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榛作者简介:林桂榛,贛南興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漢前諸子,致思禮樂(楽)刑(井刂)政與東亞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民邦政治」。 |
孟子“道性善”及荀子“性恶之诬不攻自破”
作者:林桂榛 张晚林等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五月初二日丙申
耶稣2020年6月22日
〔林桂榛按:本文系微信学术讨论文字,全文分十个部分,共约1.8万字,由林桂榛复制微信等文字并略作整理,未刊稿,欢迎转载。〕
(一)
【林桂榛】陈乔见《朱子对孟子性善论的“哥白尼倒转”及其伦理学差异》,《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9/6,https://mp.weixin.qq.com/s/1JBUSLL0C41vXaALtknxkg
此文见解可另商榷。孟子不是什么人皆有善端斯谓“性善”(孟子因论辩需要而拿众见经验常象以驳诘反性善论者以张说天赋仁义礼智等善性人人本有本在而已,谓天赋性命如此,见孟书原文),朱子得了孟子思想大体,没有什么哥白尼的……朱子不得孟子性天论之精神鲜活,但已得孟子性天论之伦理要义,谓越千载而得思孟道统并不为过。(纯学术商议,不涉任何伦理左右。)
【陈乔见】多谢。但孟子没有言天赋性命(这是宋儒的思想,中庸讲天命之谓性,但孟子没有言,而且孟子也不引用这么成熟的命题,不奇怪吗),征诸孟子,我们不必引用任何一句有关天的话语,其性善论足以圆通,但这在朱子那里是不可想象的。在孟子,仁义礼智信根于心,说得也很明白。
【林桂榛】在孟子心中,仁义礼智等乃天道天德(案往旧天道五行而仁义礼智圣五行云云),天赋人以仁义礼智,即天命人以仁义礼智,故人性有仁义礼智,仁义礼智之性觉形于心,仁义礼智自然源乎天、本乎性、根乎心……天命赋予人性仁义礼智,人尽心以尽性以知命以知天,耳目口鼻欲求不谓性(即“君子不谓性”云云),道身即天命仁义礼智,肉形与生而负载道身性命……宋人以汉唐“理—气”思维框架或理论武器,将天理概念灌注以儒家伦理(如仁义礼智等),将气禀概念付诸肉身存在,于是以“理—气”哲思解说置换了孟子仁义礼智天道天德天命天性与肉身气血两层。思孟学派的仁义礼智等天道天德之在靠感通,靠圣诚,靠听闻,思孟重听闻感通(见思孟学派原文),此若非得以道家擅长或道学家体贴的“天理”概念实化思孟天有天赋天命之仁义礼智,则如日本古学派所谓“理是个死字”,故我曰宋儒得孟子天道天德天命天性之伦理要义,也失却孟子性天论之鲜活。个人意见,仅供一哂。
【林桂榛】征诸孟子,我们不必引用任何一句有关天的话语,其性善论足以圆通——榛按:未深入思孟文本及精气神,也无视荀子批孟之故,如此解“性善”谓圆通,顶天立地之孟子哭矣,平地而起之荀子叹矣。钱穆曰宋道学之理、天理即性命,遵命全性方是真实人生……钱穆是深入研究过朱子的,朱子也深入研究过孟子的。孟子从天而降,荀子拔地而起,孟荀知之,孔子亦知之,我等亦知之,俏皮话。
【陈乔见】孟子自是孟子,荀子自是荀子,荀子与孟子无关。
(2019.12.13-14)
(二)
【林桂榛】转发如上讨论,请好孟的晚林老师批评。
【张晚林】林兄之辩得孟子之心。
【林桂榛】朱子离孟子算很近,道统说没错吧。
【张晚林】是的。
【林桂榛】朱子论性没哥白尼孟子吧,道统变革命?一脉相承吧?孟子上溯天,朱子亦然,认为朱子然而孟子不然,则哥白尼革命了,我个人不认同。
【张晚林】朱子“转孟子由经验性善而为先验性善”,孟子也是先验啊。
【林桂榛】孟子“天本性本”,姑且不用先验后验、本体末体之类乌七八糟的词汇也好懂。
【张晚林】是的。孟子若经验论性善,与告子何异?告子也承认经验上性善。
【林桂榛】告子不知本,孟子最讨厌不知本、不顺本的穿凿之智,不知本不得大体。
【张晚林】对啊。
【林桂榛】“天下之言性也,则(法)故(本)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如禹治水,顺本而为,不背逆戕贼水之本故,为桮棬也不背逆戕贼杞柳之性故;孟子亦批告子,谓害天下之道者,去本之论也。不知本故、原本或本无本故、原本,何以尽心尽性而知命知天,何以反性复命?没有天本性本,浩气齐天、天德践形的孟子该会怎样?
【张晚林】你说的此“故”字如何理解?
【林桂榛】故者本也,性故、本故,故性、本性,多见此类词。我专门写过一篇训诂长文讲这“故”字。如今解法很多,已经有十几篇文章了,并未识得此“故”之“本”义。
【张晚林】经验论性善,只能讲道德,不能讲宗教。徐复观也专门讲过这个“故”。
【林桂榛】没注意过徐文,他如何解?
【张晚林】忘了,《中国人性论史》讲过。
【林桂榛】哦,读过,没印象其谈“故”处。
【张晚林】我先看陈文,没听说过朱子是对孟子的哥白尼式倒转或翻转啊。
【张晚林】你说宋儒失去了孟子性善论之鲜活力度但义理有相承,此语有见地。
【林桂榛】说哥白尼翻转,怕孟朱都不同意。
【张晚林】朱子断不会承认他是哥白尼了孟子,不然他怎么会把《孟子》列入四书?而且看了牟宗三的书,也断不会作如是论。
【林桂榛】牟宗三我不懂,无法牵连,不懂。
【张晚林】孟子若是经验性善论者,他就不可能是道统中人物。
【林桂榛】程朱领悟孟子自有过人处,必有大“统合”处。而且,孟子于“性善”,也是经验、体验过的,这于孟子的精神世界是实在实有。
【张晚林】说性善论肇始于孟子,此亦可商榷。孔子非性善论者乎?“吾欲仁斯仁至矣”非性善而何?子思非性善论者乎?
