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天】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礼仪简”述略

栏目:学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5 14:17:35
标签:刘贺墓、礼仪简、西汉海昏侯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礼仪简”述略

作者:田天(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来源:《文物》2020年第6期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七月初七日庚子

          耶稣2020年8月25日

 

 

 

田天老师

 

海昏侯汉墓简牍中有十数枚记录礼仪行事的竹简,姑统称之为“礼仪简”[1]。这部分竹简数量不多,残损也比较严重,现就目前所知的信息略作介绍。

 

“礼仪简”中至少可区分出两种文献。第一种为昌邑王的“会饮仪”。一简云“右方王会饮(?)义(仪)”[2],前有一墨点提示。属于“王会饮仪”的简,多记载参与者的站位、进退,主持者的号令等。其中相对较为完整的简文如:

 

……践登东堂。宾者、吏大夫皆反走复立(位)。王西乡(向)定立。宾者、吏大夫……

 

“吏大夫”应指王廷群吏,即昌邑王宴饮礼的主要参与者。“吏大夫”一词见于传世文献,泛指官吏。如《墨子·号令》有“守入临城,必谨问父老、吏大夫”云云[3]。《仪礼·燕礼》有“射人请宾,公曰:‘某为宾。’”之语[4]。即指诸侯从参加燕礼的诸大夫种选择一位“宾”,与《乡饮酒礼》中之“宾”有所不同[5]。简文中的“宾者”,或与《燕礼》相似。此外,“会饮仪”中还有演奏音乐的部分,有简文云:

 

……反走复立(位)。王定立陛前,南乡(向)。皆复就立(位)。礼乐进,曰:“请令相行乐器。”……

 

所谓“礼乐”,应指乐官之长,与《仪礼》中的“乐正”相当。《仪礼》的《乡饮酒礼》、《燕礼》等篇目所载宴饮中也均有歌唱、演奏乐歌的仪式。除“礼乐”外,主持、辅助仪式进行的官员还有史、相等,由史承担司仪之职。

 

 

 

张惠言《仪礼图·乡饮酒礼》

 

第二种文献,很可能与诸侯王主持的祭祀仪式有关。“礼仪简”中有一枚有字数统计者,应是某种礼仪程序的最末一简:

 

……史、祝赞曰:嗣王某□尽如义(仪)。·凡八百六十五字。

 

《礼记·曲礼下》云:“践阼,临祭祀,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郑注:“皆祝辞也。唯宗庙称孝。天地社稷,祭之郊内,而曰嗣王,不敢同外内。”[6]即云王在祭祀天地神祇的祝辞中,要自称“嗣王某”。本简的“嗣王某”如果与《曲礼》有所关联,则相关简文可能涉及昌邑王主持的祭祀。

 

关于海昏侯汉墓“礼仪简”,还有两点内容值得略作引申。首先是文本本身的形式与性质。“礼仪简”的用词和内容,与《仪礼》《乡饮酒礼》、《燕礼》等篇十分相似,是一种记录、指导礼仪行事的文本。书写、使用他们的人应为昌邑国的祝史。前述第一类文本具有篇题,第二类文本尚未见篇题,但篇末有字数统计,应当也是一种完整、固定的文本。

 

这两种文献,同属一种之前未见于出土文献的类型。篇题“王会饮仪”之“仪”,就是这类文本的名称。早期传世文献中,也有这类文本的片段,如《史记·叔孙通列传》载叔孙通拟定的群臣朝会典礼,云“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文献中更常见的说法是“如仪”,如《叔孙通列传》后文有“至礼毕,复置法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皆引去”[7]。又如《汉书·武五子传》记载刘贺奔丧,将至未央宫东阙,郎中令龚遂劝他下车。刘贺“到,哭如仪”[8]。上引“如仪”之“仪”,均应解释为某种文本已经写定的行事规范,而非泛泛的“礼仪”或“仪节”。可为佐证的是,前引《叔孙通列传》中,还将“礼毕”和“不如仪者”对举,二者显然有别。所谓“礼”,泛指群臣朝会的典礼,而“仪”则指文本。简文中“嗣王某□尽如仪”的“如仪”,应与传世文献中的“如仪”意思相同,均指符合“仪”类文献的规定。这类被称为“仪”的文献,内容可能主要为进退容止、站立位次[9]。海昏侯汉墓的“礼仪简”,使学者能够确认“仪”这一文献种类,进而钩稽并重新认识传世文献中的相关材料。

