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婷】明清山东地方志中孟母教子故事的传承与弘扬

栏目:学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7 01:24:39
标签:孟母教子、明清山东地方志、母教文化

明清山东地方志中孟母教子故事的传承与弘扬

作者:赵婷(中国孟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历史学硕士)

来源:《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20年第四期,总第187期

 

摘要:自西汉以来,孟母教子的故事被人们广泛传诵,延至明清,孟母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母亲典范。作为现存地方文献的大宗,明清山东地方志中多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明清地方志记载了孟母教子的系列故事,还记载了古代皇帝对孟母的追谥,以及文人墨客对孟母的赞颂,民间女性对孟母教子的学习。从中可以看到,明清时代孟母教子故事在官府、文人墨客、民间等社会阶层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孟母教子;明清山东地方志;母教文化

 

“贤母使子贤也”[1],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向来重视母亲对儿女的伦理道德教育。贤良的母亲重视家庭教育,会把孩子培养成有道德、有才能、有责任、有孝心的君子。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涌现了许多的贤良母亲,其中有几位母亲把儿子培养成为国家栋梁,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邹城市孟庙东路的孟母殿旁有一碑刻,上书“母教一人”。此碑刻赞扬的是孟母培养出亚圣孟子的伟大功绩。自西汉以来,孟母教子故事被黎民百姓广泛传诵,延至明清,孟母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母亲典范,孟母教子的故事更加丰富多彩,深入到各个阶层。作为现存地方文献的大宗,明清山东地方志中多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下面分别叙述之。

 

一、明清地方志中孟母教子故事的载录

 

孟子的母亲仉氏,是一位母亲的典范,西汉刘向在《列女传·母仪传》中借“君子”之名赞颂了孟母的为母之道,《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篇是比较完整记载孟母教子故事的文献。据考证,孟母教子系列故事有三迁教子、断机喻学、买肉啖子、止子休妻、劝子远行。这些故事在各朝代广为传颂,未曾间断。明清地方志作为地方性的文献资料,记载着很多明清时期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传承。

 

明代万历二十四年刻本《兖州府志》记载:

 

邹孟轲之母也,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戏为墓间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旁,嬉戏为贾人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乃俎豆,揖让进退。母曰:“此真可以居子矣。”遂居之。孟子既学而归,母以刀断其织,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孟子惧,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名儒。[2]

 

乾隆年间的《兖州府志》的记载沿袭了明代万历二十四年刻本,一字不改的记述了孟母三迁和断织喻学的故事。康熙《邹县志·圣贤》中详细地记载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名轲……孟子之生孟母仉氏,梦神人乘云攀龙凤自泰山来……三岁丧父,母有贤德。挟其子已居,始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戏为墓间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其嬉戏为贾衒事,母曰又非所以居子也,遂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戏乃设爼豆揖让进退,母曰此真可以居子矣,遂居之。[3]

 

这两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孟母为教育孟子成才而做的一些系列努力:为给孟子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先迁至墓地,后舍集市,再徙学宫;为规劝孟子学而不怠,以刀断织。

 

康熙《邹县志·节烈》中记载了买肉啖子的故事:

 

(周)圣母仉氏,于归孟子之父激,字公宜,素有贤德,生孟子,三岁而孟激卒。母挟子以居三迁事载圣贤志。孟子少时,问母:“东家杀豚何为?”母给曰:“欲啖汝。”既而悔曰;“吾怀妊是子,素有胎教,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豚肉以食之。既长,就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母以刀断织。[4]

 

另外,此本地方志中转载了《韩诗外传》的孟母断织喻学、止子休妻的故事,为更全面地体现止子休妻的故事,还转录了明代著名诗人陈士元撰写的《孟子杂记》,虽然这些转述与原故事在部分语句上有所差异,但故事的内容相差不大。

 

