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敏 著《<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研究》出版暨序言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0-11-27 01:05:05
标签:《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研究、黄敏

黄敏 著《<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研究》出版暨序言

 

 

 

书名:《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研究

作者:黄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7月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新唯识论》在近现代中国哲学发展历程中的曲折际遇,深入剖析了熊十力在本体论、心性论、方法论、工夫修养论等层面进行儒佛会通的理论尝试,特别阐发他以唯识学反思儒家传统的思想特色、致思路向及其对后世现代新儒家的影响,从而彰显《新唯识论》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录

 

序言

引  言

第一章《新唯识论》的问题意识及思想概要

第一节 《新唯识论》的问题意识

一、1923-1930年三种唯识学讲义的演变

二、对佛教轮回观念的认识转变

三、中国式唯心论的构想

第二节 《新唯识论》的思想概要

一、立传统儒学之本

二、儒佛会通的基本思路

三、对熊门后学的影响

第二章  本体论层面之儒佛会通

第一节  从唯识论转向唯心本体

一、对唯识学境识关系的改造

二、对唯识学二重本体的批判

三、种识转变与唯心本体

第二节  从佛教缘起论转向能创生之本体

一、对佛教缘起论的诠释与批判

二、恒转本体的翕闢成变

三、以寂、仁融会儒佛本体

第三节  彻底一元论的本体架构之延伸

一、唐君毅心境混融论对主客二元对立的超越

二、牟宗三论佛家的两层存有

第三章  心性论层面之儒佛会通

第一节  从唯识妄心转向本心论

一、对阿赖耶识的批判

二、对种识关系、种现说的改造

三、本心习心之分

第二节  心与性关系上的儒佛分辨

一、《新唯识论》心与性的涵义

二、《新唯识论》心性关系与禅宗心性关系之比较

第三节  《新唯识论》心性思想之延伸

一、唐君毅对佛教心性论中国化的概括

二、牟宗三论如来藏清净心架构

第四章  体用层面之儒佛会通

第一节 《新唯识论》的体用不二论

一、《新唯识论》体、用义

二、体与用的关系

三、中、印、西体用义概观

第二节  《新唯识论》对儒佛体用义的综合

一、熊十力对佛教体用义的批判

二、欧阳竟无体用观对熊十力的影响

三、《新唯识论》对儒佛体用义的吸取

第三节  《新唯识论》体用观之发展

一、唐君毅体、相、用浑合论

二、牟宗三辨佛家体用义

第五章  修养论之儒佛会通

第一节  性智主导量智的修证前提

一、量智说安排遍计所执性之理智知识

二、性智说阐发个体对天道的体认

第二节  唯识学的闻熏修证与熊十力的返本还原

一、唯识学的闻熏修证论

二、熊十力的返本还原论

第三节  《新唯识论》修养论之发展

一、唐君毅的“无定执而自超越”论

二、牟宗三“智的直觉”与识心之执

第六章  儒佛会通与儒佛之争

第一节  熊十力与内学院的往复论辩

一、《破新唯识论》与《破破新唯识论》辩难

二、《辨佛学根本问题》的吕澂、熊十力之争

三、王恩洋评《新唯识论》

四、牟宗三对熊十力与内学院之争评议

第二节  佛学界对《新唯识论》的评议

一、太虚论《新唯识论》的佛学思想归属

二、印顺对《新唯识论》 的思想定位

三、《摧惑显宗记》的反驳

第三节  对《新唯识论》的总体定位及评价

一、折中儒佛,归证自心

二、亦宗教亦哲学

第七章  从儒佛会通到宗教对话

第一节  宗教对话的类型及基本理论

一、宗教对话的类型学分析

二、宗教对话的理论建构

第二节  宗教对话的层次性

一、层次性的划分

二、儒佛会通的层次性

第三节  走向中西宗教对话的儒佛会通

一、儒佛会通对中国宗教发展的影响

二、儒佛对话与中西对话之辨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论文

后记

 

作者简介

 

黄敏(1982-),女,哲学博士,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硕、博均就读于武汉大学哲学院宗教学系。先后在《哲学研究》《宗教学研究》《孔子研究》《佛学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已出版专著两部,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各一项。近年来主要从事近现代佛学、现代新儒家及比较宗教学研究。

 

言】

 

麻天祥[①]

 

黄敏博士的学位论文《<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研究》,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有年,今又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期资助,并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付梓,嘱予为之序。

 