【林桂榛】孔子这话解释余地很大(就如孟子引《诗经》),可以发挥,也多有分歧(子思则自然与孟子很近了)。一般而言,秦汉思想史上古人不这么讲,宋明等又你这么讲。但孟子性善与天本,战国以致秦汉文献是坐实坐死了的!孟子讲“性善”不用朱子、×子之类解释,都可坐实坐死,孟书里很清楚,可交互证明,没有虚假。
【林桂榛】再插一句,说荀子书里讲“性恶”,是西汉末年才开始的事,刘向时才开始的事,刘向至东汉始渐渐流行,之前根本坐不实,坐不死——除了荀书里头交互文献,又可比较战国韩李、西汉董仲舒贾谊及东汉王充荀悦等之议述或立说。
【张晚林】荀子的《性恶》篇非先秦典籍?
【林桂榛】我的探讨是:荀书《性恶》篇“性恶”字样本系“性不善”,荀子针锋相对驳孟子性善论而言性不善,言性本材朴。至汉代流行“善—恶”对说,西汉末年刘向一改战国“善—不善”、“性善—性不善”对言仗势,自作聪明校荀子《性恶》篇“性不善”字样为“性恶”字样并校成荀书定本(还有一处不直接对言的“善人—不善人”未改“善人—恶人”),于是两汉际开始就流行说荀子讲“性恶”了(刘向前绝无人如此,赞荀且驳孟的西汉大儒董子也说性未善、性质朴等等),连荀书《性恶》篇里人性起点“资朴”云云及从《性恶》篇羼入《礼论》篇的“性者本始材朴”这段的资朴原点论都就不管了(眼睛一蒙就“性恶”论说逻辑云云自乐)……这是我十几年来坚持不懈的“荀子性朴论”观点,坚持从《性恶》篇章句、修辞、义理以及与《礼论》篇等《荀子》全书综合比勘推定,坚持孟荀并非简单对立而是各有思想纵深深刻而存哲思分歧并各自彰显了儒学发展的宏深卓越,此不同于已故周炽成老师排除掉《性恶》篇之观点——谓《性恶》篇系伪书或后作,以解套云《性恶》篇与荀子创作无关,以撇除“性恶”说。
【张晚林】兄这个观点,我看过了。
【林桂榛】老观点,十几年了,快茧舌了。
【张晚林】不管怎样,若说朱子对于作为儒学正统的孟子进行哥白尼革命了,不成立,言前人之所未言。孟子明明引了《诗经》:“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最能说明性之善是本于天的,此不能视而不见。
【林桂榛】要好好辩护孟子的天本性本之论之实有,晚林兄好孟子,可辩护啊;我重心在荀子,于孟子是业余水平。
【张晚林】如此解朱子讲孟子,估计朱子也不会接受这说法。
(以上讨论:2019.12.14-15)
〔附录〕
【林桂榛】看道教书论人性(《关圣帝君序》贴图)。孟子“性善”论是道家思维,宋儒性天论亦道家思维,以伦理“充实而光辉”之而已(六祖另充实光辉之曰佛性云云)……真正渗透遍布所谓中国哲学的是道家思维为主(此哲学本性使然,黑格尔没说错),周公孔子荀子无柏拉图式哲学本源实在/实体论,无那种本体伦理实在或宇宙实在论。(2019.12.13微博)
【寄居蟹】老师好,看您和张晚林老师讨论孟荀,请教一个关于“性善论”与“性恶论”的问题。对于孟荀的这两种观点,我觉得它们都不对。人的天性与生俱来,刚出生的婴儿如同一张白纸,哪懂什么善与恶。所谓的善恶更多地是基于立场需要的主观定义罢了。善恶美丑,皆是唯心。因此,我认为人性并不存在善恶之分。您觉得呢?还望老师指点!(2019.12.15微博)
【林桂榛】你这“性无善恶”是王国维早表达过的观点,先秦古人常识或理论常态。孟子性善论,要有宗教式体验或感受,认为仁义礼智是天赋于人身,认为天是有仁义礼智的,如上帝或真主一样,肉身多欲可坏,真主真道不妄(信不信由你)……至于荀子,实是性朴论者,云人性之初无所谓善恶,云人性朴质素朴为原貌,又云人为可积靡而德行有善恶,西汉末才标言性恶云云,如此而已。孟荀各有深刻!(2019.12.15微博)
(三)
【李福言】近来有感:从事古典学研究,首要是对版本或者是知识的形成要注意。我们看到的《荀子》可能不是荀子时代的《荀子》,经过了写本、抄本、刻本的演变,文字到思想都可能变化,林老师在正本清源。
【林桂榛】《荀子》即《孙卿子》的传写线索最关键的就两人,一是西汉末刘向,二是唐时杨倞,最关键的是刘向。今本《荀子》、《乐记》都是刘向汇编整理的作品而得以传抄流传下来的。唐宋以来,《荀子》变化不大,个别字除外。但刘向前后,不是这样的!
【李福言】刻本以后变化不大,写本时代就是关键了。
【林桂榛】对头!
【李福言】我对天道问题很感兴趣,如何把握?
【林桂榛】汉魏以来中国学问思潮日益远离荀子思想品格,故《荀子》不受重视,没什么人注释再传播。到宋人以后,就更糟糕了,朱子等说荀子大本已失、不必理会云云……翻看都不翻看了,不理会,带敌意,成见很深!
【李福言】何以故?
【林桂榛】天道有宗教化的,有科学化的,荀子的是科学化的,天文学天道论;孟子的是宗教化的,伦理化天道论,朱子的也是,王阳明他们更囫囵……
【李福言】王是尊德性但不道问学。
【林桂榛】汉代神秘谶纬,上接战国,下连唐宋,董仲舒儒家与道家佛家合流一体,实证科学思维日益丧失,终于至近代化时方恍然大悟(剪刀差不在伦理精神,在求真认识,在科技)。
【李福言】科学化,何以解?
【林桂榛】荀子思维就是科学实证思维,反对禨祥,反对玄思抽象及附会比附……
【李福言】科学化不是墨子吗?
