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睿超著《司马光易学宇宙观研究——以<潜虚>为核心》出版暨杨立华序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0-06-10 10:55:12
标签:司马光、宇宙观、易学、潜虚

 

书名:司马光易学宇宙观研究——以<潜虚>为核心

作者:陈睿超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5月 

 

【内容简介】  

 

北宋司马光独创的《潜虚》,是其易学宇宙观建构的集中体现,在司马光的易学体系乃至整个哲学体系中均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本书以《潜虚》为核心,对司马光易学宇宙观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全面考察,详细分析了《潜虚·气图》、《体图》、《性图》、《名图》、《行图》(含《变》、《解图》)、《命图》各图式的象数结构特征,其所象征的司马光易学宇宙观诸构成环节的意涵,及其达成儒家人世价值之天道奠基这一司马光易学哲学根本思想意旨的方式。最后,本研究通过司马光易学宇宙观与北宋道学“五子”易学哲学思想的比较,对于司马光道学家身份的争议问题尝试做出了解答。

 

【作者简介】

 

陈睿超,男,1985年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2004年考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2009年获理学学士、哲学学士双学位。后保送至北京大学哲学系,于2012年获哲学硕士学位。后再度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于201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易学哲学。

 

【目录】

 

序/杨立华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潜虚》版本略考

 

第一节《潜虚》各版本之流传情况

第二节 续补《潜虚》之人及其所续之内容

第三节 于《潜虚》今本中分判温公原作与后人续作之尝试

 

第二章《潜虚》与《太玄》:《太玄》作为《潜虚》易学宇宙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第一节 北宋中期的太玄学以及《太玄》对司马光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太玄》模仿《周易》的方式及其不足

第三节《潜虚》对《太玄》拟《易》方式的继承与调整

第四节《太玄》之“玄”与《潜虚》之“虚”

 

第三章《气图》与五行之数

 

第一节 五行、天地之数与《潜虚·气图》

第二节《气图》五行之数的符号、名义及其所示世界的时空方向性

第三节《气图》的世界定向特征与周敦颐《太极图》、邵雍《先天图》的比较

 

第四章《体图》与“纲纪”

 

第一节 从天地十数到“五十有五之数”

第二节《体图》之“纲纪”与价值奠基意涵

第三节《体图》体现的价值原则

 

第五章《性图》与物性

 

第一节《性图》所谓“性”的含义

第二节《性图》符号排列的数学规律

第三节《性图》所示物性分类与邵雍先天易学分类体系的异同

 

第六章《名图》与“中和”

 

第一节《名图》形制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名图》符号排布对“中和”原则的彰显

第三节 司马光哲学思想中的“中和”观念

第四节 “中和”观念面临的理论困难及其与二程、张载思想的比较

 

第七章《行图》《命图》与人事

 

第一节《行》《变》《解》《命》诸图排布的特征与规律

第二节《行图》《变图》的文辞风格及其相对《易》

《玄》之不足

第三节《潜虚》筮法及其与《易》《玄》筮法的比较

 

第八章从《潜虚》易学宇宙观的哲学品质看司马光道学家身份的争议问题

 

第一节《潜虚》作为象数易学系统与易学宇宙观建构的

总体特质

第二节《潜虚》的宇宙生成论图式相对周敦颐、邵雍的不足

第三节《潜虚》基于“中和”原则的价值奠基方式相对张载、二程的不足

第四节 司马光未被纳入北宋道学谱系的思想原因

 

参考文献附録《潛虚·行圖》文字校勘及用韵考訂

 

【序】

 

杨立华

 

读司马光的易学著述,常有一种错位的时代感。作为北宋政治、文化和思想的高峰之一,他始终处在时代的核心,然而其《易》学体系的建构却未能预时代之主流。与王安石和苏轼不同,司马光与邵雍、二程交游甚密。《二程集》里有程颐与司马光关于《通鉴》如何评价魏征的议论,而对于司马光沉潜数十年的《易》和《太玄》,却未有一语及之。《邵氏闻见录》记熙宁间司马光与邵雍的相与:“公一日登崇德阁,约康节久未至,有诗曰:‘淡日浓云合复开,碧伊清洛远縈迴。林间高阁望已久,花外小车犹未来。’”《伊川击壤集》中与司马光酬答者十数韵,也没有涉及《易》理。在那样一个同道间思想交流普遍且深入的时代,这样的沉默只能归诸根本性的思想隔阂。

 

由《温公易说》、《太玄集注》和《潜虚》构成的易学体系,充分体现了司马光“述”“作”并举的思想格局。《通鉴》之编,概亦有续写《春秋》之意。司马光极重扬雄,其《集注扬子序》曰:“韩文公称荀子,以为在轲、雄之间。又曰:‘孟子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三子皆大贤,祖六艺而师孔子。孟子好《诗》、《书》,荀子好《礼》,扬子好《易》。古今之人共所宗仰。如光之愚,固不敢议其等差。然扬子之生最后,监于二子而折衷于圣人,潜心以求道之极致,至于白首,然后著书,故其所得为多,后之立言者,莫能加也。虽未能无小疵,然其所潜最深矣,恐文公所云亦未可以为定论也。”司马光既推尊扬雄,则人性论亦主“善恶混”:“故扬子以谓人之性善恶混。混者,善恶杂处于身中之谓也。顾人择而修之何如耳。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斯理也,岂不晓然明白矣哉!如孟子之言,所谓长善者也;如荀子之言,所谓去恶者也;扬子兼之矣。”(《善恶混辨》)以价值确信为指向的思考,人性论是枢纽所在。“善恶杂处于身中”,也就是各有根源的。“一本”之义无从建立。司马光的体系建构既然不以“一本”为准的,精义入神的思辨也就不是必需的了。其友关洛诸贤而无“莫逆于心”之契,实非偶然。司马光的易学,虽于义理之精微处有所未尽,但其规模宏大,次第严正,亦一代精神之标榜。

 

睿超本科阶段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大学期间确立了以中国哲学研究为毕生志业的目标。09年保送入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在钻研中国哲学经典的同时,于西方哲学亦有广泛涉猎。每与同系诸友谈及,于其资质之厚、用心之专,皆称许有加。12年硕士毕业,开始在我的指导下从事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是我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入学之初,我让他以北宋道学的易学哲学基础为方向,展开研究和思考。因为他的硕士论文《胡瑗周易口义研究》也是在我的指导下完成的,所以对他的学术潜力知之甚深。16年,《北宋道学的易学哲学基础》以匿名评阅全优的成绩,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在北大读书的时候,遇到疑难处,睿超会在课后来找我,常常就是回我办公室的路上,三言五语,已有领会。其问难处,往往对我也有启发。睿超平时话少。谈到哲学时,才流畅自如起来。我很高兴看到他找到了一生的安顿之所。

 

本书是睿超的第一部专著,以其博士后阶段的研究为基础撰写完成。《潜虚》拟《太玄》而作,本即司马光师心独造。作为未完成的作品,其版本众多,且真本、续作舛杂。本书在令人信服的文本考证和梳理的基础上,完整地呈现了司马光的易学宇宙观,并准确地揭示出其根本的价值指向,是北宋思想研究的新成果。对于真正有学术和思想兴趣的读者,这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好书。


 2020年5月1日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