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文 / 罗竖一
来源:作者赐稿
过去五年,中华民族经历了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等诸多天灾,可全国民众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众志成城,化悲痛为力量,而在文化领域内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譬如,为解决农民“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从而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2006年,“农家书屋”工程被写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成为“十一五”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原计划“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农村建设20万个“农家书屋”。2007年,“农家书屋”工程又被写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成为国家5项重点公共文化工程之一。从2007年到2009年连续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到2010年连续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把加快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提上议程。正因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所以事实上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近30万家,覆盖了全国近一半的行政村,超额完成2010年底建设20万个农家书屋的目标。
党和政府借助“农家书屋”工程提升9亿多农民的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其实弘扬了中华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这已为众所周知的无数事实所证明,故笔者在此不再赘言。
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提法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也说明经过党和政府以及全国民众的共同努力,文化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正在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同时,这一提法也凸显了中国在“十二五”时期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决心,传递出打造“文化强国”的自信。如此,事实上会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
据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40万亿元。按国际惯例,年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在4万亿元以上,然据有关方面测算,实际上不到1万亿元。目前韩国、日本的文化产业占GDP15%以上,美国占30%,我们连5%都不到。这说明中国与国外的差距较大,也充分说明中国未来文化产业发展潜力非常大。
正如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路建平所言:“我国文化产业完全能够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北京、湖南等6个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GDP比重均已超过5%,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
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然而人所共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华文化曾经被视为“异端”而大加批判,甚至被全盘否定。几年前,笔者意欲在自己担任主编的某报上发点弘扬中华文化,以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文章,然被有关领导叫停,其理由非常简单:易学那是封建迷信,不能刊发。但2011年1月份,由文化部中国文化管理学会、北京师范大学易学文化研究中心等作为指导单位的第一份面向全球以报道华人周易活动与易学研究成果为主的综合资讯类文化杂志《中华周易》正式创刊了,而且邀请了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第三八卦”创始人耿奎先生担任主编。一份杂志的创刊,貌似正常又正常,但事实上它具有非凡的意义,因为该杂志的面世,充分反映了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关方面对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道德、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深入文化体制改革和确立社会主义道德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明确意识到弘扬中华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而这对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至关重要;因为就一定意义而言,该杂志以官方认可的形式出现在世界面前,其实也充分体现了一个“文化大国”应有的姿态,也充分证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总之,笔者认为,全国上下正就文化“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达成共识。共识的取得必然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在客观上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而这一切都是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密不可分的。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上一篇】【人民网】放开二胎政策在今年两会成为争论最激烈话题
【下一篇】【谢文郁】儒家还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