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古籍《孔门七十二贤像》在辽宁省图书馆展出,康熙以祭孔为契机加速满汉融合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0-07-27 23:41:40
标签:孔门七十二贤像

清代古籍《孔门七十二贤像》在辽宁省图书馆展出,康熙以祭孔为契机加速满汉融合

来源:《辽宁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五月廿六日庚申

          耶稣2020年7月16日

 

核心提示

 

近日,辽宁省图书馆开展古籍品鉴活动,向读者推介馆藏精品《孔门七十二贤像》。这本人物画册由清代宫廷画家焦秉贞奉敕绘就,展现了孔子及其72位弟子的形象样貌。自汉代开始,儒家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推崇,逐渐发展成为汉族政权的统治思想。清朝康熙皇帝为加速满汉融合,建立大一统国家,为孔庙题写“万世师表”牌匾,下旨绘制《孔门七十二贤像》,极力推崇儒学,全面推行汉化。

 

康熙题的匾额。(资料图)

 《孔门七十二贤像》中孔子像。本报记者 商 越 摄

焦秉贞绘《孔门七十二贤像》。


焦秉贞奉敕绘孔子及弟子像

 

在辽宁省图书馆3楼古籍馆,记者隔着橱窗,看到了这本正在展出的珍贵古籍《孔门七十二贤像》。画册中的人物采用工笔白描技法绘制,神态、动作惟妙惟肖。省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刘冰告诉记者,画册共有人物画69幅,绘的是孔子和72位弟子门人,共73人,其中有4幅画的是双人,其余都是单人单幅。

 

古籍画册外罩护板,首页即为孔子像。之后的画像依次为颜回、子路、子贡、曾参、孔伋、孟轲等72位弟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细看一幅幅圣贤人物像,神情、举止各不相同,他们或面带微笑,或张目而视,或颔首恭谨,有的手持书卷,有的身佩杖节,有的执笔书写,造型设计丰富多样,白描笔触自然流畅,展现出画师高超卓绝的绘画技巧,韵味十足,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孔子的形象,《史记》中称“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即头顶中间低四周高,且“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有学者考证,按西汉一尺等于23.1厘米计算,“九尺有六寸”是221.76厘米,孔子个头很高。《论语·述而篇》中对孔子的描述是:“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说他的性格温和而严厉,威严却不凶猛,庄重而安详,画册中孔子的形象与史料记载颇为相合。

 

在首页孔子像的左下角,落款“钦天监五官焦秉贞恭绘”,下钤阴阳连珠“秉”(阴文)“贞”(阳文)二印。据此判断,此画册当是清代著名宫廷画家焦秉贞奉敕绘作。

 

焦秉贞,字尔正,山东济宁人。康熙时期,官任钦天监五官正。受学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擅长画人物、楼阁,通晓测算。焦秉贞传世作品有46幅《耕织图》,收于内府刊本古籍《御制耕织图》中。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第二次南巡时,有江南士人进献楼氏《耕织图诗》,康熙阅后深有所感,即命焦秉贞据原意另绘耕图、织图各23幅,还附上了康熙的七言绝句及序文。康熙在《御制耕织图序》中写道:“古人有言,衣帛当思织女之寒,食粟当念农夫之苦。朕倦倦于此,至深且切也。爰绘《耕织图》各二十三幅,朕于每幅制诗一章,以吟咏其勤苦,而书之于图。”《耕织图》绘制完成后,康熙命镂版印刷广为流传,“用以示子孙臣庶,俾知粒食维艰,授衣匪易。”

 

“绘制《孔门七十二贤像》与奉敕绘《耕织图》有相同的示范意义。”刘冰介绍,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除了历史典籍的记载外,也多以绘画形式出现。

 

康熙在孔庙行三跪九叩大礼

 

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孔子的儒家学说就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推崇,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即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在此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汉族政权都以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

 

刘冰向记者介绍,最早关于“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的记载,在《后汉书·蔡邕列传》中可见:东汉时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遂置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业内人士因此推断,“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在汉代已经产生,此后人们大多将其挂在学校里,供学子祭拜先贤,发挥着弘扬儒家文化、劝诫劝学、立志向贤、教化百姓的作用。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也倡导儒学,《新唐书·礼志》记载,“贞观四年(630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唐太宗下诏命各州、县、学都设孔子庙。从此开全国范围内设立孔庙之先河,“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也被广泛地绘制于孔庙及学馆。

 

清朝建立后,清政府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推崇,比前朝更甚。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康熙在南巡回京途中,专程到山东曲阜孔庙祭祀孔子,成为清朝第一位到曲阜祭祀孔子的皇帝。当时孔子第67代孙、衍圣公孔毓圻等人特意撰写《幸鲁盛典》,对康熙亲临曲阜孔庙祭孔行程做了完整的记录。

 

