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年1月27日上午
地点:中央民族大学文科13楼会议室
与会人员:
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尼山圣源书院院长
葛荣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陈 来: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
张学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主任
周桂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副院长
李存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张 践: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国际儒联普及委员会主任
王殿卿: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教授,国际儒联普及委员会副主任
王 杰: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国际儒联宣传出版委员会副主任
王志捷:北京市委党校教授
赵法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践: 近日有关儒学的话题接连不断,而且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儒学研究者必须及时做出回答。首先是山东省曲阜市要在距离“三孔”3公里处兴建一座40多米高的基督教堂,郭齐勇、蒋庆等十位儒家学者联名呼吁政府加以阻止,并公开呼吁政府承认儒教是国教。其后山东省教委发出文件,要求全省中小学不许全文阅读《三字经》、《弟子规》等儒家经典,理由是担心青少年受到其中糟粕的毒害。但是北京市教委几天后明确表态,北京市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不对经典原文进行删改。1月11日,国家博物馆北门竖起一座9.5高的青铜孔子像,面临东长安街,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几大事件关系到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引起了诸多学者和网民的热议,其中一些极端观点也引起了民众的疑惑与彷徨。我们研究儒家文化的学者对此涉及中国未来的重大问题,有义务进行及时的研究,发出我们的声音,以便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于天安门孔子像,网上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也有人说孔子像还要挪走。网上反对塑像的声音,多数是“文革”的那一套理论,至多读书多的人谈一点“五四”的观点,看来文革思维定势仍在影响着人们的头脑。请大家来的目的会议通知上已经说明了,就是要请各位有影响的学者们就上述重大事件进行讨论并发出声音。下面请大家开始讨论。
葛荣晋: 我认为《弟子规》进课堂是一件好事,道德教育就应该从青少年开始。现在不是某个人发动学生门去读《弟子规》,而是因为道德严重滑坡所导致,读经典是时代的需要,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觉与回归。大家都认为现在是国学热,我认为国学其实并没有热,部分社会媒体的起哄罢了,如果孔子塑像能够走到天安门广场中间,那才是真正的国学热。
陈来: 首先祝贺办事处的成立,书院在北京成立这么一个办事处还是很有必要的,尼山圣源书院的成立是对儒学弘扬的一大贡献。《弟子规》是做人的基本礼仪规范问题,中小学生们很应该读一读。孔子塑像我本来没当大事,也没想到有这么多反对意见,前天开会才发现其实问题严重了,主流学者应该有自己的声音。其实媒体有误读,塑像并不是立在天门广场,是在北边,说在广场是不合事实的。广场的区域和界限是大家熟悉的,北边孔子像所立的位置其实并非天安门广场的一部分。这些反应有的主要是受启蒙主义的影响,另一种还是将广场看成革命的象征,将广场与中国传统割裂开来。我认为赞成的不一定少,网上表达了不少反对的意见,并不等于社会大多数人反对,觉得正常的事情人们就不需要去表达了。所以去上网反对的其实只是一小部分。这个估计要正确,我认为在历史博物馆前塑孔子像是合适和适宜的,符合中华文化复兴并走向世界的方向。
从塑像所在的位置看里,也是正常的。国家博物馆是国家的博物馆,而且是历史博物馆,其宗旨就是要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这里的雕塑当然要是中国的象征,一定要找一个象征,那当然是非孔子莫属了。总不应是秦始皇吧。博物馆是做了一件大好事。符合大多数国人的意见和潮流的方向。
首先,这件事情如果放大看,就是立像本身确实也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社会理解为是在天安门广场,也有其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国人的主要任务是团结两岸三地,共同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塑像的消息一出,台湾立即有反应。马英九要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要打文化牌,这与过去陈水扁的去中国化完全不同,对于台湾的和平统一有其积极意义。话又说回来,真正能推动传统文化复兴的还是大陆,所以大陆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于未来的祖国统一具有很大影响。塑像表达了明确的认同中国文化的信息,大陆要掌握中华文化的主导权。如果塑像的建立能起到这种作用,是好事啊。
