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榛作者简介:林桂榛,贛南興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漢前諸子,致思禮樂(楽)刑(井刂)政與東亞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民邦政治」。 |
关于荀子《性恶》“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的讨论
作者:强中华、林桂榛等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五月三十日甲子
耶稣2020年7月20日
【强中华】各位同道,抛出一个问题:《荀子•性恶》云“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请问“性质美”到底指什么?“性质美”和“心辩知”之间是什么关系?
【林桂榛】“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辨]知[智]”,性质即性材即材性,材性有美恶,即使材性美良,即使心辨[心识]智明……该处完整全句意思是:即使材性良好、心识上乘,得交接正面的贤良而靡积进步,反之交接不贤良而靡积退步堕落。(即材性美良也没用,礼义道德靠人为不靠本性,材性无善恶,伪习分善恶。)
【林桂榛】我的相关文章辨析过这句,很简单的章句问题。
【林桂榛】宋台州本是:“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智]……”,心辨即心识,知即今智义,你引作“心辩知[智]”错了,“性质美—心辨知”其修辞明显,一望即明。我《孟荀人性论的分歧与精义》一文引校为“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智]”并讲了是材性及“性伪合”问题。
【强中华】@林桂榛 暂引同行本,至于到底哪个本对,提问时不便多说。
【林桂榛】以更古可取,原则上如此。
【强中华】更古的话,《初学记》作“心辩智”呢。
【林桂榛】《初学记》什么版本?
【强中华】《初学记》引《荀子》。
【林桂榛】我问你什么刻本《初学记》引,唐刻本?
【林桂榛】《古逸丛书》版台州本荀子该章处书影(图略)
【林桂榛】没事,“辨—辩”通用,“辨(辩)—遍”也有通假(实同音而通假云云)
【强中华】嗯,王天海先生就是以台州本为底本。
【林桂榛】出土《五行》篇“中心辩焉而正行之,直也”即“中心辨焉而正行之,直也”(伦德“直”是辨别是非,荀子曰“是谓是、非为非曰直”),今语以辩为辩论,以辨为辨别,古语可能辨辩无甚别,如同道路、導引皆道字可也。
【强中华】“心辩知”,梁启雄释“辩”为“慧”。按他的意思,辩知即慧智。
【林桂榛】性质美,心辨知——这样停顿读才对,美、知属于判断语,类似形容词以描述性质、心辨,注意修辞畅通。
【林桂榛】此处章义:性质是性材或材性或质地,心辨是心识或心的意识官能,章句意为即使质地或材性美良,即使意识官能属智明或上乘,也得向贤良而为才可进善……依向贤良以伪(为)积则如何如何,依向非贤良以伪(为)积则又如何如何。要之,交接处向很重要,善恶人德乃世间积靡而得,告诫为人处世慎重。
【林桂榛】张舜徽《郑学丛著》论“订正衍讹例”(图略)。
(荀子学园讨论2019.05.23)
【林桂榛】有一次强兄专门在荀子学园群里提“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这章怎么解的问题,你微信还在不在,我的清了没了,没保存。
【强中华】我的也清空了啊。可以在荀子学园群里再发起讨论,性质美=心辩知?还是“性质美”另有所指?
【林桂榛】陈迎年老师刚找到了这个讨论微信,转发来了,也转给你。
【强中华】上次主要是林兄在回应。不过,我觉得林兄的解释还是没有解释“性质美”的具体所指,也就是“性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也没回答。
【林桂榛】“性质美”就是“材质美”的意思嘛。
【强中华】我不是那个意思,我要你具体说说是哪些材质?
【林桂榛】我哪知道啊,荀子没说啊,荀子这里泛论而已。
【林桂榛】那你什么解读?
【强中华】但我们要推断啊,指眼耳口鼻等感觉器官的感觉能力?还是感官倾向?还是指心的认知能力?
