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榛 周启荣等】荀子学园关于“五行”与十月制历法的讨论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0-12-20 23:50:57
标签:五行、十月制历法
林桂榛

作者简介:林桂榛,贛南興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漢前諸子,致思禮樂(楽)刑(井刂)政與東亞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民邦政治」。

荀子学园关于五行与十月制历法的讨论

作者:林桂榛 周启荣等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林桂榛】孔子五行五材与孟邹两种五德

(以上12日,当日下午四时五行研讨会发言录音22分钟)

【林桂榛】12日下午我五行问题发言,引孔子语有几处口误,如当作《礼记》“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帛书“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是讨论时即兴口述,其他口误不逐一指出。

【林桂榛】五行正源歌还没写完,写完再大家一哂。(插图略)

(后发布在https://www.rujiazg.com/article/19837

【姚海涛】听了林老师讲的五行论录音,又一次被说服。正本清源之论。

【林桂榛】不要迷信,要证伪它,无论谁说的。

【姚海涛】不迷信,不盲从,唯真是从。依荀子教诲,仁心说、学心听、公心辨。

【林桂榛】帛书里孔子言五行与五材。(插图略)

 ̄ ̄ ̄ ̄ ̄ ̄ ̄ ̄ ̄ ̄ ̄ ̄ ̄ ̄

【林桂榛】转发:

[谢永鑫]琅琊学习随感:来时一路霾弥漫,归时处处碧海天。师友高谈拨云雾,四时五行天道观。琅琊台上风怒号,斋堂山下海浪翻。忽雪忽晴多奇变,难怪始皇乐不还。

[谢永鑫]学习桂榛兄大文,感觉中医五行说似乎也被判成了妖妄之学。

[林桂榛]中医五行说是战国以来理论,孔子无之。天地水火阴阳与历数四时五行八正九解不明,中国天道与人世哲学精髓更不明。

[林桂榛]从孟子理论到朱子理论再到戴震哲学,要进行历史真相之清算。清算真相,不等于否定价值。清算真相,是人文研究的第一使命。

[曹景年]个人感觉,区分张仲景的经方医学和内经的阴阳五行很有必要。两者似乎不是一个体系。

[林桂榛]经方医学是药学,是临床经验之学。至于医巫一体,中外初貌。

[问永宁]五行和医本无牵扯,汉代之前。

[林桂榛]问老师本次五行会议未能来讲演,吾道痛哭!

[问永宁]有机会聊聊五行说与儒家文化圈的边界问题,五行观的硬工夫与软实力问题。

[林桂榛]春天再来一次五行十人谈。灵山岛东岸高台民宿里,晨昏对日谈五行,谈周董程朱,切实一点,拿干货来。

[问永宁]配合五行大义谈太玄数。

[林桂榛]扬雄的,问老师拿手好戏,听不懂啊。五行大义,得找套日本古抄本,好好学习。

[问永宁]清华刘国忠先生有整理本。

[林桂榛]清华刘国忠先生有整理本——问老师,刘著1999辽教版《五行大义研究》不是根据日本古抄本吧?我有该书,不知搁哪架了,印象里非日本古本为根据。另设法弄到日本古本影本,学习学习。

 ̄ ̄ ̄ ̄ ̄ ̄ ̄ ̄ ̄ ̄ ̄ ̄ ̄ ̄

【曹景年】林老师五行论确有振聋发聩之功。五行属天道无疑,只是,五行具体该如何解释,能否解释为十月历法的一部分,尚需进一步论证。

【姚海涛】是的,这样一解释和荀子对思孟学派“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的批判就若合符节了。

【林桂榛】五行概念的源起与十月制历法相关,十月远古历法的存在根本无法否定。黄帝崇拜炎黄之号,其实也是太阳崇拜的痕迹。神概念与龙崇拜,亦是闪电崇拜的延伸或衍化,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斑驳史迹,还原真相。还原原本或本源后,自可一贯而下去印证。地球是演变的,人种是演变的,观念也是演变的。

【姚海涛】龙是闪电?恐龙?鳄鱼?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林桂榛】龙神是有鳄鱼的影子,这个有个考古视频讲过,忘记题目了。孔子所谈那沐肿水怪,即有鳄鱼痕迹。但龙神的核心,100%来源于闪电崇拜。

【姚海涛】何新持鳄鱼论。

【林桂榛】《周易》经传很多天文知识或天文背景,后儒很多没看懂,孔子大道哲学早亡,于是后儒还攀着天道天理日夜谈伦理、谈道德哲学并自雄两千年,笑煞地下荀卿子亦两千年。

【曹景年】曾写过一部人道儒家论,专斥以天道论伦理道德者,现在在垫书桌。

【林桂榛】@曹景年  你写的?那荀子嫡传了,赶快卖出来。新道统巨著。

【曹景年】林老师的天道论煌煌四十万言,才是嫡传巨著。

【林桂榛】我的垃圾或半垃圾,国字号人才才是儒学希望!

(荀子学园 2020.12.14)

 

【周启荣】@林桂榛  林老师对“五行”的研究在哪些方面是梁启超、顾颉刚、徐复观等学者忽略了,或者理解错了?

【林桂榛】@周启荣  历代儒生哲学家都没有达到孔子的天文学知识层次(易传哲学),概念混乱,拼命臆造,就如论性一样(战国以来驳杂附凑扭合)。孔子何等人,何等历史博学、人命清醒。

咬定五行即汉代成论之金木水火土,那么邹衍理论也不明了(邹衍的金木水火土实名五德论不叫五行论,孟子叫五行论实亦五德论,孟邹二种五德论),对很多先秦战国文献不明甚至不惜篡改原文或原意(如《尚书》“汩陈其五行”、“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甚至“初一曰五行”,或孙子等“五行无常胜”),战国秦汉其五行论拼凑搅和时代的文献与思想真相也不追问究竟了(如《内经》揉合论,如董仲舒、刘向搅和,如郑玄与孔颖达之糊涂),甚至连司马迁清清楚楚反反复复说的“五行”也不问真相了。专职历史学家总是最博学与最清醒的,孔子亦是如此,宋马端临治学亦然。

【周启荣】梁启超、顾颉刚、徐复观等早指出《论语》、《孟子》里没有“五行”这个词,更不要说具有邹衍天道“五德终始”涵义的观念了!

【林桂榛】我的学生听课笔记里从来没有记录我批评美国日本,不等于不谈或不批……《帛书易传》 《礼运》孔子曰,证明伪书或伪造试试。孔子说黄道往复、阴阳运化、四时交替、五行变迁,证明此说不存在试试。刻板效应,无可复加!孔子温良不生气,你信么?理气二性论,八百多年来几人质疑过?伽利略做实验前,几人怀疑过亚里士多德物理定论?哥白尼之前怀疑地心宇宙论有谁?

【周启荣】最重要的事实是:先秦儒家(后来的邹衍除外)没有将道德、历史变迁与阴阳五行的“天道”规律挂上关系的观点,在民国时期的古史辩疑古研究与辩论里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了!

【林桂榛】不见的!孟子就是将人伦德性与天道挂钩的儒门猛将、思想大师,先秦人,比邹衍早!

【周启荣】你如果说孔子思想里有天文知识,如匏瓜,那是没有问题。但这跟“五行”的问题没有关系!孟子有“天道”思想,但跟“五行”思想没有关系!