【林桂榛】错,墨子的最高思想是神秘的,天道观如此,孟子恰恰吸收了墨子天志思想,吸收道家天性思想。
【林桂榛】宋代实证思维在江西学派局部,如王安石、李觏他们,可惜没有昌盛!
【李福言】也就是说孟荀二人从天道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了分歧的吗?
【林桂榛】是的。用今天的话,是世界观不一样,当然首先天道观不一样,然后注定其他差异之线索,孟子说的“先立乎大”嘛。
【林桂榛】荀子是天才式,孟子也是天才式,刚好两极。一个科学实证思维,一个体悟超绝思维,两极。
【李福言】孙诒让为啥注墨子?
【林桂榛】孙公注墨,我不了解内容,没研究过,不懂墨子注疏问题。
【林桂榛】孟子伦理化世界观,天人伦理打通,跟墨子“天志”论有类似;荀子科学化世界观,天分相分,知天而不求知天(感天通天之类)。
【李福言】孟子说“天下言性者则故”,何解?
【林桂榛】我送你《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那书里有一节专论。故者本也,则故者法故、法本也,性善之本也,“则—故”二字在孟子书里及先秦用法我都考察过。
【林桂榛】孟子反对别人反对他的性命论,大骂不知本之逞智,他大张性善天赋论,为伦理天道天德张本,为辩护仁义之大本而好辩,得道高人啊!
【林桂榛】荀子大骂孟子材剧志大、胡说八道!骂他无中生有、比附瞎凑!骂他“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骂他把孔子之学搞差了。
【林桂榛】而到大张思孟的朱子那里,什么无极太极,理气二性,天理性命,更高深,于是荀子注定演完了,不入法眼了。
(以上讨论:2019.12.19)
(四)
【张晚林】荀子消弭了人之虔敬感以后,只能处处设防,他的性恶论与隆礼重法都是处处为人设防。康南海曰:“荀子步步为防,故气弱。”处处设防,使得荀子的政治理想免不了其孱弱性。譬如:“耳目之明,如是其狭也;人主之守司,如是其广也,其中不可以不知也;如是其危也。然则人主将何以知之?曰:便嬖左右者,人主之所以窥远收众之门户牖向也,不可不早具也。故人主必将有便嬖左右足信者然后可,其知惠足使规物、其端诚足使定物然后可。夫是之谓国具。”(《荀子·君道》)
这可能是荀子所不曾预料的,他的这这种孱弱性直接开启了法家对臣民的不信任,进而以术势维护专制统治的先河。后世君王周围总有这样一些小人,他们败坏政治,但却能博得君王的信任,甚至明代的锦衣卫都能在此找到一些影子。
【林桂榛】康有为也批孟子啊。我不赞同你历史推理,且荀子道德里气照样修得雄足。
【张晚林】康有为批孟子的文章在哪一篇,我去看看。求同存异嘛。
【林桂榛】万木草堂等,好几处。草堂记,南海讲学记。
【张晚林】好的,我去看看。
【林桂榛】上海版全集或楼宇烈先生他们的中华书局单行本,广东还出个单行本。
【张晚林】老兄文献熟!家里藏书多少?
【林桂榛】大量大量吧。我不赞同历史联想,理学借重孟子,官方借重理学,800年思想垄断,若把独裁思想霸道专制责任推到孔孟头上,我反对。精乎孔孟荀精神,都知道他们是“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伟大儒者,所以荀子早告诫李斯不得好死!
【张晚林】是,毕竟查无实据。
【林桂榛】马克思本人就是终身的反对派,甚至为反对而反对,如此则是“合格反对派”。
【张晚林】现在马克思派,呵呵。
【林桂榛】马克思说自己播下龙种收获跳蚤,马克思自己说的。
【张晚林】对。孔孟荀收获的也是跳蚤,程朱陆王应该不是孔孟的跳蚤吧?
【林桂榛】不知道噢,呵呵。
(以上讨论:2019.12.20)
〔附录〕
【林桂榛】贴图(安保罗1908年版原著)。德国教士安保罗谈孟子,可印证李泽厚的判断:按孟子思路发展下去可发展出宗教。安保罗懂孟子了,没错。(2020.01.03)
【林桂榛】随感录:孟子的仁义礼智天命性善论,给了日夜忧患人心者以道德信念与理论逻辑,但也给了无数政客与政权以谎言与欺诈的理论逻辑与道德大棒(它崇高并要人人崇高牺牲奉献于它主宰的世界)……荀子的材朴性动情欲论,揭穿了无数道德骗子与权力政客的道德谎言与说理逻辑,戳穿了人人崇高道德的虚妄想象,直指人性自利与人性辨识下的大众群氓生活秩序问题与先觉以德操(圣德)、先知以管理(王制)两面,但也扰乱了日夜单线思维忧患人心者的道德信念与理论逻辑,甚至只挟取荀子人性论中人性自私之生物机械论内涵而难免落入这样的道德批判口实——道德无本,人性无德;诉诸生物管制,突出暴政宣扬。(2020.01.30微博)
【林桂榛】随感录:孟子以“此天之所与我也”为仁义价值张本,荀子以“君子善假于物也”为技物张价。病疫大祸,患氓悲苦,上者如丧天良,下者如入无物,倒立之构,草木混土……当务之急是荀子说的“善假于物”,物力人力是物,技术科学是物,政府结构及社会制度也是物(物者事也);荀子思想固然于价值似无张“天本”(但确有“人的”且有价值崇如天高之持守),但荀子思想中有重在为物质技术(伪积)张价的倾向,此固然与乱世中孟子张本道德一样可贵,甚至更有实质治理效率(标心性如旷野鼓声,乱界更需要物质技术力量加以调节矫正)!荀子所扬于物质技术层面之垂重,可与垂重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遥相呼应,可与垂重发展现代社会制度遥相呼应!(2020.02.02微博)
(五)
【林桂榛】陆建华《性朴、情欲与性恶:荀子人性论的三个层面》http://www.cssn.cn/zhx/zx_zgzx/201803/t20180315_3877119_3.shtml
刚注意到安徽大学陆建华教授驳我,认真过过了,驳得有些意思。《荀子》原文讲性基于材,天生材质有美恶差异(如其文木之曲直云云)但无善恶差异(善恶何谓何在荀子自有定义无须废舌玄辩),且讲资材素朴无善恶,讲本性离资朴状变良善状(即经好习伪而成良美德性)是不离资材之存在的(也讲本性离朴状变恶坏是同然不离资材存在的),讲“性伪别”、“性伪合”皆基资材存在及资材功能(如其文目明耳聪云云),基于资朴正向伦理发展则为善,负向伦理发展则为恶,资材良美伪积更佳,资材不美伪积更困……章句清楚,义理清晰,千真万确,断不可诬!
