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朵生】“纯洁汉语”关键是要有文化自觉意识

栏目:爱护母语与恢复正体(繁体)字
发布时间:2011-01-24 08:00:00
标签:
慕朵生

作者简介:慕朵生,男,独立学者,曾创办中国儒教网暨儒教复兴论坛并任总编。



    近日,围绕新闻出版总署通令中文出版物不得随意夹杂英文词汇一事,媒体舆论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英语吸收了大量包括汉语词汇在内的外语词汇,汉语何必如此狭隘和封闭,为什么就不能吸收和夹杂些英语词汇?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法、德、俄等都非常注重保护本国母语,中国为什么就不能“纯洁汉语”?笔者批评前者而赞赏后者,但同时认为后者亦缺乏文化上的自觉意识。

    的确,《牛津英语词典》已经吸收了上千个汉语词汇,但据此指责“纯洁汉语”活动是站不住脚的。古今中外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完全排斥外来词汇,经济全球化场景下尤是如此。但是,汉字为象形表意的方块字,英文为字母字,两者拼写法和组词法大相径庭,夹杂使用不伦不类。所以,英语通常是采用直译法或拼音法借用汉语词汇,前者如将“走狗”译成running dog等,后者如将“功夫”拼成kung fu等。就笔者所见,除少量学术著作外,英文中只有I like kungfu的用法,尚没有发现过I like“功夫”或I like kung fu(功夫)的用法。

    早些时期,汉语也是一直通过直译法或拼音法来借用英语词汇,前者如电灯、电话、电机、电视、电脑等,后者如将modern拼成“摩登”等,有些译法如“宝马”、“百事可乐”等既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具有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以至于它们本身就变成了一种品牌。但是,近些年来,大部分中文报刊杂志书籍都丢掉了这一优良传统,转而直接夹杂大量英文词汇特别是缩略语如NBA、GDP等,遑论人们常说的out(过时)之类的口语了。这种现象,往积极处说是汉语具有开放性,往消极处说则是汉语过度开放,以至于没有了自己的基本原则。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一则在于个别英文词汇特别是缩略语确乎使用起来简短方便;二则在于很少有专家学者和公共机构主动去直译或拼译英语词汇的工作;三则在于英语是一种强势语言,而且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正变得越来越强势,有人甚至称之“最后的国际通用语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3亿中国人正在学英语。其中,大部分人夹杂英语词汇是一种文化无意识,并不存主观上来污染或冒犯汉语的故意,但也有少数人把“异国情调”想象成“高级情调”而以使用英文为荣。

    当然,当今世界上受到英语污染的语言绝非汉语一家,就连高傲的法国人——他们一直称颂法语为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而且排斥英语已有多年——也不得不承认法语在与英语的对抗中已经落败。就在前几天,法国学者西蒙•库柏还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法语的没落》的文章,不无痛心地指出:“包括蹒跚学步的幼童在内的许多法国人,目前正以TGV的速度学习英语。”有趣的是,西蒙使用的TGV是法语Train à Grande Vitesse的缩写,意为“高速列车”,不知是否意在表达法国人内心深处抵触英语的情绪,毕竟法语和英语已经斗了400多年!

    无论如何,忧患和抗拒都是弱者实现自我保护的本能与武器。按照法国著名史学家布罗代尔的观点,不同文化交往过程中,弱势文化若不加抵抗,结果只能是被强势文化迅速同化。事实上,强势文化又何尝没有忧患意识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强则文化强,语言弱则文化弱。随着西班牙裔移民的日渐增多,美国精英已经开始担心西班牙语会冲击英语在美国的主导地位;随着一些新兴大国尤其是中国的崛起,英语国家又开始担心其他语言特别是汉语抢占英语的风头,成为“新的霸权语言”。

    相比之下,国人对汉语缺乏文化上的自觉意识。“纯洁汉语”的呼声已有几十年的历史,10多年前国家就颁布了《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广电总局也曾发文要求影视部门规范使用外语和缩略词,但收效都甚微,原因即在此。事实上,抵制外语污染根本就无需引证西方国家的做法为据,而是应直接诉诸对母语的天然情感,需要有母语和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否则就会流于无所谓的态度而为外语污染母语打开方便之门。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