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 开题报告会会议综述
来源: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九月十四日丙午
耶稣2020年10月30日
10月28日下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曾振宇教授主持的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开题报告会在学校中心校区知新楼成功召开。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王琪珑,校长助理、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邢占军及部分同行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王琪珑出席当天报告会并表示,这项课题是国际儒联出于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委托给山东大学的一份重要责任。儒学是塑造中国古代文明乃至东亚文明的文化驱动力,如何立足当代社会的现实需要,实现传统儒学的复活和新生,为国家发展提供文化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这一课题不同于一般性的研究课题,这是山东大学为国家发展应尽的重要责任。王校长表示学校将为课题研究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实保障,并希望课题组在完善团队建设的同时,继续保持科研热情,做好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打造儒学研究的“山大学派”,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项目首席专家曾振宇教授从课题的研究视角、学术价值、学理根据、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方面向与会专家进行了汇报。曾振宇教授指出“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课题主要从观念史角度撷取儒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观念,进行历史梳理和哲学分析。立足于现代哲学的高度,对儒学具有现代性因素的成分进行提炼和创造性发挥。本选题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观念史角度对儒学进行现代诠释,可以说是抓住了儒学的特点,拽住了儒学的“牛鼻子”。儒家思想沉淀于以仁、义、礼、智、信等为代表的基本观念,通过对这些基本观念的研究可以从整体上透视儒学的核心要义。其二、从观念史入手诠释儒学,可以发掘出儒学中具有“现代性”色彩的因素。譬如,儒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关系?儒学可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文化基础、道德依托和价值观资源吗?儒家有“天下”观念,这一观念是对“民族-国家”的超越。“天下”是一个文明共同体,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束缚。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倡导“天下为公”“仁者爱人”,在两千多年的儒学史上,“仁者爱人”的思想不断被深化和提升。其三、从观念史入手诠释儒学,有利于学术界和社会大众从一个焕然一新的视域了解儒学、亲近儒学。在学术史上,对儒学的诠释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学案研究,二是人物研究。这两种研究路径最大的缺点在于缺乏整体性、世界性的视野,彼此之间有所隔离。以观念史为纽带,可以将二千多年儒学史串联起来,立足于东西方哲学融合的高度,既可以梳理其起源,也可以发掘出其间的特点和时代意义。
随后,与会专家学者肯定了课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时代意义,围绕课题的主要内容,针对课题的研究方法、核心观念、学理根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儒学的属性是什么?传统儒学是“内圣外王”之学,既有偏重伦理道德的心性儒学,也有偏重治国理政的政治儒学。但随着传统社会制度的瓦解,孕育传统儒学的生存土壤发生了巨变,这一历史结果使得儒学自身的属性充满不确定性,何为儒学?只有梳理清楚这个问题,才能为儒学的自我重塑奠定根基。主持当天开题报告会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教授,对这一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强调儒学是一套完善的社会发展理论,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并非单纯的道德哲学或伦理学,治国理政是其最终落脚点,这是儒学最大的特点。儒学在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各种层面都发挥了引领作用,塑造了古代文明,这是儒学在历史上的价值和意义。当代社会中,比较成熟的社会发展理论是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思想都为现代文明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值得效法的典范。作为社会发展理论的儒学如何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社会发展理论相互融合,为当下治国理政提供文化与精神资源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徐庆文教授也认为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不能只立足于核心观念的哲学化、义理化诠释,应该从儒家观念这个视角全面呈现儒家思想的实质内容,明确儒学的本质属性,揭示儒家思想可能开出的社会治理方案。
第二,观念史这一方法论如何区别于一般的哲学史、思想史?有一个常用的比较直观的方法来对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区分,即用一个同心圆的逐步扩大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最里面的是哲学史,以研究特定的哲学理论为其对象,其次是观念史,其研究领域不限于哲学观念,可以涉及其他文化领域的观念,最外围的是思想史,它可以涵盖哲学思想观念、政治思想观念等各种人类思想所可能涉及的领域。观念史研究并非只是史学的研究,或对思想的历史的追踪,观念史所研究的观念偏重于哲学思想。儒家思想沉淀于基本观念,但观念并非仅是一种纯粹的固定化的思想产品,它是有力量的。观念的力量表现在它浸透入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具体化为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政治、经济、法律与习俗,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苗润田教授认为本课题的特色之一就是其方法论问题,对观念史的自身定位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张克宾教授也谈到在运用观念史研究儒家思想的时候,特别提到课题撰写大纲中涉及的核心观念如何排列组合,才能彰显儒家思想各个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从整体上呈现儒家思想的特征。沈顺福教授认为在运用观念史方法论之前,应该注意区分概念与观念的关系。项目首席专家曾振宇教授指出,东西方哲学与文化形态不同,不可混淆为一。西方哲学中的概念,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概念,只存在于逻辑世界中;另外一类是经验世界中的概念。中国哲学和儒学史中的概念,从来就没有只存在于逻辑世界中的纯粹概念。即使像理、道、气这一类本体论概念,也是关注人生、精神与社会。西方ontology意义上的纯粹概念,严格地说在中国哲学中并不存在。因此,从观念史入手研究儒学,才能真正梳理儒学的发展线索,总结儒学的现代性因素。如果观念完全是由抽离经验世界而获得的,那么观念便可能失去对生活世界与人生价值的有效观照,这是以概念化思想为特征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弊病,也是现代哲学反形而上学思潮风起云涌的根本原因。儒家思想中的观念与经验生活是“体用一源”的相互涵摄关系,而非二分的。
第三、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和现代转化该如何进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化问题遂成为儒学进一步发展的根源性问题。从观念史视角切入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除了对嵌入经典文本的观念进行文本分析和历时性语义解析之外,还要对其作哲学分析,重构奠基于某种基本观念的哲学理论,这是观念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采用新方法、新视野开拓儒学研究的必由途径之一,更是实现儒家思想创造性转化的一种有益尝试。黄启祥教授认为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必须和现实的社会需要相结合,才能取得既定的目标。他以西方的宗教改革为例,说明儒家思想的真正复兴就在于革新,当代诠释是对经典文本的一种革新方式,也即意味着这种诠释本身就应该具有创造性转化的因素,这是实现儒家思想自身塑造的基本途径。韩吉绍教授也同样指出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化是当代诠释的题中应有之义,儒家思想到底有没有科学、民主、自由、权利等现代性因素,是一个需要持续讨论的大问题。回应时代的关切、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对儒家思想进行当代诠释时,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惟有立基于此,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才能称之为当代诠释,儒学的再生就寄寓于此。
曾振宇教授回应了各位评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他表示将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撰写计划,力争在课题组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代表课题组,衷心感谢了各位评议专家的鼓励与指导。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孔明】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尊孔与反孔 ——以改革曲阜林庙案为中心
【下一篇】【儒家邮报】第3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