康熙《邹县志·节烈》中还记载了孟母劝子远行的故事:在齐国的时候,孟子的主张没有受到齐国国君的重用,孟子有些心灰意冷想要离开齐国但又担心母亲的身体,就“拥楹而叹”。孟母见了就问孟子原由,知道孟子的担忧后,就说了一段话劝解孟子,展现了孟母识大体、知进退,释子之忧的伟大形象。后来孟母卒于齐国,在元仁宗延祐三年,被封为邾国宣献夫人。

 

由以上可知,在《兖州府志》、《邹县志》中详细地阐述了孟母教子故事,给后人留下了详备的文献资料。“亚圣”孟子,幼年丧父。孟子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为人坚强勇敢、克勤克俭,为抚育好孟子,可谓是慎始慎终、呕心沥血,几十年来如一日,兢兢业业、敦品勉学,既成就了孟子,她本人也成为了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备的教子方案。孟母教育孟子,贯穿孟子的一生。为让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孟母三迁其居;孟母断织喻学来教育孟子做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买肉啖子是用言传身教来教育孟子诚实守信;孟母止子出妻是教育孟子严于律己。孟母的这些行为对孟子的成长以及孟子的思想都产生了影响:孟子教育思想中有社会环境影响人的成长理论;孟子游说诸侯与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有很大关系;孟子的“反求诸己”理念等等。可见,孟母对孟子的教育,影响了孟子的思想、孟子的为人处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说,孟子的成功离不开孟母的谆谆教导,孟母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母教文化的重要奠基者。

 

从以上明清山东地方志的记载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孟母教子故事在山东各地区广为流传,孟母的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下面,我们分别从皇帝对孟母的追谥、文人墨客的赞颂、民间女性的学习与效仿三个方面来论述孟母教子故事在明清地方志中的流传情况。

 

二、明清地方志中古代皇帝对孟母的追谥

 

孟母作为历代贤母的典范,其形象和事迹广为流传,成为母亲的楷模,颇受封建皇帝的重视。自元仁宗下诏褒崇孟父孟母封号起,历代封建皇帝对孟母一步步加封,表彰孟母的伟大功绩。据历史文献考证可知,皇帝为了表现对亚圣孟子的推崇,对孟母进行了封谥。自元代皇帝对孟母追封成邾国宣献夫人起,至清代乾隆帝,孟母被加封为“邹国端范宣献夫人”。

 

弘治十年,明孝宗下诏在孟庙东侧建宣献夫人殿,从此,在孟庙内始有专殿祭祀孟母;嘉靖二十七年,孟氏六十世举事孟承义等,重修亚圣祖妣祠堂,并绘塑孟母像于其中;万历二十五年,邹县知县王一桢整修孟母墓,并派人营守墓地。[5]

 

在嘉靖三十一年时,山东按察司佥事史鹗为孟氏修志,他以“孟母三迁”故事来命名该志,名曰《三迁志》。史鹗解释道:“志名三迁,厥义何在?蒙养以正,由于母爱。”[6]

 

另外,还有皇帝专门为孟母写祭文。乾隆皇帝对于孟母的事迹很是推崇,于是派遣总理直省(清代实行直省制)山东等地方的盐法道(清代官制)杨宏俊祭拜孟母,并为孟母写了祭文。在祭文中,乾隆皇帝称赞孟母是“节守坚贞”的典范,为教授先哲孟子,断机杼来“训教为周”,三迁居室来教导孟子“劬劳罔懈”。

 

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御祭孟母邾国端范夫人文:维乾隆岁次戊午七月,庚申朔越三日葵丑,皇帝遣总理直省、山东等处监法道杨宏俊致祭于亚圣孟子之母-邹国端范宣献夫人。曰:道成慈训,久垂国史……维亚圣之母仉氏,节守坚贞,教成先哲,断机丝之组织,训教为周,迁居室于再三,劬劳罔懈……[7]

 