【林桂榛】有可能是你说的这些吧。
【强中华】如果从荀子所有篇章的表述来看,荀子所谓“性质”多指前二者。
【林桂榛】当然,此曰美与否的“性质”多指肉体器材的材质之类。
【强中华】但就“性质美”所在篇目《性恶》篇上下文的语境去看,荀子此处之“性质美”似乎等同于“心辩知”。
【林桂榛】是“材质美+心识智”的意思。材质材料美否,是荀子习惯的说法;“心辨知”即“心辨”明智……荀子说:纵使这样(材质美心辨智),不交接善人而为则……交接恶人而为则……
【强中华】因为前面别人在质疑荀子,为什么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的回答不得不落实到心上,而且他不得不承认,心具有的“辩知”能力所有人都具有的。
【强中华】因此,似乎可以推断,荀子这句话中,性质美=心辩知。
【林桂榛】似与你述的前面无直接论证关系。
【林桂榛】三字三字,两个所指,两个意思,≠。
【林桂榛】性质美≠心辩知,两个语意!
【强中华】应该与前面的论证有关系的,否则荀子针对别人的质疑,语塞了。
【林桂榛】可以深入质疑讨论。
【强中华】那林兄觉得,此“性质美”到底指啥?请不要用模糊语言。性质的具体内容、具体所指,是什么?
【林桂榛】重心在后面交接良人与否,由后面可逆推“纵使人有性质美心辩[辨]知”是何义,就是材器良好、心识上乘的意思。
【林桂榛】纵使肉体器官(材质)上乘、大脑智力(心辨)优秀【假设起论】,也得与良人贤师交处并积为,才能成贤良;反之,与不贤良人交处并积为,则易成坏人,没有师法之化嘛。
【强中华】此说可作一解。
【林桂榛】材质资朴,材性资朴,但材质与天然性能里头也有美良与否,这是荀子基本观点,统一无误。当然,这是基于我的“性不善”论而非“性恶”,性恶论下此论就是问题了。
【强中华】嗯嗯。关键的问题,心是否部分属于材质?
【林桂榛】“心”有材有性,大脑机能如此。
【强中华】对,荀子称心为天君也是证据
【林桂榛】脑瘫人(性质不美)与贤良交处更白搭,那非脑瘫人呢(性质美)?
【林桂榛】聪明智力人(心辨智)与恶人交处也多恶化!
【强中华】是的。
【林桂榛】故荀子曰纵使人“有性质美而心辨知……”。
【林桂榛】补:故荀子明说“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就是强调材性是礼义的基础(材性材质越美良越好),但社会礼义之类非在材性里头,礼义都生于(作于)人之伪积,不生于(作于)人之性,更不是生于人的材质或性质,《性恶》篇等于此辨析、论述得非常清楚。
(个人讨论2020.07.19)
【强中华】林兄发现没有,你的回答其实认同了“性质美”之“性质”包含了心。
【林桂榛】强兄好,人的大脑(心)的材质与性能有良莠(美恶)的啊,各人多少有差异的啊;孔子说的“上知下愚不移”也不排除是基本材质机能良莠美恶的巨差之故啊,不仅是或不只是或不纯是“积习难移”之明、愚顽固者情况吧(见我《天道》那书章一节三论及)。
【强中华】我之所以要一直追问“性质美”之“性质”在“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处是否包括心,也就是要进一步追问,荀子虽然用大量笔墨区别了之“心”与“性”,但此处之“性质美”是否包含了心美?若包含了,那么荀子至少在此处把心纳入了“性”的范畴了。
【林桂榛】不过荀子没明说你说的这意呀。这个“性质美”真的包含“心(心理/意识/脑神)”的材质部分否?我认为这个“性质”概念是泛指人的材质,故可视作包含之,“心辨智”则指意识(心)功能方面(不指前述材料材质)。
【强中华】如果按照你的说法,“性质美”之“性质”仅仅指那一团血肉之躯(包括心),而不包括这团血肉之躯的功能;那么,请问,这团血肉之躯与动物的血肉之躯有何区别?这团血肉之躯是否可以以“美”称之。
【林桂榛】我的理解是:意识层面在“心辨”句表达,肉体层面在“性质”句表达,荀子兼说了形神,其实就是荀子13世孙荀悦说的“形神”美或智与否的问题,荀悦《申鉴》明说:“生之谓性也,形神是也。”生性问题其实包含了形神两方面,当然人的形与神其实也是生长与消亡的,是变化变迁的(不是凝固或不动的),生后如此(长消),在胎儿时也如此(生长)。
【林桂榛】荀悦等说的“形神”,即材质(材料/资材)与心知(心辨/心识/心志)两方面的问题,我觉得与荀子此处说的“性质—心辩”美智与否比较的概念对应或对口。
【强中华】我重复昨天讨论时那句话,理解此处之“性质美而心辩知”,不能脱离荀子《性恶》篇中的如下语境:别人对“途之人可以为禹”的深度追问,以及荀子的努力作答。
【林桂榛】荀子具有很强的分类与归纳意识(不同质的不能归纳搅和一体)!
