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会营作者简介:常会营,男,西元一九八〇年生,山东寿光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副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儒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儒教、儒家哲学与礼乐文化,著有《<论语集解>与<论语集注>的比较研究》《北京孔庙祭孔礼仪研究》等。 |
书名:《北京孔庙祭孔礼仪研究》
作者:常会营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作者简介】
常会营,山东寿光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2009年9月,入职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2020年7月,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兼任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孔子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仲舒国际儒学研究院研究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家哲学、礼乐文化及孔庙国子监历史文化等。已出版专著《<论语集解>与<论语集注>的比较研究》,参与编著《续修国子监志》《新编国子监志》等。已在《中国儒学》《人民论坛》《北京档案》《中国社会科学报》《衡水学院学报》等报刊发表论文50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主持北京市文物局课题一项。
【序一】
周桂钿
礼是文明程度的标志性表现。所谓“礼乐文化”“礼仪之邦”。在“礼乐刑政”四项中,礼居首,都说明礼的重要性。礼是从祭祀活动开始的,后扩大到整个社会,成为社会制度,维护秩序,行为规范。二十世纪批孔以后,礼逐渐丧失,在群众中淡忘了。现在提倡和谐社会,要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许多人不知礼为何物,如何行动才“有礼”?因此,现在是要补课的时候,要补礼的课。
常会营的《北京孔庙祭孔礼仪研究》,在祭孔礼仪的研究上,追根溯源,返本开新,并结合元明清及近现代北京孔庙的祭孔释奠,对祭孔礼仪做一全面的历史梳理和深入的剖析。研究元明清三代作为首都的北京孔庙是如何祭孔的,先整理资料,后探讨精神。北京孔庙祭孔,有特殊的意义,是全国的示范。现在研究出来,特别是对其中所体现的礼的精神,有所发掘,对于在新时代如何弘扬礼的精神会提供很有价值的借鉴。
现在世界上对于孔子的态度有很大变化。二十世纪批孔子,还有一些人谈儒色变,对于孔子抱有成见,关于尊孔、祭孔,自然有诸多争论与非议,这项研究可以起到廓清的作用。用大量事实说明了历史状况,解答了理论难题,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适当的贡献。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子张》)礼在古代有多种形式,有许多是非常值得我们现在借鉴吸收的。当然,对于古代的礼,我们也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根据现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时代特色,予以适当“损益”,古为今用。
孔子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认同的文化代表,他又是和平主义者,他对世界和平是有重大贡献的。因此,祭孔的活动对于两岸同胞,世界华人,以及爱好和平的人们,都有重大影响。
总之,此书值得隆重推出,在当今有特别的意义。
周桂钿,2019年10月29日
于北京师范大学三枣红楼
【序二】
张奇伟
常会营自硕士研究生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研究所学习,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和博士学,我是他的博士导师。研究所培养学生采取合作的形式,两级学位的学位课程由研究所的导师们集体开设,学位论文写作亦鼓励请教各位老师。毕业后,师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合作开展许多学术和文化方面的工作。
会营博士毕业后进入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工作。他继续其关于儒学、孔子、论语学的研究,并与工作结合而扩展至祭孔礼仪、孔庙国子监历史文化的研究,撰写个人专著及编著若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会营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工作已经整整十年了。在国学热的历史大背景下,在国家对儒学日益重视的前提下,为孔庙的学术研究、与学界的交流合作和机构的管理运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北京孔庙祭孔大典礼仪(明式)的恢复工作上更是功不可没。经过多年的历练和积累后,他决定转向专门的学术研究工作,欲在历史史料整理、训诂考证、文化梳理等基础上进一步凝练领域、聚焦方向、厚实理论、开拓门径、力求建树,其情怀其抱负可敬可嘉。
汉代以来,祭孔成为国家礼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形成严格繁琐的礼乐程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营的《北京孔庙祭孔礼仪研究》对北京孔庙的祭孔礼仪进行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论著对现代祭孔提出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全书围绕北京孔庙历史上的祭孔礼仪进行纵向对比研究,从祭孔的准备过程和仪式程序角度,对北京孔庙元明清三代祭孔仪式进行比较,指出其异同和演变,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为老师,在祝贺会营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祝愿他在未来的学术事业上能精益求精,更上层楼!