在中国古代,妇女往往需要承担“相夫教子”的职责,因此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官方政府对孟母的赞颂、追封,是对孟母伟大功绩的肯定,这为孟母教子故事的流传提供了官方支持,对孟母教子故事的大力弘扬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明清地方志中文人墨客对于孟母的赞颂

 

古往今来,凡来孟子故里邹县守土者,或道经邹县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大多先去孟子庙、孟母祠拜谒,留下了不少赞颂孟母功德的颂赞和诗文。而明清官方政府的重视与大力弘扬使得孟母教子故事流传的更为广泛,有更多的文人墨客来到邹县孟子庙、孟母祠,对孟母教子故事不吝笔墨,大肆赞美。

 

1、颂赞

 

在清代道光二十六年的《滕县志》第7册中记载:

 

王尔鉴的《重修明伦堂记》曰:“……命来山左,乃欣然曰夙愿庶可酬矣,及承乏峄山,则仉母亚圣之故里也,访三迁之教,谒四基之林,古碑遗迹悉得诸流览焉……”[8]

 

于斐在《纂修三迁志序》中称赞孟母三迁之教:

 

……是知孟子之所以成大儒者,厥惟三迁之教。始至今,读其书无不爱之、敬之,考其事无不仰之、慕之……[9]

 

曾任山东济宁州知州的王尔鉴写自己游历邹县时,曾拜访过孟母三迁之地,游览了此地的古碑遗迹,可见孟母三迁故事流传甚广,官员和文人墨客纷纷来此拜谒。孟子七十世孙孟广均在《三迁志》基础上,撰写了《重纂三迁志》,当地知识分子于斐为其作序,在《纂修三迁志序》中于斐对孟母三迁教子大肆称赞,认为孟母的择邻而居是孟子成为大儒的关键,直到今日,对孟子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有感而发:读孟子的书,无不爱之、敬之;考证孟子的事,无不仰之、慕之。在这些赞颂中,赞扬的是孟母的教子方式,她的教育方式就是贤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孟子成才的重要因素。

 

2、诗文

 

明清山东地方志中记载,最早用诗歌赞颂孟母的是汉代的文学家刘向,他在《列女传孟母颂》中说:“孟子之母,教化别分。处子择义,使徙大伦。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在诗中,刘向对孟母三迁教子和断织喻学的故事不吝赞美之词,孟子成德的重要原因就是孟母的敦敦教导。在明清,来邹县为官的人,或是途经邹县的官员,大多会去拜谒孟母和孟子,其间,留下了许多歌颂孟母教子的诗文,载于地方志中。

 

在康熙《邹县志》中记载了官员为孟母作的诗。

 

周翼的《咏孟母》:

 

机丝一断锦文开,亚圣经纶名世才。室卜三迁嬉俎豆,堂成千礼俯城隈。河流邾国星源远,织仰天孙云汉回。万叠峦光声教远,暴书率训尚遗台。[11]

 

张琨的《咏孟母》:

 

数楹古屋亚圣乡,残碑额曰断机堂。机鸣轧轧杳何常,教儿千载垂缥缃。朂哉坠绪寻茫茫,岁序如梭惟勿。横陈杼轴剪秋霜,相期意矢母相忘。排异学立堤防,七篇炳炳传琳琅……门邻流水清且长,三迁世泽绵无疆。[12]

 

以上官员赞颂孟母的诗歌,与刘向的诗相似,多是围绕孟母三迁教子和断织喻学的事迹。光绪二十年进士张琨所写的“三迁世泽绵无疆”是对孟母三迁教子的赞扬,西汉刘向的“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和明代官员周翼的“机丝一断锦文开,亚圣经纶名世才”是对孟母断织喻学的称赞。在他们眼中,孟子的成功离不开母亲的教诲,孟母对孟子成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邹县志》的编纂者胡继先所作的《谒孟母祠》通过赞颂孟母断机教子的事迹,说孟母如严父一样教导孟子诗礼,赞扬孟母教子之名千古流传。

 

