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圣贤之忍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6-04 02:15:36
标签:圣贤
鲍鹏山

作者简介:鲍鹏山,男,西元1963年生,安徽六安人,文学博士。现任上海开放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有《寂寞圣哲》《论语新读》《天纵圣贤》《说孔子》等。

圣贤之忍

作者:鲍鹏山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表,原载《美文》2020年6期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闰四月十一日丙子

          耶稣2020年6月2日

 

本来五一,来休闲两天,平时太累了。没想到来了,听说有你们一帮子人在,还搞什么读书交流。昨天和今天,好吃好喝的我都吃下肚子了,才说要我讲讲。显然是知道我嘴软了。对了,昨天还给我敲背了,腰杆子软了也不直了,只好来讲讲。讲什么呢?

 

听说最近大家在读什么《忍经》。很好。但我要提醒你们一下,中国文化几千年传承下来,各种各样的“经”不少,但除了“经史子集”中的正经,其他的自我标榜的什么“经”,就像某些中医偏方,对上症有可能管用,但也是一时之用,搞不好还有副作用。所以,对这样那样的所谓“经”,我们要保持一些距离,敬而远之。这些“经”,往往都是一些方法啦诀窍啦,甚至很多都是“厚黑”的,是给你讲“术”的层面。并且,这些“术”,为了管用,有效率,还常常是不择手段的术,没有底线的术,没有价值约束的“术”。学这些,往往是,手艺没学到,手段没长进,心眼倒坏了。这就得不偿失了。当然,我这并不是指你们这几天跟师父读的《忍经》,我是泛泛而论。

 

说到“忍”,人生在世,你总会遇到很多挫折和曲折,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会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人,那些会让我们生气的人。因此,人生在世,总会有需要“忍”的时候。“世事有变有常,丈夫能屈能伸”。你不能总是“伸”,一点委屈也不受,有时候还是要忍一忍。文武之道,还一张一弛呢。哪有不委屈的人生呢。

 

人生总要忍,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忍”在汉语里有两个意思。一般我们理解的“忍”,可能更多的是“忍受”“容忍”的意思。但它还有另一层意思:“残忍”“刻忍”。假如在中国古代,我们称一个人为“忍人”,那意思就是残忍之人。这个字,一方面看起来是“忍受”“容忍”,给人感觉是委屈的一方,为什么这个词词义一转变,就变成“残忍”,让别人忍受了呢?

 

因为有时候长期的“忍”,时间长了就会心理变态,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世界怎么让他忍的,他也会还给世界。特别“残酷”“刻忍”的人,往往是长期“忍受”的人,忍出了心理有问题了。长期受伤害,长期受到不公正对待,没有感受到别人给他的温暖,没有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关爱,感受到的都是寒冷,都是别人对他的歧视,对他的迫害,那么他对这个社会就没有一点的温情,甚至会出现反社会人格,就会变得特别的残忍。

 

所以,我们在讲“忍”的时候,有很多东西,大家要小心。历史上很多人,因为“忍”而成功,但我老是觉得这类人不可爱。比方说:越王勾践很能忍,但是老实说,我就不喜欢勾践。大概在30年以前,我在复旦大学访学,几个朋友去浙江绍兴这几个地方,去看越王城,回来我就写了一首诗,我说,我觉得人这一辈子,活得像夫差这样还是很潇洒的,活得像勾践这样真的是一场灾难。夫差这辈子够啦,首先他赢过,他把勾践打败过,赢了以后他过了一段特别逍遥的日子,有古今第一大美人西施陪着他,作为国君,还能让另一个国君勾践给他牵着马溜街,最后一败涂地,一死了之,过把瘾就死,何等潇洒。他才不忍呢。忍到勾践这样,何等猥琐。我在诗里写道,假如我是勾践,最后把夫差打败了,我何必把夫差一下子杀了呢?我也按照夫差曾经对付我的办法把你整一遍,也让你给我送一个苏州美人,也让你给我牵牵马,在杭州大街上溜溜。苏杭苏杭,轮流天堂。当然了,夫差可能不配合,他会一死了之——他会觉得,人不可以像勾践那样糟践自己去获得成功。这种成功是肮脏的。用这种极端忍耐的方式获得成功,往往在心理上就会变态。变态人有什么好值得羡慕的?我觉得,夫差这个人审美上比勾践高级。勾践勾践,有点勾搭,还十分糟践。