至于荀书《性恶》篇内以“性不善”驳“性善”之文字如何由“善—不善”对言的“性不善”篡为了“善—恶”对言的“性恶/恶”字样,我断为系刘向错校所致只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推测探讨,学界可以不赞同或置之不理或嗤之以鼻,但陆建华教授如此以先秦《论语》《孟子》等书为什么“善—不善”对言不篡改为“善—恶”对言或它们原貌就本是“善—恶”对言而已以讥驳本人就很可叹了,为什么?陆教授凭什么证明《论孟》等也是刘向亲手校定而才流传于世呢?孔孟死在什么时候?荀子死在什么时候?刘向作了《孙卿书录》,刘向作了《论语书录》《孟子书录》么?《论孟》也是西汉末才定型么?西汉末《论孟》之书还杂乱吗?西汉一直没立博士专学吗?“作书美荀卿”的西汉早期大儒董仲舒言质朴以驳孟式“性善”是杜撰么?说刘向之前无人言“性恶”及更不言孙卿言“性恶”是造谣么?
讨论章句校勘,首先是内证,外证只是辅助而已(本人讨论《性恶》即如此),丢弃内证抓几条貌似有理的外证,没有什么实质力量。不考虑刘向传书历史,不考虑具体章句修辞形迹及义理互勘,否定“性朴”校论的最好的内证是:《荀子》之书本来就是“性恶”字样,有欲致乱即性恶,你自作聪明改什么改,校什么勘,有病!
【林桂榛】陆老师好,因为我发了个私人讨论(如上),涉及您并找您,通过郑老师找到您了。现不隐瞒,讨论转发给您,按您文意,不讨论争辩。抱歉!
【陆建华】你有大作发给我读?
【林桂榛】没有文章,一短札私下回应您《学术界》大作评我(见我如上微博内容转发),不专文回应了。谢谢您专文回应与讨论“性朴”问题,虽然我们观点不同。老话:三人行必有我师,道吾恶是吾师。
【陆建华】关于荀子人性论,我另有一文,没发表。
【陆建华】如果认为人性是生而就有的,就是性朴。性朴不能说明荀子人性论的特点。
【林桂榛】各有看法,正常现象。
【陆建华】是的。
(以上讨论:2020.02.08)
(六)
【张晚林】江文思、安乐哲所编《孟子心性之学》斯卡帕里《在早期中国文献中有关人的本性之争》一文:“与西方相反,将要被注意到的正式在古代中国,恶的概念不被察觉到,并不用总结性的词语来处理。事实上,以致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此普遍的‘绝对的’(absolute evil)与基本的恶(radical evil)的概念是完全不存在。……被荀子所采用的恶这个词,尽管常常被译成‘邪恶的、恶劣的’(evil wickedness),确实没有恶及其派生词与同义词在我们自己的语言与文化中所具有的无孔不入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为了恶的缘故,荀子甚至没有机会去想像或推论一种本体论的恶,一种对恶的吸引力,就其本身而论对恶的一种克制和奉献的存在。……按照这种观点,就其本身而论,恶不是确定的和孤立的某种东西,而宁可说是一种缺乏,是一种在人之内,作为有限的创造物,源出于其自然的不完整的不足或结构上的空缺。”(贴图)
【张晚林】这一段文字,是否有助于老兄所说的:荀子非“性恶”,而谓“性不善”之说。
【林桂榛】先秦没有人性纯伦理“恶”的说法,谁脑子有病这么说!早期的西方也没有,亚夏是被引诱才恶罪,不是上帝所造即本恶,上帝不会这样,就如孟子认为上天不会这样一样!
【林桂榛】善恶以论天,上天是善的,不是恶,顶多无善恶,也绝不会恶!“性恶”之说,极其拙劣愚蠢,荀子没有那么拙劣愚蠢(此与他自己行文及思想完全矛盾,漏洞百出,倒处破绽)。孟子“性善”论,高明!荀子“性不善/性朴”也高明!
【张晚林】荀子只谓性不善,但到韩非,读其书,他应该是性恶论者。
【张晚林】兄的文章我要再读一下。原以为“性不善=性恶”,其实没那么简单。
【林桂榛】当然性不善≠性恶,逻辑很简单,措辞很清楚。
【林桂榛】韩李也不言“性恶”,他们法家鼓吹牧民统治术只盯人性自私之大势而讲如何管制百姓、驱动百姓服从国家大要。讲礼乐教化及仁义劝修,没用,效率太低,讲用法来普遍约束驱动,效率高,见效快。
【张晚林】韩李的确没明言“性恶”,但从其思想看应该是“性恶”,所以才需要严刑竣法。这与荀子也讲礼仪教化有明显的区别。
【林桂榛】是“性私”,不是“性恶”,是约束“私”,不是约束“恶”……如果韩李是约束“恶”,韩李政治岂不是尽善政治、善贤政治?非也,去私去民就国就君也,国家主义政治也,如此而已。
【林桂榛】荀韩言“性恶”,言“性恶”以讲法政,此俗见俗说害人不浅!概述古人要讲逻辑要讲文本,“性恶”故主礼法重礼法,貌似逻辑充分、理由充足,实则荒诞,似是实非。
【张晚林】以兄之言,则中国根本无“性恶”论者。
【林桂榛】“性私”故主国法则多趋管制,多趋国家主义,是方为思想与历史真相!
【张晚林】“性私”,第一次听到,兄之创还是前人如此说过?
【林桂榛】“性私”趋利避害而讲礼,讲自我克修与社会约束乃至王道管制,是荀子思想大貌!讲“性私”趋利避害,亚里士多德也这么讲,这是常情与常识。
【林桂榛】先秦没有纯“性恶”说,没有!“性私”是人性有私欲之义,荀子就强调这意思,中外哲人都有这意思,孟子也涉及,此是自然现象、真实情况,普遍如此。
【张晚林】荀子到底是“性不善”还是“性私”呢?