【强中华】这个肯定不否认。我的意思是,理解古文,我们尽量先不预设作者的立论是否完美,而是先从各个角度去探讨作者原话可能有哪些解读,然后再逐一分析、排除哪些不可能是作者的原意,哪一理解最接近作者的原意。
【林桂榛】我核了原文,先就近不就远吧,“性质美”章与你说的前文远处“涂人”章没有什么论证关系。你牵到“涂之人可以为禹”、“圣可积而致”章按牛头解末章“性质美”,可能有牵强。
【强中华】假设荀子此处不牵到“涂之人可以为禹”章,那么,荀子则在前面未能从根源上回答对手提出的质疑:涂之人为何可以为禹?
【林桂榛】“性质美”这一《性恶》末章,就是要表达“靡(积靡)而已矣”的主张,故起论即说“假使材质好、心知良”,曰不诉诸与良人交接并自我克修,也不能有礼义或美礼义(材好、知良者堕落亦同理,交接积靡而坏的),如此而已!
【强中华】注意:我不是一定要强解,而是做出可能的预设,然后尽力去探讨这种预设是否成立。不成立就推倒。
【林桂榛】知能仁义法正之质具处讲“为禹”问题了,后面也反复讲了“为”;一切礼义善圣都是人为(创造)的,这是荀子基本观点、立场(兼驳孟子)。
【强中华】我知道,“性质美而心辩知”后面的话,是荀子的立论重点,这点很明白,没有争议。我们此次讨论的中心,仅仅限定于不好理解的“性质美”。
【林桂榛】“性质美”之前的章句已论说过:正常材质就能如何如何,仁义法正是可以被辨认的,常人是能辨认仁义法正的;但是否做到,靠“为”靠“靡”。荀子点到为止,他已说破常相或道理了,不能苛求他多么科学严密。
【林桂榛】你质疑当然是对的,学问或发现或真理都从质疑开始,王国维说的。先本章内寻解,再寻其他相关章句关联,甚至参验其他篇的内容。
【强中华】没有苛责古人的意思,只是说:古人的立论若有裂缝,我们也不必去掩饰。
【强中华】那当然,完全准确,科学态度,真理立场,赞同你!
【林桂榛】我观点:“性质美”问题,只有回到资朴论就明白了,如果还是性恶论等,那觉得有点扯(材性尤材质为资朴,跟人性恶啥关系啊,性在何材啊,恶在何性啊)。
【林桂榛】不回到荀子“资朴论”真相,真钻研越钻研,就会发现荀子倒处胡扯!
【林桂榛】形神材性很好的人都需要教化修进,何况性质不美、心辨不智的人呢?荀子曰“靡而已矣”!
