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榛 强中华 梁涛 林宏星等】孟子“性善”是否是“性本善”即“性本有仁义礼智”?

栏目:思想评论
发布时间:2020-08-17 23:28:18
标签:孟子、性善、性本有仁义礼智
林桂榛

作者简介:林桂榛,贛南興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漢前諸子,致思禮樂(楽)刑(井刂)政與東亞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民邦政治」。

孟子“性善”是否是“性本善”即“性本有仁义礼智”?

作者:林桂榛 强中华 梁涛 林宏星等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六月廿八日壬辰

          耶稣2020年8月17日

 

【林桂榛】梁涛丨荀子的“伪”究竟何意?【视频版1】——荀子的“性恶心善”论

 

https://mp.weixin.qq.com/s/nus56Xpzytl98tr35CR0Pg

 

【强中华】@梁涛?6?1“心善”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心自身善。但是,在荀子那里,心能辨别善,并趋向于善,善基本上不是心自己具有的,而是人类累积的文明成果。当然,心能辩善,并倾向于善,从逻辑上讲,心自身也就具备了善的因子,这一点荀子未能做出有效解释。

 

【林桂榛】可提“材朴—性恶—心善”,网罗囊括统一“朴—恶—善”三大价值用辞。安徽大学陆建华教授等“性朴、性恶、情欲”统一了,s山东省社科院涂可国研究员也统一了,谁有陆教授微信,可邀入学园。

 

【梁涛】@强中华?6?1心可以为善,简称心善,是一种简约化的表述。

 

【林桂榛】荀子“心恶”是不是厦大博士陈琳发明讨论过了?好像如此。

 

【林宏星】心可以为善,可以成立。性恶心善,不能成立。

 

【路德斌】笼统说“心善”,有难题,需解释“心好利”。

 

【梁涛】故所谓心善实际是说心趋向于善、心可以为善。而心向善、心可善是由于荀子的心是道德智虑心,具有好善、知善、为善的能力,好善乃心之直觉义,知善乃心之认知、创造义,为善乃心之主宰义。故心善也可以理解为,心好善、知善、为善。

 

【宋洪兵】心具有为善向善的能力,但心是不是善源?

 

【梁涛】@路德斌?6?1荀子所谓的心既指一般的经验心——这种意义上的心,往往与性相近,如“心好利”(《性恶》),也指道德智虑心,指心的思虑、认知能力,如“心也者,道之工宰也”(《正名》)。我们所说荀子的心,主要是指道德智虑心,伪即是与这种心有关的概念,反映的是心的思虑、认知及行为。

 

【梁涛】上次人大统合孟荀的会,我回应方朝晖教授时,已经做了说明。

 

【林桂榛】形式逻辑上,“心善”即“心是善的”,“心是善的”命题是全称判断,即心本来、全部、一直是善的。孟子“性善”就是全称判断,跟他辩的人下相异判断也是下全称判断,荀子《性恶》篇“性恶”命题同,哪怕其他的“性善恶混”命题也同。——这是基本语言逻辑学规则。

 

【梁涛】孟子的心可区分为道德本心和经验心,他说的性(心)善,主要是针对道德本心说的,但同时也承认有经验心,此心可善可恶。荀子也是如此。

 

【路德斌】@梁涛?6?1所以若能找到一个比较周延、不会引发歧义的概念比较好。

 

【梁涛】建议读台湾文津出版社袁宝新《孟子三辨之学的历史省察与现代诠释》。

 

【梁涛】从严格逻辑学的观点,孟子的性善也是不成立的。主张往往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说法,还需要结合其具体论述才可以全面理解。孟子从来也没有认为,人性的全部内容及其表现都是善的。所以要注意古人的论说方式。

 

【宋洪兵】我的概括:性恶,心知,道善。

 

【梁涛】这就涉及道或者礼从哪里来的?

 

【宋洪兵】我以为应该考虑稷下学对荀子的影响。

 

【梁涛】善的来源就是心,但还要考虑欲望与资源之间的配置。

 

【林桂榛】孟子的性善说是玄学是精神学,他与世人辩论时无法拒绝从世俗经验及语言逻辑去辩,故一辩就难免诡辩及支吾。他当然认为人性通体是善的(性有仁义礼智等),此思孟之大精神之所在。

 

【梁涛】@林桂榛你说的是宋儒理解的孟子,不是先秦的孟子。

 

【宋洪兵】善的来源就是心,我存疑。

 

【强中华】@梁涛梁老师言孟子人性论极是。我目前把孟子的人性论概论为“立场性善论事实性善恶混论”。

 

【梁涛】荀子的论述很清楚,善是正理平治,具体指礼,礼是怎么来的?来自圣人之伪,心之为。

 

【强中华】@宋洪兵?6?1在荀子那儿,善的来源不是心,心只是能辩善、并趋善。

 

【梁涛】是圣人制作的,而圣人又是化性起伪的结果。

 

【梁涛】@强中华?6?1可以的,我认可。

 

【宋洪兵】荀子思想中,始终有一个道的问题。心与道是怎样的关系?