 

《论语》上有孔子的话:“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可不是一般人理解的、老子式的迷惑对手的人生制胜谋略,孔子没那么阴暗,更不会那么隐忍。孔子的意思,是指:一个人,若不能忍受生活中的烦恼和工作中的困难,就不可能实现人生的目标。如果我们玩游戏睡懒觉贪酒好色这样的小毛病都改不了,忍不住,我们怎么能够做大事?

 

所以,我说,“忍”是必须的,在有变有常的世道,也是有用的,但也是有限的。历史上特别能忍的人往往都是阴谋家,往往心理上都很阴暗,基本上是坏人。伦理上坏,审美上丑。勾践是不是这样的?他卧薪尝胆要报仇,表面上对夫差那么好,表现得那么忠诚,但是骨子里天天想着报仇,你说这种人阴暗不阴暗?你身边如果有一个人,天天对你表态,天天对你表忠诚,但是心里面老想着哪一天我就把你干掉,这时候你觉得他可爱吗?他不可爱!齐桓公身边的三个小人,被管仲看不起的那三个:易牙,竖刁,公子开方,是不是特别能忍?一个忍到把自己儿子蒸熟了送给国君吃,一个忍到干脆把自己阉割了不生儿子了,一个忍到不要父母了,这三个小人,你觉得他们值得学习吗?

 

还有一个司马懿。司马懿可爱吗?司马懿在中国历史上是个臭名昭著的坏人,他特别能“忍”。他不光是对诸葛亮能“忍”,诸葛亮说他是女人,要他穿女人的服装,他都忍了。司马氏家族和曹氏家族在争夺的时候,他装病,装的痴呆了,话都说不好了,他什么都装。但在中国的政治上,这种人是不招人待见的,为什么?你愿意你身边有一个司马懿这样的人吗?

 

可能是我个人趣味吧,我不大喜欢隐忍以就功名的人,这一点我有点不赞成司马迁。也许,司马迁是指一个人忍受苦难以就功名,就像他自己那样,那我没意见。从审美上讲,我喜欢项羽,不喜欢刘邦。其实,隐忍以图报复,不敢明明白白地干,这是贵族精神衰落以后,流氓习气弥漫造成的。

 

你看韩信,那就是在市井和流氓面对嘛。很多人说,韩信能忍胯下之辱,乃成大才,我说韩信不算能忍之人。韩信这个实际上不算“忍”,因为人家给他出了一道选择题:你是从我胯下钻过去,还是把我杀了?这不算能忍,他只是选择了一种别人看起来比较耻辱的方式,也就那一下子,他不是天天在胯下待着,钻下去不出来那叫忍,像勾践那样十几年,那个叫忍,司马懿在曹魏那么多年装傻装病装忠诚,那叫能忍。韩信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一个选择,瞬间而已。忍必须有一个要素:时间。长时间。韩信只是相信自己将来是能干大事的人。“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我这么尊贵的人我不可以跟这个小流氓把命搭进去了,不值得,说白了,他骨子里根本瞧不起你,你不值得我为你去丧命,你甚至不值得让我去杀你,就这个意思。你那个胯下,我就没把你当个人来看,所以也就不能算胯。

 

好了,说到这里,我今天想换一个方向,不讲这些所谓“成功人士”的“忍”,我来谈谈“圣贤之忍”。

 