第二,不赞成仅仅将天门理解为革命文化的象征。它应该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从政治上,这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体现。政府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一个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首先应该是个中国人。所以这件事内在包含承认孔子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会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客观上是政府对于孔子的认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执政党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塑像表明我们对历史要有一个交代,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到了一个新阶段。想跟五四以来和文革全面否定传统的做法彻底分裂。欢迎孔子回来,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有人说孔子带着温和的微笑回来了。为什么民间有这么强的传统文化热?是因为当前现实的需要的反应,在道德重建的过程中,其他的资源帮不了我们。社会当前面临的伦理的、心理的和文化的问题,儒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老百姓对于抽象的文化概念不感兴趣,如果儒学对于现实生活没有用,怎么会这么热?所以当前的传统文化热是大好事。我们的思想再也不能落后与人民和时代了。如果像以前那样批判孔子,是可以的吗?人民是从切身需要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人民的路子是用脚走出来的。而且再批孔也落后于世界,美国国会去年声明向孔子致敬,这不是偶然的,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孔子对于人类的价值与贡献。在文化建设上我们应该走到时代的前头才是。十四大后已经提到了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所以我们千万不可落后于人民、时代和社会实践。
关于儒教问题,我认为在同情儒家的人中,持儒教说的是少数,认同儒家文化的是多数。所以,主张儒教者不代表多数。首先要承认儒家文化的基本价值,而不是儒教。但是,我也尊重儒教说的立场。他们的奋斗如果有成果,我也乐观其成。但不能将口号仅仅限定在儒教。对于儒家的理解也因该更加广阔才行。
张学智: 国家博物馆前树立起孔子塑像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本来那里也可以立别人的像,但是地方有限,只能立孔子的,他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啊。很多人的反应还是有中西文化之争的痕迹。因为经济的腾飞,国人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日益增强。《弟子规》是传统经典,不必改动,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取舍,至于经典本身应留待历史评论。《弟子规》中有的不一定全是儒家的思想,比如“勿践阈”是说人不要站在门框的中间,这不是什么儒家的东西,而是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是任何人都应该遵守的。关于儒学与儒教问题,儒学不一定是宗教,尤其是国教,没有必要。主张国教说给有些反对儒家的人提供了口实。所以立国教说是有很大问题的。
周桂佃: 听说了孔子塑像的事情,先是感到突然,后来想想很合适和正常。孔子立在那里是应该的。孔子出来有意见了,说明有人还是谈儒色变,文革中长大的一代,从小就批孔,满脑子都是儒家的反面印象。我是三十五岁后开始学儒学,对于儒家的印象才改变了。我给同学打电话,他说孔子是保守的,为什么要宣传他?我说孔子的保守究竟体现在哪里?他说因为孔子是复古的。余英时说儒家成了幽魂,但民间还是有许多人很信孔子的。天安门立孔子像是合时和理性的。全世界已经有了三百多所孔子学院,孔子是中华文化的形象代表,是中国的品牌,立个像有何不可呀?五四批孔是因为将国家的落后归结为文化落后。认为孔子讲和谐,对于革命不利,故要批孔。当时批孔的都是精英分子,那时批孔应该肯定,闹革命就是如此。现在推崇孔子也是对的,时代变了应该与时俱进吗。 关于《弟子规》的糟粕问题,其实经典的糟粕与精华是很难分清楚的。僵化区分是误解了,精华与糟粕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对于文化经典,主要是领会其精神,而不是分什么事精华和糟粕。有人要删《弟子规》,朱元璋删《孟子》都删不成不成,你一个教育厅长能删吗?如果每一代人都想删改一下,那经过几代人后,就没有经典了。所以不能人为删改经典。