 

【林桂榛】@梁涛我认为宋儒说对孟子某些思想精神,道统之许并非无据。

 

【宋洪兵】@强中华?6?1@梁涛我也认可强兄的说法。

 

【梁涛】@强中华?6?1荀子区分了凡人与圣人,凡人只能认识善,不能创造善,圣人则可以,但这只是形式。

 

【林桂榛】@强中华干脆也说荀子是“立场性恶论事实善恶混论”算了。

 

【林桂榛】大程还是小程不说“性善”,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无善恶心体”或即言无善恶之“性”,好像胡五峰也这样讲性无善恶。

 

【强中华】@林桂榛呵呵,我这样表述,并不否认孟荀二人强调的重点大有区别,也不否认二人立论的目有区别。

 

【林桂榛】@强中华哈哈,我认为强老师是目前调和孟荀人性论争议及一切以善恶论性的最睿智的调和法子。

 

【强中华】@林桂榛我不是有意要去调和孟荀人性论。而是认真读孟荀,感觉从事实人性上看,孟荀其实都是性论善恶混论。当然,二者强调的重心,立论的目的有很多不同。重心目的不同这点我肯定是看到并认同的,学界也讨论得很多,故我的文章不再多谈,不再多谈并不意味不承认。

 

【梁涛】…………(有一系列语音留言讨论,略去)

 

【梁涛】@宋洪兵洪兵的解释,有点把荀子道家化了,但荀子也确实有这个倾向,尤其在《解蔽》等篇。

 

【强中华】@林桂榛我也没有用“立场性恶论,事实善恶混论”去概论荀子的人性论。

 

【宋洪兵】@梁涛梁老师,道可分为天道、地道、人道,荀子强调人道,但并未脱离道。当然,正如您说的,我比较倾向于强调荀子受到的道家影响。

 

【林桂榛】@强中华也没有用“立场性恶论事实善恶混论”去概论荀子的人性论——玩笑话啊,真这么整荀子并撸一遍,孟荀就统一交集于“性善恶混论”了,无非二子较劲“立场之争”,破局了,呵呵。

 

【梁涛】杨泽波将孟子性善论概括为:心有善端可以为善说,杨的概括是比较符合孟子的原意的,那么能否可以说杨泽波的说法可以成立,传统的孟子性善说不成立呢?

 

【梁涛】性善是一种简约化的概括,只要搞清背后的逻辑,并做出说明就可以了。

 

【强中华】@梁涛是的,正是因为后人或把这种简约的概括当做完全事实人性论,我才写文章说,孟子的性善论(不等同于人性论)是立场人性论,当然也是部分事实人性论;而从完整事实人性论来讲,孟子的人性论(不等同于性善论)又是性善恶混论。

 

【林宏星】@强中华这种说法不是哲学研究的说法,哲学是一种本质性的说明。

 

【林桂榛】@梁涛杨泽波将孟子性善论概括为:心有善端可以为善说,杨的概括是比较符合孟子的原意的——我认为杨老师与他初研孟子博士论文越来越远了(他当然认为自己进一步了),与经验主义者辩“性善”反而染手或染色辩手思维“圈套”了,当年孟子无奈“好辩”并以讵杨朱为任也一样,也不知不觉杨墨化了。荀子也沾各家色彩。从来没有什么“纯儒”,即使以“仁义”自居纯儒道统,然孔子也尚法尚术玩权,并叹“吾与点也”想想逍遥自乐于山水与风月也……

 

【林桂榛】@林宏星这种说法不是哲学研究的说法,哲学是一种本质性的说明。——赞!孟子曰“一本”、“执一”,骑墙不行的。

 

【梁涛】…………(有一系列语音留言讨论,略去)

 

【梁涛】杨泽波用结晶解释性善是非哲学的,但善端的说法是符合孟子思想的。

 

【林宏星】杨老师用结晶的说法解释善,是以生成原因的解释取代规范根据的解释。

 

【强中华】绝无否认孟子从哲学本质性的说明角度探讨人性,相反很赞赏。但除了从本质性角度探讨外,似乎也很有必要从事实层面探讨人性的复杂性。

 