圣贤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不容易,正是因为他们是圣贤,他们往往比一般人更不容易。为什么?因为他们正道直行,直道而行。正直的人在世道上行走,坚持原则,就相当于一个人抱着一根横木穿过森林,真的很难。你看中国历史上孔子不得志吧,孟子不得志吧。在孟子时代最得志的是什么人呢?是商鞅这样的人,所以司马迁说,孟子生活在那个时代,天天讲仁义,被当时人觉得很迂腐,“迂远而阔于事情”,远离现实,迂腐得很。这样的人,在这个世上,要承受比普通人更多的挫折和失败。同时代的庄子也是这样。那么,这就需要有“忍”,但这种忍,我们来讲三点。

 

第一个忍,忍住欲念。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要忍得住呢?忍得住外在诱惑,忍得住自家癖好。在诱惑面前忍不住,就被别人牵着鼻子了。自家癖好忍不住,就被自己拴住了。很多人就好那一口,这一口你忍不住,你就有可能倒霉,不久前的刘某东就是一时精虫上脑没忍住嘛。前面我讲到的子曾经曰:“小不忍,则乱大谋。”也是这个意思。

 

欧阳修《伶官传序》说,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患常常是由一些不良细节的累积而酿成的,而智勇双全之人也往往会因过分喜爱某种事物不能自拔而使其陷于困境。忍住欲念里面,有一个题中应有之意,就是忍住嗜好。

 

所以《论语》里面有一句话,四个字,出现了两次:“见得思义”,一次是孔子学生子张讲的,一次是孔子讲的。什么叫“见得思义”?看到唾手可得的诱惑和利益的时候,你第一想到的不是把它据为己有,落袋为安,一点都不犹豫,而是需要做到“见得思义”。什么叫“义”?就是“正义”“公平”,还有一个意思,“适宜”,合适。有的时候你拿了,就损害了公正,那就不该拿。有的时候,不适宜,你拿了以后有不好的后果,你也不该拿。不公正的拿了,损害了道义;不适宜的拿了,有后果,会付出更多的代价。比如贪官受贿,一方面损害了道义,一方面还会产生不良后果,哪一天东窗事发了呢?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因为做了多么伤天害理的事而失败,而是因为我们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丢了大义。所以在小事上尤其要注意,这个时候就要学会“忍”,为什么?因为诱惑在身边,真的很想要啊,利益在面前,真的很想要啊!孟子讲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知道为什么把富贵不能淫放在第一位?因为这个最难做到啊!一个人长期过贫困的生活,是可以忍耐下去的。很多人不得已就是在过着一种很贫困的生活,甚至可以过一辈子,但是给你一个富贵你能不能忍得住?难。

 

我去年在《逻辑思维》上讲了300讲《水浒传》,我就把它讲成一个人生教科书了。《水浒传》刚开场不久,公孙胜那个道人跑到晁家庄找晁盖,说有一套富贵要送给他。一个道人,你本来在修道,你怎么看到一套富贵你就想去取,你这还能修道吗?他觉得他们这个行为是有道义的,因为梁中书送给蔡京的这个生辰纲是盘剥民间的,所以它是不道义的,既然它是不道义的,那我们把它抢来就是道义的,这个逻辑成立吗?人家说这是劫富济贫。其实,劫富济贫这个逻辑也是不成立的,凭什么富就该劫呢?我隔壁比我有钱,我就可以劫他?没道理。何况晁盖等人劫了富没有济贫,而是据为己有,劫了通天富贵上了梁山去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论套穿衣服大秤分金银了,没见他们分给别人啊!

 

所以,我说“见得思义”,是我要说的第一个“忍”,老子说,“不见所欲,使人心不乱”,见了得,见了所欲,人心一般要乱的,这个忍,就是“不乱”。庄子在濮水上钓鱼,楚王派人来请他管理天下,他“持竿不顾”,心静如水,这就是不乱。乱了,忍不住诱惑,你真的可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正如庄子讲的,总有一天,会让你上祭坛,做牺牲,那时,你悔不悔?李斯看见厕鼠艰难肮脏,仓鼠饱暖无忧,就一定要做仓鼠,求富贵,结果呢?与其中子一起走上刑场。在刑场,他回头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晚啦!

