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学者寄语《儒家邮报》百期

栏目: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11-03-06 08:00:00
标签:
儒家邮报

《儒家邮报》由儒家网主持编辑,创办于2006年12月12日,系公益性电子出版物。主要为各界人士提供与当代儒家有关的各类信息,仅仅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所刊登的文章并不完全代表编者的立场和观点。编辑人员亦系义工,刊登、转载任何作品皆不提供稿费及其它版权数据,著作权、出版权事宜完全归作者自行处理。投稿邮箱:rujiayoubao@126.com;订阅《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至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订阅”;退订《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到: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退订”。



编者按:寄语按收到时间先后排序  

 

《儒家邮报》刊行百期,在此学绝道丧儒门淡泊之际,委实不易!凡事贵诚贵恒,望《儒家邮报》编辑诸君坚持下去!

——蒋庆谨贺于阳明精舍 

  
儒家郵報出版已近百期,為儒學的支持者與批評者提供一個討論的平台,可以暢所欲言。這是寶貴的服務,希望繼續堅持下去。

——劉述先(香港中文大学) 

  
希望以邮报为中介,凝聚海内外儒者,除坐而论道之外,更积极地致力于儒家文化、社会、教育等等方面之实践,以“社会儒学”实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自我转型。

 ——秋风(独立学者) 

  
在《儒家邮报》即将百期之际,谨表示衷心的祝福!谢谢《儒家邮报》各位同仁的辛劳,使我们能以快捷的方式浏览儒学普及与研究的动态。与基督教在西方一样,儒学在未来的中国民间社会将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儒学是中国社会的根!今天我们需要在民间做更多的工作,让更多人正确地理解儒学。祝《邮报》越办越好!

——郭齐勇(武汉大学) 

  
《儒家邮报》对弘扬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适值中国文化复兴,世界历史格局转变的“大时代”,愿《儒家邮报》及其构建的思想与文化的社群,能够承继千年斯文之统,继天立极,为美好生活世界的建构贡献自己的心力。

——陈赟(华东师范大学) 

  
贺《儒家邮报》百期:

中华文化,精神母亲。博大有容,生命强劲。百年低谷,今当重振。回归天道,成物成人。应全球化,奉献贞珍。《儒家邮报》,承担大任。百家观点,聚此讨论。关注生活,力撑人伦。弘扬仁道,百期至今。恳望扩张,博大胸襟。执善固执,月进日新。

——刘利华(中国人民大学) 

  

《儒家邮报》是反映当今中国儒学界思想动向的重要刊物,我从中受益匪浅。在《儒家邮报》出满百期之际,我衷心祝愿《儒家邮报》越办越好!

——唐文明(清华大学) 

  
贺《儒家邮报》百期:

一键互联传天下,百期邮报振儒风。

莫道仁义身外事,从来圣贤赤子心。

 

网络电子刊物《儒家邮报》创刊于2006年12月12日,体之以“儒家立场、儒学理念、儒教事业”,用之为“以天下为己任,为万世开太平”。自2007年12月28日第45期起,《儒家邮报》曾刊发拙文十数篇,心存无限感激。今应执行主编任重先生之邀,为《儒家邮报》百期诗以贺之,正所谓旧邦新命、于穆不已。2009年5月30日晚记。

——杨海文(中山大学) 

  

敬賀儒家郵報百期紀念

兩岸春風又一年

儒家郵報上百期

民間儒者道心真

議禮論樂建家園

 

接任重來信,稱儒家郵報將屆百期,詢以讀後意見如何?遽然驚起,深感如水流年未免太匆匆!乃以小調頌祝之。迴念與原道交流數年,論道說理,敦篤而懇切,放眼兩岸,蓋少有其比。其後更上層樓,付出心血,編以郵報,綜合多方精華,靜靜送進郵箱,取而讀之,既稱便利,而琬琰之篇章,深透之思維,更激盪心靈,開擴眼界,令我輩受益不少!