张奇伟
2019年10月29日于京师园
【目录】
前言:回到礼乐教化——跨越千年看祭孔
导论
第一章 国家祭孔之历史追溯
第一节 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国家祭孔
一、先秦时期的国家祭孔
二、西汉时期的国家祭孔
三、东汉时期的国家祭孔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家祭孔
一、魏晋时期的国家祭孔
二、南北朝时期的国家祭孔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国家祭孔
一、隋朝时期的国家祭孔
二、唐朝时期的国家祭孔
三、五代时期的国家祭孔
第四节 宋、金、元时期的国家祭孔
一、宋朝时期的国家祭孔
二、金朝时期的国家祭孔
三、元朝时期的国家祭孔
第五节 明清时期的国家祭孔
一、明朝时期的国家祭孔
二、清朝时期的国家祭孔
第二章 北京孔庙之国家祭孔释奠
第一节 亲诣释奠
第二节 遣官释奠
第三节 元、明、清国家祭孔释奠仪内容比较
一、释奠日之前的准备
二、释奠仪进行前的准备
三、释奠仪程序
第四节 告祭和献功
一、告祭
二、献功
第三章 元、明、清北京孔庙释菜礼研究
第一节 释菜礼探源
第二节 元、明、清北京孔庙释菜礼之历史沿革
第三节 元、明、清北京孔庙释菜礼之内容比较
第四章 元、明、清北京孔庙释褐礼研究
第一节 释褐礼历史溯源
第二节 元、明、清北京孔庙释褐礼历史沿革
第三节 元、明、清北京孔庙释褐礼之内容比较
第五章 民国时期北京孔庙祭孔和讲学
第一节 民国时期政府祭孔
一、民国初年关于祭孔问题的争议
二、民国时期祭孔政令
三、民国时期北京孔庙祭孔礼仪
四、民国时期北京孔庙祭孔乐舞
五、民国时期祭孔服饰
第二节 民国社会贤达北京孔庙祭孔讲经
一、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的民间祭孔讲经
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8年)的民间祭孔讲经
三、日伪统治时期(1938—1945年)的民间祭孔讲经
四、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1945—1949年)的民间祭孔讲经
第六章:孔庙祭孔释奠及文化意蕴
第一节 关于孔子的封号和释奠规格问题
第二节 祭孔释奠的时代性问题
第三节 祭孔释奠之文化意蕴
一、尊重历史、接续文化
二、敬仰先贤、凝聚华族
三、富然后教,顺天应民
参考文献
【前言】
回到礼乐教化
——跨越千年看祭孔
自先秦,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祭孔释奠活动一直在持续。即便在战乱年代,祭孔释奠虽然时断时续,亦未完全中断。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年文革期间,祭孔释奠一度中断。改革开放以后,儒学再度升温,自曲阜阙里孔庙开始,祭孔释奠活动重又陆续恢复。
2000年以来,祭孔活动更是逐步及于全国各地孔庙、书院、学校,城市乃至县乡镇,祭孔活动亦渐成燎原之势。特别是秋祭,大都选在9月28日,中国大陆各孔庙、书院、学校,一些城市乃至县乡镇,都进行了丰富多彩的祭祀活动。而在诸多祭祀活动中,各地孔庙祭孔释奠无疑是重中之重。曲阜阙里孔庙、北京孔庙、衢州孔庙、台北孔庙以及全国各地孔庙基本上都举行了祭孔释奠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孔庙祭孔至少约有33所;书院学校祭孔大约有14所;其他地方如城市和县乡镇有5所。加上韩国和日本,2015年祭孔的孔庙、书院、学校及其他地方至少约50余个。因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已有一百多家全国各地孔庙加入,他们亦大多于每年9月28日祭孔,故此统计数字应更多。而就祭祀的时间、礼仪规制以及内容的丰富性而言,一些书院、学校以及城市和县乡镇,丝毫不逊色于各孔庙祭孔。
祭孔活动在以往基础上,也进一步走向联合,声势和规模也日益扩大。相较而言,大陆一些孔庙正在逐步恢复春秋二祭,如曲阜孔庙、北京孔庙等,特别是如都江堰文庙,已经恢复了传统的仲春仲秋上丁日祭孔。一些高校学院学生也进行了仲春上丁日祭孔释奠,令人赞叹。而在祭孔礼仪规制上,各地孔庙、书院和学校、城市、县乡镇等,除个别孔庙(如吉林孔庙),基本上恢复到明式祭孔礼仪和乐舞表演。而对于传统的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祭祀,一些孔庙(如台北孔庙),个别书院(如湖北经心书院)和学校亦遵循下来,值得称道和学习。除了中国大陆祭孔之外,中国台湾以及韩国、日本也进行了祭孔释奠活动。
通过对近年来祭孔活动的回顾,我们对现当代祭孔总结如下:
(1)祭孔队伍数量逐年增多;规模日趋增大;走向广泛联合;正献官级别越来越高(包括省、市、县委政府领导)。
(2)政府祭孔和民间祭孔相结合,形成双向互动。
(3)除个别孔庙用清式(如吉林孔庙),大都回归明式祭孔,逐步恢复传统三献礼。
(4)祭孔活动内容不仅仅是释奠礼,而且包含了开笔礼、拜师礼、成人礼、读经等多种仪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5)各地祭孔活动充分融合地方民风风俗,具有区域性特色。
(6)祭孔活动引起媒体广泛关注,现场直播,影响更大。