【林桂榛】荀子驳“性善”言“性不善”,言“材朴→性朴”,言资朴人性有欲趋私。这几概念没有矛盾处,很好懂!
【张晚林】但“性私”是个中性词,既不能说善,也不能说恶,因为人总有合理的私的一面。
【林桂榛】朴而有私,朴而能善,故荀子讲克修教养,讲礼法约束。荀子说常人皆有私欲,又说常人能辨仁义,性私是性,知辨是能,成长的常人皆有此性能。
【张晚林】这样,人性论就复杂了,因为孟子与荀子应该都不会反对“性私”,至少不会完全反对。
【林桂榛】是的。资朴是中性,有私也是中性,性本身无善恶伦理价值判断,行则后果有善恶是非之分。
【林桂榛】孟子讲“返(反)”,尽性返性,克私了,得本了……“性善”论的思想体系如此。
【张晚林】老兄可写一篇文章,辨一下这几个概念,“性善—性恶—性不善—性私—性朴”,一定有助学林。我觉得有意义,我要好好斟酌一下这几个概念。
【林桂榛】以前辨过。真理解孟子精髓的人很少,“性善”就是理解难题;不走出“性恶”,真理解荀子的人也几乎为零;而不走进“性善—性不善(朴)”驳难真相,而继续低水平、非真相地纠缠“性善—性恶”,理解孟荀分歧与精义的人也就很少。莫以为当今儒学很深入很发达,其实文献功夫、思想见识很肤浅,南北一样,东西类似。
【张晚林】深思兄之思路,惠我良多。
【林桂榛】我赞同晚林兄解孟,以为深得孟义!想科学化、平常化解孟子“性善”,必是隔靴搔痒;想形上化、本体化解荀子“性恶”,亦是隔靴搔痒。此二者俱不得要领,未知真相!
【张晚林】今天与兄对话,启发很大,深思后再成文。
【林桂榛】共切磋吧,我该说的基本都曾说过了,如下:
《孟荀人性论的分歧与精义》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8-12/08/nw.D110000gmrb_20181208_1-11.htm
【林桂榛】晚林兄贴图内容,可传到荀子学院大家分享。
【张晚林】(贴图3张)
【林桂榛】@张晚林?6?1莫非晚林老师欲借此安、江《孟子心性之学》以阐发《荀子》“性恶”论只是“(性里/材性里)善的缺乏/匮乏”之义云云,以解套荀子《性恶》篇言之凿凿的“性恶”命题?这倒与我说《性恶》里言“性不善”(原作“性恶”)而欲善求善、能知能善的是吻合的了。
【张晚林】以此书之解,兄之所言合荀子之意。
【林桂榛】以性论通例去看,荀子“性恶”不是安、江之义,莫迷信洋儒高论,立论要符合中国概念逻辑:性恶即性本恶,性善、性不善、性善恶混等,同理!
【林桂榛】《性恶》开篇曰人天生有欲趋私并因私欲而有争乱故而“性恶”也(性本恶,善系为),推论简明,言简意赅,毫无玄奥。——我意只是《性恶》开篇言人天生有欲有私而社会有争有乱句子只是证“性本不善—善系人为”,而非证“性本恶—善人为”,此正与荀书同篇他篇反复言材性起点本貌是资朴无善恶是完全相吻合。前贤有云:“性恶之诬,不攻自破。”
【张晚林】“性恶之诬,不攻自破”,谁人所说?
【林桂榛】蔡元培1896年日记引评薛炳《荀子大义述》,薛书手抄本还在人间,这里我以前贴过原图。
【林桂榛】最近好多攻孟子“性善之实”的,你该辩护辩护孟子啊。
【张晚林】性善,《孟子》一书明言,焉可攻之?
【林桂榛】以解释学、诠释学名义游离之世所常见……《清华学报》都可数万言说《〈论语〉“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章是伪作》,作者响遏云霄,可找来看看,看怎么论证的。
(以上讨论:2020.02.12)
(七)
【林桂榛】我准备去海边山上隐居,学郑康成。康成、儒学与秦始皇是背后的内容……徐福连接中韩日,儒学关乎中韩日,儒学关乎美朝野。
【张晚林】徐福?求仙?
【林桂榛】徐福是抗秦始皇暴政找桃花源去了……秦皇不可同群,徐福他们避世东渡去了,荀子也一样晚年隐居状态,骂李斯不得好死!咱们好好活着,乱世之象,不忘学问,悠游第一。
【张晚林】荀子在什么地方骂了李斯?
【林桂榛】《盐铁论》啊。
【张晚林】哦,这个没注意,只知《荀子》里没有。
【林桂榛】结合《史记》和《盐铁论》,告诫他“勿食秦”,李斯死时叹没听荀子告诫……《荀子生卒年问题新证——以〈盐铁论〉两则记载为中心》,https://www.rujiazg.com/article/4208
【林桂榛】古本《盐铁论》“荀卿谓(告诫)之(前文李斯)不食(不食秦禄即不仕秦),睹(明知义,非目睹)其(前文李斯)罹不测之祸也(后果被杀)”。结合《史记》记李斯之死!李斯背叛了荀子,荀子非如普通法家!
【林桂榛】孟子的天教主义及心性思路,荀子的天文主义及礼法思路,不得了。
【张晚林】天文主义何意?
【林桂榛】荀子的天文学天道,天道即天体轨道,天道无伦理……
【张晚林】自然之天。
【林桂榛】儒学极致,必然就孟荀二思!孟子也是自然天,仁义也是天然的。
【张晚林】是的,但与荀子之自然异。
【林桂榛】老庄自然天不等于荀子的天,荀子批庄子蔽于天。
【张晚林】荀子其实也是天人合一,只不过与孟子异耳。
【林桂榛】墨子也更是天人合一,耶稣也一样。天人合一只儒家有只思孟程朱有,只中国有而伟大,这叫坐井观天胡扯!
【林桂榛】是的。“生之谓性”,也可以讲天人合一。
【林桂榛】钱穆晚年最后文章曰“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大贡献,不知犹太教基督教回教墨教希腊神教都是如此。
【张晚林】钱穆讲《中庸》,也是……
【林桂榛】精神贯天,圣者通例!无论孟荀儒墨!