【林桂榛】那马王堆帛书是伪造,荀子非十二子也伪造,孔子说五行是伪造,荀子批思孟五行也是伪造。那还了得,都是伪造或伪书。

【周启荣】@林桂榛  1. 咬定五行即汉代成论之金木水火土,那么邹衍理论也不明了,2. 邹衍的金木水火土实叫五德论不叫五行论,3. 孟子叫五行论实亦五德论。——如果现在还有人持1的观点,这个人如果不是没有看过顾颉刚的研究,孤陋寡闻,便需要反驳论证顾颉刚的错误。2. 看过和看懂顾颉刚的研究都知道。3. 孟子里没有“五行”这个词和观念。孟子说“德行”有五种不等如有“五行”的天道概念!如果没看过顾颉刚还说得过去。看过还这样说的人就没有当学者的能力!顾颉刚大部分有关阴阳五行、五德终始论出于邹衍,与孔、孟、荀没有关系的观点早已经被学界接受了!如果不是要翻案,或有新的观点,要分析指出顾颉刚的错误,不必再浪费资源,“鞭打死马”! 先秦儒家与天文学是可以研究的好题目,但与邹衍的“阴阳五行”历史循环论没有关系!

【林桂榛】@周启荣  顾公早还是《帛书易传》 早?按顾公定论,大禹是条虫!

【林桂榛】谁讲天道论,就必须把史上别人的不同讲法都先专门行文推倒一下才合格?周老师没看明我的专书或长文,就断言我没看过顾书或不了解或未征引顾书,拿顾公“定论”当挡箭牌,不看帛书等更古老证据,不回答我提出的是否伪书问题,纠缠顾公定论,才是孰前孰后不分的较真之错。

【陈迎年】赞!

【周启荣】@林桂榛  我去儒家网看了你那篇长文《五行本为历数概念详证》,开了眼界,现在稍稍知道你的论文与顾颉刚、徐复观、陈久金、刘起釪等人在哪些方面持有不同意见!你的观点是在陈久金的基础上加以拓展的。你的主要论点自己有很握要的说明。你认为:“原始五行说非指金、木、水、火、土之五物,而指历数一、二、三、四、五之五时,起源于十、五以分周天一岁(取整360日)的十月制(十干)古历法,与阴阳、四时、八正等概念同构,属于天文天象学的天道论体系。” 这是新的观点,最少对于我来说!但如果只考虑你在论文中列举陈久金所提出的10条证据来说,我觉得还是有讨论的空间!

【林桂榛】我喜欢周老师证伪我,只要可靠,我一定接受!对我结论最有杀伤力的,不过是《洪范》第三个“初一曰五行”这处而已(同篇前一“五行”及《甘誓》“五行”根本不是问题,一是讹文,二是天行历数,五行三正皆天行时间概念)。“初一曰五行”句出自洛书,解释它为金木水火土五材的是后出,我接前人推测《洪范》古老,但“初一曰五行”讹自“初一曰五材”(与后面说解该“五行”金木水火土正吻合);或推测这是战国作品,即使讹文也是战国邹衍等以来的抄写或抄改。我这个“讹文”或“妄改”说之推测,缺乏足够的章句内修辞之证据,不给力,故可大力质疑。

至于其他方面,包括孙墨书本经部分的“五行”,都不是问题,都是历数,别被金木水火土刻板成见迷糊住脑经不转不反省了。司马迁何等博学,一点都不糊涂,说儒家也非常到位,说“五行”更是准确无隙。《帛书易传》里孔子明确说:以阴阳赅论日月等众多天体运行及大地水热变迁,以柔刚赅论水火木金土等众多形物,以上下赅论各种人伦结构,以八卦赅论四时变化、万物生息,孔子易学何等高明!这就是《易传》真精髓(很多终生研究周易的,连“易”字都未搞明白来龙去脉与真义精髓),这就是孔子天道哲学,这就是荀子天道论,你可以质疑,但推翻不了,除非证伪这些叙述之书是伪书伪造,包括《礼记》里重要相关篇章。

至于《孔子家语》以及《黄帝内经》等,已是比较后的作品或成书(这更是定论),不能拿来证明孔子,甚至拿来证明孟子。——孟子说伦理通天,又何其高明,同意不同意是读者的事,孟子就是这么庄严威猛。

【林桂榛】孟子大力推进(深化)孔子的伦理论,荀子大力推进(发展)孔子的治理论,各有思想侧重及理论演绎,也各有周密一贯、溯天及人之体系……即使彼此核心哲理思路不相欣赏或重叠,但于孔后儒学发展缺一不可,求真学者必须正视二者差异即彼此得失,思想者则各取所好,扬孟扬荀,萝卜白菜——萝卜非白菜(大白菜),萝卜白菜皆蔬菜,保持清醒,别乱搅和。

 ̄ ̄ ̄ ̄ ̄ ̄ ̄ ̄ ̄ ̄ ̄ ̄ ̄ ̄

【周启荣】我們逐条讨论。(1)孙星衍疏《尚书·洪范》引郑康成「行者顺天行气」。首先,这是个东汉学者对于“五行”的“行”的解释。郑玄训“行”为“气”。以“五行”为“气”的解释,民国学者都已经注意到。“气”虽然属天象但不一定与历法有关!所以这一条证据不是十分有力。从“天象”到“历法”还有很大的距离!邹衍讲的五德终始都属于“天象”但你不会视之为历法!第二,如果郑玄时期的东汉,他仍然知道五行应该解释为历法,那么,说明“五行”一词当时还是有人赋予它以不同的涵义。“五行”在东汉仍然有人不用“五行”指金、木、水、火、土的五材。

【林桂榛】天道“五行”与形物“五材”,经过孟邹之流的比附、牵凑思维,加以阴阳合历的十二月历法长期定型与天干十月五行早已消亡远去(概念或五数的模型还在,故后世仍老凑十五搞比附凑数),至战国末期与西汉已搅和一体(看董子书就知,内经更如此),东汉时代更刻板了,都尽力牵到五形物之名去解,郑玄也套住了(郑玄就看不懂荀子“乐者乐也”,以乐皆为快乐欢喜,谬甚)。至隋唐萧吉、孔颖达已完全迷糊了。清人四库提要对数术的判断,不算糊涂。

【周启荣】郑玄如果不懂“五行”指历法,他训“行”为“气”便没有历法的涵义了!那么,陈久金这条证据便不成立了!

【林桂榛】郑玄不是傻子,他知道根据章句去推,去训义。五材配天时,自然行气之义在其中,毫无疑问。但正面直接训解古书“五行”(不管孟邹前还是后的)多是“金木水火土”,汉代常识。

【周启荣】你的意思是:郑玄对“五行”的解读同时具有“五材”与陈久金所说的历法”涵义?

【林桂榛】周老师质疑很好,容我全面统计郑玄注经中“五行”之注释句子,再详细答复您,我以前搜集不够全面。

【林桂榛】郑孔训“行”,注意了本义(他没法脱离语言常义);但训“五行”,就不是这回事了,详待搜集整理研究。

【周启荣】就是说:郑玄当单独解“行”便一定用本义(历法)但凡遇到“五行”便放弃本义,改用五材义。是这样吗?

【林桂榛】不能确凿回答此质疑,我得再研究,不能乱说。查完郑玄所有注之后,才有资格回答周老师质疑,否则胡扯。

【周启荣】我们慢慢研究,实事求是!

【周启荣】上面提出的问题同样适用于陈久金的第二条证据。(2)又引《白虎通·五行》「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

【林桂榛】谢谢周老师布置我大作业:《郑玄“五行”注研究》《孔颖达“五行”注分析》。

【周启荣】我没有答案,只负责给你提问题。你来找答案。

【林桂榛】周老师勉励我们深入思考,故是作业!《内经》就搅和了,一面有天行用法,多数又是五材含义,这是一个概念搅和、过渡阶段,直至汉代至隋唐以来定型刻板,天下言“五行”者难逃金木水火土五德之形物也。

【周启荣】第三条更有意思!3. 《春秋繁露·五刑相生》「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顾颉刚认为《春秋繁露》一半篇章与邹衍的五行论有关。虽然董仲舒深受邹衍阴阳五行说的影响,但他仍然知道“五行”指历法!