有清之季世,内忧外患,公羊学家乃至乾嘉遗老,公然为佛弟子而兼治佛学,佛法自空门释子涌入居士长者之间,知识界竞相研习佛理而进退佛说。佛法之空无旨趣、众生平等的信念、万法唯心的心性学说,以及普度众生的菩萨行等思想,一变而为直面惨淡人生的强烈社会批判意识、争取民权的平等要求、实现个性解放的精神追求,及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奏响佛法与近代社会思潮谐振的愤世嫉俗之慷慨悲歌。所谓新学家者无不祈向佛学,欲冶中西、儒佛、新学旧学为一炉,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学问。可以说,由超越变参与,由出世而入世的晚清佛学,是中国佛学在近代复兴的特殊形态,是继隋唐之后,佛学中国化的全新阶段。

 

其中,以认识论、方法论见长之唯识学,钩深致远,因之扶摇而起。中国佛学之复兴,近代社会思潮之应运涵化,亦多有取法并凭借唯识学之兴者。而思想家藉佛学营造新说,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又以章太炎的法相唯识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为翘楚。

 

熊十力,1885年生于湖北黄冈。原名继智、升恒,字子真。幼家贫,未入庠,然好学多思,性情旷达。“年十三岁,登高而伤秋毫,顿悟万有皆幻……久之觉其烦恼,更进求安心立命之道。”[②]青年时代曾投身湖北新军,组织秘密社团,参加革命团体日知会,奔走于反清爱国运动之中。后又追随孙中山先生,积极参加护法运动,然感外事动乱,内生种种疑虑,深以为革政不如革心,遂弃军从文,一心向学。先入金陵刻经处从欧阳渐研习法相唯识,继应蔡元培之邀,赴北京大学执教唯识,遂创建新论,评判佛家空有二宗而折中于易,旁参西方哲学思想,以返本之学贯通实证主体,以创造性思维构建主体、体证本体之儒家心性哲学系统,综摄儒释中西,形成本心本体的“新的唯识论”,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哲学研究拔萃之作。正因如此,历来关于熊氏及其学说之研究者不乏其人,熊氏思想研究已成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之显学。

 

然观今世熊氏思想之研究,虽汗牛充栋,但莫不着眼于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思想追溯,抑或重在其心性本体,热衷于探讨其思想对现代新儒家体系建构之影响,莫不囿于现代新儒学之研究范围。对其说虽赞誉有加,然何以赞誉者不可谓条贯具足;对其批评者或居士长者,或释迦弟子,因立场不同往往意气有余而偏于我执。其实,熊氏与近代中国儒佛传统思想发展之渊源颇深,其《新唯识论》视野宽宏,为近代中国哲学之名著,学术界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

 

观历来研究《新唯识论》者不多之原因,不外有二:其一,唯识学本身之艰涩繁难。《新唯识论》处处以唯识家为立言本旨,以评弹唯识学为立论根基,若缺乏对唯识学基本理论之了解,便无法与熊十力之唯识学研究平等对话,对其攻伐唯识学乃至佛家思想全体之种种问难便无从谈起。其二,评价立场及评价方法之不易。《新唯识论》主旨乃在平章华梵,最终归宗于儒家生生之易学传统,必要求后学研究兼涉唯识与儒学,能思及儒家传统现代转型之大势,且对近代中国思想发展中之中西文化之争有全局把握,方能入乎其内,而又不局限于现代新儒学或佛教唯识学任何一边,乃至超乎其上,平情立言,观其汇通,采众家所长,以创造性的思维,还《新唯识论》本来面目。据此而言,对熊氏《新唯识论》展开研究,并能别开生面者,殊为不易。

 

上个世纪末,我负笈自湘入鄂,执教珞珈山下。其时,宗教学系初创,2001年首届招生,黄敏等均在其列,是武汉大学宗教学系第一届宗教学专业本科学生。四年后,她以优异成绩获推免攻读本校哲学硕士研究生,以中国佛学为研究对象。又是三年,成功完成硕士论文,并获得硕士学位后,于2007年,继续选择中国佛学为主攻方向,直到博士论文脱颖而出,前后十年,终成一剑。我们宗教学系的学生,大多是从其他学术领域转行而来,如黄敏从本科起就选择本专业,并且始终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学生寥若晨星。如此选择,不只是兴趣,也可见其学识与勇气。

 