 

唐朝诗人胡曾《咏史诗·上蔡》:

 

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

 

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云阳血染衣。

 

其实,李斯有很多次收手的机会的,但是,面对“得”,他忍不住。

 

知道庄子讲的一个故事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后来刘向把它变成一个故事。刘向的《说苑·正谏》。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这世上,多少人,为了眼前的利益,忘了身后的危险?

 

再说一个动物的故事。袁枚《子不语·猎户说虎》讲了这么一个惊悚的故事:

 

虎饥亦食蔬菜。樗里有女子与其嫂在楼煨芋食,弃芋皮窗外。姑偶凭窗,见虎吮芋皮尽则仰以俟。嫂惧,多煨芋,以皮给之,恐其跃上也。姑欲闭窗,则伸手出怕虎起攫手;坐待,则眼见嫂芋将不继,乃试以全芋投之,虎一吞而尽。姑曰:“吾得之矣,若不畏热,可图也。”乃烧铁锤透红,以芋皮裹之,芋皮着热铁即黏,试投之。则虎仰头视既久,见掷物,接而吞之,吞后则跃去。后二日,里得毙虎,爪自裂其胸见骨。

 

烫手的芋头拿都不可以,哪能一口吞下呢。我说这个故事惊悚,不是这姑嫂二人深夜遇虎很惊悚,是说那个老虎一口吞下烧得通红的铁锤很惊悚,越想越惊悚。怎么吃进去的,怎么吐出来,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吃进去一块烙铁,吐不出来了。

 

庄子、刘向也好,袁枚也罢,岂是说动物,是说人物。

 

好,说第二个忍。

 

第二个“忍”,忍受命运。

 

我觉得“容受命运”更好。忍受的最高境界,就是“容受”。“忍受”有不得已不理解不情愿而忍耐的意思。“容受”呢?那就是理解了,坦然接受并包容了,和平共处了。刚才在外面,陈总和我说她装了支架,心中压抑,我说,你最好学会和支架和平共处。我对她讲了一个庄子讲过的故事。

 

支离叔和滑介叔在冥伯的山丘和昆仑的旷野游玩,那是黄帝曾经休憩过的地方。突然,滑介叔的左肘上长出了一个瘤子,他感到十分吃惊并且表情厌恶。支离叔说:“你讨厌这东西吗?”滑介叔说:“没有,我怎么会讨厌它!一切生命的形体,不过是借助外物凑合而成;一切假借他物而生成的东西,就像是灰土微粒一时间的聚合和积累。人的死与生也就犹如白天与黑夜交替运行一样。况且我跟你一道观察事物的变化,如今这变化来到了我身上,我又怎么会讨厌它呢。”(《外篇·至乐》)

 

滑介叔肘子上突然长了一个瘤子,但他觉得这是自然而然的变化,可以不必在意。我如果是个病人,我就认可我是个病人,我不应该讨厌这个病,而应该与它和平共处,所以这是一种与命运“和平共处”的思维。其好处是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人生在世,总有很多时候是不如意的,如果你到不如意的时候,总是怨天尤人,或者急不可耐,强行逼迫自己去忍耐,最终会伤害自己的心灵,甚至会让自己变得心理阴暗。

 

为什么要忍受命运?因为有些时候,我们成功与不成功真的不是我们努力不够,不是我们能力不够,不是我们没有愿望,也不是我们没有付出行动。我举个例子,孔子周游列国,在匡地被包围,异常危险和艰苦。庄子拿过这个历史故事,编了一段孔子和子路的对话。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人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

 