【林桂榛】上条是错的,我以前更正过(如下图)[插图略],该条五行应该不是天行含义,董子没有这个清醒历史知识。邹、董相关或一脉。孟邹董对中国哲人的思维影响太大了,再加唐宋理气性命思维,后人基本难逃这些罗网。

【周启荣】综合陈久金头三条的证据,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西汉、东汉的博学多闻的人知道“五行”指历法,但也经常以“五行”为金木水火土“五材”,甚至“五德”(董仲舒)。

【周启荣】我看了一下《白虎通》:“五行者,何謂也?謂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你引文中陈久金只引后半证明“五行”具有历法的涵义,但前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材!这条证据只能证明东汉时期,“五行”最少有几个涵义:五材、五德、或历法!但“行气”不一定指历法!

【林桂榛】我没说就是历法,是说残留天行(阴阳行气)的含义。汉儒也没办法,他逃不了原始文献,但本质上于“五行”概念还是往金木水火土五德之物靠,没办法,这是习惯,是思潮或舆论,中国史最大哲学赢家是邹衍,其次是孟子,还有董仲舒。《周易》史的最大赢家,也不是商瞿子木、馯臂子弓或荀子,是方术先生,很经常。

【周启荣】我们是讨论陈久金提出的“证据”,看看是否有力的证据,证明“五行”1. 具有历法涵义,2. 历法是“五行”的最初或本义。其他问题暂不讨论。

【林桂榛】谢谢周老师质疑。

【王红超】这个讨论太精彩了,过瘾。

 ̄ ̄ ̄ ̄ ̄ ̄ ̄ ̄ ̄ ̄ ̄ ̄ ̄ ̄

【曹景年】五行指五星,有没有依据?主要是有没有天文学依据?十月历,一个星主俩月,十个月就是五星,即五行,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五星,这样两种五行说就合一了。我完全是胡说八道。

【林桂榛】@曹景年  五天体(星)号金木水火土来源星占术,刘向早说过了,定论。星占术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瞎比附,为某目的!天人比附,星占术要门之一。

一定先有金木水火土概念,然后才有金木水火土以指代五星说法(如邹衍五物比天德天运一样),观念或名称之史的真相不是相反:因为五星,所以金木水火土,或所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物——五物根本就不自行,更不在天而行(地火与天火即太阳热辐有似而有别,但经常混称一体,《易传》以天火为主述火水相射、阴阳迁化,并体现为四时五行轨道数字描述);水火土木数物,尧舜之前就知道重要,甲骨文更有,生活难离也,冶铜术后有金属器具,就加金云云了。

天五行→地五材,五行叫金木水火土,一如:称某人石头、小老鼠,绰号流行后,不知石头、小老鼠真姓名的多着,一个事理!

【姚海涛】感到林老师的五行为历数说,就像达尔文的进化论一样,非常有道理。但要找到人与猿的完美的进化过程,实在很难。要想无懈可击,也有一定难度。

【林桂榛】把“五行”概念或观念的衍变揭示出来,是史家的使命,必须对历史真相负责,跟破凶杀案一样,大家一起来侦探,不预设任何前提或成见。

【林桂榛】刘向《说苑·辨物》:所谓五星者,一曰岁星、二曰荧惑、三曰镇星、四曰太白、五曰辰星。欃枪彗孛,旬始枉矢,蚩尤之旗,皆五星盈缩之所生也。五星之所犯,各以金木水火土为占。……

【林桂榛】刘向《说苑·辨物》:《书》曰:“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璇玑谓此辰勾陈枢星也。以其魁杓之所指二十八宿为吉凶祸福;天文列舍盈缩之占,各以类为验。夫占变之道,二而已矣。二者阴阳之数也,故《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也者,物之动莫不由道也。”是故发于一,成于二,备于三,周于四,行于五;是故玄象著明,莫大于日月;察变之动,莫著于五星。

【林桂榛】刘向《说苑·辨物》:所谓二十八星者:东方曰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曰斗牛须女虚危营室东壁,西方曰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曰东井舆鬼柳七星张翼轸。所谓宿者,日月五星之所宿也。其在宿运外内者,以宫名别,其根荄皆发于地而华形于天。所谓五星者,一曰岁星、二曰荧惑、三曰镇星、四曰太白、五曰辰星。欃枪彗孛,旬始枉矢,蚩尤之旗,皆五星盈缩之所生也。五星之所犯,各以金木水火土为占。春秋冬夏伏见有时,失其常,离其时,则为变异,得其时,居其常,是谓吉祥。

【林桂榛】刘向《辨物》篇比附性的占术故事(又见《国语》):虢公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在西阿。公惧而走,神曰:“无走!帝今日使晋袭于尔门。”公拜顿首。觉,召史嚚占之。嚚曰:“如君之言,则蓐收也,天之罚神也。天事官成。”

【姚海涛】《系辞》中云:“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见天象之事为古人重视之大事。古人必对世界有一个解释,才心安。天象是其必然要直面者。从天象角度理解古人智慧,是合宜的。

(荀子学园 2020.12.15)

 

我们继续分析陈久金提出的证据。第四条:“(4)《管子·五行》「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管子》学者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这句“立五行以正天时”确实有像与计算时间的历法有关。用来证明“五行”指历法是合理的。但是这条证据不能证明五行这个历法涵义是它的本义或最早的涵义,因为《管子》的文本年代很晚!

陈久金的第五条证据:“(5)《尚书·皋陶谟》「抚于五辰,庶绩其凝」及孙星衍疏引《诗传》「辰者,时也」”——这条里“五行”没有出现。刘氏据清代学者孙星衍所引《诗传》的“辰者,时也”来解释“五行”的“行”即“辰”,五行就是五辰,而五辰就是五时。但为什么“五行”就是“五辰”没有论证。中间需要证明“辰”与“行”同义。不知道刘氏的著作里有没有提供这个缺少的论证环节!

再看第六条证据:(6)《礼记·礼运》「播五行于四时,故五时谓之五辰」——这条好像为第五条证据提供了缺少的“五行”即是“五辰”的证据。但《礼记礼运》原文是:“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也。”引文后面“故五时谓之五辰”可能是孙星衍加的注释。不能用作证明“五行”也名“五辰”。所以,第五、第六条证据也不是有力坚实的证据。

证据(7)《左传·昭公元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这条“五行”或“行”没有出现。刘氏以“五节”为“五行”。虽然“五节”像与时间有关,但需要证明“行”通“节”。这个证明由第八条证据提供。

第八条证据:(8)班固《白虎通德论》「行有五,时有四,何?四时为时,五行为节」——这条证据回答第七条的问题:“行”通“节”。“五行”即“五节”。但“行有五,时有四”明显把“行“与“时”区分,“行”不属于时间,所以“五节”不一定与时间或历法有关。此外,这条证据是东汉时期,更不能证明涵义是“五行”的本义!

第九条证据:(9)《后汉书·东平王苍传》「五时衣各一袭」——这条证据好像证明“五时”具有季节的涵义。所以结合第八条证据,“五行”就是“五时”。但是上面已经指出,白虎通的“五节”不一定指时间。所以不能作“五时”解。另外,这文献证据已经是南朝时期,更加不能用来证明“五行”的本义是历法了!

最后一条:(10)《春秋纬说题辞》「易者,气之节,含五精,宣律历,上经象天,下经计历」——这条证据用了受邹衍阴阳五行说影响了纬书!这条证据没有“五行”一词,但有“五精”。莫非“五精”就是“五行”!这比附是不合理的!

总结以上各条证据的分析,我认为陈久金提出的“证据”並非有说服力的证据,不能充分合理地证明“五行”1. 具有历法涵义,2. 历法是“五行”最初或本义。只有《管子》那条可以接受与历法有关。但陈久金列举的文献证明了“五行”在先秦以至两汉具有多种涵义,从气、材到时,加上邹衍的“德”。“五行”在先秦文献既然有好几个涵义,我们遇到这个词便需要按照语境来断定它应有的涵义!