 

今逢百期紀念,願郵報堅持初心,匯聚多方智慧,重議新中國之禮樂建設。更隨中國之壯大,飄洋過海,做為儒學之文化大使,交往全球知識社群焉!

——孔子2560年5月30日[09] 皮介行 寫於 光文講堂   

  

儒门邮报即将满百,令人感慨万端!儒家传统,历六千余年,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未中断过的文明形态。而偌大的文明体系,在传媒猖獗的时代,却只能拥有一份电子版的《儒家邮报》作为其“机关报”!《儒家邮报》用弱小的肩膀承担着民族文化6500年的重量。这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是人类文明的不幸!然而,这正是《儒家邮报》及办报同仁的无上荣耀!

——周北辰(曲阜儒家文化联合会会长) 

  

《儒家邮报》已经一百期了,这有些令人吃惊。她不事声华,不靠包装,不假权势,不托市场,完全是最本色、朴实的书生精神,但是她的内容一点都不简单,积极介入现实、不回避、不圆滑、不清高,在现代中国,不愧为儒家的最好的一个现代真身。是为祝贺。

——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 

  

贺《儒家邮报》百期


正道千秋传孔孟,

仁风百阵化蛮夷。

——东海老人  2009-5-31 

  

  

儒家邮报编委: 

颀喜儒家邮报将走近百期。自贵报创刊以来,几每期收悉,虽不暇全看,但半数以上细阅,不仅个人受益,对中国当代儒学网进行信息文章更新亦多良助。然在功利至盛之时下,陈明、任重兄不计回报,完全公益,坚持不辍,无私奉献之精神,更令河东感动。今以喜悦、感激、感动并钦敬之心编织成六言藏头小诗以致贺:

 

儒心一颗诚赤,

家国天下怀之。

邮传同仁关切,

报喜亦将忧递。

功谋千秋万代,

莫计一世半时。

大我小我无我,

焉哉乎哉乐哉!

——中国当代儒学网、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北京儒学精舍、柳河东并同仁敬贺/己丑夏 

  

 《儒家郵報》發刊百期賀聯并序:

此報創刊後,尚有同類電子刊物《儒者》之起。惜後者限於人力,斷續未定。目下唯《儒家郵報》頻傳不絕,彌足可賀也。聯曰:

 

孰大於儒教,文明以止。

莫微乎電子,時與偕行。

——米灣(首都經貿大學)己丑五月初八 

  

 欣闻《儒家邮报》即将百期,特献上两句话,既作为祝贺,也作为个人的一点期望:

关注现实,深挖历史,在古与今、中与西的互校互诠中走向未来!

愿《儒家邮报》越办越好!

——丁为祥(陕西师范大学) 

  

 感谢《儒家邮报》同仁的汗水与坚持,让海内外同好能享受如此丰盛的精神食粮。祝《儒家邮报》越办越兴旺!

——冼岩(自由撰稿人) 

  

热烈祝贺《儒家邮报》出版第一百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陈勇(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祝《儒家邮报》为中国文化之复兴不断努力!

     ——干春松(中国人民大学) 

  

 
   《儒家邮报》刊发百期贺联: 

    振木铎声彻天下,斯文未丧;

    播儒家风行四海,兹道是荣。

   ——王达三(北京学者)于孔元二五六〇年五月十日 

  

让儒家的历史正义观走进现代媒体

 

今日儒家应该有自己的媒体,其功能大抵曾为孔子作《春秋》,及后世史官撰述历史所承载,所体现的是儒家的历史正义观,并对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其重要的影响。

 

儒家的历史正义与现代传媒的接轨也许可以追溯到明末以来的邸报、邸抄,至清末,报纸、杂志等媒体形式很快受到儒者的关注,而他们所关注的,正是儒家历史正义观念找到了一种影响力更为广泛的新载体,今日,网络传媒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欣逢《儒家邮报》刊发百期之际,敷衍数语,希望《邮报》能成为承载儒家历史正义观的现代传媒。

——温厉(孔子二〇〇〇网站创办人) 

  

传天地圣贤大道,

启苍生百姓良知。

——袁彦(中国儒教网.儒教复兴论坛管理委员会委员,曲阜儒家文化联合会副会长) 

  

《儒家邮报》迎来百期,堪称悲壮!其坚持之精神,让人感佩! 