据《幸鲁盛典》记载,在孔庙里,康熙赞颂孔子道:“至圣之德,与天地日月同,其高明广大,无可指称。朕向来研求经义,体思至道,欲加赞颂,莫能名言。特书‘万世师表’四字,悬额殿中,非云阐扬圣教,亦以垂示将来。”除手书“万世师表”匾额并悬于孔庙大成殿外,康熙还将曲柄黄盖等仪仗留在孔庙,以示“尊圣之意”,“万世师表”匾额从此名扬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在祭祀孔子的仪式中,需要皇帝行跪拜礼,康熙行的是最高级别的三跪九拜礼,这让随行人员都颇为惊恐。此举传开后,江南文人无不动容。康熙帝这次曲阜祭孔活动,推动了中华儒家文化的传承,以至其孙乾隆皇帝念及康熙帝的“躬诣阙里”,先后8次亲临曲阜举行祭孔大典,达到历史上皇帝曲阜祭孔的顶峰。

 

那么,康熙亲临孔庙祭孔、书写“万世师表”牌匾的深层原因何在?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可以发现,作为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帝此举并非偶然。

 

康熙亲政后,平定“三藩”、统一全国,国内政局开始走向稳定,但是清初阶级矛盾和满汉民族矛盾仍异常尖锐,满汉文化冲突剧烈。为了适应和调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清政府在统治思想及文化政策方面做了大胆的调整。儒家思想提倡仁政、尚礼,主张国家的大一统,汉唐以来一直是统治者的治国思想。为缓解满汉冲突,吸纳汉族人才支持、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康熙帝提倡以儒治国,主动接受并大力弘扬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族传统文化,把崇儒重道作为基本国策,这样就减少了满汉文化间的隔阂和摩擦,促进了满汉文化的融合。

 

不过抛开政治因素,康熙本人对于儒家学说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非常注重学习儒家思想,曾自称:“朕御极五十年,勤览书籍,凡‘四书’‘五经’‘通鉴’‘性理’等书俱曾研究。每儒臣逐日进讲,朕辄先为讲解一过,遇有一句可疑、一字未协之处,亦即与诸臣反复讨论,期于义理贯通而后已。”《康熙起居注》记载,他“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康熙八年(1669年),他曾敕谕众官曰:“朕惟圣人之道高明广大,昭垂万世,所以兴道致治、敦化善俗莫能外也。”

 

七十二贤首为德行科高徒颜回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春秋末期鲁国人,字子渊,亦称颜渊。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德行科的高才生,小孔子30岁,13岁拜孔子为师,却不幸于40岁早亡,被后世尊称为“复圣”。

 

据史料描述,颜回少年白发、沉默寡言、天资聪颖,在《论语·雍也》中,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住在陋巷的颜回不仅安贫乐道,还谦逊好学,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遇事反求诸己,不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闻过则改,善于总结经验。从中我们能看到,古人所说的好学,不仅仅指学习书本知识,更在于学习做人,即加强人格修养,付诸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

 

《论语·颜渊》记载了一次师生关于道德修养的对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认为实践仁德不靠别人,完全靠自己,具体的规范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当即表态:“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说自己愿意去身体力行。孔子称赞他:“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颜回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好学精神,是受到孔子喜爱的重要原因。

 

随孔子周游列国归鲁后,颜回开始从教讲学,并帮助孔子整理上古典籍,他是整理《易经》的主要助手。后来颜回不幸早亡,孔子为失去爱徒哭得非常痛心:“天丧予!天丧予!”

 

史记

SHIJI

子贡开创儒商“端木遗风”

 

子贡即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春秋末期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被列为言语科优异者。他善于雄辩、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是孔门弟子中的首富,被后世尊称为“儒商始祖”。

 

《论语·公冶长》中记录了一段师徒间的谈话。子贡曾问孔子:“老师觉得我是什么样的人?”孔子答:“你就好比一种器皿。”子贡接着问:“何器也?”孔子说:“瑚琏也。”瑚琏是宗庙里盛谷物的祭器,以瑚琏比子贡,是说子贡对于国家社稷乃是大器,足堪重用。孔子认为子贡有定国安邦之才。

 

《史记·孔子世家》载,当孔子和弟子受困于陈、蔡两国间,在“不得行、绝粮”的危急时刻,孔子派子贡至楚国报告了情况。“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后来,齐国伐鲁,孔子命子贡出使救鲁。子贡在齐、吴、越和晋之间穿梭,开展外交游说。司马迁赞叹:“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杰出的外交才干发挥得淋漓尽致。

 

不仅如此,子贡还是一位独具慧眼的商界奇才。他学成之后,回到卫国做官,还在曹、鲁两国之间经商。《论语·先进》中记载了孔子对两位爱徒颜回和子贡的点评:“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是说颜回在学问和道德上接近完美了,但却穷得叮当响,而子贡经商,猜测行情,每每猜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史记·货殖列传》中也讲述:在孔子弟子中,“赐最为饶益。”“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甚至越王勾践还曾“除道郊迎,身御至舍”。

 

在孔子的教导下,子贡形成了重义轻利、富而好礼、诚信经营等儒家经商理念。《论语·颜渊》记载了孔子如何对子贡讲“诚信”: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贡踏实践行这种诚信经商的作风,因他复姓端木,后世就将这种作风称为“端木遗风”。孔子死后,弟子们为他服丧3年,唯独子贡为老师守墓6年,可见他对老师的感情之深厚。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