【林桂榛】建议荀子学园学术讨论都码字不码音,可言简意赅,得有目共睹。表意可直接、讨论可尖锐,但不等于有任何伦理不恭,大胆异议吧。

 

【林宏星】@林桂榛这样做好,赞成。

 

【林桂榛】@梁涛杨泽波将孟子性善论概括为:心有善端可以为善说,杨的概括是比较符合孟子的原意的;杨泽波用结晶解释性善是非哲学的,但善端的说法是符合孟子思想的。——我个人认为杨老师以“善端”解释“性善”的孟子性善论解释逻辑或解说理路,恰是不符孟子文本或不得孟子思想要义的。

 

孟书《公孙丑上》《告子上》两处大言“四端心”,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之“四端”,是强立场、好辩讵的孟子向人证明他所信奉的“性善”而说以经验世间、文明人类常见之“四端心”,此“四端心”是天赋“性”中本有之“仁义礼智”之端显而已,人人有此四端心(善性之端显)即证人人“性”中有仁义礼智(内在本在实在),即证“性有仁义礼智”=即证“性善”。

 

两处论“四心”或“四端心”的前后文说“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即“人如有四体而有四端心”,“有四端心必有仁义礼智四性体”。此皆是由表入里的哲学立论,也是“性善”哲学的经验化辩驳之证,杨老师、梁老师如果真认为孟子的“性善”只是“善端”或“心/性可以为善”而已,很遗憾,我认为你们离孟子“哲学”很远,跟孟子精神也有很大距离。

 

孟子的“性善”就是“性本善”就是“性本有仁义礼智(四性内容)”,至于俗人以“心”去觉知体证理解洞明“人人天性(天生)有仁义礼智”与否,那是俗人的事,那是俗人放逐良心、遮蔽本性与否的事……这是我要为孟子尤其是孟子“性善”论始终辩护并驳斥各种于孟子人性论之曲解歪说的核心。我个人不赞同孟子性善观,但我要辩护孟子性善观或性善论的的哲学理路或思想理路。

 

【林桂榛】梁老师语音及我以前文章都提到宋儒把汉唐“理—气”哲学套入孟子哲学接榫其“二性”隐论,此有大当(大本)也有小不当。孟子精神上贯于天,以天论性,以性论德(仁义礼智),故宏举善性(仁义礼智)而贬低欲性(即其“君子不谓之性”),并埋下了后儒“存天理灭人欲”的二性论理论及价值伏笔;故宏举圣诚与感通,并埋下了“圣道”的思想高度思想潜能及自身及后儒神秘主义及道禅修炼的思想合法性(孔孟道统,孟子大圣,谁敢否定孟子及打孟子旗号的官舆呢)。

 

【林宏星】桂榛的说法有道理。其实牟宗三,李明辉就取此立场,反对善端的说法。但这涉及诠释层面。信广来即似乎不同意这种诠释,坚持善端的说法,用以区分孟子和阳明,这是学术上的争议。

 

【梁涛】牟、李是理学家的说法,理学家是从本质解释性的,反而认为四端是四德(仁义礼智)的显现。

 

【梁涛】回到孟子,反而不是这个理路,是从四端扩而充之,发展出四德。

 

【梁涛】牟、李包括理学家是本质主义,孟子是过程哲学,是过程本体。

 

【梁涛】四端与四德的关系,可以看我的分析、梳理。

 

【梁涛】桂榛了解的还是二手的孟子,是一般教科书上的说法,是被我们抛弃的说法。

 

【梁涛】不过一般学者都是这样进入的,先看宋儒的注释,要回到思想本身,需要仔细辨析。

 

【林宏星】孟子是不是过程哲学,我觉得可以进一步讨论。因为过程哲学有其特定的内涵。

 

【梁涛】@林宏星是的,用任何西方概念都有这个问题,所以我是尽量不用,或者在我重新定义的意义下使用。

 

【林宏星】宋明儒的确有其自身的问题意识,与先秦有些差别。

 

【梁涛】《孟子》一书中,对于“四心”与“四德”有两处不同的论述,分别见于《告子上》与《公孙丑下》,为了讨论方便,我们将其再次引用于下:

 