【林桂榛】周老师说《管子》不靠谱,又说《管子》某句与历法相关,已自相……语境云云,常常传情入色,没有一家解释不是自诩根据语境、根据前后文的!阴阳五行、四时五行,是一个叙述体系,深入字训、章句、古人天道论体系,才能把握……孤立看着句子就自己想,然后统计分类,终究想当然,不得要领。

文字上,“行”是运行(甲骨文我讲清楚了,数人成列行进貌,行进也,行列也),“五行”是分五之运行,何运行呢?言汉代残留顺天行气之解,即为引出五行的天行分五之本义,也即其描述黄道运行的时间序列之义(十节五行,十干五运)。阴阳变迁体现为四时,四时再分五行(即十月十天干,播于四时也),这是华夏正统天道哲学的核心,是先秦诸家之共识!

思孟崇德,感通天地,万物备我,追寻本源,贯天而下,尽性知天,于是附凑当时天道论常语也曰“五行”(就如今日整天附凑西哲常语谈中国思想史,好像没有彼类哲学宏高概念就没法中国哲学说写了一样)。邹衍高人,更来一个五材之德附凑比附,比附天运交替、五行无常,于是五材生尅描述五行交替,并附凑什么五色五音五位之类,战国方士五类哲学也——此类哲学,到戴震都没破,别说董子、朱子了!

“五行”还有其他含义、其他用法(如《礼记·乡饮酒义》与荀子《乐论》五行等),但主流就是孔子、孟子、邹子的三种内涵或内容。至于将天道、人德、地材乃至身体分割相配,这种数术哲学在西汉早已完整定型。金木水火土“五行”刻板后,并非金木水火土含义的古文献“五行”,也多是金木水火土理解与注释了,就类似说孔子是性善论(其实不是)、先秦中国哲学的核心之一是“性善—性恶”(其实未必是)。

中国哲学方士味十足,中国伦理哲学宗教味十足,不要低估孟子深刻,不要高估朱子聪明。

【周启荣】《管子·五行》「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确实有像与计算时间的历法有关。用来这条证据不能证明五行个历法涵义是它的本义或最早的涵义,因为《管子》的文本年代很晚!”——我这段话哪里有矛盾?

【林桂榛】《管子》杂汇书,很多战国篇语,那句就是五行本义,不是不是,也不是无可为充分证据之一。孟子很清楚当时“五行”是啥,否则哪来那些高明!邹子、荀子也知道“五行”是啥,孔子更知道,尧舜黄帝更更知道(司马迁与《尚书·甘誓》的意思)。

【周启荣】@林桂榛  你可否就我对陈久金的每一条“证据”的分析指出我的错误,不要一大段话重复你的观点。你的观点必须建立在证据之上,如果证据有问题,观点便不成立了!

【林桂榛】@周启荣  我不入周老师套子,搞逐一与您辩。

【周启荣】@林桂榛  怎么分析证据成了“套子”了!历史研究是要讲证据的,不是你说“五行”本义是历法,那就是真理!不能一一回应我的质疑是不会服人的!你重复自己的观点一千次也没有用!实事求是,认真讨论!

【林桂榛】我与周老师辩论,会累死,不智。故算了,但“五行”郑注孔疏的问题,我一定好好去完成这项作业,完成后再奉告您。

【姚海涛】林老师要真正做到无可质疑,把所有链条编织得透风,恐怕难度大。加油。

【林桂榛】没必要那么累,只要真懂,就会去抓《尚书》那条漏洞,抓关键漏洞。概念演变,是前衍后,而非相反。

【林桂榛】邹衍以金木水火土五物之德(其德即其生尅性能)说天运、天行并称之“(天运)五德”,时人或后人称邹子那五天德之名(金木水火土)叫“五行”……如果这个简单的历史真实都理解不了,那就更别说孟子、荀子某反调因缘了。治史者,应该首先去反击司马迁《史记》说“五行”,甚至澄清帛书数种“五行”及荀子之刺,才是英明。

(荀子学园 2020.12.16)

 

【陆建华】我们群里周先生和桂榛的辩论,周先生和杨万江先生的辩论,都是比较直接的。在辩论中能看出彼此的观点、立足点乃至性格。

【林桂榛】某书章句理解之辩论是最有意思,因为具体。宏大的辩论,难见高低,公婆都有宏大论据……孔子不辩论,就是为我所用,独立创造,表面述而不作,其实自成一体。

【林桂榛】“五行”正源歌(40章80句)

https://mp.weixin.qq.com/s/3MSS-zASfRMJHOqYp5wwzg

【陆建华】五行之“行”究竟指什么,我搞不清楚,每次给学生上原著选读,讲到《洪范》我就在这个地方讲不清楚。水火木金土等是不是五行的象征物?如果是,五行、五材的关系就可能搞清了。如果五行涉及历法,五行就很可能与天象有关。

【姚海涛】郭齐勇教授曾评介林老师的这一观点云:“令人耳目一新甚至震耳发聩,甚至有些骇人听闻。但观其作为结论依据、来源的详博论证,则知其并非凭空臆想、言之无据。”

【林桂榛】@陆建华  《洪范》三“五行”后两“五行”得认真研究(前一“汩陈其五行”必是“汩成其行”之讹无疑,修辞可推知),最早经句即《洛书》原文是“五行”,解句是五材五物而已(《墨子》经说篇也分经与说的,说篇必后出,毕沅校《墨子》谓说篇不出墨翟)。且整个“九畴”经句即《洛书》也是讲五材意思,经句后文“协用五纪”的五纪讲了历法,包含历法,不能与天道“五行”重复。

先秦“五行”数种含义,得努力去寻找真源,才是人文科学研究。“五行”概念不可能既源于五材五物,又源于天行天干五节,还源于思孟五种欲图通天的伟大内德,没有这么扯淡的……学问在于澄清真相,而不是仅仅人云亦云日谈常识、鼓噪价值——叙述常识、鼓噪价值,谁都会,中学生都会,太低劣,对不起民脂人税来的的教授薪水!

【陆建华】@林桂榛  我搞不懂五行之“行”。上课时不自信。

【陆建华】原著选读真的不好上。以前上到《太极图说》,讲到“人极”,都是不动脑子,按照教材来讲,解之为做人的最高原则、标准之类,前几天上课时忽然觉得不对,应该解之为做人的准则。极,准则、标准,并非最高的准则、标准。

【林桂榛】@陆建华  李约瑟质疑的对,社科院历史所王贵民统计研究过甲骨文“行”。此字摹写数人成列而行(并非摹写什么路口),行列、行进二义从此出(读音本一样),后世“行”字含义或用法不逃甲骨文基本含义……五行之行即天行,四时五行,阴阳五行,天行也,该五行解作“金木水火土”才是不动脑子人云亦云,被战国以来金木水火土五德论完全遮蔽大脑或眼睛了。

【陆建华】赞!

【林桂榛】把孔子想象得没有天道论,想象得不知道世界(宇宙)怎么回事,甚至不知道人怎么回事怎么治,或者弄成孔子神经质宗教徒或形而上学柏拉图一样,没这回事。深入古书,勿诬夫子。

【林桂榛】孔荀一脉,天人昭然。孔孟一脉,德义齐天。

【陈迎年】呵呵。

【陆建华】孔子的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其肯定有天道论。

【林桂榛】然!于《易传》记载为详,子木、子弓绍述之,天行大道昭然。

【姚海涛】子贡虽有言语之才,但就一大商人耳。孔子因材施教,故不教他天道论。子贡宫墙、日月之喻绝非虚言,实是夫子天道论之旁证。

【周启荣】@林桂榛  先秦“五行”数种含义,得努力去寻找真源,才是人文科学研究。“五行”概念不可能既源于五材五物,又源于天行天干五节,还源于思孟五种欲图通天的伟大内德。——理论上“五行”作为一个概念可以要求寻找最初的涵义。这是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而提出的概念问题。但是,从语言的社会学角度来分析,“五行”只是“五”跟“行”两个字合拼连成为一词的用法。“行”有多种涵义,所以当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语境或时代(西周、春秋、战国、汉)他们使用“五行”便不能都视为同一个概念,它只是同一个词组,一个语言符号,而不必是同一个概念!