【张晚林】是的。不如此不足以谓圣。
【林桂榛】太对了,点赞晚林兄,普通俗人岂能圣通。
【张晚林】天地人贯通才是文化,不然,只能算思想。
【林桂榛】如何贯天通天,各有贯实法子也,各有说辞也。要虚心向全人类精华学习,不要坐井观天盲目自大。
【张晚林】方朝晖好像写过文章,说天人合一并不是中国文化独有之特色。
【林桂榛】他好像烦哲学,烦“形而上学”如何伟大云云。
【林桂榛】哪个杰出的民族都有天人合一,日本神道教就天人合一,原始部落萨满教也是天人合一啊,基督教更是。中国百姓老彼此推卸,推卸给天命或集体,啥子天人合一?跟人家勇猛精进、替天行道的通天精神相比,“合一”个屁!
【林桂榛】冯友兰也难天地境界吧,好像金岳霖揶揄过他……就钱穆晚年体验到了,这体验发明也算晚了,人家孔孟四十五十就体验到啦。
(以上讨论:2020.02.21)
(八)
【张晚林】林兄释孟子“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一文,发表否?我正在读,材料翔实,写得很好。
【林桂榛】发表过了,请批评。“则故”就是“则本”,法本效本即是“则故”。这里“则”作动词,《孟子》书里本有,引孔子话“唯尧则之”,《易传》也说“圣人则之”。训诂不懂,孟子精神不懂,谈什么懂伟大孟子。
【张晚林】哪个刊物发的?
【林桂榛】知网可查到,《孔子研究》、《国学研究》发过。我《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一书(2015)中有完整版。
【张晚林】不过,若依象山之解,孟子是批评天下以“故”言性,亦可通,亦合孟子性善义。唯最后一句“天之高也”似难通。
【林桂榛】陆象山此说不通吧。搞清语法语义语气,孟子批评时兴的不法本而言“则故”(则故即法故,法故即法本),后文修辞及语义即证言性当“法乎本故”之义无疑。
【林桂榛】凡是拗口的理解,必有可疑。思孟无拗口理论或拗口表达,那么思想通畅的人,咋会那么扭拗,不会!
【张晚林】是的。你的《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这书,能否赐一本?
【林桂榛】不敢,好像还有一本精装本,2015年的书,我找找吧,有就寄。
【张晚林】你的文章我细读了,用了一下午时间。
【林桂榛】惭愧,请大胆质疑我的训诂考辨。
【林桂榛】“则故而已”,“则本而已”,“法本而已”,舜之“行水……无事……不凿智……求其故……坐而致……”云云。
【张晚林】训诂不是我强项。
【林桂榛】不熟悉训诂,就揣摩文字语气即可,方便法门,复活对话,再现主旨。经学,一定要以文字训诂为基本脚步进行推进,此两千年儒学家法……
【张晚林】牟宗三、唐君毅基本不搞训诂啊。
【林桂榛】朱子也训诂,只是不一定精到,此宋儒治学风气如此也。
【林桂榛】牟宗三、唐君毅也正常,哲学儒学也,不必经学法。
【张晚林】我也不会训诂。
【林桂榛】儒学有很多分支,经生必须懂训诂,否则非经生。所以,目前中国有儒学,无经学,发展不出来。
【张晚林】但现在的学界,懂训诂的不多。×××、×××都很少有这方面的文章。
【林桂榛】经学有自己基本家法,没有这个,很难交辩文本问题,由经通道、由字通经也应首先解决文字含义问题。国朝没有儒家经家,是时政所致也。
【张晚林】钱穆训诂也少。
【林桂榛】钱穆读古书语气把握能力强,从小读古书长大的。民国以前文史学者,读古书能力相当不错。
【张晚林】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兄觉得如何?
【林桂榛】当然好书,引用过,个别可商榷,正常。
【张晚林】有地方结论太简单,猜测性很大。
【林桂榛】史料有限,正常!甚至难免有曲意解说处。探讨需要假设推测,同行也当反驳商榷,如此就前进了。学问平等,证据优先!
【张晚林】对。休息了。谢谢兄惠寄大作。
(以上讨论:2020.02.26)
【郭××】“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诚者,天之道”、“中,天下之大本”、“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请问:阴阳之道是怎么体现出诚、中、善的?希望易经学者们在这方面研讨,给“好人有好报”说法一个依据、有力证明。
【林桂榛】@郭××这个问题高明精深且专业,致敬!“诚”与“中”那两句,是思孟学派的话语,这派认为天道即天德,天德即仁义礼智等,天有仁义礼智等并天命天赋予人,故人性由天命天赋而本有内有仁义礼智等伦理善,是为“性善”之论,是为假借孔子时代天道之“五行”论(五行本是黄道历数概念,并非什么思孟五德更非邹衍金木水火土五材)为其伦理天道“五行”的五行论(新五行论,在天且命于人之伦理仁义礼智圣论),天人沟通一体,天人浑然一体,人性即天性,天性即仁义礼智等,天道天德即仁义礼智等充塞运行,尽心以掘知天性,尽性以掘显天命,尽命以彰形天道,且思孟派说这些靠感通,靠“圣”与“诚”的体证!不靠这个,你会觉得思孟不知所云,思孟学派就是具有伦理天教色彩的思维(大讲天德如何如何),你赞同不赞同是一回事,他们学派精神就这样,而且认为是代天行道,替天言德,非常自信,非常担当……
至于“阴”、“阳”那两句,是《易传》的话语,《易传》与思孟学派无关(倒与子弓荀子学派大关联),孟子不懂《易传》,“善易者不占”的《易传》出自孔子后学子木、子弓一派,天文学天道“阴阳”与伦理宗教“圣诚”本不能混杂在一起(不是一回事,即荀子曰“天人相分”云云)。其中“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就是天道即阴阳的意思,天道即天体之道,道即轨道轨迹,天道主在日道/黄道,黄道变迁即生阴阳变迁(阴阳实即热量与水份而已),阴阳变迁即四时行万物生;一阴一阳即天道天行(天体周行效果),天道即阴阳大化,《帛书易传》记孔子曰“(天道)不可以日月星辰尽称也故为之阴阳”(后云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上下时变曰八卦云云),阴阳曰天道甚好解,然“继(係)之善也,成之性(生)也”殊不可解(括字系帛书本似更可取,今本讹字多),历代注家注此句甚可疑,窃以为此传句有讹字,即帛书本“一阴一阳之谓道,係之善也,成之生也”之“善”或本为“禅/嬗”,即“变”之义,或本为“天”字(同韵同音而抄讹或假借字),即云“天道”係阴阳以嬗变,或“天道”係阴阳以天行,成阴阳以生以变,此方与《易传》该句上下文及《易传》主旨较契(或此句处在讲阴阳爻变讲占术,故曰“係之善也,成之生也”);但释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係)之善也,成(诚)之生(性)也”即阴阳天道有善、成性有善,也似近思孟学派意思(但可能性不大,因与上下文不合,且思孟不传《易传》思想)。