庄子特别讲究这两个字,一个是“命”,一个是“时”。当然孔子也是很讲“命”的,大家觉得我在这里讲命会不会很消极,其实不是,当我们知道自己的使命的时候,我们不但不会因此消极,反而会更加坚定地去做。以前有一个俄国的大学者普列汉诺夫,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论天命》,他说所有的伟大人物都是认可自己的命运的人,因为认可自己的命运,所以也就无怨无悔,义无反顾,所以能做大事成大人物。孔子讲:“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怪天,也不怪别人,怪什么?怪自己的命运。孔子提了一个问题:尧舜的时候,天下没有贫寒的人,难道他们都是凭借自己的智慧而一生通达?而夏桀商纣时期,天下没有发达的人,难道他们都是因为自己智慧不够而一生困顿?非也!一切都是两个字:时势啊!可见,人生顺逆,要看”时“,要看大势。

 

我们今天的企业家,你想象一下,假如早生30年,正赶上文革,赶上计划经济时代,赶上消灭私营企业时期,你们有可能有今天这份成就吗?从1949年—1979年,中国有富人吗?难道那一代人都没有商业头脑?都没有发家致富的愿望?都没有发家致富的能力?就你能?今天,中国社会中产阶级大量涌现,富人若过江之鲫,诸位都算吧?你们都是个人能力吗?当然个人能力也很重要,但如果没有这个“时势”,你不可能成功。所以我们首先要感谢这个时代,我看到现在有很多人否定改革开放,怀念改开之前,我就觉得不可思议。你脑子是屎呢还是屎呢还是屎呢?我不是骂你。你要觉得我是骂你,你就记得这几天你们师父给你讲的《忍经》,你忍着。

 

孔子接着说,在水里行走,不怕蛟龙,那是渔人之勇;在陆地行走,不避蛇虎,那是猎人之勇;在战场上,白刃在前而舍生忘死,那是战士之勇。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那是圣人之勇。孔子对子路说:小子,你就安处命运吧,我的命运是有一个主宰的。

 

什么叫“安处命运”?这也是一种“忍”。“仁者安仁”,也是一种“忍”。你能不能和你的命运和平共处?所以,我前面说,“忍受命运”这个说法不如“容受命运”。如果你只是抱着一种不得已的“忍耐”和“忍受”,那么忍到最后就会变成心理扭曲了。最高的“忍”不是“忍耐”“忍受”,最高的“忍”是与它和平共处。

 

所以,第二种“忍”就是“和平相处”,是容受自己的命运,不怨天不尤人。

 

好,现在我来说说第三种“忍”,我把它称之为“忍住恶念”。

 

前面第一忍我说的是“忍住欲念”。欲念来自于物欲和情欲,恶念呢?往往来自于权欲。当我们自觉有能力对我们不喜欢的人施加惩罚的时候,权欲就唤醒了。而权欲这头野兽一旦醒来,我们就会成为野兽。

 

我举个例子。孔子是伟大的老师,但伟大的老师也有不听话的教不好的学生。我记得曾经有一个老师讲过一句很糟糕的话,我把它称之为屁话,他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也是他权力欲肆虐的时候——他在凌虐天下所有的老师,让天下老师无立锥之地,随时准备接受不称职的指控。试问:老师要做到什么样子,才能把天下人都教好,老师是上帝那样全知全能吗!?上帝也没有管好天下所有人呢!佛祖拈花的时候,只有迦叶一个弟子微笑呢!耶稣还有犹大呢!孔子也有公伯寮呢!

