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专题】儒学专家学者热议文化巨人孔子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1-03-08 08:00:00
标签:

     
     
     
     
      编者按:弘扬国学,探源寻根,乃当世吾民之盛事。中国孔子文化传播促进会,历时十余年耗巨资打造了一部大型文献影视纪录片《文化巨人--孔子》。该片:运用现代化的影视语言、手法为载体来诠释传统文化精髓;面对新一代的青年群体,用新的影视媒介让传统文化富于活力和创造性;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为当下弘扬国学打开新的一面。同时,面对社会大众,以80余位大家的深度及开启国学之门的广度,深入浅出兼学术研究与普及弘扬于一身。令大众亲近国学今之发展,得享国学要义真谛。真正体现了该会以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国学精髓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在推动中华文化的振兴与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值此两会,特请该会专家、学者从弘扬国学的不同视角撰文,以飨读者。
    
    
      播撒孔子智慧 弘扬中华文化
      ——中国孔子文化传播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李成俊
    
    
      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中国的孔子思想是永远熠熠发光的瑰宝。孔子生于公元前五世纪,即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末年。他为了改造社会,挽救世风,寻求治国、治世之道。他提倡"礼"和"正名",力求维护社会各方面的秩序;他发展了"仁者爱人"的仁德学说,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他主张"中庸之道"。他的思想核心是"和",即通过礼、仁、中庸等手段与方法,达到人际协调、社会和谐、事业有成、天下太平的理想境界。他著书立说,创立儒家,教育弟子,都是为了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但在当时,他治国、治世的主张没有被当权者接受。其后学孟子、荀子在战国时期从不同角度对孔子的思想予以阐发。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历代当权者竞相欣赏、使用孔子倡导的领导学、统治术。西汉"罢黜百家"对儒学的独尊,东汉白虎观会议对儒学的肯定,使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正统化、法典化,把孔子尊为"圣人",使孔子成为历代治国的工具。中世纪以来,宋明理学的出现,虽然丰富了以孔子代表的儒学的内容,但却在一些基本观点上出现了异化。如将帝王统治绝对化,对女子及劳动人民压迫合法化,将高明的学问烦琐化;对其精华部分弃而不用,却将其不合理或过时的部分宣扬、提倡,被人们称作"吃人的旧礼教"。变了质的儒学一改当年孔子思想的初衷,假孔子代替了真孔子。"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运动中,因为对真、假孔子未分,致使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被错误地批判,孔学遭到一次大劫难。
    
      科学昌明与人们认识空前提高的今天,人们已不把孔子当作天纵神灵之"至圣",也不把孔子当作万恶之源的"魔鬼",而是当作一个"人",一个生于特定历史时代、创立一套学说的人。人们反思历史,发现孔子学说中有许多属于"永恒的范畴"中的正确思想,其思想与学说中的许多闪光点,在今天仍有现实的社会价值,值得人们继承和弘扬。近几十年来孔学研究方兴未艾,为了让世人更好地了解和接受孔子思想,我们运用现代的传媒手法,将孔子思想及孔学的传承与传播,拍成大型文献专题片《文化巨人--孔子》。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主要有:(一)以人为本,以仁爱为纲的处世原则;(二)公天下,建"小康",奔"大同"的远大理想;(三)"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四)积极进取,日新变革的创新精神;(五)中庸之道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六)对人教育培养,要人们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系等。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和","和为贵"的思想一以贯之。追求整个社会的普遍和谐是儒学思想的精髓,也是现代文明主要价值的体现,更是人们永恒的追求。人类社会的历史证明,社会的进步与和谐成正比。千百年来,"和"的思想促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融合,今日的大团结;"和"的思想促进了各种思想、学说在中华大地上的融合和交流;"和"的思想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和"的思想养成了中华民族文明礼貌、和平善良的民族性格。
    
      孔子提倡"君子和而不同",主张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求大同,存小异。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21世纪,更需要"和而不同"。孔子思想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不仅作用于东方各国,也早已传到了西方。在新世纪中,文化尚需要东、西对话,各取所长。孔子"和"的思想及其相关的仁、爱、诚、信、智等思想,应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财富。
    
    
      读《论语》,学做人
      清华大学教授钱逊
    
    
      自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来,"国学热"兴起,民间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高涨。如何适应民众的热情,引导学习中华文化的活动广泛深入发展?我认为:开展群众性的"读《论语》,学做人"活动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之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儒学是其主干;《论语》是儒学最重要的经典,所以,《论语》是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首选必读书。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以为《论语》讲的是为历代王朝统治服务的学说。其实,《论语》思想的核心,是讲做人的道理。《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最清楚地说明了《论语》的中心思想是教人修身学做人。
    