李存山: 现在全世界已经有三百多所孔子学院,不就是为了向全世界推广中国文化吗?所以立孔子塑像是完全应该的,没有孔子就没有中国文化。那么立孔子像与毛和孙的像什么关系?孙中山主张宪政民主,毛泽东在打天下时候是比较尊孔的,49年后批孔是不合适的。毛受教于大学问家杨昌济,是有国学基础的,杨是当时的一流的学者,国学根基十分深厚。马克思主义要成为中国的指导思想,必须成为中国化的东西。张岱年先生所说的文化发展要变中有常,必须保证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冯友兰先生也说文化发展要有连续性。如果只剩下了两个人就没法体现连续性了,历史的渊源在哪里?关于五四与文革,五四主要是为了巩固共和政体,陈独秀开始并那么激进,前期的陈独秀说国家而不民主与儒家民本思想背道而驰,这时并不否定儒家。后来就越来越激进,说什么民为邦本,都是以君主为本。这主要是受到康有为国教说的刺激,认为孔教一定是立君主,所以必须反孔。唯物史观强化了反孔思潮,李大钊前期是比较温和,后来变得极端起来,要与传统彻底决裂。所以五四的激进有其思想根源的。其实,毛泽东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继承,这才是正常的态度。文革将孔子当作政治斗争工具,是完全错误的。孔子塑像恰恰表明了文化的连续性。儒家文化的常道是什么?从原始儒家一以贯之的,不是三纲,三纲是汉代增益的东西。我认为崇尚道德和以民为本才是儒家意义以一贯之的东西。强调民本,重视仁义之道,以忠恕为行仁之方,就是忠恕之道。所以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重视和谐,这才是中国文化的常道。将来也要继承下去。
康有为的儒教说表面是儒家的,其实是基督教的。康有为说女子也要进孔庙。儒家在鬼神问题上保持着一种战略的模糊性,如果一定要讲明白,就得学习西方。梁启超说儒家近于宗教,但不与其他们民族之宗教同。我认为可以有部分人信仰儒教,但不会是中国文化的主流;.真正立起一个教来,作为复兴儒学的主要观点和方法,就有问题了。其实大部分人是反对蒋庆的国教说的,儒家历来只有一重合法性的,就是民本思想,蒋庆却要三重合法性,与儒家是不一致的。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儒学界弘扬儒家思想对于后来提出和谐社会和复兴传统文化等,是有很大作用的,与孔子基金会和国际儒联的活动等也是很有关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就是以和谐社会取代了阶级斗争理论。所以儒学的复兴因该学术研究和普及两方面并重。
至于国学经典的删节与否,应该有教育学者讨论确定,不应该由教育官员来定。我认为选本也是可以的,较为简练的选本与青少年的时间和理解力是相适应的。历史上的儒家的东西并不是要全部继承,比如对于女子的限制等做法,怎么能够完全继承?女子上街要蒙其面,那样合适吗?还是要有所损益才行。
周桂佃: 选本与删节本是不同的。选本是正常的做法。唐代魏征《群书治要》就是选本,从各种书中选出与政治关系比较大的内容。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也是选本,选录史书中有助于借鉴治理国家的史实。删节本,出于某种目的,对古代典籍进行删节,一般说是不合适的。一个朝代有一个说法,删节一次,两千多年,经过多次删节,《史记》就不像样了,就成了支离破碎的东西。这对文化传承有破坏作用。朱元璋删节《孟子》就不成功。
至于在国博前立孔子像。过去立过马恩列斯的肖相,也立过孙中山的肖像。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品牌,已经为全世界人民所认可,这个品牌为什么不能亮出来呢?毛泽东说要总结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文化遗产。可以立孙中山的像,为什么不能立孔子的像呢?这是二十世纪批孔子留下的后遗症。时代不同了,应该与时俱进。
李存山: 康有为立国教一定要靠政府的权威,故不得不去找袁世凯合作,从而激起了学界的反弹。民国小学要读经,也是有选本的。
王殿卿: 对于立孔子像,我的朋友,尤其是广大中小学的校长与教师,都是赞同的。网上说百分之七十是反对的,其实许多帖子是对一些现实问题有意见而发的牢骚,对于儒学并无多大了解,当然也有“文革”思维的再现,确实需要回答,从一定意义上讲,也需要有个文化思维定势的“拨乱反正”。
中国历史博物馆门前立孔子像,绝非偶然,而是改革开放以来,调整文化战略,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精神家园,一系列文化建设行动的一个新亮点和新标志。
1993年中央教育改革的文件,提出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1994年孔子诞辰2545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出面,支持成立了国际儒学联合会;1995年由教育部运作,举全国相关学者之智慧,编辑出版了巨著《中国传统道德》;1997年“十五大报告”提出文化建设的新任务,国家领导人出访美国,在哈佛大学发表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演讲;1999年李瑞环在接见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国际研讨会议代表时指出,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主干;2002年教育部组编了《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作为中小学的必读之书;2004年我国政府开始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中华文化再次走向世界,成为我国家领导人出访视察的“常选项目”;2007年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指引下,孔子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文化名片”,于丹的《论语》心得,“热”到了海内外;2008年孔子“出席”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中华文化从鸟巢飞向世界;2009年9月,贾庆林在人民大会堂,面对前来纪念孔子诞辰2560年国际研讨会上的各国朋友,发表重要讲话,全国各地纷纷举行纪念活动;2010年《孔子》成为“过中国年”的“贺岁”片,被毁誉多年的孔子形象,得以拨乱反正 ;当中国步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初,孔子像立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北门,站在了长安街上,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代表。这可能是,对于欧美等国家一些大都市,先后竖立孔子像, 一个“礼仪之邦”的回应。
李存山: 文革的影响不能低估。如果我没有读大学,也就是文革中宣传的对于国学和孔子的那些负面看法。所以文革的影响不能低估。
牟钟鉴:文革批孔是深入到每一个车间和村子的,影响太大了。
李存山:李零没有研究过孔子,所以对孔子的看法近似于文革。
张学智:李零是愤青的心态,畅销书的笔法,五十岁上下的人不少如此。
王杰: 这些争论是从价值一元化到价值多元化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如90年代初,深圳模式曾让许多国人痛心疾首,认为这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资本主义,后来国人还是接受了深圳模式。现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树立的孔子像,引起争论,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反对者主要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问题,其实,还有文化层面上的孔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其中的精华部分不但日益被国人所接受,也日益被世界所认同所尊重,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和名片,毛主席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他们的思想遗产我们要继承,从今天来看,从孔夫子到毛泽东,他们之间的思想传承关系,我们也要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有许许多多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如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协和万邦、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民胞物与、民贵君轻、与时偕行、与时俱进、重德重教重孝、执政为民、道德修养、理想人格、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有这些,对个人、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支撑着我们这个民族从过去走到现在,走向未来,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这些优秀的积极的思想文化遗产经过现代创新和转换,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大的思想价值,都已经融化到了我们今天的思想观念和指导思想中,成为了我们今天制定治国方略的重要历史资源和思想资源。树立孔子像,向中国乃是世界发出了一个信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已经自觉地从中国优秀文化中汲取治国安邦的智慧,同时也表明,中国文化要走出去,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共同构筑全世界华人的精神家园。所以,我认为,孔子像的树立,尽管暂时会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认同者一定会越来越多。
对山东省教育厅删改《三字经》、《弟子规》之事,我认为,大可不必删改。第一,保留全貌,让后人在阅读中分辨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不要小看了现代人的分清好坏是非对错的能力。第二,经典是过去时代产生的,一定会有历史局限性,如果你说这是糟粕,一定要删,那么:我们常用的几句诗是否也要永远删掉,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不是要把《从军行》、《满江红》删掉。所以,我认为,还是保留全貌为好。
关于曲阜建教堂事件,我觉得也不必太过恐慌,不宜做过激的反应,中国文化讲海纳百川,讲包容性,儒家一向主张和而不同,如果太过排他,反而有悖孔子的思想,儒家的精神。总的一点,对此事不用太较真,否则,显得小气了,没有度量了。