《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在《告子上》中,孟子认为恻隐、羞恶、是非、恭敬“四心”即是仁义礼智“四德”,二者是一种等同关系。在《公孙丑上》中,孟子则认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四心”只是仁义礼智“四德”之端,二者并非直接等同关系。孟子的两处不同表述引起学者的分歧与争议,也成为孟子研究中的焦点与难点问题。如杨泽波先生认为,“端为初生、开始义。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分别为仁义礼智的初生开始,而不是仁义礼智的最终完成,因此需要扩而充之,不断发展。”“《公孙丑上》第六章即四端的说法和孟子的一贯思想一致,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孟子的思想,而《告子上》第六章行文有省略,即‘恻隐之心,仁也’只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省略。”并认为孟子性善论不是“‘性本善论’、‘性善完成论’,而是‘心有善端可以为善论’”。[⑧]与此不同,李明辉先生则提出,“所谓‘四端之心’之‘端’亦是就良知之呈现而说,故此‘端’是‘端倪’或‘端绪’之义,谓良知于此呈露也。故每个人心中呈现的恻隐之心即是圣人之天心(羞恶之心等亦同),在质上原无差别。”[⑨]“仁、义、礼、智为本心所制定之理(法则),四端之心为本心自求实现的力量所表现之相。此处之‘端’仍可解为‘端绪’,但此‘端绪’是就本心所表现之相而言;本心有多少理,即有多少相,故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云云。……此‘端’不可解作‘发端’义。否则说:恻隐之心为仁之发端,岂合乎孟子本意?‘发端’即含‘未完足’之义,而孟子明明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既已固有之矣,又视恻隐之心仅为其发端,岂非使性善之义落空?”[⑩]

 

其实,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孟子以上两段论述是就不同语境而言,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互补的。《告子上》是就超越、先天的层面而言,是从“体”上说的,故强调恻隐、羞恶、是非、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我固有之”,是着眼于其超越的来源与存有。而从超越的层面、从“体”上看,恻隐、羞恶、是非、辞让之心与仁、义、礼、智可以是一致、等同的,因为二者的差别是量上的,而不是质上的。就好比幼苗与大树具有相同的树之理,理在幼苗中只是潜在的倾向、趋势,在大树中则是完成、实现,故从理论上、从“体”上也可以说幼苗与大树是等同、一致的。《公孙丑上》则是就经验、事实的层面而言,是从作用、“相”上说的,故强调“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悌恻隐之心”,此“怵悌恻隐之心”是作用、表现,是具体的“相”。“无恻隐之心”,也是指没有恻隐之心的流露、表现,“无羞恶之心”、“无是非之心”、“无辞让之心”依然。而恻隐之心的具体表现显然不能等同于仁本身,故只能是“仁之端”,此“端”是开端、发端之意,故还需要“扩而充之,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就好比在理论上,虽可说幼苗与大树是相同的,但在事实上,幼苗还只是大树的起始、开端,从幼苗到大树还有一个具体的生长过程。所以,孟子的以上论述实际涉及到两个层面,在超越、先天的层面,他肯定恻隐、羞恶、是非、恭敬之心与仁、义、礼、智是一致的;在经验、事实的层面,他则强调恻隐、羞恶、是非、恭敬之心只是仁、义、礼、智之端。超越、先天层面的一致性保证了经验、事实层面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只有首先肯定“恻隐之心,仁也”,才可以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就好比只有首先肯定幼苗与大树是一致的,属于同一种属,才可以说幼苗是大树的起始、开端。故孟子以上两个表述实际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是针对两个不同的层面而言。

 

【梁涛】有点长,可以参考,见《孟子“道性善”的内在理路及其思想意义》,《哲学研究》2009年第7期。

 

【梁涛】我98年来社科院做博后,题目是《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比较研究》,后来郭店楚简公布,临时改题目了,但对这个问题比较关注。

 

【梁涛】孟子认为人虽然有善端,不仅需要扩而充之,而且首先需要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思、没有自觉,善端或善性一样不会发生作用,这强调的是什么呢?意志自由!如果一个人先天被决定是善的了,那就不是真正的善,只是本能。就像蜜蜂再勤劳也不是善,不是大公无私,只是本能而已。

 

【林桂榛】@梁涛梁老师好,提及我了,我申辩一下:我前面看法是我个人独立的读孟(一手原文)的看法。我不读教科书(所以考博士四五次老考不上),也不读牟、李(所以读牟书的说我不懂哲学),也非抄录别人见解(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纯粹自己读书心得。对不对,容他人驳议就是。说句我给李景林老师说过的俏皮话:“只有孟子本人真懂孟子了。”荀子也一样,马克思也一样,诸如此类,非孟荀本人都是“外行”,俏皮话,诡辩逻辑如此。

 

【林桂榛】另外,孟子说的仁义礼智四德,不是四端或四心所生成的,而是四心是四德四性(德性)的端显而已,四端如肢体,四性为大体,“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自己觉得本性内有无之是思与否、觉与否、求与否问题。

 

【梁涛】那就更容易受流行观点的影响。

 