 

好,我就讲讲这个公伯寮。这个人很糟糕。孔子做官做得最大的时候,就是在鲁国做大司寇,相当于司法部的部长。同时,他还做鲁国执政大臣季桓子的助手。在这个时期,他搞了一些重大的改革,其中一个叫“堕三都”。就是把鲁国三家最重要的大臣,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封地上高高的城墙给拆了,要按照周礼制度来,国君的城墙有多高,大夫的城墙有多高,都得按照规矩来。这是孔子执政以后,在内政方面要干的最大的一件事,关乎他从政的成功或失败。这时候,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季桓子手下做大管家,相当于鲁国国务院办公室主任。所以孔子的这次改革就由他的学生子路来具体负责实施。但在这个时候,公伯寮跳出来,他到季桓子的面前去说子路的坏话,导致季桓子不再信任子路,子路把办公室主任的位子丢了,然后孔子的这项重大改革在鲁国就没法进行下去了。公伯寮的这种行为在当时激起了很多人的公愤,不用说孔门内部师徒对这个学生很反感,旁边看热闹的人都很反感。鲁国有一个贵族,叫子服景伯,就找到孔子说:“先生,你这个学生太不像话了,你只要点个头,不反对,我就派人去把他杀了,把他的尸体扔到大街。”

 

按说,孔子一辈子这么重要的政治机会,被自己的一个学生给破坏了,他心中没有怨恨吗?这个时候有人替他抱不平,有人帮他出气,孔子怎么选择?我告诉你,这个时候就需要“忍”,这叫忍一时之忿。孔子确实讨厌这个学生,这个学生确实也很糟糕,但是孔子不能以这样的手段来对付他。孔子对子服景伯说:我的道如果行得通,是命;如果行不通,也是命。公伯寮能够改变我的命吗?

 

孔子的意思是,这个事成不成跟他没关系。所以有时候我们想一想,假如你在生活中碰到一个小人,你怎样对小人保持超然的态度而不是纠缠于与他争斗!如果纠缠于跟小人的争斗,会有两个问题。第一,你会浪费很多精力。第二,斗到最后,很有可能你会跟那个小人一样,变成小人。

 

为什么我建议你不要和小人斗呢?这不是我们对小人退却,而是因为:假如你保持君子风范,一般来说,你是斗不过他的。小人在底线下跟你斗,你跑到底线下跟他斗,那是他熟悉的地方,你斗得过他吗?李逵和张顺打架,在岸上张顺根本不是李逵的对手,张顺到江边上了船,跟李逵说,来来来!结果李逵跳到船上去,被弄下水,差一点被淹死。你和小人斗就是这个样子的:他在底线下和你斗,你那君子身手根本不适应。所以,我建议你别和小人斗,不是怕你斗不过,是怕你为了斗得过,也降到底线下,用小人手段,那你就变成小人了。

 

那怎么办呢,小人害了我,难道我就不生气吗?孔子告诉你一个办法,你把小人看成是你的命运,小人是我们命运的一部分,你命中注定要碰到一个小人,他只不过是你命中注定应该碰到的人。所以,对你来说,不要怪小人,要怪自家的命。这样来讲,你还对不起他呢!因为你命运中必须有个小人,他正好充当了这个小人,害他做小人的,不是你吗!

 

所以,孔子对子服景伯说,放过他吧,这事放下吧。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孔子不放下,让这个贵族把自己的弟子杀死,暴尸大街,你想想,孔子还是孔子吗?他变成什么人了?他至少不是圣人了吧,圣人怎么能干这种事呢?

 

孔子讲过一句话,”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是不仁的,很多人是不义的,很多人是对不起我的。但如果我用极端的手段去对待他,会怎么样?那这个世界就乱了。这个“乱”,有多重含义。第一,天下乱,所有好人一碰到坏人,就用极端的手段去对待坏人,那这个天下就没有好人了,因为,人,从采用极端手段的那一刻起,他就不再是好人。所以坏人最大的危害不是伤害了好人,而是让好人变得跟他一样坏。

 

