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朱汉民:理学·湘学·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的学术传统与教育传统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20-12-21 00:01:30
标签:岳麓书院
朱汉民

作者简介:朱汉民,男,西历一九五四年生,湖南邵阳人,现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曾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二十多年,推动了岳麓书院的现代复兴。著有《玄学与理学的学术思想理路研究》《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经典诠释与义理体认》、《儒学的多维视域》等。

原标题:理学·湘学·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朱汉民谈岳麓书院的学术传统与教育传统

受访者:朱汉民(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

采访者:刘剑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表,原载《光明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十一月初五日丙申

          耶稣2020年12月19日

 

【国学访谈】

 

记者首先,请您简要谈谈岳麓书院和理学、湘学是如何“结缘”的?

 

朱汉民岳麓书院作为一所古代著名学府,既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孕育思想与创新的学术重镇。从宋代开始,岳麓书院成为中国著名的理学学术基地,同时也是湘学的大本营。张栻在《岳麓书院记》中提出了“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的理学教育宗旨,强调培养内圣外王的人才,这对宋元明清的书院教育均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教育宗旨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传道”,即内圣方面的修身以道、讲学以道;其二是“济民”,即外王方面的爱民、利民。二者合起来,就是张栻在《记》中希望的“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可见,这一教育宗旨不仅鲜明体现了修身以道的理学思想传统,也体现出湖湘理学的学术旨趣,奠定了延续700多年以理学经世的湘学学术传统。

 

记者岳麓书院与理学为什么结合得这么紧密?

 

朱汉民传统上,学术往往与教育一体不分。如先秦诸子与春秋战国民间私学、两汉经学与汉代太学均有密切关联。两宋出现了复兴儒学与建构理学的思潮,推动了学术思想转型、文化教育推广,可以说宋代儒学重建与宋代书院崛起是同步发生的历史现象。新兴的理学思潮推动了书院教育的进一步兴起,而充满活力的新兴书院则促进了理学思潮的大发展。乾道初年张栻即主教岳麓书院,开辟了一个闻名全国的理学基地,并使之成为地域性理学学派即湖湘学派的大本营,这成为理学与书院结合的典范。以后,其他理学家反复仿效,推动了理学思潮与书院教育的全面结合,出现了“南宋四大书院”。同时,岳麓书院也成为不同学派的理学家开展学术研究与讲学活动的重镇。南宋乾道三年,朱熹访学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中庸》之义”。此外,真德秀、魏了翁等皆曾在岳麓书院研究和传播理学,推动了理学思潮的发展。

 

记者岳麓书院与湘学是什么关系?

 

朱汉民从宋代开始,岳麓书院就是湘学的大本营。因为以岳麓书院为基地的湖湘学派是理学中的重要一派,学术史家黄宗羲说:“湖南一派,在当时为最盛。”湖湘学派的发展与张栻主教岳麓书院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知道,学派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两个条件:第一,形成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第二,形成政治倾向、学术主张一致的学者群体。张栻主教岳麓书院后,在这两个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果,从而推动了湖湘学派的发展。湖湘学派和岳麓书院一体化,奠定了湘学学统,深刻影响了岳麓书院的历代山长和求学者,而这些人恰恰大都是湘学史上的重要学者。湖湘学派的学术旨趣通过岳麓书院的延续办学,得到不断传承和发展,后世的湘学学者,总是自觉地以宋代开创湖湘学统的先儒先贤为榜样,继续坚持他们的教育宗旨、学术宗旨,通过书院教育而传承湖湘思想传统。张栻“成就人才,传斯道而济斯民”的教育宗旨,为元、明、清各朝的书院山长、讲学者所坚守与弘扬,同时影响了一代代湘学学人,后代如王夫之、吴道行、严如煜、欧阳厚均、陶澍、贺长龄、贺熙龄、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刘蓉、郭嵩焘、刘长佑、李元度、杨昌济等,他们既是岳麓书院学统的传人,又是重要的湘学学者。这些学人在岳麓书院求学期间,承传了岳麓书院的湘学学统。明清湘学充分发挥了学术的社会政治功能,从而影响了整个明清以至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记者千年湘学的核心思想与学术旨趣是什么?