——石勇(自由撰稿人) 

  

恭喜邮报编满百期。此报我经常拜读读,受益匪浅。编辑部同人密切关注当前儒学动态,工作勤勉,功德无量,值得敬佩。

 

以后是否可以有计划地在办刊规模与受众方面加以拓展?可试的方向一是学院儒学的复兴,力求在梳理\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从西学特别是海外汉学为主的儒家研究的格局挣脱出来。另一方面则是针对社会现实,多多促进以儒学之立场做长远之思考? 目前社会评论有,但多针对一时的个别现象,而缺少对社会整体的具体研究,以及对国家乃至人类未来命运的宏大关切。我们不可关切儒学自身超过关切世界。儒学只是对世界的圣人之忧。当然,这只是一个抱负,如何在目前的复杂形势下重新激活伟大的儒家传统的活力,仍有待同仁们的进一步努力。

 

草草数语, 不成头绪, 略表寸心。 

 

惟恭祝 

贵刊蒸蒸日上!

 

丁耘(复旦大学) 谨上

2009-6-3 

  

 
儒家邮报诸位同仁大鉴: 

 
欣值《儒家邮报》出刊100期之际,平和书院谨以七律一首,联一副恭贺佳期!并祝愿《儒家邮报》精益求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学界及全国舆论圈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已丑年五月十一日,平和书院拜上。

 

七律·贺《儒家邮报》出刊100期

 

大道废存百载后,神州且喜听儒音。

网罗宇内谠言萃,风及天涯国士珍。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而今欣遇期颐至,九炼丹成乐复闻。 

——平和书院贺诗

 

 

置邮传命德音迩,因势返仁国脉贞

 

——平和书院贺联 

  

  
儒學在今日,看似興盛,實亦難言。

依據兩千年的歷史法則,儒學多在受壓迫或冷淡氛圍中茁壯,在政治勢力支持下萎縮。

儒學的興衰不在市場之叫不叫座,而在儒學的主體性能否挺立,逢佛殺佛,逢祖殺祖。

——楊儒賓 于國立清華大學(臺灣) 

  

祝贺《儒家邮报》百期。我很赞赏《儒家邮报》包容百家的宽容精神,我在这里甚至能读到很刺耳的批评。这种宽容精神体现了儒家的根本精神即“忠恕”,也如韦伯的评价,儒家是最宽容的高级文化传统。这也正是儒家的生命力所在。    

——盛洪(天则经济研究所) 

  

儒者非柔,一片豪傑之氣象; 

禮也是履,內外憲刑的功夫。 

——賀《儒家郵報》百期之禧 

 

“儒”非《说文》所谓“柔也”,儒者需也,从人需声,需者求雨也,《说文》“柔也”后曰“术士之称”,正是也!汉许慎称“儒”为“柔也”,或自祭祀用乐之乐生所衍耳。儒家系从祭祀阶层演变过来的智术阶层,这与亚里斯多德说古埃及的知识阶层最初为僧侣是一样的,也正如基督教时代古欧洲的知识阶层实在教堂僧侣、教会学校是一个道理,亦同人类各区域的早期智术阶层、知识阶层均在巫史是同一个道理。可以说,人类的早期文明,都是巫史主导的,是巫史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观念与知识(尤其包括文字)。而中国儒家学派,不过是一种甚早就达到文明自觉、德性自觉的敬鬼神而远鬼神的智术阶层而已,出现于东周时代,学派直接鼻祖系“万世师表”之孔子。 

 