鹤鸣肃肃诏庭前,鞠育劬劳圣母全。戏阻童心机一断,完成胎教里三迁。敦诗说礼同严父,讲义型仁毓人贤。闺阁从来因子贵,馨香千古几人传。[13]

 

邹县儒学教谕刘浚作《三迁教子》,诗云:

 

孟氏三迁宅已荒,至今犹说断机堂。丝成交匹勤方得,身入芝兰久自香。俎豆容义非贾炫,经纶事业岂寻常。母贤子圣谁能似?故里千秋尚有光。[14]

 

刘浚,乡贡进士、山东兖州府邹学县教谕,他在成化十六年任邹学教谕。他的诗通俗易懂,点出孟母的三迁宅虽荒废了,但她的教子故事,她的伟大事迹依然千古流芳,被人传颂。

 

作为家庭教育中的主导,母亲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古今中外,敬爱母亲、尊重母亲是人类共同的道德情感。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是培育孩子价值观第一责任人。古人讲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母亲的教诲是决定家齐的关键,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如果一个人自幼得到母亲良好的教育,将来步入社会就会成为一个具备良好素质和修养的公民,这是家庭和社会的幸事。可见,母亲对于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要。诗人、达官显贵称赞孟母,可见孟母教子故事已深入到知识分子阶层,这些知识分子把孟母作为古代女子的典范,肯定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四、明清地方志中民间女性对孟母教子的学习和效仿

 

山东地区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孟母教子故事不只是记载于文献中的文字材料,其内涵在于言传身教,是民间女性纷纷效仿的对象,更是中华母亲形象的典范。重视文教的世家大族非常注重对家族中女性传统妇德的教育,孟母自然被这些世家大族奉为贤母的楷模,要求家族中的女性学习模仿。在明清地方志中,记述了许多孟母似的女性的事例,她们往往因为教子有方,而被乡人们用“孟母遗风”、“断杼遗风”等来赞颂。在《光绪阳谷县志》中记载了张氏“断机画荻教子”的故事,在《道光长清县志》称赞庠生张渡妻子徐氏“不减孟柳遗风”,另有《乾隆郯城县志》记载的孔氏德教子故事,“乡人称李门孟母”。

 

又如《邹平县志》载:

 

赵玉轸妻李氏,文照女,二十三岁夫故,苦节教子,有断杼遗风,年五十九。[15]

 

再如《淄川县志》载:

 

李氏,高肇京妻,年二十二岁,夫故,有遗腹子增绪,襁褓多病,氏保爱,思勤无所不至,比稍长,即严为训诲,以母道而兼师道,朝夕提命,有孟柳遗徽。今增绪虽未博取功名,显亲扬名而为人,循礼守法,皆母训之力也。氏现年七十五岁,现任具详情。[16]

 

另如光绪《利津县志》记载了盖氏女的事迹:

 

盖氏仁爱女,适后彩庄张国荣,事翁姑谨勤妇功,夫殁,时年二十抚子,稍长,诲之学毋使慌惰,既而子亡,抚诸幼孙以终其节,提学辛赐扁曰:陶孟嗣徽。[17]

 

李氏和盖氏女她们都是在丈夫死后,奋发图强,独自抚养孩子成才,她们的功德就被世人称作有“断机遗风”、“断杼遗风”,甚至是“孟母如今复睹也”。可见,在当时,孟母是广为传诵的人物,是所有女子学习的道德典范。通过以孟母之德来赞扬这些教子有方的妇女,让后来的女子向她们学习,以此来规范女子的行为,让她们在古代家族中能起到教育子女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主流的大力提倡下,很多女子主动向孟母学习。明清山东方志对此也多有记载。

 

如光绪《宁津县志》载:

 