自2001年入学以来,她常善学多思,课堂前后每发疑难,可谓人如其名,敏而好学者。子曰:“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不仅要发愤忘食的读书,而且要虚心地向别人求教,也就是说,不仅要勤学,而且要好问,所谓“三人行,必有吾师”者也。学、问即此。此外,人生不如意处十有八九,她在珞珈山求学十年,学习道路上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而她总能处之泰然,可以说是不忧。勤学、好问、不忧,显然是她学有收获的基本保障。我瞩目的更在于此。

 

黄敏选择《新唯识论》作为博士论文研究方向,既与她本人长期关注近代中国佛学的发展,特别是醉心于唯识学研究有关,也是在我们的不断交流探讨中逐渐确定的。因关注近代中国佛学思潮,继而关注到学者型的佛学研究之流,自然与我往日所关注者不谋而合。然选题之后如何展开,以何角度切入对《新唯识论》的文本研究,她自己则下了一番苦功。余常告诫她,研究熊十力并非易事,近者有我院郭齐勇老师堪为典范,可向郭老师学习,聆听意见。再者,研究《新唯识论》更不易,其不易之种种如前所述。然而,因她在武汉大学哲学系素来受到良好的中西哲学基础训练,遂能鞭辟入里地对《新唯识论》进行深入分析,并做到把握全局,难能可贵。

 

简言之,其论文意在揭示《新唯识论》的思想方法及思想主旨在于会通儒佛。以儒佛会通作为切入点对《新唯识论》的思想内容及立论框架进行了系统研究,又能以唯识学的视角与熊十力展开对话,将《新唯识论》所涉的儒佛双方问题做精细剖解,以本体论、心性论、方法论和修养论四大部分拆解其理论内容,做到条分缕析,展而不散,说理精到,以小见大,体现出理论分析之深度和立意之新。

 

再者,该论文从宗教对话的角度考察《新唯识论》的文本意义,展现了全新的学术视野。作者不再局限于对《新唯识论》这一繁难文本的文字分析,更将《新唯识论》放在近代儒佛交涉关系视野下考察,论述了熊十力试图通过儒佛会通以回应西方思想的挑战,最后将这一儒佛会通上升到当代宗教对话的语境下予以反思,以《新唯识论》作为宗教对话的范本加以研究,这是此前有关熊十力的研究中所缺乏的。正如她的一位论文校外评阅专家所说,“这是我所见的对熊十力思想最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作者如果以后能专门从宗教对话的角度来研究《新唯识论》,再写一部专论,想必也是非常精彩的。”此虽为鼓励后学的溢美之辞,然亦足资为证。

 

复次,该论文对《新唯识论》之争所涉儒佛双方内容皆娓娓道来,展现了扎实的学术史积累和敏锐的思想梳理能力。作者兼顾到《新唯识论》之争所涉的儒佛诸家立场不同,分别对《新唯识论》之争引起的内学院欧阳竟无、刘定权、吕澂及武昌佛学院太虚、印顺诸君论战历程做了系统梳理,还论及与熊十力往来通信交互影响的诸人物,如梁漱溟、方东美、谢幼伟等。更可贵的是,作者还在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中梳理出《新唯识论》对熊门后学唐君毅、牟宗三等人的影响,对诸君思想之来龙去脉进行了比较分析,凸显出《新唯识论》的思想价值及对现代新儒家理论建构的影响,可谓画龙点睛,令人耳目一新。

 

从研究结论看,作者常常在行文中流露出自己的学术创见。如对《新唯识论》成因的逻辑分析,对熊十力所受欧阳竟无影响的分析,对唐、牟二人所受熊十力影响的理论观察,对儒佛会通所涉宗教对话问题的深入反思等等,无不展现出其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中西宗教哲学研究功底。

 

此外,黄敏博士素喜文学创作,历来注重文字训练,故其文章语言流畅,文字简洁隽秀,可谓文义俱美,其论文可读性强,令人毫无陈旧乏味之感,这一点在答辩时已成诸位老师共识。该论文完成之后,以全优成绩得到校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不过她并未停留在博士期间的研究,而是对论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及理论上的不断提升。论文再次呈现在我面前时,可谓既熟悉又陌生。如其孤鸣先发,提出“中国式唯心论”一语解释熊氏思想,此为她后来苦思所得,惜书中尚未深入展开。

 

吾感其求学钻研之精诚,论文中虽仍有一些可待商榷之处,然其孜孜不倦、踏实认真之态度,亦足慰辛劳。吾乐见其成,特为之序。

 

麻天祥2018年10月1日

 

注释:
 
[①]麻天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珞珈杰出学者,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5页。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