宫玉宽: 意识形态分为国家的和民间的,民间的关系到道德,对于大学生的道德问题,马克思主义很难解决一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如何谈恋爱?普通老百姓也认为马主义与他们没有直接关系,对他们来说,政治生活已经很少了。儒家就不同了,人民群众非常需要道德重建。现在很少人让自己的孩子去学哲学,包括我们这些教哲学课程的。家长教育孩子,总是怕孩子被欺负了,说不能让人欺负了,没有忍让,就没有忠恕之道了。有人说按照《弟子规》上说得这么做,十有八九会吃亏的,但正如有的学者说的,这其实是社会出了问题。
王志捷: 有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删改经典,这说明我们的管理者仍在文化建设和国民教育上沿袭着一种武断的思维方式,总是不自觉把自己作为思想的权威,以为自己比别人高明。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能否做到删改得当,而在于教育理念和文化建设的思路是否合适。
近年来社会上一些人提出建立儒教的主张,试图把儒学宗教化,实际上也就是等于把儒学权威化和凝固化,果真如此,儒学就会失去其活泼发展的生命力。建立儒教既不符合儒学发展的历史经验,也不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就当前的社会环境来说,建立儒教不但达不到推动儒学复兴的目的,而且很可能是事与愿违,给儒学的发展帮倒忙。
此外,我在党校教学中接触到来自各方面和各领域的干部,他们绝大多数不是反对儒学的,而是对儒学有很浓厚的兴趣,现在要求学国学的干部多得很。
牟钟鉴: 目前的许多争论是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这三大文化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文化是根基,西方文化是营养。可是三大文化融合过程中都有一些原教旨主义者或偏激主义者。网上反对立孔子像的人有两种:一种人是要全盘西化,不认同传统文化,其实西方有识之士是尊重中国文化的;另一种人是有极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者,保留着文革批孔的观念。有人危言耸听,说把孔子请回来共产党就快完蛋了。我的说法正相反:文革批孔批周公给党和国家带来大灾难,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共产党只有将孔子请回来,与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推进民族复兴,才有光明前途。而现在还有人给文革批孔言论叫好,说明文革的极左思想并没有得到彻底清理。文革是民族大浩劫,我们这一代记忆犹新,可是青年人已经对这一段历史陌生了,应当加强关于文革教训的社会教育宣传。我们今天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治国方略强调“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从孔子、儒学那里吸收了许多智慧。我国领导人在海外经常讲传统文化,阐扬中华文明,这包括对孔子的肯定。所以我们要提倡温和主义,三大文化都要走温和主义道路,即是在自尊自信的同时,还要有包容性,尊重其他文化,吸收其他的文化,这样才有利于三大文化的融合。曲阜教堂事件反应不必过于激烈,而要反省我们自己在弘扬传统和儒学精华方面究竟做得怎么样。虽然是经文革的破坏,但儒家的民族性民间性道德传统的根系尚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是在精神上达到自觉的人士是很少的,学者要在自觉的层面上加以提炼和转化。关于《弟子规》,我认为重要的是让孩子接触全本,培养孩子的自我选择和鉴别能力。
关于儒教问题,一部分人可以相信儒教,但是儒学若成为宗教团体就把自身狹窄化了,得不到普遍认同,也不能真正体现儒学人本主义的精神。如果要把儒教变成国教,则完全违背政教分离的原则,不应该也不可能。我认为儒学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不是普通的学派或教派,而是基础性的公民德教。“三纲”已过时,“五常”、“八德”一个也不能丢,只须改进、补充、作出新的解释,它们仍然是今天中国人的普遍伦理。当前对于中华传统文化重视的是全民性的,不是少数人发动起来的。党政军各界都在认真学习中华历史文化,提高自己的素养。各地中华文化讲座普遍受到欢迎。网络媒体並不总能代表民众的声音。关于立孔子像引起的争议,为什么不组织公开的讨论呢?不讨论,反而讲不清楚了。不要做沉黙的大多数,要有我们的声音,可以在网上发出去。赞成儒学的不发出声音怎么行?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发出我们的声音。
张践: 大家考虑一下我们的声音怎么才能发出去,发言记录会发给大家,让大家再修改。影响社会最直接的不一定是长篇大论,而要有这些通俗易懂的东西,像刚才大家的发言就很好。十二位学者能否形成一个统一意见。你不说,人家就认为你没有意见了。能否整理一个共识,突出孔子像的问题。
牟钟鉴: 陈来教授讲的很精彩,会打动有关部门领导人。孔子像立起来有点争议问题不大,若是被搬走问题就大了,将引起严重后果,损害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使热爱中华文化的人远离我们,不合民心,是自我孤立,一定要慎重。
(本次会议由张践教授主持,赵法生副研究员记录)
来源:儒教复兴论坛http://www.rjfx.net/dispbbs.asp?boardID=4&ID=12639&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