【林桂榛】我不知流行啥,倒略知现在流行“非性善”说。上海北京的哲学教授,好多在给孟子性善说起新解。

 

【梁涛】只有自己懂自己,只有古人懂古人,那就不需要各位了,你们的研究就没意义了。所以啊,还是遁词。

 

【林桂榛】还是那个老问题,每个人都说自己真孔墨到底谁真孔墨是个难题,可以讨论但必无统一结论。所以,容许有分歧就好,寻求共识多属幻想。

 

【梁涛】诠释学反对有唯一的客观,但又认为有好的诠释,坏的诠释,这个说法比较容易接受。

 

【林桂榛】@梁涛当然如此,章句依据可以讨论,但不可能穷尽理解一致,问题分歧多在后人理解,或不在孔孟荀子自己糊涂。

 

【劉又銘】曾暐傑《性惡論的誕生》序(劉又銘).docx

 

【劉又銘】曾暐傑這書由萬卷樓圖書公司出版,預定下週上市。这是他博士论文的修订版。

 

【林桂榛】祝贺曾暐傑老师新书!

 

【强中华】祝贺曾老师大作出版!

 

【林桂榛】已读刘老师序文。要有很多声音甚至很多分歧的声音,经过历史大浪淘沙甚至历史奇妙机缘(比如官宣),荀学才会确立坚挺地位。由秦末到宋末,经历了将近1500年才确立孟子高标地位;由宋末到今才不过800多年,由清末到今才不过100来年,荀学复兴其理已至,然其势未至也……我相信荀学的复兴与中国民主科学自由法治的伟大进程相伴,相信荀学的大兴属于未来青年。

 

【曾暐傑】谢谢各位老师,请诸位老师指正。

 

【田富美】恭喜暐傑!

 

(荀子学园2019.08.01)

 

【梁涛】梁涛丨荀子的“伪”究竟何意?【视频版2】——“伪”字释义

 

https://mp.weixin.qq.com/s/7LyoMiIfi1DLydbQAJdyew

 

【梁涛】弄清荀子“伪”字的多重含义和特殊表达,是消除对荀子“性恶论”思想误解的关键。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伪”字的梳理,可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圣凡差异”说与“人性平等”说的矛盾,对解读荀子思想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林桂榛】@梁涛荀子性恶论要不成立,要不不成立,解释多样,荀学基本问题尚分歧如此,荀学没有共识是必然的,此其远逊孟学朱学处。(当今质疑或别解孟子性善论、天德论思潮恰是一种反玄学反精神哲学思潮,背后实涌动着科学主义思维趋向。)

 

(荀子学园2019.08.09)

 

【吕庙军】张晚林|为什么性善论是唯一的人性论

 

https://mp.weixin.qq.com/s/YFeE8nXokZb2oue-OF-LCg

 

【林桂榛】@吕庙军宗教家看世界,看荀子,故如此,张说也不算错。

 

【林桂榛】张晚林老师对荀子有偏见或成见,并也代表某些好孟者的思想取舍与精神理念。

 

【林桂榛】逻辑与科学主义看孟子,孟子很浅薄虚妄;宗教与精神主义看荀子,荀子很浅薄虚妄。理解孟荀,各撷其精。

 

【焦子栋】连基本逻辑都不通也配讨论荀子?宗教也要讲逻辑,不讲逻辑的人连宗教也没资格讨论。

 

【林桂榛】@焦子栋哲学界嫌弃荀子的人是绝大数,因为荀子思想不“哲学”!

 

【焦子栋】藐视荀子就是藐视真理,等同于藐视哲学。宋明理学在佛学面前找不着北,把人家的青青翠竹郁郁黄花换成世间只一个理字,就沾沾自喜了。存天理,灭人欲。灭完岳飞,灭于谦,最后灭掉的是汉唐人血性。

 

【林桂榛】学者理解孟荀及理学、反理学理路就是了,价值偏好(价值认同)勿讨论,没法讨论,焦老师打住。

 

【焦子栋】何须打住?没有价值取向的思想算什么?不打掉他们的嚣张气焰,何以告慰荀子的在天之灵。

 

【林桂榛】真相是唯一,价值是多元。孟荀思想真相可讨论,喜恶孟荀没法讨论。可以既喜欢孟子精神,又喜欢荀子学问,不矛盾。谁也灭不了孟子及理学,谁也灭不了荀子及戴震,他们伟大着,他们是儒学史的思想骨干。

 

【吕庙军】@林桂榛赞!