监生李丹林妻张氏(李知白庄),南皮乾隆甲子举人,张连城孙女,庠生张福生女也。性温淑,通诗书,大义奉侍九旬祖翁,饮食寒暖,节节诚敬而持家有则,俾男女不同巾,栉子振基,甫六岁,夫授之学,张时代为督课。尝戒之曰:“汝父为坊,版多譌字,手抄经书授汝,汝当好为诵读,切莫负父苦心。”且为称述亲党中某忠某孝,谆谆详勉。村有屠户,力禁往观,实有孟母风焉,年四十余卒。[18]

 

如乾隆《泰安府志》记载:

 

氏泰安进士高岳妻,性贞静,嗜学能文,有自题诗云:才赡轶道蕴,德高媲孟光。教子严而有方,二子一孙俱魁□榜,人比之孟母云。[19]

 

宣统《聊城县志》记载:

 

周起龙妻夏氏,年二十四生子,方三月,夫亡,抚养幼子,夜间篝灯课读,每述孟母断机之事,即以学孟命名……以寿终。[20]

 

监生李丹林的妻子张氏,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性子温淑,通诗书,颇有才名。她不仅持家有道,孝顺老人,还能够教导自己的孩子明白父亲的苦心,学会感恩,向好的榜样学习。她的教子方式和孟母的择邻而居有相似之处,所以人赞之曰:“实有孟母风焉。”

 

高岳的妻子与周起龙的妻子,她们对于孟母颇为敬仰,都勤勉好学,教子有方。尤其是周起龙之妻夏氏,等孩子睡着之后,挑灯夜读,学习孟母断织喻学,抚养幼子成才,可谓是一名坚韧的女性。

 

从以上的文献可以看出,孟母的事迹在民间是广为流传的,在古代知识分子家庭中的女子,她们学习孟母的风范,在“相夫教子”中,心甘情愿地为丈夫和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精心养育子女,并以此为幸福。这些学习孟母的女子,有的是助夫教子,有的是寡母教子,还有的是苦身教子。她们是坚韧勇敢的女子,把孟母作为自己学习的典范,为家族延续血脉,传承门风,倾尽毕生精力把孩子教导成才。

 

总而言之,孟母教子故事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涉及到官府、知识分子、民间等各个阶层:皇帝颁发圣旨诏令,对她屡加封谥、树碑立传、撰写祭文;历代文人墨客也不乏诗词咏叹佳作,对孟母教子不吝赞美;古代女性以孟母为榜样,教育子女成为国家栋梁。孟母作为一位成功的母亲,教子有方,不仅展现了母教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为当今社会家庭教育中母亲的教育角色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韩婴.韩诗外传校释[M].许维遹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306.
 
[2]于慎行.兖州府志[M].万历24年刻本,8-9.
 
[3]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M].72册,康熙邹县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429-430.
 
[4]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M].72册,康熙邹县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456.
 
[5]刘培桂.历代对孟母的尊崇与封谥[J].齐鲁学刊,1994,(4):119-122.
 
[6]刘培桂.历代对孟母的尊崇与封谥[J].齐鲁学刊,1994,(4):119-122.
 
[7]孟府档案全编[M].(前集)卷五·重纂三迁志.济南:齐鲁书社,2014.321.
 
[8]滕县志[M].清·道光26年.第7册.嘉平上涴,36.
 
[9]孟府档案全编[M].(前集)卷五·重纂三迁志.济南:齐鲁书社,2014.389.
 
[10]刘向.列女传[M].刘晓东,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8.
 
[11]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M].72册,康熙邹县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402.
 
[12]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M].72册,康熙邹县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402.
 
[13]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M].72册,康熙邹县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401.
 
[14]邹县旧志汇编[M].邹县地理丛书之二.邹城:邹县史志办,1986.239.
 
[15]邹平县志[M].民国版.邹平:邹平县政协,2010.799.
 
[16]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M].6册,淄川县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295.
 
[17]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M].24册,光绪利津县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418.
 
[18]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M].20册,光绪宁津县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197.
 
[19]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M].63册,乾隆泰安府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558.
 
[20]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M].82册,宣统聊城县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158.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