(7)祭孔时间大多9月28日,有的开始增加为春秋二祭,部分(包括韩国)已向传统的春秋丁祭(仲春仲秋上丁日)和孔子诞辰(夏历八月二十七)回归。
(8)无论中国诸多地区纷纷修建、恢复的孔庙、书院学校乃至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孔庙,都举行祭孔释奠礼及各项纪念活动,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伟大,儒学的顽强的生命力,对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恢复,自信心的提升,都有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自古至今,中国的国家治理理念一直是礼法结合、德主刑辅,所谓“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广要道》)。“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史记•太史公自序》)礼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法的作用是除恶于已然;法的除恶作用容易见到,而礼的防患作用难以被人们理解。如孔子所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如果治理国家只是依靠政令和刑罚,那么人民只能免于犯法,但却没有羞耻;反过来,如果国家能以道德引导人民,以礼乐教化人民,那么人民就不但知道羞耻,而且能正心诚意,迁善改过。
孔庙祭孔正是对孔子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所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的肯定、认可和礼赞。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将祭孔释奠礼乐这份沉甸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接续下来。
结合历史和当下,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与孔庙祭孔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如何看待祭孔与祭天、祭祖的关系?
在研究孔庙祭孔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祭天、祭祖这样一些祭礼。其相同点,就是他们都是古代国家祭祀的重要内容。礼有三本,《荀子•礼论》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所以,其共同点都是对天地、祖先,对先圣先贤的一种敬畏和尊崇。其不同点:首先,他们的祭祀对象是不一样的,而且在各自祭祀礼仪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历史来看,祭孔在古代,除了宋高宗年间曾经上升为大祀,以及明代成化、弘治年间,曾经实行大祀之外,长时间基本上是用的中祀的祭祀形式。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朝将祭孔最终上升并定格为大祀,同祭天、祭地、祭祖取得了平等的祭祀规格。在古代,中祀和大祀是有很大区别的,例如献礼中的跪拜之礼不同,祭器和礼器数量不同,佾舞生数量不同,乐章歌词也不相同。中祀一般用文舞,即手持羽和籥舞蹈,没有武舞;而大祀中除了有文舞外,还有武舞,即手持干戚(盾牌和大斧)舞蹈等。
(二)祭孔是一种宗教性或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吗?
儒教是一种宗教吗?这个问题在学界争论的也很激烈。不同的学者,包括儒家学者内部,也是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儒教是宗教,有很多学者就认为儒教不是宗教。我们看到,祭孔的仪程主要由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望燎几部分组成。望燎也就是把祝文、献的帛焚化了,希望孔子的在天之灵能够收到,似乎跟现代宗教很相似。但是,归根结底,祭孔其实不是宗教,只是带有一定的宗教性。关于这一点,李景林先生在中华孔子学会举办的一次关于“儒家的意义与当代中国的信仰、宗教问题”的研讨会上曾经提到并深刻阐发过。[1]同时,我们认为,祭孔与现代宗教不同。祭孔,因为孔子是人,所以其基本等同于祭祀人鬼。而对现代宗教来说,它有一种超越性的实体(或曰至上神,如基督教中的上帝)存在;因此,其跟中国祭孔或祭祀人鬼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古代祭天、祭地、祭祖先、祭社稷,包括祭先师,有一种“报本返初”的理念在里面。即是说,无论人类发展到什么程度,无论历史走向何方,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我们的祖先,忘记我们的先圣先贤,它是有这样一种文化理念在里面作为支撑。
(三)祭孔在古代的和在现代的价值和作用是否是一脉相承?祭孔在古代有精英/士绅祭祀与群众、大众性祭祀的区别吗?