儒家一向有着通天达地的追求,有着忧患苍生的情怀,也有着治世安民的智术探索,甚至有悠游情艺的闲适传统——儒家有这个传统,一种情怀、意识、仁德、知识、术力、才艺的传统。这既通过自身的礼乐来成己,也通过礼乐来成人,更通过礼与法来成人成己,来完成社会的组织与秩序。知识、术行共生,通过知识来剖析、判断社会,通过术行来引导、主制社会,或通过知识、术行教导特定的人来实现引导、改造社会。儒家不乏通天达地、忧患苍生的活的观念传统与学识传统,甚至不乏精礼通法、制宪布刑的传统。然而,后者这个传统在汉后的经学时代尤其唐后的经学时代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鼓吹的人伦性礼法也凝固、僵死、扭曲,严重背离了儒家经学的本旨。试问今日儒学界,几人精通中外礼法?几人通乎律令之学?徒谈仁义,口舌之劳;礼法宪刑,殚竭精思! 

 

今日面临城市化、全球化的两大社会浪潮,儒或儒学意欲何为?又能何为?鄙人以为:一在学术的求知求真,多闻多见,阙疑阙殆,唯有直面真相及了解真相,其它才可能,再不能掩耳盗铃式闹各种学思笑话,徒为历史增笑柄尔。二在公义仁德的担当,天下无道久矣,今日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尤为畸形扭曲地生长,若任其原生或次生,东亚大陆面临的必是再度百年的动荡循环,我中华人殆矣、不幸矣!如欲平治东亚,舍我其谁耶?历史总是人创造的,历史要有人来承担,爱是忍耐,也是牺牲。三在建设中华的礼乐人生与礼法制度,因革损益,兼容并蓄,通过制作柔性的合适礼乐来构造教化、修养之门,通过制作刚性的合适刑宪来构造治世之具——舍此门具,求养求治不啻南辕北辙耳!先贤云: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礼乐刑政,王道备矣。 

 

古希腊哲学家的求真与德性追求,古罗马法学家的正义与法治追求,古基督教教喻的神圣与超绝追求,以及近代欧美的民权与宪政追求,是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学者当首先汲取的四大精神力量。尤应生长希腊哲人的求真精神,若中国知识层、教育层都完成不了根本的求真改造,何谈直面中国社会、中国政治以及提出化难之方案或策略?若知识层都无化难的方案与策略并就具体问题达成相对一致的求真化的认知,又何谈得上引领或促进中国经济、政治、教育等的正确改良与革新?欲求君清君明、君公君义,士当首先清与明、公与义。尽管知识层清醒与仁义未必上层就清醒与仁义,但无知识层的清醒与仁义而希望上层清醒与仁义,实在是缘木求鱼自伐自弃耳。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无论知识上的求真、社会上的求善或国家的具体求公正之治,都是不可遏止的人类正当、正确的历史潮流。中国的知识层要有足够的冷静或清醒,而不是活在童话思维尤其《皇帝新装》的童话社会这种迷梦里不知荒谬与羞耻。而清醒与冷静,完全依赖于人格独立与思想求真,任何童话迷梦、坐井观天,都将阻碍这种思想求真与人格独立,以致知识层未成为国家或人类的真知与良心,反而成为了愚昧与罪恶的帮忙帮闲,若如此,罪矣!食百姓税、读往哲书,为谁?为食人者帮忙帮闲,耻矣,罪矣!为学者知耻乎!为学者知罪乎! 

 

大悲心不足达治,大智心亦不足达治,大智大悲、大仁大义、大行大术、大礼*法方可为治,君子返求诸己,君子亦当善假于物也。求真心与同情心,是学者生命的两大支点,而修身养德、治世安民并趣者,其惟儒家乎? 

 

谋建自由、民主、公正、富强之中国,营护仁爱、慈悲、华美、庄严之世界!振兴中华师法之道,再造东方共和之邦! 

 

《儒家邮报》创刊届百期之际,聊撰数句,以与天下学士豪杰共勉! 