 

【焦子栋】儒学的真谛是担当,孟荀皆有,孟曰浩然之气,荀曰制天命而用,此是价值的终极取向。

 

【焦子栋】讨论来讨论去,就是没了孟荀的血性!精致的利己主义之说在儒学圈里大行其道,丢人,耻辱。

 

【林桂榛】孟子认为道义(价值)之性乃天生也,荀子认为道义(价值)之性乃人成也,性论上无非就“本源”之说解有分歧(他们天论有不同),其他道义价值追崇实相同相近。本源问题,在玄学上是说不清的,各说各的“理”;彼此可以不赞同,但彼此多说服不了谁,纯粹是哲学玩意游戏、语言概念构造,如此而已。

 

【焦子栋】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心里怎样想,那是人家的自由。但根本原则不能自由,根本原则在荀子那里就是礼义正道。这个没有价钱讲。

 

【林桂榛】孟子也大讲礼义正道啊!

 

【焦子栋】要不怎么解释他们的共同取向是“担当”。

 

【林桂榛】@焦子栋然!

 

【林桂榛】孟子是天教主义者、神学者,从天而降,道在我性,救世以德以觉以推以扩(仁义礼智等);荀子是人教主义者、科学者,从地而起,道在我伪(为),救世以化以導以制以度(礼义师法等)。兰陵焦公以为此定位离谱否?@焦子栋

 

(荀子学园2019.07.12)

 

【林桂榛】…………(插图,略)

 

【林桂榛】我与张晚林老师个人交流完全无碍,但我反对他的孟子唯一唯高论,反对他的中国文化唯一唯高论。孟子思想已融合道墨诸家,朱子思想更融合道佛儒诸家;中国文化已融合近西思想文化(印阿),更已融合泰西思想文化(欧美),必宽容甚至融合更多西方思想文化。

 

(荀子学园2019.08.04)

 

【林桂榛】张晚林老师说:荀子有的,孟子都有;孟子还有荀子没有的……(大意,忘了出处)。

 

【林桂榛】人性分什么天理气质,哲学掰乎。也不难,前置一个天理,前置一个理义之性,其他的怎么圆融为好就怎么说,所以张晚林老师说的有道理,孟朱高于荀戴。

 

(荀子学园2019.10.27)

 

【林桂榛】今天下午与孟子主义者张晚林老师面聊,他说:没有性善,人怎么能善呢,善无从而来啊;唯有性是善的,人才可以善也可以恶。——我没跟他辩论,但我以为:善恶不是性流长出来,而是人为做作的(他赞同善恶是伦理评价),荀子《性恶》早辨析此问题了,即性伪分、性伪合问题,且恶也同理。

 

闲聊时我和他都不赞同杨泽波老师解孟子,我也赞同他论孟,但不赞同他论荀,但坦然他批荀立场。还有,我提醒他,孟子的性善不是抽象善,是就仁义礼智圣言善、言性善。

 

他说“荀子有的,孟子都有;孟子,却还有荀子所没有的”(大意),是微信圈评论,他删除了未存,但今天下午聊时他重申了此意。

 

【强中华】荀子有性恶,孟子也有?张老师他同意不?

 

【林桂榛】强老师你可问他本人啊。怕立场掐架,我就暂不请他进荀子学园了,不专研荀子的我也个别移出了(不含自退者),怕某些激烈争论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误会。荀子学园群,至少同情理解荀子,纯粹掐架或叫板无益,尤其非严格学术训练者的批荀及赞荀。

 

【强中华】哈哈,开玩笑而已。既然张老师说“荀子有的孟子都有”,如果张老师所言极是,按此逻辑,荀子有性恶,孟子也就有性恶。

 

【林桂榛】@强中华高明啊。

 

【陈迎年】让张老师说说,究竟是怎么个“荀子有的,孟子都有;孟子,却还有荀子所没有的”,然后我们才好讨论啊。

 

【林桂榛】估计是说孟朱多了个“善”,多了个“理”,多了个本源及本体之类(说涉及经验事都一样,孟荀都不差),如柏拉图、黑格尔之类多个那个,自然高出一大截。我猜度的,最好见面与他“朱陆会讲”一下。

 

【陈迎年】要说荀子有性恶,孟子也有,似乎也不错。牟宗三就曾辩解说,孟子道性善,但“并不一定反对”或“并不否认”食色等是性。不过如此说来,反过来说,孟子有的,荀子都有,似乎也不错。

 

【林桂榛】@陈迎年?6?1陈老师,荀子没善本,没理本,是大本已失啊。

 

【陈迎年】看大本是什么了。智的直觉心,失。社会历史存在本体,存。但知道心,还是有的。

 

(荀子学园2019.10.28)

 