我们必须承认,现代祭孔和古代是有相承性的。从本书关于孔庙祭孔之历史考述中,我们应该有深切体会和感触。祭孔有其当代价值,比如接续历史,传承文化,敬仰先贤,凝聚华族等。这些价值其实在不同时代,都有体现。在现代意义上,孔庙联合祭孔对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和平统一,亚洲乃至世界的和谐稳定,有一定推动和促进作用。
而在古代,我们可以看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就上升为一种国家统治思想,称为经学。从汉代开始,一直到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祭孔基本上是一种国家祭祀,皇帝亲自祭祀,或者派遣国家重要官员来祭祀。这里面有很强的政治教化色彩。古代孔庙祭孔是“儒学经学化”“儒学制度化”的重要内容及体现。而现在,这方面可能就弱化许多,其意义更多是一种对先圣先贤的敬仰。
在古代经学时代,儒学作为国家统治思想,祭孔主要是国家所主办举行的。阙里孔庙也好,国学文庙也好,直省文庙也好,府州县文庙也好,皇帝、国家重要官员和各地最高行政长官作为主献官祭祀孔子。其次是亚献和终献。所以,古代孔庙祭孔体现了一种国家意识形态的色彩。而群众、大众性祭祀,则不太明显。在古代,官员取得官职,上任前,一般都要去孔庙拜谒。古代学生入学前,一般要行拜师礼;在拜老师之前,一定要先给先师孔子像行礼。科举制时代,很多科考士子,在科举高中以后,他们也都要到孔庙祭祀孔子,然后从政,释褐礼即由此而来。这一传统,从汉代就开始盛行了,一直延续到清代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以后。
清代以后,孔庙祭孔便似“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特别是近现代西学东渐,自由、平等、民主思潮兴起之后,它就不仅仅是政府行为,大众都可以来祭祀。当然,在民国年间,无论北洋政府也好,国民政府也好,他们的祭孔也是政府行为。其实,古代祭孔和现代祭孔一样,都有政府和民间比如书院等的区别,官方祭孔具有国家性、政府性、示范性,民间祭孔则主要是从学统方面、学术文脉传承方面着眼的。
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当时的社会文化精英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吴虞等,为了国家救亡图存,民众思想启蒙,将矛头直接对准孔子、儒家和祭孔,极端者提出“吃人的礼教”“打倒孔家店”。此后时代,孔庙祭孔所遭受的诸多非议和攻击,皆可从彼时找到思想根源。
我们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对历史的“矫枉过正”。如窦怀伟、张巧云《尊孔批孔祭孔》[2]一文所提到的,李大钊在《圣人与皇帝》一文中说:“我总觉得中国的圣人与皇帝有些关系。洪宪皇帝(指袁)出现以前,乡省有尊孔祭天的事;南海圣人与辫子大帅(指康有为,张勋)同时来京,就发生皇帝回任的事。现在又有人拼命在圣人上作工夫,我很骇怕,我替中华民国担忧。”即便如此,李大钊依然认为,在那阶级斗争激烈的年代里,孔子是封建主义统治的代名词,因此,打击孔子,不是打击孔丘本身,而是打击封建专制主义。今天,通过祭孔学术活动,可以增强中外学者在文化、思想上的交流,促进文化各项领域中的合作。这样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繁求,有利于改革开放,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声望。因此,我们应该继承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承上启下,发扬光大。
(四)祭祀只是一种形式吗?
祭祀,其实不止是一种形式。首先,祭祀是一种礼制。它是有很丰富的内容的,有许多步骤,每个步骤有其独特涵义。其次,祭祀根据不同对象、参与者,其规制也是不一样的。第三,祭祀中陈设的帛、爵、笾豆、礼器、乐器、舞器,也有其独特内涵。第四,古代祭祀是融合礼、乐、歌、舞于一体的综合表现形式。观赏性也很强。第五,《诗经》毛诗序曰:“发乎情,止乎礼。”如果没有礼仪作为载体,人类的情感便得不到很好地释放和表达。第六,凡祭祀,无不有报本返初之意。万物从哪里来?人类从哪里来?国家如何才能得以有效治理?人类需要在祭祀天地、祖先和先圣先师中找到最终答案。礼无仁不实,仁无礼不备,仁礼和洽,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当前,大众对待祭孔还有诸多偏见和误解。我们究竟如何看待现代祭孔?毫无疑问,祭孔礼乐作为古礼且为吉礼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祭孔礼乐,唤起人们对先师孔子的敬仰,对儒家文化的尊重,接续中华文脉,对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民整体道德素质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1]参见王中江、李存山主编《中国儒学》第十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44页。
[2]窦怀伟、张巧云:《尊孔批孔祭孔》,《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0年第2期。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吴钩】唐坰骂王安石
【下一篇】邓联合 著《王夫之庄学思想通论》出版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