【强中华】这个我知道,这是《荀子》末章立论的重点。
【林桂榛】荀子论材质广义上应包含心/脑之肉体(如包含耳目等器官),此“性质美”是否包含心脑的质性,也许包含的,而“心辨智”特指心知/意识能力好否方面,我倾向如此。
(个人讨论2020.07.20)
【强中华】《吕氏春秋·大乐》:“……天使人有欲,人弗得不求。天使人有恶,人弗得不辟。欲与恶所受于天也,人不得兴焉,不可变,不可易。……”
【强中华】可以为善找到形上根据,按“天使人有恶”句,可为恶找到形上根据?
【林桂榛】此恶读勿,非读厄,不是偏险悖乱的“恶”,是好恶的“恶”,再琢磨。
【林桂榛】此处的“欲(求)—恶(辟)”即常见的“好—恶”对言义,修辞上可推知是“欲—恶”对言。
【强中华】再查查古人的注解,看怎么解。
【林桂榛】没人会说“天恶—性恶”或“天恶→性恶”,太傻了。说“善恶混”说性兼有善恶(内容/因素/种子/端倪等)可以,说“性恶”不可以,先秦没有这种讲法。
【林桂榛】“性善”论是孟子神经病式的一种高超高明,“性善恶混”论或董子式“质朴善端”式孟荀统合论,是圆场圆融包容论。
【强中华】可说:性有恶,而非全恶。
【林桂榛】可说:性有恶,而非全恶。——那就是《孟子》书里提过的善恶混、有善有恶、可善可恶之类了。
【强中华】性有恶,并不排斥性有善。
【林桂榛】性有恶,并不排斥性有善。——善恶混,善恶端皆有,先秦秦汉人性论主流。东汉初王充《论衡》、东汉末荀悦《申鉴》等有总结反映。
【林桂榛】“性善”论是高超高深的奇葩,“性朴”论是性善论后平实平庸的奇迹。
【林桂榛】一个说天赋人性具有仁义等,一个说天赋人性没有仁义等,这就是孟荀人性论的真相。无论说性有或性无仁义类,都是围绕儒家所崇尚或所善言的礼义、仁义等伦理而言性的。
【林桂榛】以荀子立场,人性当然本无礼义、仁义等伦理等正理,但孟子说有,那没办法,故荀子力驳之。
【林桂榛】宋道学家等更说人性有此伦理正理,并一套一套的思辨说法及天理高意,在荀子看来更是神经病无可救药了(科学上,不是伦理与宗教上;伦理与宗教上是高深,是伟大)。
【强中华】孟荀:立论虽殊,为善一也。
【林桂榛】价值崇尚当然没有分歧,问题是认识论不同,对世界与人性的判断取舍不同。孟荀于伦理价值的崇奉与追求都是一样,否则就不是儒家了,孟荀是儒家内部分歧。
【强中华】是的。今天的学术,则应该既尊重、理解价值立场,同时又尊重基本事实。
【林桂榛】对,理解孟子所以然,可以不同意孟子立场;理解荀子所以然,可以不同意荀子见解。真相首先的搞清楚,否则就不是学者了,广播员或二贩子。
【强中华】对的,否则就成了信徒了。我们也尊重信徒,但如果信徒同时坚称自己就是最为客观的学者,那就难以苟同了,必须清醒。
(个人讨论2020.07.20)
附录:
【林桂榛】关于美,“美”字已引申指一切佳好状态,前人训诂早讲过,《荀子》不例外,今口语也不例外。美德美政美俗美色美味美体美肤……好也,佳好判断,良好判断。
【林桂榛】@周启荣“善—恶”是礼义问题,社会秩序问题,《性恶》篇明确定义不要抛开,去拿什么“美—恶”对言置换之。历史上拿“善—恶”对言置换“善—不善”对言,已经让荀子思想乱成一锅粥了,如今拿“美—恶”对言置换《荀子》“善—恶”对言,就更锅粥了。
【林桂榛】我释“美”长文(论文PDF),放了十几年的旧文。摘句:
(1)“美”最初非表体大之羊,非本于羊大而得滋味美或形象美,非本为肥大、甘腴两义,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美意识起源于味觉,实谬极[17];无论“美”字起源从羽或从羊之人状,“美”的确“取义于美好的装饰”(于省吾《释羌、笱、敬、美》),后来“引申之凡好皆谓之美”(段玉裁注《说文》),即“美”概念实是由单称视觉感官感觉好延伸到统称感官感觉好而已,并后来再作其他泛化。……