【林桂榛】随感录:孟子以“此天之所与我也”为仁义价值张本,荀子以“君子善假于物也”为技物张价。病疫大祸,患氓悲苦,上者如丧天良,下者如入无物,倒立之构,草木混乱……当务之急是荀子说的“善假于物”,物力人力是物,技术科学是物,政府结构及社会制度也是物(物者事也);荀子思想固然于价值似无张“天本”(但确有“人的”,且有价值崇如天高之持守),但荀子思想中有重在为物质技术(伪积)张价的倾向,此固然与乱世中孟子张本道德一样可贵,甚至更有实质治理效率(乱界更需要物质技术力量加以调节矫正)!荀子所扬于物质技术层面之垂重,可与垂重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遥相呼应,可与垂重发展现代社会制度遥相呼应!

 

(荀子学园2020.02.02)

 

【林桂榛】孟荀也没什么大分裂,无非于仁义来源的判断(理论假设)及于上天的感受(天道信念)不一样而已,其他大体一致,殊途同归,各表成见,大气磅礴,众横吾往!

 

【林桂榛】好孟的杨泽波老师对唯物论之类很“恐惧”,对荀子思想很警惕,他曾说跟“文革”体验或观察有关,这是否跟史上某些思想家因“秦政”或“韩李”而十分警惕甚至非常厌恶荀子思想有些类似?

 

(荀子学园2020.02.07)

 

【林桂榛】涂可国|天性责任、气性责任与才性责任

 

https://mp.weixin.qq.com/s/rc_s8N46lyC9_Wx0tgknCQ

 

【林桂榛】张晚林|为什么性善论是唯一的人性论

 

https://mp.weixin.qq.com/s/YFeE8nXokZb2oue-OF-LCg

 

【林桂榛】涂老师大作才气逼人、炉火纯青,张老师大作神性归真、惟精惟一,深刻学习,认真领会。

 

【张晚林】@林桂榛?6?1我甚至觉得,恶在本体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善是实体字,恶是描述的虚体字,意指善的流失。故善须守,但恶不需要守。这意味着由善向恶可,但由恶向善不可。这正如,生可以走向死,但没有死能走向生的。何也?因为死后,已不属于人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对于人而言,死是不存在的,只是生的流失。故我们要养生。同样,恶之所以不能走向善,因为恶根本不存在,故我们要守善。不能守善,即恶。

 

【林桂榛】@张晚林?6?1上帝啊,估计如此如此解荀子“性恶”,会蹦出100种以上荀子性恶说论文,千真万确“恶者偏险悖乱也”,如今又日益谈“性者本始材朴也”,各自熔为一炉、惟精惟一进行解释学竞赛。

 

【张晚林】由恶向善不可,意味着,若人真的性恶,他就不可能做到善,故性恶论根本不通。

 

【林桂榛】“性恶”论当然不通,在荀书本就不通。对着章句看,如读《孟子》一样,不读几句就冥想,否则难免解出孟子有“性恶”、孟子只是“善端/善可能/向善/能善/可善”论之类……孟荀言性皆形式义相同,就与生本有言性(约定俗成概念);孟荀言善恶皆非抽象,皆就仁义、礼义之类正向正面伦理而概言善价值。

 

【林桂榛】但汉代以来最中国哲学的解法是阴阳两气、善恶二具与理气二性、善恶并有之类,简单而本体,此说为唐宋以后道学家、哲学家所继承与发展(或继承与改造)。

 

【林宏星】@张晚林恶根本不存在,但是我们还是要解释恶从何来。《大乘起信论》就为此要说明,但是,用因风起浪来说明,依然不清楚,浪从何来?以致牟宗三也只好说,这事难可知了。

 

【林宏星】至于恶是不是本体的存在,我们看里科的著作,他认为不是我们在造恶,而是我们在被恶驱使着做恶。如桂榛兄所说,张老师惟精唯一,我只是在阅读范围之内讨教。

 

【周启荣】我们需要区分自己对人性的个人看法与研究对象如荀子对人性的看法,不能混为一谈!

 

【林宏星】@周启荣周老师,我觉得我是顺着张老师的话说的,没有一定围绕荀子而说。张老师似乎是就善恶提出主张。

 

【周启荣】@林宏星我是指张老师。张老师当然可以有自己的人性论。但需要与荀子的人性论分开!最少有意识地尽量如此做!我们需要知道究竟是讨论谁的人性论,然后才不会张冠荀带!