      从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看,《论语》的影响主要也是在其所讲的为人之道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论语》中所提出的"仁以为己任","修己安人、安百姓"的人生理想追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以及孝悌忠信,温、良、恭、俭、让等道德要求,为人们所继承,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民族的文化传统。世代传颂,家喻户晓,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些名言,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正是《论语》所讲为人之道最高的、集中的体现;中国民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道德风尚,也是《论语》中为人之道在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所以,《论语》所述孔子儒家关于为人之道的思想,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精神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世代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之所在。
    
      所以,现在我们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最好的途径莫过于读《论语》。"读《论语》,学做人",包含着两层含意:一是学做人的首选读物是《论语》;二是读《论语》的目的是学做人。我期望,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条件,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自己读《论语》,也帮助别人读《论语》;逐渐形成人人读《论语》的良好风气。
    
      
    评《文化巨人--孔子》
    北京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汤一介
    
    
      十几年前,国学大师张岱年教授在《文化巨人--孔子》电视专题片开拍时,意味深长地盛赞此片是一部"内容丰富,贯通古今,具有重要意义"的"电视论语"片。美国哈佛大学孔学专家杜维明教授对此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华文明5000年,孔子承前启后,在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发展中,以孔子提倡的"和为贵"、"和而不同"、"仁者爱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在我国历代发展中,已经融入了中华血脉,成为民族之魂,铸就了中华民族成为酷爱和平的"礼仪之邦"的古文明之辉煌历史。此片总撰稿人、孔学专家骆承烈教授说:孔子的思想中有一些"永恒的范畴",用马列主义的话说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说孔子这"永恒的范畴"就是人本意识、道德意识与践行意识,而这就是儒学理论中富有永恒生命力的人文精神。
    
      《文化巨人--孔子》是文化史上史无前例的鸿篇巨制,无疑是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此片拍摄前后历时十五年,足迹踏遍海内外,共汇集86位国内国学大家与海外孔学专家倾注于孔子及儒学文化的心血,在每集都予以精辟地点评。做到了深入浅出,一语中的。这部凝聚了众多学者为弘扬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所付出心血的鸿篇巨制,在目前国内各种媒体多以娱乐形式出现于公众时,它却以雅俗共赏、中外咸宜的方式展现孔子文化深刻的学术内涵,独树一帜。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之所以能走向世界,是因为儒学自身的思想体系、从"和而不同"到"世界大同"的精神及道德的力量,有着可以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容。在当今全球文化多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孔子文化传播促进会更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中国传统文化于全球的传播使命。毛泽东曾说过:中国对人类应该有更大的贡献。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以孔子儒学为中心,通过与世界各种进步文化的交流,不断地实现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的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整合。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每一个经纬交叉点上,都将传播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思想之智慧,闪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人文精神之光芒。
    
    孔子与儒家思想永远被世界人民认同。
    
    
    
      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中央党校原组织部部长张虎林
    
    
      中华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从轩辕黄帝起算,也已五千多年。在连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一直在延续着、传承着、发展着、弘扬着,从未中断。中华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极为丰富。在思想文化精神道德等领域,在各种科学原理等领域,在人类社会发展及其与自然界如何相处等领域,都是人们受惠并取之不尽的宝藏。
    
      中华文化在连绵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造就了、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大家、名家。仅在商周时期,就有周公和诸子百家,那一段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黄金时期。在各个大家之中,对中华民族发展影响最大最长久的就有如周公、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等等,这些大家就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人物。而在中华文化长河之中,影响最大、最长久,范围最广、最突出的莫过于孔子。可以说,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代表人物,研究孔子的思想,就是研究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整个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子的学说和思想,内容很丰富,其中有很多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就构成了孔子思想或儒学中的精华部分。我们要学习、研究、传承、弘扬的就是孔夫子思想中的精华部分,这些也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优秀部分之一。我们把这些思想精华运用到现代社会,就会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运用到人类社会,就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我们的目的就在于此。
    
      我们通过研究、弘扬孔子,就是为了研究、传承、弘扬整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为了振兴整个中华民族。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民族,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大力振兴中华民族。中华儿女应为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关于以"孔诞"为中华师表日的思考
      第七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
    
    
    
    
      孔子是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是中国教师的鼻祖,被后世公认为"万世师表"。以孔子为教师节的形象代表源远流长。我国尊祀孔子的制度化与公元同其始,即从公元1年开始。唐以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方学校旁均立孔庙逐渐成为定制。宋徽宗时,孔子已成为学校中"释奠"礼的中心。到清雍正五年(1727年),已定孔诞为全民性的节日。因其全民性,已经具备了作为节日的基本特征。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学校制度改革兴办学堂时,在学堂管理通则中就明确规定"至圣先师孔子诞日"为"庆祝日"。1939年民国政府相沿确定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后来换算为阳历是9月28日),至今在中国的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美国的加州等都以孔诞为教师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决定以五一国际劳动节为教师节。1985年又决定以9月10日为教师节,但未考虑这日子本身有无特定的文化内涵。这受当时条件的制约,不能苛责。只是由此说明:就在最近短短的几十年中,教师节也是在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改变的,不是不可变的。随着我们对传统的认识的转变,我们的教师节也应当转变而继承优秀传统。
    