(2)“美”字初指人形象好而令感官喜悦(今“美术”概念专指形色艺术、视觉艺术正是源于“美”字本指视觉形象的佳好),但今作价值概念早已超越对视听价值的指称,佳好尤感官感觉好皆可称“美”,此倒接近希腊哲学的“美”概念。人类许多语文的“美”概念都源自形色好之义,拉丁文bellus及英文beauty等来自人形色漂亮义(尤指妇女与小孩),后也衍有good、well诸义(同汉语“美”一样泛化)。
【陈迎年】美是德性的象征,“美—恶”说倒是一条非常好的思路。
【林桂榛】说咱们人性德性不美、粗糙比说成咱们恶好多了,我也爱听这话……孟子性善是“性美”,充实谓之“美”,光辉谓之“大”,挺好(仁义礼智善、无礼义之恶,别管它)。
【陈迎年】当然,荀子也说“人情甚不美”。“甚不美”比“恶”,要糟糕很多。
【林桂榛】荀子也说“材质虽美”。究竟说“美”还是“不美”?
【陈迎年】两面都说了。
【林桂榛】“美恶混”吧,如此“美恶混”论开辟新境。
【林桂榛】《性恶》说“人情甚不美”,因为人人多贪欲,唯贤者稍克而越;又曰“虽有性质美(性质属美状)心辨知(心辨属知状)”也没啥,也非百病不生或百病包治,因为人不为善则人一样未必自正于仁义;同篇“薄愿厚,恶愿美”、“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此“美”系言材质材料之好孬,非言仁义之有无或好孬……就材质材性而言美恶,实如《性恶》言“枸木直木”材质性状美不美一样,枸木不直,钝金不利,人性不善,皆朴材也,同种同类朴材尚有质性美恶差异(良莠不齐),故孔子曰“性相近也”,荀子曰“其性一也”且“才性相县(材性相悬)”云云。
【陈迎年】朴材,理解为the given,一种限定,是可以的。严格说来,没有现成的朴材,一切都是人自身的作品。或者说,所谓的朴材,也是相对的。
【林桂榛】这个可跟荀子辩为啥使这概念,为啥孟子以仁义礼智说天赋性善,为啥道学家说性里有“天理性”、“天命性”、“义理性”、“天地性”等,掘九泉而难之,责其别祸害人。
【陈迎年】这都是你说的,哈哈。古今之辨还是要讲的。
【林桂榛】不过也可以发文章养人发财,对大家贡献也挺大的。俗话说:两面性,辩证法。
【陈迎年】剩下的路,就是重复荀子了,这样没有辩证法、两面性……只有荀子。
【林桂榛】玄学有弹性有高度,荀子没弹性没高度,没弹性没高度的人必不受欢迎;科学在触犯价值预见、改变大众成见过程中是不受欢迎的,是不符合人性的,恩格斯引述的“亵渎”……
【陈迎年】弹性,科学,价值,大众,欢迎……这些荀子都没说过,你说的。
【林桂榛】我胡说八道的。
【陈迎年】呵呵……
【林桂榛】(美)G.波利亚:“我们不敢检验某些易于为经验所否定的信念,因为我们深怕失去这种信念后会扰乱我们感情上的平衡。能在有些情况下抱一些幻想并非是不明智的……但是在科学上,我们却需要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即采取归纳的态度。这种态度的目的在于使我们的信念尽可能有效地适应于经验……你不应当过分相信任何一个未被证明的猜想,即使它是由一个大权威提出来的,甚至即使是你自己提出来的,你应当力求去证明它或推翻它;总之你应当去检验它。”
(荀子学园讨论2020.05.29)
责任编辑:近复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