第二,这个“乱”,还在于它乱了君子的方寸。你对一个不义行为,对一个不义的人,恨得过分,你就乱了自己的方寸,乱了自己的目标,乱了自己的心情,乱了自己的人生准则。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什么意思?就是这个不忍,就会乱了自家的修行。一个君子,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公道的人,不可以用下三滥的方式对付别人,对付小人也不行。孔子的这个学生公伯寮很糟糕,但孔子如果对他“疾之已甚”,对他特别的恨,以致于用非正常的手段去对待他,那么孔子自己就“乱”了,他就成不了圣人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对待不义之人,不义之事,我讲的这个“忍”,说白了,我们不是忍受别人对我们的欺凌,而是坚守自己的心性,不被别人扰乱自己的为人准则。

 

刚才我在讲第二忍的时候,我提到孔子在匡地被包围后和他的学生子路对话的故事,我说这段对话是庄子编的,但是真实的记载中,孔子和子路之间确实有一次对话。在这个时候,弟子们都饿得爬不起来了,孔子却在自己帐篷里弹琴。子路进去了,他问老师一个问题:“君子亦有穷乎?”这意思,就是:好人也会走不通吗?好人难道没好报吗?很显然,子路有一个迷信,就是认为“好人有好报”。

 

我跟你说,一个人如果冲着好报才去做好人,那他就不是一个恒久的好人。他还不是一个本质上的好人。如果你总是想着以后的好报,你才做好人,那么你这个好人一定不会做长久,为什么呢?因为你随时会发现好人没有好报,坏人没报应。那时,你就有可能不做好人了。

 

那么,孔子如何回答子路这个问题呢?

 

其实,孔子可以有两个选项,有两种回答。

 

第一种回答是:好人当然有好报啊。那子路又问:“老师,好报在哪里啊?我怎么一直没得到?”孔子可以这样回答:“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等啊!

 

你看,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忍”了。不要急,忍着忍着总有好报。忍了一时的没报答,最后会有大的报答在后面。

 

我们接着往下推想。这次谈话后,子路又跟随孔子几年,还是到处碰壁,子路又问:“老师,又几年过去了,咋还没好报呢”?孔子还是这样回答:“别着急,再忍,好报还在后面。”就这样,每次子路来问,孔子都说别着急,忍着。一直忍到最后,忍到子路快死了。这个时候子路继续问孔子:“老师,马上我就要死了,请问好报在哪里?”

 

孔子怎么说?孔子一定会这样说:“好报在来生。”

 

到这时,你会发现两个问题。

 

第一,孔子如果这么回答,结果就是孔子会创立一个教派,成为一个教主,跟释迦牟尼一样,跟耶稣一样。

 

第二,宗教为什么让我们忍耐?因为此岸无法保证好人有好报啊!忍到生命结束,然后到彼岸(来生)去了,让彼岸来解决这个头疼的问题。所以,做教主首先你得要提倡“忍”,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宗教都有“忍”的特色。

 

但是,孔子并没有这么回答,孔子做了第二种回答。

 

这第二种回答是:孔子选择把真相告诉子路。真相是什么?斩钉截铁,四个字:“君子固穷”。——好人本来就没有好报。

 

这句话一出口,相当于给子路当头一棒,子路一直跟着孔子,就是想着:我们是为了拯救天下苍生,我们要做个好人,要牺牲自己,做一个君子,我们要在这个世界上主持公平正义,既然老师都觉得好人没有好报,那请问公平正义在哪里?请问我们该去哪里主持公平正义?所以孔子的这个回答是有巨大危险的。我们知道这是孔子和子路在帐篷里谈话,如果孔子是在公开场合宣扬“好人没有好报”,会出现什么结果?警察就会直接来抓他了,说他搞煽动。所以,首先我们要明白,这是孔子私底下跟子路讲的话。其次,更重要的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现代汉语要表达什么意思,一般要完整地说出来,古汉语你往往要根据它的语气来判断。这句话讲完之后,下面还有一句话是非常明显的存在,既然是明显的存在,就没有必要说出来,因为所有人都明白。孔子说的这句话“君子固穷”,隐含着的下一句是:没好报你也得做好人!这是孔子对子路完整的回答。好人本来就没有好报,但是没有好报你也得做好人。