至于“好人有好报”云云问题,《易传》主要是积变与忧患思想,“履霜坚冰至”是积变,“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积变,进退时变,安危预警,行善戒恶,人伦莫此!至于说善人常常未必有好报,且好人也往往不得好死云云,此现实之叹之喟,精天象与往史之太史公司马氏早有矣,《伯夷列传》云“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然孔子云“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天道酬勤、报德、与善之类,此是人心善良信念或期盼而已,中西古今概莫外也,若视作物理规律而证真伪无误、必不爽失,此非孔子或儒家之真旨也,子曰“求仁得仁又何怨”也!小小讨论,君报一哂。
【郭××】@林桂榛天有心有意志没?如果有,天心是什么?天的意志又是什么?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本,也是大自然对人类惩罚的这个论断的依据。我觉得“天人合一”的根本是人心与天心的合一。现在的问题也是人心不合天心的问题。“天命之谓性”的性(良知)完全被欲望遮蔽,一点儿显不出来了,导致天灾不断,是人的行为导致的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也是上天对人的警示。
我想,最根本的人心部分:先天之性,都是天给的,和天是一性的。人有心,天能没有心?最起码天地有精神。人的精神意识,谁也看不到,只是通过行为体现,是慈善之心还是自私害人之心。我想,天也是一样,从天地表现可以看到天心,从制约规律可以看到天的意志。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我想也是让人们知晓天心吧,这就是对天道的深层认知问题。为什么从天道推导出人道就是仁爱?解决这个问题,法天则地,格物致知、悟道做人,自古以来,人们都这样讲、这样做。
【林桂榛】@郭××这种问题太复杂,人人“见仁见智”的问题,解释不一样,信念不一样。比如思孟及董仲舒等是个解释路子,“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是《中庸》句子吧,董仲舒也讲天徵、徵天啊……唯物主义不讲这个啊,前后肺炎是病毒是偶然(大处看是偶然,小处看是必然),无论人为或非人为,讲天人感通未必能解释解决问题,讲天人贯通之心也未必能解释解决问题,荀子这派就不信这个,不谈这个。至于敬畏自然,仁畏灾难,古今中外一也,各儒一也,毕竟人皆沧海一粟、感同身受!
(以上讨论:2020.02.27)
(九)
【林桂榛】涂可国《孟子“四心”“四端”与“四德”的真实逻辑》[PDF]。
摘要:两千多年来,对孟子言说的四心四端与四德三者逻辑关系的诠释,主要形成了两条路线:一种是认为四心是四德的外用、萌芽或体现,不妨称为四心萌芽说。另一种是主张“四心”为四德之体,是四德的情感本源,不妨概括为四心本源说。笔者认同四心本源说,实际上不论是总体上还是具体上,仁义礼智既是德性,也是德心,还是人应当履行的责任伦理(德行);四心并非四德的萌芽、体现,它不但与四德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而且四心构成四德的心理本源,为四德奠定情感根基。主要理由:一是端具有始基、原因的义项;二是孟子肯定了四心与四德是人的才质;三是四心为四德奠定情感基础;四是孟子虽然承认四心和四德是内在的,并凸显仁义内在的一面,但是他有时也肯定四德的外在性;五是最重要的,孟子明确指明过四心是四德的根源;六是把四心理解成为成就四德提供心性基础更能彰显孟子对儒学的创造性贡献。
关键词:孟子;四心;四端;四德
(《武汉大学学报》2020/2)
【林桂榛】涂老师好长的论文,从“本源论”来说,赞同涂老师“本源论”概念(孟子实认为仁义礼智之性是四心的本源,四心是四性的端显,四性又以天命天德天道为本源,天人贯通,五德上下,一性四德,一圣达德);至于“四德—四心”具体关系论,可另讨论。个人对孟子心性论的理解,基本观点见:《孟荀人性论的分歧与精义》,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8-12/08/nw.D110000gmrb_20181208_1-11.htm
【林桂榛】涂老师的萌芽和本源概念叙义,和别人不一样,粗看易误读。窃以为,孟子反复讲“四心”之“端”云云,意为“四心”是性体(仁义礼智等)之“端”也,“四心”乃意识或心觉层面也(此四心并非就是情感,也并非就是理智),而此心觉意识之“四心”实另有本源(并非是荀子式的材性功能论功用论),此心觉意识之“四心”只是某种本源或本体之心灵觉显或心灵呈现……孟子这套清晰而坚定信念或理论背后,就是孟子辩论时锐气披靡的“天德论—性善论”,孟子以为人皆有四端如人皆有四体(人皆如此,人本如是),四肢体是主身体的部分(延显,端也),四心德是主性体的部分(延显,端也),掘端尽心则知性知命,并知天知道……性者天道天德之呈落也,心者天性天命之呈现也,此“四心”者仁义礼智之本性之端显呈现也,“四心”本源乎天性而根植于心识,以意识掘进心性,由此溯乎性天,达乎天道,道通天宇,德盈天人!孟子假借原始天道五行论(历数五行论)而旧瓶装新酒所建构的以“仁义礼智圣”为思想理论核心的新五行天人道德贯通论,实不过是“天(道/德)→性→心”的天道下降逻辑及“心→性→天”的天德修达理路,孟夫子于此精神卓然不凡,孟夫子于此思想晰然不惑。
【林桂榛】意识类“四心”(四觉四识)是人人性德之端也,人人有四心,犹如人人有四肢,人人天赋本有也。四肢,大躯体之本有也;四心,大性体之本有也。仁义礼智圣是性,耳目口鼻功欲是性,后者之性“君子不谓性”,得其大体为大人,得其小体为小人,大人或尧舜以仁义礼智为性,小人有此性而遮蔽不显,放失良心,放失本心,怠弃天德,怠弃天命……故当尽心尽性知命知天也!