 

【张晚林】@周启荣我的意思是:人性从根基上不可能是恶,不然,人类做到善是不可能的。荀子谓人性恶,未深思之过也。我们甚至可以思考:恶与假真的存在吗?我感觉根本不存在:恶与假,它们只是善与真的流失。

 

【林桂榛】@林宏星又玩所有桌子或凳子的本源或实体何在“逻辑游戏”了。

 

【林桂榛】@张晚林我感觉根本不存在:恶与假,它们只是善与真的流失。——某种假定后观之,当然如此;换一种上帝真善假定,或善恶混假定,或〇假定(即性无善恶)……材朴性恶,性恶心善,性恶何以善?性伪也,人为心为也!顺性为恶,强为造善,朴材可善,朴性可恶,性恶可善,全部逻辑打通云云了。

 

【林桂榛】朴木可造好桌子,也可造烂桌,同理人的资材资性也可造善恶,如此云云,全部兼通。呵呵!

 

【林宏星】是的。恶不存在,但是它有。怎么有的?无中生有?

 

【陈迎年】是的。善不存在,但是它有。怎么有的?无中生有?

 

【林桂榛】俗话:造孽呀,造恶呀。呵呵!

 

【林桂榛】@张晚林荀子谓人性恶,未深思之过也。——俏皮话:荀子有那么傻么?荀子傻,那孟子更傻,荀子就批孟子傻,太聪明为是之傻。

 

【强中华】罂粟具有的自然特性若不以人的立场评判,则本无善恶可言,此谓性朴。罂粟为人所用,可以治病,人则视之善物,其善之成分源自罂粟本来之特性(朴);罂粟让人中毒,人则视之为恶物,其恶之成分亦源自罂粟本来之特性(朴)。人之性朴与人之性善性恶,似乎亦可如是观之。

 

【林桂榛】哲学语言思维达标了,“性朴—性恶—性善”统一了!

 

【周启荣】@张晚林荀子并没有实质性的恶的人性观。“恶”是对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这判断是由于与比较“善”才产生的。爱财、爱利的欲望是自然而有。这种欲望本身没有“善”、“恶”之分。财,不以其道而得之,才会成为“恶”的行为!但财,以其道而得之,却是“善”的!“善”、“恶”行为的出现是以法律与礼俗为标准。嫁娶时收取财礼是“善”的行为,以权位的关系收取财礼是“恶”的行为!以前为了生存而猎杀鲨鱼、虎豹为食物不算“恶”行,现在为什么变成“恶”了,因为有了法律,社会物质生活改变了人类对食物的选择方式!为什么杀虎豹违法不理性,天天大量屠杀鸡鸭、猪牛却很少人大骂屠宰场与员工为恶人?“善”、“恶”行为的界线是社会的产物!

 

【林桂榛】@周启荣赞!

 

【张晚林】梁涛丨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2)——以善为性的价值和意义

 

https://mp.weixin.qq.com/s/f2OXzGTqPsM3pSUC0WcVeA

 

【张晚林】摘:在上期的内容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教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实则是“以善为性论”,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以善为性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林桂榛】孟荀论性的“善”概念都不是抽象的,是概指伦理领域的礼义或仁义礼智之类,孟子以天赋(天道天德天命所赋)仁义礼智之类为性,谓人性本有这类德这类心这类知,平民曰不有不知乃无知或遮蔽或放失而已(放失败坏而恶),即俗人离此类善性而去而败坏……又曰君子不以俗人耳目口鼻等身体生性之性为性,尧舜性于仁义礼智,君子践形仁义礼智,其他层次人或返之或失之。

 

荀子反之,不以仁义礼智类为性,以心德有仁义礼智之类为伪积、为习得而已,即不以礼义为性,但以耳目口鼻之类七情六欲为性。人中伦德败坏者非离礼义性、丧礼义性而去,乃离朴资性而负向伪而去(伦理价值0态→伦理负值);而伦德良美者亦同理,乃离朴资性而正向伪而去(伦理价值0态→伦理正值)。荀子批孟,谓“恶”非丧失离开仁义本有之性,材性皆朴资,善恶皆人为,善恶之德皆积靡!(逻辑上性有仁义礼智、性善即人性的伦理价值评价>0)!

 

梁涛老师讲孟子“性善”与“天”关系了,上文也不再以“善端”云云论解孟子“性善”了,这是真正好孟者所喜闻乐见的,也是好荀及如荀批孟者所喜闻乐见的,因为这比以前论说更逼近孟子真意了很多。李明辉先生曾说“孟子不是那么好懂的”,这未必是学问本领问题,而是心灵机巧问题,或者也是章句机巧问题。

 

梁涛老师不在荀子学园了,谁有他新号再请他进来(若不嫌弃),可能他又遭封号了之故。他是很好的学者,可与论学的好学者。

 

(荀子学园2020.07.01)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