所以,我们可以有两个研究态度:1. 把“五行”视为一个概念、名称,而这个概念只有原来的涵义才是正确的。凡不用本义使用“五行”的人,包括先秦、汉代的人都不懂“五行”的涵义。我觉得你是持这个立场的学者。第2种研究态度,是把“五行”视为一个语言符号,两个字的组合。它可以随“行”的涵义而改变。所以“五行”可以指五材:金木水火土,也可以指五种行为、或五气,或邹衍汉儒的“五德”。“五行”的具体涵义应该按文献的语境来决定,而不是必定要用所谓“本义”去解释。这是我的研究立场。不知你是否同意我对你的研究立场的描述?

【曹景年】按周老师的说法,五行可能在先秦不是一个专有名词,而只是一个普通词组。

【周启荣】可以是,也可以不是。

【曹景年】如同四书,宋之前提到四书,也不是专有名词,只是说有四本书。五行亦可能如此。

【周启荣】很好的例子!

【曹景年】周老师这个观点很有启发。

【周启荣】在先秦文献里,称“经”的文本不一定与儒家有关系!

【林桂榛】@周启荣  五行即五个行,没问题!然而哪五个行呢,去好好考察古人用法,搞清前后真相,是学者责任。 

【姚海涛】“五行”在先秦恐怕不是一个普通词组。若无固定意义,荀子还煞有介事地批判思孟“五行”?

【周启荣】在《荀子》里应该是指他认为属于孟子思想的“五行”!

【曹景年】像六艺,我觉得也不是专有名词。

【周启荣】中文不像英文有大写,是否专有名词全看语境与历史!

【林桂榛】@姚海涛  “五行”是常语,孔子等一点都不傻,春秋时没乱用。但战国好事者、思想家喜欢攀附、改造,为自己所用,也是伟大“创新”,“双一流”创新就得这样子。

【周启荣】@林桂榛  但战国好事者、思想家喜欢攀附、改造,为自己所用——历史家是要研究这个过程,而不是批评他们“乱用”!

【姚海涛】@周启荣 是的,荀子当是认为五行有其本义,而思孟派却将“往旧”之“五行”解释得“无类”、“无说”、“无解”。

【林桂榛】@周启荣  我思考了十来年,并完全推翻原来博士论文开题题目(原来是历代人情论研究),全部推倒扔掉,重新再来,整了《天道》小书骗了个博士学位,并提出了个人系列看法,大家一笑。

【谢永鑫】不笑不足以为道。

【林桂榛】大笑就好,精神通爽。

【姚海涛】六年磨一剑,古旧五行得重诠。林老师的学术创新不可忽也。

【周启荣】解读文献、必须有语言历史的角度!先秦文献里,“诗”、“书”有用作专有名词,指诗经、尚书的,也有泛指文体义诗歌与书籍的。《论语》、《荀子》里多指《诗经》与《尚书》,但不能一概而论!

【周启荣】@林桂榛  你提出“五行”的本义是与历法有关,这个观点即使假定是对的,但不能说先秦文献里“五行”如果不用作历法的本义都是错的,是乱用。没错,你不能说邹衍乱用“五行”这个词。你说得对,他改做了“五行”的涵义,不再用作历法。但语言就是不断的被改做的,被赋予新的涵义!我们今天“乱用”的词铺天盖地:网络、同志、顶、踩、楼上、爬楼……用你的观点,都是“乱用”,不用本义!

【林桂榛】@周启荣  估计周老师于汉语修辞术有欠缺,每天都阴沟流水(english)。(按:说乱用是修辞,搞清历史真相后说乱用也说伟大创新,有错么?不中道么?)

【陆建华】@周启荣  《洪范》中五行之“行”是什么意思?

【周启荣】@陆建华  我认为《洪范》“汩陳其五行”的“五行”指五材:金木水火土。

【林桂榛】@周启荣  于该句的理解,正印证周老师汉语修辞术一般。

【周启荣】@林桂榛  你还没回答我的问题,是否同意我对你的研究方法的描述?

【林桂榛】@周启荣  最好自己去研究“五行”史料得结论,不去讨论现在人结论,这才是一手一流研究

【林桂榛】顺便有个趣事:某教授群有教授问某某起名讲究金木水火土尅啥问题,敢情中国的文史哲教授还活在战国方士时代……孔子要搞五物占、五星占或二八星占,或干支占,早发达到各侯拥慧相迎。孔子根本就不愿当小妖/骗子,不搞星占象术、干支占数术、五物占附会术,连生病都厌恶学生作法术搞祈祷:死于尔等之手,不如死于大路!(“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曰:“丘之祷久矣。”)

【陆建华】我是请教五行中“行”这个字的字义,不是请教“五行”的意思。古书,如果要把每个字都搞清楚,实在是太难了。

【姚海涛】其实,我们也可以想得更多,有没有可能是“行”这个字,还有和它相似的字,存在天生易被误读的可能呢?当然可能不易找到。其实向更早的材料中去找是一条好思路。比如,“苟日新”从古材料中知道,是“茍日新”,破了千古大妄。

【林桂榛】@周启荣  周老师,研究此问题实无什么方法或窍门,没有什么立场。同代横切看,历代纵切看,纵横交织,以考以辨。研究得溯源而上,研究亦得顺流而下,并交错予以相互印证,搞清全貌!史家只问真相,不问其他,褒贬源头或分流是另外一回事,各家说法,各家所好,予以尊重,理解万岁(就如于孟子之牛轰,理解之昭揭之光大之,于朱子体系亦然) 。

【林桂榛】@姚海涛  古人常语你就别假想它都讹字而将错就错了,极不严肃,古人不都是傻子。别这样疑神疑鬼的。

【姚海涛】清儒擅改古书,教训深刻。此“五行”当无此讹,简言之,我想多了。

【周启荣】清儒也批评宋儒改古书!

【林桂榛】“五行”概念没有错,含义变代多赋予而已,个别传抄的古书用字或有讹。当大体如是观,常态常理也。

【林桂榛】@周启荣  我认为《洪范》“汩陳其五行”的“五行”指五材:金木水火土。——鲧让水流金木水火土,还四字格修辞这里突变五字句,糊涂得一塌糊涂!!!正确的必是“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衍“五”字,妄增!

【林桂榛】迷信抄传本或古注,不经严密推理考定审视,经学守旧也。

【周启荣】@陆建华  “五行”的“行”指什么要看“五行”所在的文献中所应解的涵义。中文词语以双字词为最多。当一个双字词的涵义定型产生新的涵义后,它的个别涵义便失去了原来独立的涵义。例如“天下“、“风月”、“风流”、“大夫”、“四部”、“六书”等词,原来的“下”、“风”、“流”、“夫”、“书”的独立涵义已经被新的涵义取代,很多双字词的涵义与组成字的原来涵义不再相关。“五行”也一样。在先秦文献里“五行”作为一个双字词也有几个涵义,所以“行”字在不同的涵义里的涵义是受整个词决定,它已经没有作为单词的独立涵义了!

【周启荣】@林桂榛  你提出的逻辑问题很好!既然是洪水,五行里有水,所以解五行为金木水火土是矛盾的。但五材义的五行泛指民生日用的基本材料,包括水。但鯀治水无方,导致洪水泛滥,淹没摧毁破坏民生生活环境,洪水虽然是水,但是不受控制的水,不是有利民生日常生活的水。所以,洪水淹没了,破环了日用饮食需要的用水系统。所以这里没有逻辑矛盾的问题!

【林桂榛】汩陈其(水)行,变成了汩陈其(水)五行(金木水火土),不是修辞与大脑有故障么?!这点都看不出来,咋办!