【林桂榛】@张晚林?6?1崇孟的晚林夫子批评指正我!
【张晚林】涂老师的文章,好像也是陈说,新见不多。
【张晚林】性善论必须关联着天讲,不然,儒学就是世俗道德,孟荀之异消失。
【张晚林】孔子其实关联着天讲人性了。只是,没有孟子那么突显地讲。
【林桂榛】以四心以情感解孟子“性善”论之所以,也不对。当今时尚、流行的解法多错误,很肤浅,孟子自有孟子的深刻,赞同不赞同另论,但必须准确理解孟夫子,不能敷衍或曲解他。
【林桂榛】你说的对,孟子就这意思。孔子未必啊,孟子铁证啊。
【张晚林】子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仅靠贤者的示范作用,是不够的,必须依赖人对天命的回应与承受。康德说:贤者的示范对于道德只是一种鼓励,不是本质性的。
【张晚林】每年学雷锋,有几个雷锋?
【林桂榛】更重要是约束强者尤其官者权力,尊重一切道德者的权利与尊严!
【林桂榛】道德者的权利与尊严被阻止剥夺,官家者的权力与尊严被维护加强,天理何在啊!
【林桂榛】陈乔见:01孟子“道性善”的理路:情感体验与类比推理(一)由情感体验指示心善……这是从“才之能为善”与“情之欲为善”来说明人性善,其实性善的关键在于“情之欲为善”即“情之好善而恶恶”。从实质上看,孟子显然是从后文所言“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亦即道德情感来论证人性善。……在此,四端与仁义礼智四德具有发生学亦是时空意义上的先后关系:必定是先有恻隐羞恶等情感体验,然后才可能有由此扩而充之,培养出来的仁义礼智四德。https://mp.weixin.qq.com/s/1JBUSLL0C41vXaALtknxkg
【林桂榛】榛按:孟书里“不忍人之心—孺子将入井”、“四端—四体”以及“杞柳—桮棬”、“湍水—行水”、“兽性—人性”、“仁内—义外”、“牛山伐—良心放”、“求鸡犬—求放心”诸论,不过是孟子因“性善”之辩而方便法门摆出的经验举证或世俗喻说,该“好辩”之词实未触及孟子性善说立论的真正机关与要害,今人据此别造新解自然不得要领甚至穿凿日远。(见《孟荀人性论的分歧与精义》)
【张晚林】对。仅看孟子的论证,其论证是不周洽的,不足以圆其说。然尽心、知性而知天,足矣!
【林桂榛】替天言道式的孟子“好辩”中反驳否定“性善”者的言辞也算是周洽的(但信不信由你):即人人皆知常人皆有“四心”之心觉(此四心不能幼稚地缩约为情/情感云云),尤其常人都有“恻隐怵惕”之心觉(确实如此),而此“四心”皆是仁义礼智之性的端显、端表,否定性善者你说人性善不善?人性有无仁义礼智?人人皆有“四心”如人人皆有“四体”(四肢),“四心”意识皆有本原皆是种呈现,故人人皆有四性如人人皆有大体,人性之本原或大体即仁义礼智,如此而已……至于某人意识觉明或心理呈知此降自天、纯属善之仁义礼智之性与否,那得看他是否尽心尽性甚至知命知天,看他是否尽心返性与否,看他是否掘现良心与否,看他是否遮蔽或蒙蔽或陷落本有心性与否……孟子强调人性之“其情(情实)”可以为善,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天生我性必是善,天生我材必能善!——孟子就这么简单,孟子就这么牛逼,但信不信由你,懂不懂随你,你可以不赞成,但不能歪曲污蔑,呵呵!
(以上讨论:2020.03.03)
(十)
【梁涛】
李泽厚:你讲“良知非知”,遭到围攻没有?
刘悦笛:有批评,在中国人民大学“良知与认知”的会上。
李泽厚:“良知非知”,是不是你的题目。
刘悦笛:对。
李泽厚:良知不只是知,加个字就不受围攻了。
--------------------
李泽厚先生可能误会了,那次会议部分学者包括杜维明先生对他“举孟气,行荀学”的主张有疑问,但对他“良知非知”的观点是认可的。去年我组织“良知与认知”会议,就是接着他的话题继续深化。
【杨万江】我认为,如果梁老师把“统合孟荀”的基础拓展一下,这可以成为当今大陆儒学的重要命题和特色,也成为人大国学研究的一面旗帜。孟荀可以在孔子仁之作为人的价值(“仁者,人也”,把人当人看)这一基础上统合,但若认为在以人性论为基础的道德及其德治上“孟荀统合”,那就没有多大意思了。儒家不缺道德理论,有不有荀子的道德观也不影响格局。从政治哲学讲,孟子的重心在德治,荀子的重心在法治。道德价值与法权价值是互补的,德法兼备也才是健全的。二者都可以“统合”在孔子从人的价值之仁来展开人的道路,并建立优良治理的基本进路上。
【梁涛】举孟旗,行荀学。
【林桂榛】觉识论,良知必是知无疑,孟子概念错不了;今认识论,李公曰良知不只是知,亦然……孟子以伦理文明是天赋性有,荀子以伦理文明是人为人积,本源或生成之解释不一样而已,从而觉知与发展伦理文明之思考路径不一样而已。生成论哲学理论上,孟子统合不了荀子,荀子也统合不了孟子;但伦理文明崇言上,孟荀一样,孔墨一样,甚至真伪儒也一样……举荀旗,包孟学,理解孟子精神,辨析孟子意趣,浩气之神,通天之德,孟荀扩本、积伪殊途而同归也。
(以上讨论:2020.03.05)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吴展良】起伏往复与实体理则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