 

——虔州林桂榛  恭题 

 

零九年六月四日 

  

 
儒家邮报出版一百期有感 

 
人世间的因缘际遇,似是偶然,却也有其必然性。正如《圣经》里有句话:「寻找的,就找到,敲门的,门就开了。」追求人生真理的人,必有所获。十多年前,我有幸开始接触到作為生命的學問的儒学,是我生命道路上的一个突破。

 

我是通过香港法住學會和法住書院的课程开始认识生命儒学的。我对法住學會和它的會长霍韬晦教授的认识越深,便越受法住学会会歌和它的歌词感动:「法住事业从那里来?… 从我和你的觉醒来,… 从慈悲来,从你和我的行动来。… 当世已浊,当人已苦,谁能奋起?谁能勇往?唯有志士,唯有菩萨,唯有我法住中人。」

 

约一个世纪前,中国传统的帝制解体,传统文化在五四运动以来受到无情的批判,「打倒孔家店」之声不绝于耳,国人追求的首先是「德先生」、「赛先生」,然后是马列主义。好像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累积的文化、价值、信念、道德、思想与哲学变得一钱不值,不但不是中国所应追求的现代化的有用资源,而且是其障碍,不但应该放弃,而且要把它连根拔起,通过「文化大革命」来建设一个新天新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代大儒唐君毅先生出版《说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一书,慨叹「中国文化与中国人之人心,已失去一凝摄自固的力量,如一园中大树之崩倒,而花果飘零,遂随风吹散;… 此不能不说是华夏子孙之大悲剧。」唐君毅从大陆移居香港,与钱穆先生一起创办新亚书院的事业。钱穆先生说:「我们学校之创办,是发动于一种理想的。我们的理想,认为中国民族当前的处境,无论如何黑暗与艰苦,在不久之将来,我们必会有复兴之前途。而中国民族之复兴,必然将建立在中国民族意识之复兴,以及对于中国民族以往历史文化传统自信心复活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要发扬此一信念,获得国人之共信,其最重要的工作在教育。」

 

霍韬诲先生是唐君毅先生的弟子,他继承了唐先生的遗志,以复兴中华文化为己任,而且通过创办法住学会,以多种把古今中外的智慧结合的教学和传播方法,把儒学、佛学和中华文明的其他结晶融入生活在现代华人社会的个人的生命,成为一种可以普及化的生命成长之学和「性情文化」。霍韬诲教授指出:「法住于世即是文化的不死亡义。… 文化的生机并非任何外力所能灭绝。她植根于人心,遥契于天道… 如果说永恒,此一念生便是永恒;如果说力量,此一念回转便是千军万马。」「生命之可贵,在有感情;而人之可贵,在可以深化此情,而转为动力,以成长自己,和成就一无私的世界。」「治中国学问最重要的是向自己生命里面用力,好好的读书、好好的做事、好好地体会、好好的反省,… 这样,你才会一步一步体会到更深的自己,然后一步一步地成长你自己。」

 

今日中国,经历了文革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中国社会也隐藏着不少问题、矛盾和潜在的危机,其中一个危机便是信仰危机,传统价值信念因二十世纪的革命而花果飘零,马列主义的价值信念又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于是人们的精神生活空虚,伦理价值混乱,一切「向钱看」、追求物质享受和原始欲望的满足成了主流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信念、理想和关于做人处世的学问,对不少国人来说比西方文化更为陌生。套用上面引述自唐君毅先生的一句话:「此不能不说是华夏子孙之大悲剧。」

 

然而,法住会歌的雄壮的歌声唱道:「当天已昏,当日已沉,谁能奋起?谁能勇往?唯有志士,唯有菩萨,唯有我法住中人。」今天我国需要的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复兴的事业:针对现代以来中华文明的价值和信仰的危机而献出良方妙药,唤醒我们,只要我们虚心地、认真地回到我们的祖先二千多年以来一代一代的经验、思考和反省所累积下来的文化成果,必能找到有助于我们当下的生活的精神宝藏。有了更多志士仁人投身这样的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不致沦为空泛的口号,这个值得我们自豪的文明才能真正复兴,变得真正伟大。

 

《儒家邮报》所从事的事业,正如香港法住学会的事业一樣,便是这样的文化复兴的事业。今天,我们庆祝《儒家邮报》出版第一百期,我对《儒家邮报》同人多年来的努力不懈、毫无保留的投入和无私奉献致以最深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并对《儒家邮报》的工作的进一步发扬光大,送上最诚挚的祝福!