 

朱汉民“湘学”是一个学术旨趣相同、学术传统相继的地方性知识传统,即所谓地域性学统。当现代学术将周敦颐、胡宏、张栻、王船山、魏源、曾国藩、郭嵩焘、谭嗣同、王闿运等学者的知识学问统称之为“湘学”时,显然不仅仅因为他们是湘人或在湘中之地产生了自己的知识学问,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一系列相同的学术宗旨、知识兴趣。同时,这一学术旨趣又成为贯穿他们学术思想的学术传统,即“学统”。湘学的学术旨趣是什么呢?宋代以来,湘学学者一直表达出强烈的“正学”即正统儒学的追求。他们心目中的“正学”其实就是一种理想范型的儒学,即应该是道、治、学的完备和统一。这一“正学”中的“道”,是关于个人、家国、天下的一整套价值与信仰体系,“治”是一种参与政治、建立人间秩序的实践活动,“学”是一套包括“道”与“治”在内并有一定自洽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湖湘学者坚持儒学学统的正统性,从宋代湘学形态的成型,到明清湘学的延续发展,均追求合乎儒家理想范式道、治、学的融通。在道、治、学三个面向方面,湘学没有表现出对某一个面向的单向追求,而是坚持对道、治、学三者贯通的学问宗旨和知识兴趣。在延续一千多年的湘学史上,尽管因历史条件不同,每个湘学学者处于不同学术思潮的文化背景,不同学术师承的知识背景,但是,这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不同学术个性的湘学学者,均表现出对道、治、学兼容与贯通的追求。在“湘学”这个大家族中,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湘学学者,均表现出这种令人瞩目的“家族相似性”。湘学旨趣中的“学”,是不能离开“道”与“治”的,湘学的“学统”,总是统贯着“道统”与“治统”。湘学学术旨趣上的这一特点,能够使它在更大程度发挥儒学的社会功能。

 

记者理学、湘学对岳麓书院的人才培养产生了什么影响?

 

朱汉民现代学界常常讲到的“书院精神”,其实就是书院和理学结合之后才形成的文化现象。宋以后的理学家普遍在书院讲过学,许多理学流派是在书院形成的。理学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演变成书院的教育宗旨、教学方法、学规章程等。在湖湘学派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南宋以来的岳麓书院确实培养出了一大批“传道济民”的人才。而且,岳麓书院作为理学、湘学的象征而代代延续,其独特的书院传统得以保存和发展。以岳麓书院为首的书院群之所以能一次次在战火里、废墟中重新兴起,是由于后世名宦、乡贤、儒士积极维修岳麓书院,把复兴岳麓书院与重振湖湘道脉、弘扬湘学精神联系起来。历代山长也积极推崇湖湘学统、继承湖湘学风,对所有来岳麓书院肄业的湖湘后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明清以来,湖南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学者、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一批士人大多直接或间接受过岳麓书院的教育,接受了湖湘学风的熏陶,继承了宋代湖湘学统的许多特征。可见,湖湘学术传统与教育传统通过岳麓书院的延续办学,对明清以来湖南地区的学术与教育发生影响。特别是清代以来,岳麓书院培养了一代代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涌现出几个不同的知识群体,他们影响甚至左右着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历程。近代湖湘知识群体的崛起当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但是,湖湘人才群体崛起最直接、最突出的原因,应该从文化教育方面作深层的历史考察。湖南近代史上崛起的人才基本上是一批士人,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政治意识、价值观念、知识系统、行为方式投身于社会活动,从而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这批士人所具有的意识、观念、心态,恰恰是文化教育的积淀。要解释这一大批人才突然崛起的原因及描述他们的基本特征,必须联系湖南特有的文化教育背景。

 

 

责任编辑:近复