【姚海涛】@林桂榛  你不是经常说古人或当代学者糊涂吗?写文章不合逻辑的情况,包括我自己有时也是会发生的!《尚书·洪范》的作者一定像你那样头脑清楚,论证那么严谨,不犯矛盾的毛病吗?你抬举了《尚书》的作者,视之为逻辑严密的论文!过度解读了!

【林桂榛】@周启荣  非也,我总是假设先秦不评职称、不搞科举、不搞膜拜的先秦古人比今人聪明,不会胡说八道地修辞混乱、不知底里、云来雾去、乱七八糟。

《洪范》三处“五行”问题,后二处我推测《洛书》原来就是“初一曰五材”,战国邹子五德化五行散布天下后,抄传者自作聪明改“五行”了,但是章句内五材五物含义改不了,只能改个原文表面词而已。仔细一审,还是能发现马脚的。

《洪范》后两五行,大体可推,虽目前无出土铁证。一如宋代朱子就推出孟子“圣人之于天道也”句衍了一个“人”字,清学人段玉裁则专文正之,后出土文献亦旁证坐实之,其实段推已十分靠谱,修辞一审即明。——章句中的修辞揣摩与义理推理,是钻研校勘讹字或衍文的第一锥子!

【林桂榛】不仅章句的九畴体系,不仅《洪范》的解说,可作内证。而且邹衍以五物之德比拟天运终始,可以侧面证明《洪范》五物处原来是“五材”。另外,今传本司马迁《史记》引《尚书·洪范》,亦当是后随《洪范》同改,《洪范》之改晚于司马迁(司马迁很清楚“五行”为何,述邹衍也是五德论概念,非五行论概念),刘向演绎《洪范》,则是邹衍、董子之类的玩法了,演绎得特别高超。

【林桂榛】《荀子·性恶》就是一个改了表面措辞字眼(不善→恶),而实质内容改不了的活证。改得了“不善”字眼,改不了论证性不善(开篇即言人有欲常致坏行坏果以驳孟子性本善论)、人性本貌或原点为资朴无善恶的系列论证之措句。——大家觉得《洪范》、《性恶》讹字是天方夜谭,我觉得是古书传抄史上真实的昙花一现。

【周启荣】你是猜测《洪范》原来不是“五行”而是“五材”,是后如抄错或自作聪明改了!今本史记、汉书引《洪范》都作“五行”!你是猜测毕竟还是猜测,需要证明《尚书》、《史记》、《汉书》都同样抄错,或被纂改了!

【林桂榛】当然是我个人胡说八道独家言,毫无保票,留给历史。“五行”的真正文献谜案焦点,就在《洪范》,其他不是焦点。

【周启荣】你提出的观点可备一说!直到有更有力的证据再讨论!目前仍属于猜测阶段,没盖棺定论!

【林桂榛】历史从来没有永久棺材,没有永恒,都会腐烂重生!

【周启荣】是的!棺盖了还会有盗墓者。

【林桂榛】周老师幽默。

【周启荣】棺永远盖不住因为后来学者必须在死里整!

 ̄ ̄ ̄ ̄ ̄ ̄ ̄ ̄ ̄ ̄ ̄ ̄ ̄ ̄

【周启荣】@林桂榛  我认为《左传》昭公二十三年的“五行”即“五祀”,即“五神”,更正确说,掌管五材之神,算不算与天道有关?你怎么看?

【林桂榛】周老师,手头无注疏书,不敢乱说。白文修辞上,“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气就天,行就地,注家好像说该“五行”是五材金木水火土?《左传》好像三处“五行”,得仔细考量。

【周启荣】@林桂榛  对不起,应该是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林桂榛】@周启荣  《左传》这个“五官—五祀”跟《白虎通·五祀》说的“祭五祀、顺五行”应该类似。都配五时五材五位等去祭祀,还配脏腑,与《黄帝内经》脏腑论类似了。

《白虎通·五祀》:五祀所以岁一遍何?顺五行也。故春即祭户。户者,人所出入,亦春万物始触户而出也。夏祭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夏亦火王,长养万物。秋祭门。门以闭藏自固也,秋亦万物成熟,内备自守也。冬祭井。井者,水之生藏任地中,冬亦水王,万物伏藏。六月祭中溜。中溜者,像土在中央也,六月亦土王也。故《月令》春言“其祀户,祭先脾”,夏言“其祀灶,祭先肺”,秋言“其祀门,祭先肝”,冬言“其祀井,祭先肾”,中央言“其祀中溜,祭先心。”春祀户,祭所以时先脾者何?脾者,土也,春木王煞土,故以所胜祭之也;是冬肾,六月心,非所胜也,以祭何?以为土位在中央,至尊,故祭以心。心者,藏之尊者。水最卑,不得食其所胜。

【曹景年】林老师书里第14条有意思(插图略),如果说四时是指生长收藏,那五行岂不是指寒暑燥湿风?

【陈绪平】不是这个意思吧?

【曹景年】寒暑燥湿风,五种与天气有关的自然现象。从这个角度看,五行或许是指五种气,寒气暑气等,五行与四时相关,而又不同,二者同指天道言。

【陈绪平】二者同指天道言——好像也可以这样逐一对应的理解吗?

【曹景年】林老师关于五行的资料搜集很全面,如果将这些资料综合起来研究,差不多可以摸清五行的真相。

【陈绪平】四时五行值得花大力气做好,期待林老师的成果。

【林桂榛】《内经》很复杂,有些章句里“五行”就是“天行”义,全书是揉合的“五行”,不全是金木水火土。人体脏腑分金木水火土,比附之方术类也。

【林桂榛】@曹景年   寒暑燥湿风,五种与天气有关的自然现象——寒暑是热量(昜)多寡变化,燥湿是水分(侌)多寡变化,风或气是大气运行(携带侌昜即携带水热,尤其风携带热量迅速运行之功效)。此即古语所谓阴阳变化或变迁问题,中国古人最初以“阴阳”与时历性的“四时五行”描述天道自然运转或地球大地生息,并统于《周易》之“易”字,相当高明(如《易传》),孔子真的了不起,《易传》思想了不起!

 ̄ ̄ ̄ ̄ ̄ ̄ ̄ ̄ ̄ ̄ ̄ ̄ ̄ ̄

【林桂榛】转发:

[林桂榛]比如,“苟日新”从古材料中知道,是“茍日新”,破了千古大妄。——二gou字实一也,繁体还写作茍。艸头分写或连写,正常现象,没有什么千古真妄吧。

[姚海涛]我意思主要是朱子解“苟”为“诚”,假设之词语。大误。而当解为“敬”,也就是茍。而读音与敬同,而不是狗音。

[林桂榛]廖名春老师好像说是敬,忘记出处了。应该是敬。苟日新,莫名其妙。

[林桂榛]讨论里你没说完,我看糊涂了。

[姚海涛]没事儿。我从武汉大学肖圣中的《古文字学》课上,听到,其实顾炎武、黄侃,清代学人,都知道朱子错了。

[林桂榛]这是篇文作者引铜器铭文之文句吧,谁最早提出是“敬日新”,可以查查。

[姚海涛]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顾炎武甚至说,这三句话,全是押韵。所以,从音韵学角度,必须读敬。

[姚海涛]我明天发你截图,前贤所论甚妙。

[林桂榛]好的。读古书,不懂清儒式训诂或古文字,麻烦大了,经常闹笑话!当然,乱训诂的笑话一样多!

[林桂榛]照你提供的材料,茍应该是敬的初字,如果它不读苟的话。

[姚海涛]是的。

 ̄ ̄ ̄ ̄ ̄ ̄ ̄ ̄ ̄ ̄ ̄ ̄ ̄ ̄

【周启荣】“五行”一词在先秦文献中,其中一个涵义指五种天(自然界)的“气”,学者早就知道了!

【曹景年】寒暑燥湿风吗?