 

 

陈弘毅

香港大学法学院

2009年6月 

  

任重而道远,贵在诚意、坚持!祝愿《儒家邮报》超越百期,出版至千期、万期!

——范瑞平(香港城市大学) 

  

  
儒家郵報百期志感 

儒生抱負最堪嗟,

家國憂念未許歇。

郵傳德命化風俗,

報導禮義敦和諧。

百載墜緒重收拾,

期年際會初轉捩。

志以天下為己任,

感懷萬世太平業。

 

——胡治洪(武汉大学) 

  
热烈祝贺《儒家邮报》百期,谨致敬意!

 

《儒家邮报》有严肃而深切的社会关怀,有明确而坚定的办刊理念。从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和捍卫来说,生于民间又系于社会的《儒家邮报》可谓是殚精竭虑、不遗余力。昨日看赵本山在上海一个文化论坛上发言,在批评教育徒弟小沈阳时说,神州火箭的威力不仅在上升那一下子,还要回到地面上来。“回到地上,扎根土壤”可能是所有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的共同愿望。真诚希望《儒家邮报》立足中华文化本位,能够兼收并蓄,为中华文明的现代精神价值培育种子,营造氛围,创造条件。真诚祝愿《儒家邮报》越办越好!

——王利(中国社会科学院) 

  

 《儒學郵報》百期了!“100”這個數字,令人有極大的催促感,覺得“走了很久,前面怎樣了?”的焦慮! 

 
身在海外的華人,確有許多樂觀,近二十多年來,不僅近鄰,還有遠方之朋,同道越聚越多,是有愉悅之情。當環顧周遭時,特別是報導普羅大眾新聞的部份,失德內容所佔的篇幅之多之廣,又不勉悲觀莫明!這與儒家修德踐仁的教育目標,是多麼的遙遠!

    

是建設理論的工作做得不夠嗎?是普及工作做得不夠嗎?或是我們論談的,推動的,存在嚴重的缺失?………為什麼進不了普羅大眾的生活中和心坎裏?………希望《儒學郵報》論壇上,將有更多人借它,傳達挖掘一份智慧!

 

——吉隆坡 陳啟生(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秘書長)   2560,5-6-2009 

  

得悉《儒家邮报》百期面世,深表祝贺。拙文时有刊载,也殊感荣幸。吾以为儒学之活的传统,乃在于心系民生,经世致用,熔铸于世界潮流,开出新政体,复活旧精神。上述陋见,与诸君共勉。

——高全喜(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9年6月5日 

  

 在孤苦中挺立,在淡泊中接续,与百家之包容,与众说之对话,汲取现实生命,放眼于世界宇宙。我欣赏它,望《儒家邮报》同仁再接再厉!

——王锟(浙江师范大学)    

  

《儒家邮报》于纸质期刊之外,借助现代网络媒介,基于儒家的立场,摭取学院与民间百家之论,阐发儒学义理,针砭社会现实,推动儒学与其他思想的对话,发掘儒家平治天下的思想资源。编辑先生于此所谓资本主义精神泛滥成灾之际,明道不计功,正义不谋利,实属难能可贵!值此百期之际,愿《儒家邮报》同仁坚定信念,面对现实,忠于理想!祝贵刊越办越精彩! 