 

第一句话说出来了,第二句话在语气里面暗藏着,会读古文的都知道,这句话就藏在里面。

 

孔子这句话与哈维尔的话很像,哈维尔说:“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好处,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做好人是没有利益的,也没有证据证明是有好处的,做好人的唯一理由是我们必须做好人。孔子觉得跟子路讲这样的话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子路是一个跟随他多年的、有信仰的人。孔子是圣人,子路是贤人。我现在跟你们讲的就是“圣贤之忍”。孔子告诉子路,好人没好报,但是没有好报你也得做好人。子路会不会听?子路会听,因为他是个贤达之人。这是“圣”在对“贤”说话。但是我刚刚讲了,如果这个话在大街上讲,那是不行的,因为好多人会想:“好人没好报”,那我凭啥做好人呢?所以这句话不可以在公开场合讲,但是孔子又意识到:他这话会传播到公开场合,传播到未来,因此孔子发现这句话有点问题,他在后面又补充了一句:

 

小人穷,斯滥矣。

 

什么意思?君子虽然没好报,但是君子能够做到穷不失志,穷且益坚,在贫穷之中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本色,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叫“不忘初心”。小人不是这样,小人在发达的时候可能还保持着一份体面,一旦贫穷就会变“滥”。这个“滥”是什么意思呢?有个词语叫“泛滥”,河水在河床中它是有约束的,也是有方向的,但是一旦泛滥,河水就没有方向了。这个“滥”就是没方向,没方向的洪水,不仅自己没方向,还给这个世界带来灾难。同样,没方向的小人,不仅自己是个小人,还给这个世界带来祸害。

 

把这两句话结合起来看,孔子在讲什么?“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做好人的好报就是让你做好人,你一辈子做好人,就是一辈子有方向。小人做了很多坏事,他没报应吗?有,坏人的报应就是一辈子只是个小人,一辈子没方向,逐渐走向堕落。就像现在的电视剧,一定是把好人写的特别好,坏人写的特别坏,坏人不断地欺负好人,好人不断地退让。假设一部80集的电视剧,坏人一般会得志到78集,好人也会一直倒霉到78集,从79集开始,逐渐阳气上升,好人开挂,触底反弹。但是,如果一个倒霉的好人在79集之前变坏了,后面的大团圆就没有他了,也就是说,如果你在生活中碰到了不幸,你不能坚持,堕落了,你就不会有获得幸福机会了,你也就没有翻盘的机会了。

 

所以,只要坚持一辈子不变坏,坚持做一个好人,你总有机会迎来春天,但是你一旦变坏,你将万劫不复。

 

好,差不多了。讲到这里,差不多够酒钱饭钱了。

 

总结一下,第一”忍“是忍住欲望,经得起诱惑,见得思义;

 

第二”忍“,是容受自己的命运,不怨天,不尤人,上学而下达,保持一种心灵的平静与纯粹;

 

第三”忍”,是“忍住恶念”。不要看到很多善被人欺,很多恶占便宜,就想弃善从恶。有些时候,我们看到善不足以对付坏人,用恶来对付坏人很管用很解恨,于是抑制不住这种权欲冲动。这时,一定要忍住这种恶念,绝不允许自己堕落,绝不允许自己像坏人一样下三滥。

 

注意到了吗?我说的“圣贤之忍”,与什么《忍经》不同。《忍经》讲一个人要成功要反败为胜,要学会忍受别人,这种忍,不能说不好,但常常养成了奴性,甚至养成了阴毒的奴性,形成黑暗性格,心理扭曲变态。

 

而“圣贤之忍”,则是内忍,忍的不是别人,是自己的欲念恶念和自家的命运。这种忍,毋宁说是一种修行。最后,必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既不忍,也不越界。既守德,又自由。这是生命的大境界。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