【周启荣】@曹景年  接近董仲舒:“五行之隨,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居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殺,火主暑而水主寒。”

【林桂榛】天行推气,顺天行气,秦汉儒早知之!因为天行及描述天行(黄道)的干支数术尤其常数五/十、六/十二乃至再倍数二十、二十四,还有36、72、60、90等分年日数,组合成庞大的天人万物论体系,搭配得简直无所不包。

【林桂榛】因天行而布万物,因天数而配对万物,万物以数赅,这是一个华夏先哲极其正常普遍的思维模式。

转:终于找到「宫商角徵羽」最全的代表琴曲,养生从听觉开始

https://mp.weixin.qq.com/s/OZcIGyA3LwXwtlLvHmk6dQ

【周启荣】“五行”指“气”。董仲舒:“人本含六律五行氣而生。”王充:“凡變復之道,所以能相感動者,以物類也。有寒則復之以溫,溫復解之以寒。故以龍致雨,以刑逐暑,皆緣五行之氣,用相感勝之。”

【林桂榛】五行之气实是周年十变之气,只是汉儒未必如此准确理解(受邹子以来的影响)。董仲舒“五行氣”是金木水火土气还是周年天干十节之气?要反复仔细推敲章句!汉儒言顺天行气,是汉儒不敢把先秦所有文献的“五行”都凝固地解为金木水火土五物,他们知道很多地方的“五行”是就天行而言的,故如此靠过去,靠到天行上……孔子教六艺之数,不仅象希腊一样是度量衡的数,更是历法之数,历法才是根本,如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说的一样。中国几何的勾股定理,正是观日测影之数学的发现,历法是数学发展重要源头!(《周髀算经》讲勾股,讲勾股就是讲观日测影之数学。)

【林桂榛】@周启荣  五行概念=(直接等于)气概念,文本理解完全错误。

【周启荣】要看在哪篇文本出现!

【周启荣】王充“社、土也,五行異氣”,王充错了吗?王充是反对邹衍阴阳五行论的,但他对“五行”这个词也用来指“气”,星、指“物”。“且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氣”;“星有五,五行之精,金、木、水、火、土各異光色”;“水火燒溺,凡能害人者,皆五行之物”。在一个人的著作里,“五行”一词也可以同时出现几个字面上不同的涵义!不能执着“五行”必须指“本义”或某一个涵义!

【周启荣】@林桂榛  我现在把你对文献解读的方法命名为“本义训诂法”以便区分不同的解读方法!

(荀子学园 2020.12.17)

 

【陆建华】@周启荣  五行跟五行之气不是一回事吧?根据五行之气,判定五行指气,不对吧?

【周启荣】@陆建华  先要决定是讨论哪个文本?

【陆建华】不要看上下文,把五行之气解为五行都是不对的。

【周启荣】你是说:五行之气的“五行”是否指“五气”需要由上下文来决定。是吗?

【陆建华】你根据五行之气,判定五行指气,我认为是不对的。这不需要看上下文。

【周启荣】@陆建华  王充是反对邹衍阴阳五行论的。但他对“五行”这个词也用来指“气”,星、指“物”。“且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氣”;“星有五,五行之精,金、木、水、火、土各異光色”;“水火燒溺,凡能害人者,皆五行之物”。在一个人的著作里,“五行”一词也可以同时出现几个字面上不同的涵义!不能执着“五行”必须指“本义”或某一个涵义!

【周启荣】@陆建华  五行是否指“气”看语境!上面不说了吗?

【林桂榛】五行气、五行之气,五行=气。类似:男女情,男女之情,男女=情。——这是啥修辞判断?这不是逻辑问题,是汉语修辞问题!

【林桂榛】周老师不要老说我是什么顽固的“本义”训诂法,概括不对。汉语修辞,得高度注意,得有章法,不能乱“训诂”或“语境”!

【陆建华】由五行之气判断五行指气,按照您的说法,“您的书”就是指“您”?

【林桂榛】@陆建华  赞! 

【周启荣】修辞法固然需要考虑!

【周启荣】@陆建华  五行是否指“气”看语境!上面不说了吗?具体讨论哪一句?

【陆建华】不论讨论哪一句,您根据五行之气,判定五行指气,都是不对的。

【周启荣】王充这句:“且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氣”。

【林桂榛】王充:“社、土也,五行異氣”——这里五行异气,无论天行五行,还是五德之材的五行,都五行≠气!什么语境云云,不管用!修辞不明,啥语境都白搭。

【陆建华】@周启荣  王充这句:“且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氣。”这个五行之气,说明五行指气?

【周启荣】@陆建华  是的!在王充这一句里“且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氣”的“五行”指气!

【林桂榛】王充这句:“且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氣”——金木水火土之气,或者《礼运》“播五行(十节)于四时”、“五行(天行)之秀气”,如此而已。(天行分十、五之节)

【陆建华】@周启荣  按照您的逻辑,“您的书”指“您”?

【林桂榛】五行的内涵事物是指“气”,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经学发明或训诂。

【曹景年】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气,强调一与五的差别。意为,一个人的身体,还有五种气。如同说,一个人,占了五间房,五间,是不是指房?

【姚海涛】五行之行,不是量词,五间之间是量词。

【林桂榛】这种基本修辞问题,不能乱来,否则离谱!

【曹景年】某某之某,不一定是某某的某这种从属关系,也可能是同义并列关系,这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比如四部之书,就是指四部书,书就是指的四部。

【林桂榛】四部之书,“四部”修饰或限定“书”,此“书”则言四部范围内的书。但是,依然不能由此得出“四部=书”或“书=四部”的普遍判断。“四部=四部类”,专有名词,特指某编书藏书之书,四部书即指该类;但“四部”在语言上不是书,是四类的意思。五行气也是五行之气,五行未必=气,五行也未必=五,五个行而已,哪五个行?具体再研究,看孔子、孟子、邹子及其以后的人怎么说,看究竟他作者想说什么,想修辞表达什么,怀抱着什么观念?

【曹景年】四部是书,五行是气——四部是书的一种,五行是气的五种,这样理解合适吗?

【林桂榛】四部之部书,五行之行气,不是五部书,也非四行气。

【周启荣】@林桂榛  “五行气也是五行之气,五行未必=气,五行也未必=五,五个行而已,哪五个行,具体再研究”——这话说得太好了!我同意!既然你承认“五行”一词的涵义不是确定的,那么坚持先秦文献里的“五行”必须指历法便自相矛盾了!

【林桂榛】@周启荣  周公啊,语言是演变的,所以我们在探讨怎么具体演变嘛。先秦、秦汉文献那么多,谁说“五行”全是天行历数含义啊,那太蠢了,没人看得下去的!

 ̄ ̄ ̄ ̄ ̄ ̄ ̄ ̄ ̄ ̄ ̄ ̄ ̄ ̄

【周启荣】@陆建华 @林桂榛  “阴阳之气”的阴阳理解为气可以吗?

【陆建华】“阴阳之气”这个词出自哪里?

【周启荣】@陆建华  这是另一个问题。

【陆建华】所以,讨论不能离开原来的主题。

【周启荣】我没有,原来一直讨论“五行”的涵义,不是吗?

【陆建华】您现在要讨论“阴阳之气”了。

【周启荣】“阴阳之气”的阴阳理解为气可以吗?你还没回答这问题?

【陆建华】“阴阳之气”这个词出自何处?您先把出处搞出来,我们再来讨论之。

【林桂榛】汉代有阴阳气的说法。

【陆建华】另外,讨论“阴阳之气”,跟讨论五行之气,是两回事。

【周启荣】@陆建华  “阴阳之气”见于庄子、文子、大戴礼记、周礼、春秋繁露、黄帝内经……

【周启荣】@林桂榛  所以我们在探讨怎么具体演变嘛。先秦、秦汉文献那么多,谁说“五行”全是天行历数含义啊,那太蠢了——这就对了!我们现在同意“五行”一词在先秦文献里有多个涵义!那我们的讨论可以停止了!

