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的智慧与转向”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办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0-11-27 00:08:04
标签:生生的智慧与转向

原标题:“生生的智慧与转向”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十月十二日癸酉

          耶稣2020年11月26日

 

生生问题是当下中国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之一,对此问题的多维度讨论亦是当代中国哲学尝试转向的集中体现。2020年11月14日,适逢杨泽波教授新著《儒家生生伦理学引论》出版之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办了“生生的智慧与转向”学术研讨会,荟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长江商学院、复旦大学等多所院校的专家学者,在切磋探讨中凝聚共识,进一步地推动了学界围绕“生生”问题的思维碰撞与深入交流。

 

 


作者:杨泽波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82119

 

本次研讨会首先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作开幕致辞。孙向晨教授指出,本次会议以“生生”概念为焦点,不同于就某一具体时代或思想家为主题的传统讨论,体现了近年来学界进行哲学思考的自觉意识,他也期望以杨泽波教授的新著为引子,启发与会学者们对“生生”问题更深入的讨论。

 

杨泽波教授随后进行了简要的引言报告。他讲述了关注“生生”问题和写作《儒家生生伦理学引论》的起点,在于对休谟伦理难题的思考,并由此注意到孔子思想中仁性、欲性、智性三分的独特结构。这样一种三分的结构与西方哲学中传统理性、感性二分结构极为不同。他通过“内觉”概念证明了三分法的成立,并将其作为生生伦理学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应对道德动力和心学流弊的问题。

 

 


杨泽波教授做引言报告

 

 

 

与会现场

 

第一场

 

研讨会第一场由复旦大学郭晓东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陈卫平教授、复旦大学张庆熊教授、复旦大学邓安庆教授先后进行了报告。

 

首先发言的杨国荣教授点明了道德本体与规范和情境的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生生之谓易”的过程性与创造性两层含义,指出道德本体的展开不仅与感性生命的存在有关,而且还具有精神生命完善的意义,这两个方面紧密相关,不可偏废。陈卫平教授则从“接着讲”的学派自觉切入,指出杨泽波教授的尝试推进了“十力学派”贯通本体论与认识论的传统,并指出了生生智慧在真、善、美三个方面的多重面向。张庆熊教授提出了对“内觉”概念的思考,并且结合熊十力对“能诠”与“所诠”关系的论述,指出“性智”在体悟本体的过程中仍然需要表述,而这能够为建构今天新儒家诠释学提供新的资源与思路。邓安庆教授认为关于“生生伦理学”的讨论需要纳入伦理学的学术视域,他从西方伦理学的视角区分了伦理学与道德学的差异,指出对道德根据的形上追求并不能充分解决伦理学的问题。

 

 

 

杨国荣教授发言

 

第二场

 

研讨会第二场由复旦大学徐波副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李景林教授、北京大学杨立华教授、清华大学方朝晖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法生研究员和厦门大学谢晓东教授依次进行了发言。

 

李景林教授以“情感的位置”为主题,指出超越西方感性、理性二分的结构来理解道德情感的必要性,同时只有明确其“先天性”才能真正理解儒家的整个道德哲学。杨立华教授从“故”的概念出发,引出“生生何以不已”的动力问题,并由此追问“生生”之道何以应对蕴涵着不测之偶然性的“命”。方朝晖教授首先回忆了和杨泽波教授同在复旦求学的经历,之后总结了生生伦理学在当代学术史上的价值与意义,又从中国哲学传统中“天道”与“情”的概念谈起,提出了对三分法若干细节的疑问。谢晓东教授基于细致的阅读,分疏了《儒家生生伦理学引论》中“自然”概念的多重意涵,进而从具体的道德实践层面,提出了知性与仁性如何作为道德根据的问题。

 

 

 

第二场讲座现场

 

第三场

 

第三场研讨由云南大学洪晓丽副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樊志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付长珍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朱承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郭美华教授、复旦大学郭晓东教授依次发言。

 