——陈乔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己丑年五月十四 

  

《儒家邮报》提供的有关当代中国儒学 运动各种观点的信息,及时而且广泛,既有主张复兴儒学的观点,也有相反的观点和意见,这对于希望多方面了解这一领域发展动向的学者和有心者,是一个难得的窗口。

——陈来(北京大学)

2009.6 

  

《儒家郵報》和《原道網》一樣,以新的傳播方式將儒學的火種傳遞於新世代,並能即時發表對當下重大事件的意見,代表儒家社群發聲,使「儒家觀點」成為社會上可以為民眾參考的一種觀點,在促使中國社會成為一個開放多元的社會的過程中沒有缺席,這便是一項貢獻。台灣的儒家學者在民主化過程中缺席,因此在今日統獨囊括言論市場的情況下失去發言權,面對各種重大議題常處於失語狀態,台灣的民主也因此失去了可以從儒家思想吸取傳統養分的機會。而目前儒學在中國大陸得到社會大眾如此重視,機不可失。祝賀《儒家郵報》發刊百期,並進入無數個新的百期;期待《儒家郵報》繼續提供兩岸儒家學者互通聲氣、互相砥礪的平台,並將「儒家觀點」淬勵得更精純、鍛鍊得更成熟。

 ——陳昭瑛(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以儒家精神办儒家邮报为儒家留一文脉

担历史道义续文化薪火在现代别开生面

——何怀宏(北京大学)  

  
《儒家郵報》將臻百期,感慨實多,不知從何說起。這裏就談一個小感想,就是郵報這個名稱的意義,其實是很深遠的。無論邸報還是post,報的出現自始就是與郵驛聯繫在一起的。所謂天將以夫子爲木鐸,也含有游驛四方和廣宣文教兩方面的意思。這兩方面的意思,一動一靜,一陰一陽,古人所謂道者,盡在是矣。有是焉,即可以高明博厚而悠久,雖百期萬期而必無窮已。董子曰,天不變道亦不變,亦斯之謂也。今《儒家郵報》所謂郵者,變而爲電子郵件,而其所報之道,亦無妨斯文未喪之餘緒也;及其所以報之之道,亦猶木鐸之行于四方也。

——柯小剛(同濟大學) 

  

祝贺《儒家邮报》创刊百期  
  

《儒家邮报》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已发行百期,《邮报》用网络这一现代的形式,在学院儒学与民间儒学、儒学学术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高速、便捷的沟通桥梁,对儒学在中国当代社会精神生活中的觉醒和民族文化的复兴,起到了强力的助推作用。我个人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文化和学术的信息,尤其是精神上的激励。在这里,我要对《儒家邮报》的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邮报》同仁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社会、文化担当精神,表达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从历史上看,儒学每一时代的重建,都是文化的“文脉”与“血脉”两个方面统合的产物。我所谓“文脉”,指儒学在每一时代的思想和学术的重建;我所谓“血脉”,指儒家的精神价值在社会生活和个体精神生活中生生不息的延续。当代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两个方面都发生了断裂,在这两个方面之间,亦产生了一种分裂。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社会生活彻底政治意识形态化,一方面,儒学退居学院化、知识化一端而失其生活的根基;另一方面,民众生活亦受制于政治意识形态而失却其真正的灵魂和形上基础。近年民间儒学和学术的兴起,对于儒学和中国文化现代形态的孕育成型,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应当看到,民间儒学因长期中绝,其学术水平显然亟待提高;学院儒学亦当在与民间儒学的交流中增益其民间性,以真正关涉于世道人心,获得其现实的基础和文化生命的内涵。民间儒学以其自由讲学的精神,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把学院儒学与民间儒学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儒学在当代真正具有生活的意义,从而完成它的现代转化,建成它的现代形态。这是一项艰苦的事业,需要一大批有识、有志之士在学术和践行两方面长期努力,才能见出成效。

  

  《儒家邮报》诸位同仁是这一事业的先觉者和先行者。衷心祝愿《儒家邮报》越办越好,为推动学院儒学与民间儒学的融通,提供更大的话语空间,为儒学和中华文化的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景林(北京师范大学) 

  

关于儒家邮报百期,请点击:

儒教网: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2&ID=33940&page=1

原道网:http://www.rjfx.net/dispbbs.asp?boardID=4&ID=7512&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