      从2004年开始,我以政协提案的方式几次呼吁以孔诞为中华教师节。有关职能部门都肯定提案的理由,答应在修改教师法时负责转达我的建议。可惜迟迟未见举措。在全国人大未改定日子之前,建议先以孔诞为"中华师表日",以待发展。
    
      现在的教师节,多是学生为老师庆祝节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尊师(甚至成了"谢师节",成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其实,教师节还应具有另一层也许更为重要的内涵:尊师爱生,教师节首先是教师自己的节日,通过节日可以增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和自豪感,提高师德意识和职业素养。以"万世师表"孔子为形象代表,显然有利于丰富教师节的文化内涵。而且有利于两岸三地的文化认同和祖国的统一大业。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孔诞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教师节。
    
    
    
      孔子大典颂
      ——范曾对孔子的敬慕和追思
    
    
    
      周室颓隳,礼乐废弛,九州失驭。战伐出于诸侯,列国窥窃神器。

     
      春秋之末,仲尼起于陬邑,感万方之多难,乃驰驱以宣教。冀辅弼于乱世,欲敦厉于黎庶。然则宫寝邃远,王者不悟。有楚狂接舆歌而过之,痛詈凤德之衰,切悲庙堂之殆。往者不谏,来者可追,孔子乃归鲁,不复出游。
    
      述而不作,非谓徒托空言,追往事,思来者,悬明镜而作《春秋》,立极则以昭万代。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忧古道之不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伤往哲之益远也。遂力倡仁恕中和之道,克己复礼之德。
    
      播雨杏坛,天下士赴之如万类之附麟凤。若颜渊、子路、公冶长、有子、子张、子贡、曾子七十二贤列坐其次,三千学子,相望于道。仲尼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乃谆谆以告诸君子,知任重而道远,期弘毅以自励。世幽昧以炫耀,独好古而敏求。视富贵如浮云,思贤若渴,闻义即徙。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夫子者,其集微子、箕子、比干之懿德嘉行于一身者也。世人以夫子为木铎,非无由也。颜渊喟然而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高弟子之敬仰,亦足为万代所共祀者也。荆玉含宝,幽兰怀馨,此孔学之无尽藏也。
    
      延越百余载,孟子起于邹而倡义,与孔子之倡仁相辅佐。又越三百载,汉武独崇儒术,乃有毛亨、郑玄之辈为之诠,董仲舒之属演其说。再越千二百年,南宋理宗朝濂、洛、关、闽之学,勉心景迹,遂成大观,共祭诸孔庙。更越千载,日月虽迈,诵说犹馨,百川竞乎孔子之门庭,孔学之克守,于今愈盛。孔子学院,遍列全球,蔚为人类文化之奇观。
    
      世变事异,而孔学不衰者,以"仁者爱人"、"先欲达人"为黾勉天下之襟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厚望瀛海以高节。唯和衷以共济,讲信而修睦。此足称万国邦交之极则,亦各族和谐之宏观。遗训虽远,践行在迩,岁寒松柏,历千万龄而不凋,其非孔子博怀之远猷,而周赡之大略欤?
    
      巍巍陵寝,郁郁巨柏,云霄万古,黛色参天。仰瞻烟霞,伏增肃敬,焚香再拜,赋以永祷。
    
    
    
      呵护民族文化之根
    
      尼山圣源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原副会长刘示范

    
    
    
      一个民族的固有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无论任何时候,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安全,都毫无例外地包含其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安全。中华民族是当今世界上极少具有上下五千年连续未断文明历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伟大民族。维系这一文明历史的根,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概莫能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早在西汉时期,历史学家司马迁就曾经无比深情地评价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时隔两千年之久,西方历史学家加摆伦资在《孔子与其学说》也指出:吾人欲测定史的人物之伟大之程度,其适当之法,即观其人物所及于人民者感化之大小、存续之长短及强弱之程度三者之如何是也。以此方法测定孔子,彼实不可不谓为人类中最大人物之一人。盖经过两千年以上之岁月,至于今日,使全人类三分之一于道德的、社会的及政治的生活之点,全然存续于孔子之精神感化之下也。
    
      当代历史学家、古文献学家柳诒征先生曾经指出: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这个评价也当公允而无溢美,值得今日国人静心深思。孔子强调"仁爱"、"孝悌"、"忠恕"、"仁以为己任"、"为政以德"、"宽猛相济"、"和而不同"、"和为贵"、"中庸"、"有教无类"、"义然后取"、"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等等。这些思想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当今地球日益"村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华民族智慧的伟大深邃。今天,我们理应积极认真学习中华文化,自觉呵护民族之根!使中华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汲取时代的新鲜营养,成为当今时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为人类发展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更大贡献!

 

        来源:人民政协网2011-03-06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