樊志辉教授从道体自身是否可能存在断裂的问题出发,指出身体是道的场域和边界,而伦理则是身体的秩序,道德行为的内在必然性与实践的必然性之间的关系存在张力。付长珍教授从德性知识论的视角讨论了儒家伦理学的知识基础,提出在“生生”概念之下,以“knowing well-becoming”为核心理解儒家伦理学的可能性。朱承教授借用王夫之“理势合一”的说法,指出近年来学界对生生问题的关注有思想史发展的逻辑必然性,肯定了这样一种儒家哲学创造性发展的尝试。郭美华教授提出了用“道德生存论”取代“道德存有论”的看法,指出了从时间性和空间性上了解道德本体所必须关注的一些问题。郭晓东教授从程明道哲学思想的几个关键概念切入,论述了“生生”在明道思想中的多重意涵。

 

 

 

朱承教授发言

 

第四场

 

第四场研讨由华东师范大学苟东锋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林宏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陈赟教授、曲阜师范大学林桂臻教授、长江商学院王建宝主任依次进行了发言。

 

林宏星教授指出杨泽波教授的《儒家生生伦理学引论》是对道德根据的时间性与空间性问题的回应,诸如伦理心境、生长倾向、借天为说等新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建构心学新形态的尝试。陈赟教授以“天人之际”为关注点,指出“借天为说”与传统儒学天人观的巨大差异,但并不因此隔绝天人,而是在道德实践和道德存有的意义实现了“天人合一”。林桂臻教授介绍了杨泽波教授多年治学的特点与创见,也提出了如何真正贯通天道与伦理的问题。王建宝先生从“灵根自植”与“天道流行”两个方面切入,梳理了由天至人、先天之性与后天成德互动的理论架构。

 

 

 

林宏星教授发言

 

第五场

 

最后一场研讨会由上海大学曾海龙主持。北京大学吴飞教授、复旦大学丁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悦笛研究员、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依次报告。

 

吴飞教授认为性命论架构下的“生生”就是中国传统下的第一哲学,与西方哲学将不变不动看作存在的首要设定不同,中国传统中首要的概念是“变易”,而“生生”不仅是指生命的产生,更是生命所处变易的整个过程,是生命成为生命的根本原因。丁耘教授指出生生问题的两个不同趋向,集中体现在“内在还在超越”、“自然还是伦理”两个问题,由此引出对中学与西学进行系统判摄的必要性。

 

 

 

丁耘教授发言

 

 

 

吴飞教授发言

 

刘悦笛教授从对“生生”概念的分析出发,指出以“生生”作为伦理之本、乃至以其为基础建构中国哲学的尝试都是值得商榷的,与侧重“由内而外”心性向度的道德学极为不同,伦理学更侧重“由外而内”的实践向度。孙向晨教授从比较哲学的视角,对比了中西传统下各自本体论预设的不同,指出“生生”作为中国哲学本体论预设的独特内涵,并且强调了语言在本体论思考中的重要功用。

 

 

 

孙向晨教授发言

 

最后,在《道德与文明》杂志社段素革副研究员的主持下,杨泽波教授进行了总结与致谢。

 

 

 

本次研讨会合影留念

 

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汇聚了一批当下中国哲学界关注哲学思辨的学者,基本囊括了学界近年来从各个不同角度探讨“生生”问题的主要观点。参会学者以讨论杨泽波教授新著《生生伦理学引论》为契机,由宏观到微观,对该书涉及以及延伸开去的诸多哲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思想交锋中迸发真知灼见。

 

同时,这次研讨会在提出问题、澄清概念、凝聚共识的基础上也为“生生”问题不同观点的进一步交流提供了对话平台。虽然秋冬季节的偶发特殊情况使得会议日程数易其稿,但这也使此次充分交流的思想盛会更加难能可贵。我们相信,随着中国哲学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围绕“生生”为主题的哲学讨论将犹如“源头活水”一般,共同推进当代中国哲学的创造性发展。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