 

其次,据海昏侯汉墓的“礼仪简”,至刘贺为昌邑王时,诸侯王的日常礼仪已有固定的文本可以依从。由此似可推断,至迟至武帝中后期,诸侯国内的各项礼仪的施行,都有成文的“仪”类文献规范。这类文本如何形成,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西汉初年,无暇制礼作乐,诸事均属草创,叔孙通为高祖拟定朝会礼仪的故事常见于学者引用[10]。叔孙拟定的礼仪,“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即以秦代仪节参合古代礼书,拟定一套行事规范。史籍仅记载叔孙通为汉廷拟定重大礼仪,诸侯王国如何行事,则付之阙如。至武帝时,礼仪规范可能仍不完备。《移让太常博士书》云:“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11]“仪”类文献形成的过程中,武帝朝很可能是一个关键时期。《史记·三王世家》中所载武帝封齐王、燕王、广陵王之“策”,可为一佳例。这些策书模仿《尚书》等经典,文句古奥。《三王世家》的“太史公曰”以为“文词烂然,甚可观也”[12]。史籍所载武帝之前的诸侯王册封礼,未见这类文辞,这几篇策书的形式应由武帝首创[13]。武帝时代,在诸多方面都力求革除秦制,建立汉家制度。大规模制作“仪”类文献,并在诸侯国间普遍使用,很可能也在此时。

 

出土文献中直接与礼仪相关的文本,目前仅有武威磨咀子汉简《仪礼》[14]。此外,睡虎地汉墓M77出土了《葬律》,也记载了对诸侯王的丧葬制度的规定[15]。海昏侯汉墓“礼仪简”,应是首次发现指导日常礼仪行事的文本。通过这批文献,不但能复原昌邑国日常礼仪的细节,也使学者有可能认识西汉“仪”类文献的形态,探索其形成与发展。

 

海昏侯汉墓“礼仪简”的整理还在初步阶段,简序、篇目等具体情况尚不完全清楚,以上讨论,难免疏误,希望能在下一步的整理研究中细化与修正。

 

注释:
 
[1]“十余枚”的统计与简报不同,数量以本文为准。参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简牍》,《文物》2018年第11期。
[2]按“饮”字较为模糊,据残存的字形与上下文释出。
[3](清)孙诒让《墨子间诂》卷一五《号令》,第606页,中华书局,2001年。
[4]《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第1016页,中华书局,1980年。
[5]按《乡饮酒礼》郑注:“主人,谓诸侯之乡大夫也……宾、介,处士之贤者。”同[4],第908页。[6]《十三经注疏·礼记注疏》,第1260页,中华书局,1980年。
[7]《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2723页,中华书局,1959年。
[8]《汉书·武五子传》,第2765页,中华书局,1962年。
[9]如《续汉书·礼仪志》中记载王朝礼仪,有时使用“如礼”,有时使用“如仪”,二者有所区别。仔细分别,“如仪”者,往往与站位、容止有关,如“上陵”仪式中,云“群臣就位如仪”(《续汉书·礼仪上》,第3103页)。这一区别在“大丧”条尤为明显,云“哭踊如礼”“小敛如礼”“执事者如礼”,又云“太常、大鸿胪传哭如仪”“吉服入会如仪”,参见《后汉书》,第3141~3143页,中华书局,1965年。聂溦萌最先注意到《续汉书·礼仪志》中“如礼”“如仪”“如故事”有所区别。
[10]同[7],第2722、2723页。
[11]《汉书·楚元王传》,第1970页,中华书局,1962年。
[12]《史记·三王世家》,第2114页,中华书局,1959年。
[13]按《三王世家》封齐王策《索隐》云:“又按《武帝集》,此三王策皆武帝手制。”同[12],第2111页,此说未见其他证据,或可为参考。
[1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4年。
[1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云梦睡虎地M77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08年第4期;彭浩《读云梦睡虎地M77汉简〈葬律〉》,《江汉考古》2009年第4期。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