很费时,但很有效。借此又可以提醒自己,看书不可有求速之心。
第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断的质疑古人。经学家阐发经义,后人不断推翻前人的观点,以至于有集大成的著作出现。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商榷,集大成的概念也是不断变化的。以《丧服》学为例,胡培翚翻贾公彦的案,张锡恭、曹元弼又翻胡培翚的案,不断的翻案会使得经义日益显著。比如嫁母是否有服问题,胡培翚以为无服,理由是,父不服故子亦不服,那么母子关系完全取决于父子关系,当时我对于这个观点佩服之至,以为就是真理。后来读张锡恭的书,他引用曹元弼的观点,认为父不服则子不服是厌降逻辑,伴随着爵尊而来,不适用于士制,那么一下子就抽掉了胡培翚立论的根基,并据此认为母子天性不可夺。这就彻底说服了我,而且引导我去思考亲亲与尊尊的边界在什么地方?人伦是怎样安顿的?另一方面,张锡恭、曹元弼也不是没有错误的,我们可以将他们的观点推到极致,不断的找反例,留意他们论证薄弱,或者义存两可的地方,深入挖掘,为前贤查漏补缺。之前看到一个对联,下联是“留心学到古人难”,说的真好。
04请您谈一谈对经学文献学前景的展望,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哪些方面会引起更多关注?
经学研究的展望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业,希望在我们这代人中,每一部经典都有人去做穷其枝叶的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并做出一本适合现代人阅读的注本,成为研读注疏的阶梯,如杨天宇先生的《仪礼译注》(繁体本)那样。再进一步,能不能写出一本详尽的讲疏,供人深入研读,如段熙仲先生的《春秋公羊学讲疏》一样。当然这个非常难。
经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可能是《三礼》、《三传》会受到更多的关注,经学研究与思想史、制度史、政治史、法制史的结合也会更加紧密。
05请您推荐一种“经学文献学”的必读书,简要地介绍一下内容及您的阅读体会。
如果是研究公羊学的话,段熙仲先生《春秋公羊学讲疏》是必读书。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充分吸收了陈立《公羊义疏》的成果,分门别类进行讲解,可谓是公羊学百科全书。具体分为“导言”、“比事”、“属辞”、“释例”、“义”、“余论”六编。导言主要讲经学史知识。比事是按照国别,将事情进行归类。属辞和释例,讲的是《春秋》的书写规则。以上四编,可以当工具书使用。“义编”主要是分专题论述《春秋》的微言大义,层次分明,论断极精。“余论”则是搜集了先秦两汉典籍中的公羊学材料,以及段老独到的心得体会。
这本书阅读起来很有难度,建议“义编”的内容,等初步熟悉了《公羊传》后再阅读。
责任编辑:近复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