【林桂榛】@周启荣  光知有多个含义不算高明,查古籍原书或查训诂辞书统计罗列即可做到……把这些不同含义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把观念或学说的流变史清晰搞透真相,才是真正的历史学家。菜单罗列学问,不算破案学问!

【周启荣】@林桂榛  菜单罗列学问,不算破案学问!——我同意!

【林桂榛】大家齐努力!

【陆建华】史料中要有“阴阳之气”这四个字。

【周启荣】去《中国哲学书电子计划》一检索便有了!

【陆建华】您检索一个出来。

【周启荣】我已经做了,“阴阳之气”见于庄子、文子、大戴礼记、周礼、春秋繁露、黄帝内经……

【林桂榛】补:“阴阳气”有19见,“阴阳之气”有39见,检索见:https://ctext.org/pre-qin-and-han/ens

【陆建华】因为阴阳有时指阴气、阳气,所以,阴阳之气指阴阳二气。

【周启荣】你的问题是什么?

【陆建华】五行指啥都没搞清楚,光凭五行之气就不能判断五行是气。如果前文有金气、木气、水气、火气、土气等说法,后面出现“五行之气”,我们能判断五行是气。当然,不需要出现“五行之气”,也能判断五行是气。

【陆建华】我是就“五行之气”进行讨论的。

【周启荣】@陆建华  上面林老师已经同意:“秦汉文献那么多,谁说‘五行’全是天行历数含义啊,那太蠢了”。同样道理,没有人说:“五行”一定指“气”!大家继续努力研究!

【陆建华】好的,大家继续努力,谢谢!

【周启荣】@陆建华  大家努力!

 ̄ ̄ ̄ ̄ ̄ ̄ ̄ ̄ ̄ ̄ ̄ ̄ ̄ ̄

【林桂榛】古人知道天地定位(地球情况)、火水相射(日地关系)、阴阳相推(水热运转)、大气运转(尤其风之气),讲阴阳气完全正常,是一个完整的天道论体系里的概念。后儒或他学,把气脱离地球大气层运动而进步本源化或终极化去讲,进一步玄化去讲,已非《易传》或孔子的阴阳五行天道论了,是玄学或道学化的哲学理论了,清儒什么几大家也没逃出此窠臼,秦汉以来尤其汉魏隋唐以来根深蒂固。大家一起努力来研究发展真相,一起给中国观念史、学说史、理论史破案辨真。

【谢永鑫】请教老师们两个问题:一,兴于诗,这个兴字,文字学上如何理解。二,子丑寅卯这十二时辰,是如何演变出来的。

【林桂榛】兴者起也,起于诗,六艺诗教为首,或情感诗教兴?没看注疏,纯粹信口开河胡扯。第二个问题,完全是个谜,干支名的来源问题是个谜,比五行概念还谜,太难了!

【林桂榛】总体,天干名来自十月制历法的十日即十节,大体靠谱。地支十二名,冯时《百年来甲骨文天文历法研究》曰商代不以十二地支命名一昼夜之十二时辰,但亦肯定商代已以十二地支单独纪日。我推测十二地支名来源于十天干下每月36日三分后的12日之名,3个地支为一个天干,十个天干为一周年。天干布节为十,地支布日为十二,每年布十天干,每干布3个十二支。后来干脆演绎为天干地支搭配为60日,6个干支为一周年(整年360日),再加岁末日子,无限地搭配以记日子,避免干支名黄道同一日子重复(每个黄道日或许干支不一样,但有干支,可记数,可占卜)。至于十二地支名配生肖称年份,或来自星占术,来自岁星星占术(岁星周天为地球十二年左右),具体得深入研究,目前说法很多,所谓民间大师说法更多了,看不过来。

【曹景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讲的是一套演习礼仪的程序,兴于诗,即以诗作开头,兴起,就像现在的晚会,开头来段歌舞暖场。我也是信口开河说说。

【曹景年】十月制历法,一年分十个月,那么这个所谓的月与月亮无关,故不能称月,那该称什么呢?十个什么?

【林桂榛】十月是今天简便说法,古人就叫十日五行!

【曹景年】那是不是一年不是分十份,而是直接分五份?一份叫一行?

【林桂榛】分五分十没有实质差别,皆先十等分,独手为五,双手为十,十为大,五为小,故习惯以五行代称十日(十月),正常语言发展现象。

【曹景年】十月历与汉代实行的以十月为岁首,有没有关系?

【林桂榛】应没什么关系吧,周代十月历法已实际消亡,何况汉代啊!古人以冬至为岁首(冬至很容易判定,这是天文观测之必然),冬至为岁首,远古常态,《孔子》电影里也讲冬至。(准确说是冬至日)

【林桂榛】“旬”这个字至今残留有十日义,实际“旬”字为太阳周天一圈的意思(看金文旬字即明),这是对太阳视运动进行历数概括的数量观念。

【曹景年】冬至和夏至是历法中最具有标志意义的两天,如果十月历以冬至为岁首,就是说冬至是第一行的第一天,但夏至就不好安排了,它不是任何一行的第一天。也就是说,五行中,除了第一行第一天有意义外,其余皆无天文学意义。

【林桂榛】补:也有历数意义,起点是冬至日而已,冬至日为黄道拐点,北半球易观测。

【林桂榛】十干每干统摄36日,五行每行统摄72日,古文献很清楚!古人以周年十节(36×10)为十日,又简为五行(72×5),再加5/6日余数,故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岁迁六日,终而复始”、“(天运之)复,其见天地之心”。这是很清晰的问题,不是什么奇怪或奥秘,周孔时代小学生都知道这玩意儿!后儒理解不了,尤其理解不了《易传》很多说天文的句子,并且自作聪明瞎扯一通一堆,那是后儒的固陋问题(《易传》出自子木、子弓一派无疑)。

【林桂榛】天行,五行,实皆就太阳行而言(即黄道往复之行)。乾卦“天行健”,就是叙述太阳之类的天体之德,于万物有德泽的太阳“自强不息”,君子法之!

【林桂榛】刘向《说苑·辨物》:“所谓五星者,一曰岁星、二曰荧惑、三曰镇星、四曰太白、五曰辰星。欃枪彗孛,旬始枉矢,蚩尤之旗,皆五星盈缩之所生也。五星之所犯,各以金木水火土为占。”

那种认为金木水火土类五行具体名来自金木水火土五星名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包括《尚书》大家刘起釪如此解“五行”)。五星,无论哪几种星哪几颗星,原有特名,有名称的,后因星占术,以人间金木水火土简易别称之。五星名金木水火土是从地到天,而非从天到地,更非从地(五材)到天(五星)再入地(五材)绕几道弯子而得了金木水火土五名。邹衍以人间常见的金木水火土五物之德去比拟天运天行之消息消长(天德五,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交剥相替),正是“五行”名金木水火土乃由地入天概念演变之第一等的最好证明或证据。

【林桂榛】王充《论衡·说日》:禹贡《山海经》言:“日有十,在海外。东方有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浴沐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书》又言:“烛十日。尧时十日竝出,万物焦枯,尧上射十日。”以故不竝一日见也。世俗又名甲乙为日,甲至癸凡十日……夫日犹月也,日而有十,月有十二乎?地无十火,天安得十日?然则所谓十日者,殆更自有他物,光质如日之状,居汤谷中水,时缘据扶桑,禹益见之,则纪十日。……

王充《论衡》里头有不少科学内容,《说日》严驳十日说,竟不知古十日说乃尧舜黄帝以来天干十日历数说之残迹也,王充与真正科学家与历史学家还有距离。

(以上18日)


(荀子学园 2020.12.12-18)


▲全文图文版详见:https://mp.weixin.qq.com/s/xfGFL2Uhl1ryTecTK6HxwA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